回覆列表
  • 1 # 卓然堂

    以上博主“笑語千年”關於漢代香爐的文章寫的很好,分類舉例也很到位,學習了。

    經測試,這種博山爐所具有的獨特設計,是為了其形成的煙霧定向上行流動而不是無序瀰散。一般的博山爐或香爐置有多個出氣孔,煙氣逸出後繚繞瀰漫並無固定方向可循,恰似飄飄仙氣。而此爐的設計者別出心裁,將此爐的煙霧出口造成三個狹窄的渦輪片形裂隙,縫口沿山勢緩緩上行。毎個裂隙底部外側巧妙的設計了一個片狀山峰,起到遮風作用,防止煙氣向外瀰散及周邊的氣流影響煙氣向上提抽的作用。當爐內香料點燃時,溫度升高,爐外的冷空氣經獸口進入爐腹,驅使爐內已產生的煙霧溢位爐蓋上的三條弧形出口。三個裂隙狀若山谷,兩邊夾以山峰形成煙道,使煙霧隨山谷向上彙集到頂峰。而山頂峰上與三個裂縫相對應的溝壑使散出的煙霧在峰頂彙集而融合為一股煙,筆直向上。隨著獸口不斷進來的冷空氣從下推動,冷熱對流,使煙氣直衝天際,形成一柱煙的效果。

  • 2 # 陽高快樂

    一、用香的歷史及漢代用薰香

    香,在中國古代有著廣泛的用途,人們用它燻燃、懸佩、塗敷甚至飲用。尤其是歷代王公貴族、文人墨客對薰香更是推崇有加,認為它是頤養性情、啟迪才思的妙物,在日常生活中無不以薰香為伴,並進而將其作為“禮”的一種表述,成為古代宮廷和貴族居室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

    古人對香的認識和利用,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宋代丁謂所著《天香傳》中雲:“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juān)潔。”可見,上古時期,人們焚香主要是為供奉神明,其次才是為闢穢清潔的目的。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將薰草、古蘭、鬱金、茅香等香草用於香身、薰香、闢穢、祛蟲、醫療養生等許多領域,並有佩帶、燻燒、燻浴、飲服等多種用法,插戴香草、佩帶香囊、沐浴香湯等做法漸次興起。隨著薰香風氣的逐漸流行,專門用以薰香的燻爐也應運而生。考古發現證實,至遲在戰國時期,一些燻爐的製作已達到了相當精湛的程度。

    到了漢代,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外交流日漸頻繁,香料的種類亦更為豐富,除前述固有的中國產薰香外,還從域外的如蘇門答臘、馬來半島、小亞細亞(亞洲南部的一個半島)和敘利亞等地輸入龍腦和蘇合香等香料。除了祭祀、典儀等活動中有焚香外,薰香在貴族日常生活中更為普遍。尤其是後宮中的嬪妃們,為保持自身在皇帝面前的吸引力,無不使用香料,彼此攀比,追逐香的馥郁度和永續性。漢成帝的第二任皇后趙飛燕曾“雜燻諸香,坐處則餘香百日不歇”;婕妤(妃嬪的稱號)也曾“沐以九回香,膏發,為薄眉,號遠山黛。施小朱,號慵來妝”。宮廷如此,官員們也上行下效,普遍用香。《漢官儀》記載“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

    二、漢代薰香爐的形制及特點

    1、陶燻爐

    漢代墓葬多隨葬有陶燻爐,形制似豆,有的還施以彩繪。如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彩繪陶燻爐,高13.5釐米,子母口,蓋頂微拱,上立一鳥。通體先塗黑,再刷黃色,然後施加彩繪和鏤孔。蓋壁和盤壁刻劃有捲雲紋、三角紋、方格紋、篦紋和絃紋。出土時這件燻爐爐盤內盛有茅香、高粱姜、辛夷等香草,可以看出漢代薰香的情況。

    2、博山爐

    自西漢中期開始,燻爐出現了代表時代風尚的特殊形制——博山爐。《西京雜記》載,漢“長安巧工丁緩者……又作九層博山香爐。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之所以稱為博山,是因其仿照海上仙山“博山”而制。其基本形制多是在一圓盤中央豎立承接爐身的直柄,爐身呈半圓形,上有蓋,爐蓋作圓錐狀,以鏤空的手法雕刻出山巒、人物、鳥獸、草木、雲氣之狀。漢代劉向《燻爐銘》:“嘉此正器,嶄巖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描繪的就是銅博山爐使用之時,香料置於爐內燒灼,輕煙透過蓋上鏤孔徐徐溢位、裊裊上升,如雲霧繚繞,有入仙境之感。博山爐的出現,是漢代神仙思想崇拜的一種反映。

