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弓箭?火炮?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8722229027

    玩了很久的全戰了

    陣型

    分散陣和密集陣形 散陣中計程車兵站得很散。不容易被大量射死

    密集陣形有利於抵抗騎兵的衝擊和肉搏

    一般弓箭手都是用散陣

    特技 有烏龜陣 槍陣 環形騎射陣 烏龜陣移動緩慢 但可以有效的防止箭雨

    能組槍陣計程車兵一定要組槍陣否則他們會用小刀去打。他們用小刀時各種數值都會降低(象斯巴達這種高階兵不用槍陣就成了二流兵種了)

    環形騎射陣是大多數弓騎兵都可以用的陣型可以有效的防止被步弓手射擊

    2.沒有明顯的相剋

    但是 無法組槍陣的槍兵(如羅馬的那些)攻擊頻率低 容易被羅馬軍團這樣的攻擊頻率高的短劍士兵殺死 但對騎兵有加成 所以用來殺騎兵

    重,輕騎兵適合衝擊所有士兵的側翼和後背 重騎兵可以衝非槍陣士兵的正面

    騎兵由於跑得快 可以很快追上弓箭手讓後利用弓箭手肉搏超差來秒殺弓箭手

    但是大多數騎兵盾防很低 容易被射死

    標槍兵破甲 可以殺殺高防的兵

    可組槍陣的兵後背與側翼超弱 正面很強

    重型武器的衝鋒加權高 輕型武器低

  • 2 # 冷兵器研究所

    對付騎兵最好的辦法就是用騎兵對騎兵,如果自己的騎兵不多的話那比較好的辦法就是戰車+火器。戰車既可以遮擋箭矢,又可以盛放糧草、武器,相比長槍兵更能穩定戰線跟騎兵長時間的對峙。

    以明代汪道昆昌平戰車營為例,昌平的六萬輔兵戰車營兵員在四鎮各地及內地抽調精銳重新編組,其中昌平一萬人、保定一萬人、班軍五千人、薊鎮南兵一萬人、宣大騎兵一萬人、山東民兵二千五百人、河南伊府護衛軍二千五百人、北京周邊田野縣城再徵募一萬人,新編軍士騎兵三萬步兵三萬,共六萬人。這六萬人分為車陣八營,每營五千餘人騎步各半,共用四萬人,這八營分佈前後左右排列,中間則用薊鎮南兵步軍一萬人布車陣三營,每營再設騎兵2500人用作遊兵,也就是用作主要輸出的機動部隊,主將其內為中軍,一共是十一營,其中外圍八營主要作戰任務就是抵擋、瓦解敵軍衝勢,消耗敵軍銳氣,待敵軍陷於外圍車營糾纏形成膠著時中軍三營騎兵則繞營一湧而出展開衝鋒將其擊垮,若敵軍意志薄弱倉皇逃跑那麼這中軍三營騎兵則呼嘯而出進行追擊擴大效果。打個比方外圍八營就是一面堅實的盾,中軍三營就是一把鋒利的刀,一守一攻,一奇一正。當然,對於熱衷於火力覆蓋先轟他孃的中後期明軍來說,大批次火器自然是少不了的,除了原有裝備外,又給這支軍隊新造了一千五百多輛戰車,一萬一千七百多支鳥銃,四十八門大將軍炮,六百六十門虎蹲炮,四十八輛火箭車以及配套的火箭十幾萬支,體現了明朝作為火器帝國的資本。

    而在實際應用中明代戰車的表現也不錯,比如嘉靖時期戰車對蒙古吉囊部的作戰,嘉靖十五年吉囊率領騎兵六千入寇寧夏,寧夏總兵事先得到偵查,率領戰車埋伏在山口處,等到吉囊騎兵走過一半明軍火器齊發、戰車衝突,將蒙古騎兵一分為二。吉囊猝不及防之下大敗,慌忙渡河逃竄,而明軍早有準備,在河上部署的戰船追殺,吉囊損失慘重。之後吉囊又率兵入寇甘州山丹衛,總兵姜奭率領車營前往驅逐卻被團團包圍,於是姜奭把一百輛戰車環繞起來作為掩護,火器強弩猛烈打擊,蒙古騎兵衝鋒無果,只好撤退出境。到嘉靖十六年春正月,吉囊又率數萬騎兵入寇寧夏,被王效用戰車擊敗;之後轉而入寇延綏,總兵任傑帶領車營出戰,斬獲首級四十而明軍無一傷亡。

    到了八月,寧夏明軍五百人出塞遭遇吉囊,被八千蒙古軍隊包圍,明軍急忙分佈戰車自守,結果蒙古軍隊損兵折將之下竟然痛哭離去,五百明軍得以保全。而根據名山藏的統計,四年間,陝西戰車部隊與蒙古一共交戰二十七次,累計斬獲首級數千,可以說發揮了相當大的功效。