    3、金鉔

    《漢官儀》中記載:“尚書郎入直臺中,給女侍史二人,皆選端正,指使從直,女侍史執香爐燒燻以從入臺中,給使護衣。”辛追的香薰爐,上有網罩,是用竹篾編成骨架,上蒙細絹,爐內所焚的香物透過細絹過濾,既可薰香衣物,又能驅逐穢氣。至於薰香被褥,則有一種設計更為精巧的薰香器。《古文苑•司馬相如〈美人賦〉》:“於是寢具既設,服玩珍奇,金鉔薰香。”章樵注:“鉔音匝,香毬,袵席間可旋轉者。”這種用於被褥薰香的金鉔,宋高原在《事物紀原》卷八“舟車幃幄部”下“香毬”條引《西京雜記》曰:“長安巧工丁緩者。為常蒲燈。七龍五鳳。雜以芙蓉蓮藕之奇。

    4、燻球

    又作臥褥香壚。一名被中香壚。本出房風。其法後絕。至緩始更為之為機環轉運四周。而壚體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為名又作九層博山香壚。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謂“被中香爐”就是金鉔,實際上是一種金屬製的香囊,因其多為球行,故也稱“香球”或“燻球”。香球的實物在漢墓中尚未發現實物,但在唐墓中發現很多。其是由金屬製作的鏤空圓球,上半球體為蓋,下半球體為身,兩者之間以合頁相連,子母口扣合。下半球體內有兩個同心持平圓和一枚焚香盂。兩持平環之間以及持平環與香盂之間均以垂直的活軸相連,並將外環與球壁鉚接在一起,持平環和香盂都可隨重力作用保持盂面與地面呈平行狀態,因此,無論球體如何轉動,盂面始終朝上,香盂盛裝香料,點燃時火星不會外漏,燒盡的香灰也不至於撒落出將被褥燙壞,是一種設計及其精巧的微型燻爐。

  • 3 # 天香引

    在漢代人的精神世界裡,有一個神化的王國,這是一個祈求永恆幸福,企慕長生不死、羽化登仙的王國。這種羽化登仙的人生觀,在漢代的青銅器設計中,有直接的反映。燻爐主要用於燒香料,又叫香薰。在漢代,在室內薰香的風氣較盛,尤其是在南方。

    但燻爐的製造,卻是北方比南方精美,這應與中原地區的鑄造技術水平較高有關。博山爐是其典型範例。漢人把這種香薰塑造成仙山——博山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雕鏤成山形,象徵海上的仙山“博山”,因此又通稱博山爐。漢代博山爐代表作品是河北滿城西漢劉勝墓出土的錯金銅博山爐。

    這件作品造型生動,裝飾優美。漢代博山爐的設計,不僅具有薰香的實用功能,而且滿足了漢人的祈求羽化登仙的精神需要和富於浪漫的審美追求。

    漢代的燻爐:又名香薰,燒香料之用。爐體多為豆形,也有仿生形的燻爐。爐蓋上會設計出鏤空的花紋或孔,當香料在爐中燃燒時,煙氣可從鏤空中冒出。爐座呈盤形,用以盛水,以助燻蒸香氣。燻爐的器形在現代的審美意識形態中,也可稱為一件優美的產品,因為它將產品的主要功能,如放置香料、擴散香氣等與產品的外形合理地結合,並融入一些優美的形態和時代的語義,使產品提升到了藝術品的高度。

    漢代和西域相通以後,中外文化、經濟得以交流,國外的名貴香料輸入中國,燃之香氣瀰漫,因而漢人有用香薰住屋及衣衾的習俗。燻爐的設計一般都十分講究,製作精巧。魚紋寓意吉祥的裝飾手法,在漢代也很流行。

  • 4 # 鯤九

    導讀:香薰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享有一席之地,他是文明的一種細節上的體現。香薰有護膚美容、消除疲勞、鎮痛理療,緩解心緒的療效。不同於香料,它既受到大家閨秀們的喜愛,也受文人墨客們的歡迎。香薰在古代可以說是上層社會精緻生活的特有物,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體現。

    這種精緻優雅的文化直到現代依然在傳承。除了它特有的藥用價值和美容效果,又添上了一層藝術色彩。

    薰香主要用兩樣物品:一薰香爐,而是置於爐中的香料。

    不止是漢朝人喜歡薰香,各朝各代的名流居士、文人雅客都好此物。

    香料

    在春秋戰國,就已經有了像般若、椒、燻草等作為香料來使用,楚辭中曾有相關記載,香料香木的種類已有三十餘種。很多並非是中原產,而是與外國文化交流,經絲綢之路引進的香料。

    這些香料主要應用於王公貴族和宮廷之中。香根據香料不同分很多種類,根據效用不同也分很多類別。

    香的用處極多,貴婦愛,文人也愛,正是因為其實用價值之外,還有著製造恬靜雅緻氛圍、陶冶情操的作用。

    根據時代流行喜好等因素也有不同的種類香料品種很多。其中最名貴的香料當數沉香,出產地主要分佈於中國嶺南一帶出產外,真臘、占城等東南亞地區。還有比較常見的檀香、雞舌香、龍腦等品種。

    在後宮和貴胄們的後院主要用於沁人心脾的體香、薰衣,除晦。相傳漢武帝寵妃趙飛燕很擅長就很調製香料,自己芬芳怡人,焚此香還能增加情調之效用。

    香還可用藥,在房中焚有藥物的香能給房中人調節身體,有良

    藥也有毒藥,很多宮廷劇中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曹操曾言“禁家內不得薰香“,以示簡樸;還曾經贈送給諸葛亮”雞舌香五金,以表微意”;臨終時遺令:“餘香可分與諸夫人”。