  • 3 # 俗3361710

    剋制騎兵的並不是某種兵器,騎兵最大的優勢是機動力和衝擊力,在戰場上就要想辦法削弱敵人的優勢,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這裡只講野戰,在戰場剋制騎兵的機動能力,最有效果的是地形,河流、沼澤等天然屏障可以有效掩護自己的側翼和背後,限制騎兵的迂迴和進攻。山地和丘陵並不能有效的遏制騎兵的優勢,限制了敵人的部分機動能力但增強了騎兵的衝擊力,而且也限制了自己的機動性,山地和丘陵不能做首選戰場,只適合防禦和設伏。在平原上最好不要與騎兵兵團決戰,因為沒有有效剋制騎兵優勢的方法,步兵方陣、車陣、陷馬坑、拌馬繩,拌馬釘什麼的,都沒什麼大用,你要是沒有一支對等的騎兵部隊,在平原上跟騎兵打就是找死,沒一點勝算,有經驗的對手根本不會打你,只需要一點兵力監視和騷擾你,消耗你的體力和士氣,等一個你的破綻,一個衝鋒你就垮了,所以選擇戰場是最關鍵的。與騎兵對陣必須列隊才能阻擋騎兵的衝擊,中國古代軍隊的方陣沒有西方配比的科學,這主要是我們跟西方的敵人不一樣,中國古代方陣只在秦宋兩代比較完備,最完備的還是秦,在這就不解釋了,西方的方陣是最科學的也是最專業的,他們主要是為了防止重騎兵的衝擊,其中長矛兵是核心,以標槍和弓箭為後,兩翼配備騎兵掩護,火器以後長矛兵的比例逐漸降低,這樣的配比可以有效抵擋騎兵的衝擊力。隨著火器技術的進步,步兵越來越重要,騎兵在戰爭中的作用是在下降的,但作為進攻和追擊手段,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這主要是西方,在中國騎兵一直是絕對的主力兵種,其地位沒有能撼動的,中國騎兵是以輕騎兵為主,機動是第一位的,再配上弓箭和靈活的戰術,單獨步兵是無法對抗的,火器在中國是不受重視的,這有很多原因,火器的大量裝備並沒有提高戰鬥力,而是成了軍隊衰落的標誌,明末和清朝中期火器大量裝備後,軍隊戰鬥力嚴重下滑。很多人認為騎兵打不過火器,是受中國近代史的影響,尤其是八里橋之戰清朝騎兵的表現,但這不能說明騎兵是無用的,同時代的歐洲騎兵仍然是必要的兵種,只是人家把弓箭換成了火槍,更合理的運用騎兵。說些題外的,中國的火器在古代為什麼沒有發揮作用,武器是配合戰術使用的,中國軍隊大規模的裝備火器並不是改良了戰術,而是為了替代弓箭,原因是火槍手比弓箭手更容易培養更省錢,而火器的問題卻比弓箭大的多,中國在火器質量上完全達不到批次生產的要求質量太次,而且火器沒有膛線,射擊的命中率低,西方是解決這個問題是用排隊槍斃的戰術,雖然現在看著很蠢但在當時很有用,而且中國軍隊又不像西方那樣有科學的方陣體系,火槍兵沒有掩護部隊支援,近戰時火槍還沒有棍子有用,就這樣了火器裝備的也有問題,由於火器質量差,軍隊不願意裝備有威力的鳥槍,而是裝備三眼統這種破爛,火器對保養的要求高,對環境也有要求,軍隊根本就不喜歡用,只是由於武備鬆弛,裝備火器充數,火炮上明粉把佛郎機吹上天了,其實就是個輕型火炮,威力不大,有威力的就是大將軍炮、紅夷大炮等重型火炮,這種炮兩噸重沒辦法野戰,而且炮兵一直是技術兵種,可不是像火槍這樣孩子都會用,兵員素質是最大的問題,不懂數學和科學根本發揮不了威力,火器是科學進步的產物,在西方人文藝復興時我們在搞科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根本沒有進步的條件。

  • 4 # 安興小技術員

    不廢話,直接說

    1,拒馬槍,拒馬槍大約起源於秦漢時期,三國時代已大規模使用,馬要是踏上去,準能刺的血肉模糊,這玩意純屬中國產,可見先人們還是很有智慧頭腦的。

    2,鐵蒺藜,共有四面,無論怎麼放,均有一面朝上,且製作簡單,敵軍來時大量撒在路上,有點類似今天的修車匠把釘子撒路上在去修的意思,不過馬蹄子壞了可沒人修,這玩意

    確實夠損,據說是魯班發明的

    3,絆馬索(無圖自己意淫),結構很簡單,在兩邊設定支柱,中間用繩子連起來,當有馬經過時將其絆倒,但在大規模作戰中不實用,所以只廣泛存在於電視劇和電影中用於擒獲某人