    秦漢以後香料成為上層社會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在唐時與周邊各國往來頻繁,其中香料也是主要的商品之一,每年都大量銷往中原地區。與此同時香作為一種文化,也開始了有關香料文化著作流傳於世。

    發展至後世將焚香與品茗合在一起,二者塑造的是一種中國特有的高雅脫俗、恬淡意境,極具傳統文化特色,又有“茶經香傳”之稱。

    人類使用香料

    據說最早由我們所熟知5000年前古埃及的埃及豔后所製作。這與我們所瞭解的埃及豔后不太相同,或許這是她的另外一面,她不僅生了一副好皮囊,還有些前衛的思想和豐富的才學,她是當時的數學家、化學家,會配製藥草香料。它曾用載滿玫瑰花瓣的船隻吸引了羅馬王子安東尼,當時的條件僅限於花瓣澡或者搗碎做成敷面來使用。

    而到了維多利亞時代,維多利亞女王非常鍾愛薰衣草,她首次將薰衣草蒸餾製成精華油,在香料的使用上是一大進步。

    中國的香薰文化

    類似的需求就會有類似的文化產生,焚香的文化在中國也是歷史悠久,或者更加豐富化。

    在《天香傳 》中曾有記載,中國在上古時期也已經有了香文化的雛形。

    早在人們棲息山洞之時,就曾燃燒艾草來燻跑蚊蟲,而金文撰寫的材料中常見到“禋祀(yin)”,既是指焚香祭天,古人認為這是與上蒼溝通的一種儀式。卻是主要用於驅除邪祟的效用。

    焚香在春秋時代的著作中時有體現。

    《拾遺記》說,燕昭王二年(公元前585年),波弋國貢“荃蕪之香”。

    歷史上也出現了制香許多高手,如趙飛燕、蘇軾、黃庭堅、王維、朱熹等,不單是美人愛香,文人墨客愛香。

    書中亦有其蹤跡:

    《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中,寫警幻“攜了寶玉入室。但聞一縷幽香,不知所聞何物”。警幻冷笑道:“此香乃塵世所無,爾如何能知!此係諸名山勝境初生異卉之精,合各種寶林珠樹之油所制,名為‘群芳髓’。”

    薰香爐

    古人是把香料製成餅塊,放在特製的香爐內焚燒的。

    漢朝時期是國的陶器文化的末期,香薰爐的主要材料多為青銅和陶器,青銅香爐以皇親貴族使用居多,而陶器多流行小地主富商的家中。

    燻爐一般由底座、爐柄、爐身和爐蓋構成,底座一般為圈足、盛盤和三足,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多為三足,不管是承重力和美感都要精於前兩種,漢朝出土的香薰以圓柄為主,爐身中置香料,爐身和爐蓋多為鏤空。

    現在家中仿古香薰爐主要以瓷質和銅質仿明清香薰爐為主,而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又有其特點,如魏晉時期崇尚歸隱山林氣息,香爐也就多了幾分大自然氣息,隋唐時期多崇尚修仙練道,香爐也就多了煉丹爐的感覺,太上老君的煉丹爐看起來就是個大香爐。根據文人們的脾性,後世還會仿古再造。

    漢朝時期的薰香爐依照定律依然承襲了前朝的樣式,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改良使之具有當代的特色。可以代表的有豆型、簋型、鼎型等形制,如下圖。

    從資料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漢朝早期的香爐主要分三個時期的變化:

    早期爐身淺,爐蓋低平,鏤孔多為三角形,底部多為圈足,中期爐蓋多為圓弧狀,爐身飽滿,爐柱高;晚期更為複雜,爐柱細長,開始出現螺龍紋、海水紋、流雲紋等繁複的花紋。

    博山爐

    漢朝時期的香薰爐以“博山爐”為主,根據材質又分為青銅博山爐,陶瓷博山爐。青銅製覆蓋覆蓋大部分的漢時期,而陶瓷則是末期才開始發展和流行,用途也承襲春秋戰國時期,多以薰衣、燻被以除臭、避穢用。

    來談一下已出土且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漢朝代表香爐。

    博山爐因寓意爐蓋似群山外觀而得名,圖中造型一如是。

    博山爐之名即寓爐蓋似群山之外觀,又合產地之名。博山爐下有底座。有的遍體飾雲氣花紋,有的鎏金或金銀錯。博山爐初為銅質素面,後隨工藝技術的發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錯金、銀。

    有名的博山爐有出土於陝西省興平縣的西漢鎏金銀竹節高柄銅薰爐和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的錯金博山爐。

    其中漢代鎏金銀竹節銅燻爐堪稱最為精湛的博山爐之一。

    當爐腹內燃燒香料時,煙氣從山形鏤空中嫋嫋散出,給人以置身煙霧繚繞的仙山感覺。

    當然,博山爐的造型總體上來說都差不多,每個造型在其細節上也大小不一,給後世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小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一月新番都有哪些動漫可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