    4,三線火槍陣:三線火槍陣屬於排隊槍陣型別,由明朝洪武年間名將沐英發明,使用早期火銃作戰,比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早了300多年使用,作戰時士兵排成三排,第一排射擊後向兩邊撤退,退到第三排後面,形成第4排,第二排緊接著射擊,退到第4排後面,形成第5排,接著第三排射擊,退到第5排後面......依次類推

    第5,古羅馬步兵方陣:又叫魚鱗陣,古羅馬將騎兵看的不是很重,羅馬採用兵團制度,一個國家有十幾個大兵團,但只有一個騎兵團,作為輔助作用,羅馬軍隊在遭遇騎兵時,通常用重步兵+盾牌長矛的戰術組成類似魚鱗的方陣,在剋制騎兵方面很有效,但隨著輕騎兵作戰思想的出現,步兵方陣逐漸隨著羅馬帝國被淘汰。例如,古羅馬帝國在入侵東方時被帕提亞帝國(中國叫安息)擊敗,傷亡數萬人

    6,床弩,秦軍的看家武器,使用時一人仰躺著裝填弩箭,一人負責發射,威力極大

    沒事幹,再更一個

    7,陷坑,其實我一直考慮要不要說出來,這玩意說了跟沒說一樣,中間挖個坑,上面鋪茅草,馬一踩上去就掛(圖片湊合用吧,反正也好想)

    8,長槍陣,也是步兵方陣的一種,起源於馬其頓,作戰士兵攜帶數米至數十米長的輕質材料製成的長槍,作戰時長槍指向前方,如果敵軍進攻方向改變則立即變換方向,但缺點是容易被重騎兵包抄衝散,基本上重騎兵一個迂迴包抄+衝鋒長槍陣就完蛋了,所以後期被廢棄

  • 5 # kknniigg

    蒙古蠻古打怎麼破。根本不正面交鋒,用沾染腐屍和糞便的輕箭拋射,邊跑邊射,只要有傷口人馬都逃不了感染死亡的下場。人多圍城,然後拋射死牛死馬死人。就和你玩古代的生化武器你怎麼破,你勾鐮也好戰車也罷,沒有火器就是死

  • 6 # 在下成雲

    剋制騎兵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剋制大規模騎兵最好的方法是近現代熱武器和現代武器,古代騎兵就是牛,大規模騎兵更牛,北部從小在馬背上的騎兵牛上牛,北部遊牧民族大規模騎兵有以下優勢。

    1 超大的偵查範圍,和超多的偵查單位,可以很快很準確的瞭解情報,並且可以壓制對方斥候,讓對方不容易獲得情報。獲得準確情報可以很好分析戰局,到底打不打,如果敵方做好了準備,那就不打了,沒有就打。

    2 更快的速度機動力,兩條腿是很難跑過四條腿,並且北方遊牧民族軍隊,不是一人一馬,可能是一人兩馬或者一人三馬。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進和退都很方便,配上迂迴戰術,勝敗都是勝。

    3 威懾力,人和馬是很有威懾力的,馬跑過來可以撞死人,還可以踩死人。

    4 氣勢好,騎兵氣勢好。

    古代的方法,12很難被破,遊牧民族的將軍只要重視12基本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 7 # 在野武將

    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歷史時期,然後需要區分戰術和戰略兩個層面。

    馬蹬普及以前,騎兵可以展開的戰術非常有限,騎兵往往是步兵軍團的輔助,用於偵查、通訊、追擊,騷擾敵人的側翼或後方補給,諸如此類的。公元一世紀前後,馬蹬改變了馬上作戰的方式,騎兵對步兵呈現出明顯的優勢。在戰鬥過程中,騎兵可以從正面衝擊、穿插,也可以從側翼、後方迂迴。可以用長槍橫衝,也可以用彎刀砍殺,結合騎射,步兵軍團處於明顯不利的境地。311年,晉軍大部就在苦縣被石勒包圍,石勒軍在外圍騎射,晉軍的步兵對此毫無辦法,原本的戰鬥變成了單方面的屠殺。1524年德國農民戰爭期間,鬆散的農民軍面對鎮壓者的騎兵衝擊也少有辦法,也被各個擊破。

    雖然步兵軍團會處於下風,但在戰術上並非毫無辦法。在較小的範圍內,尤其在巷戰中,拒馬可以有效控制騎兵的機動性,甚至可以將其逼到我方火力的正面,成為弓箭的活靶——這時候就是騎兵的災難了。

    在開闊地作戰的時候,則可以利用陣型,和兵種間的配合。大車、長槍(戟矛等)可以有效阻止騎兵的衝擊,大盾可以抵禦遊騎的騎射,有了這些保護,弓弩手負責火力輸出,就可以有效遏止騎兵的進攻。李陵對匈奴的作戰時,這樣的陣法已經非常成熟了;北魏出擊柔然,除了騎兵對攻之外,也採用過大車掩護強弩的戰法;到了,宋夏戰爭期間,宋軍也往往這樣結陣。

    然而這一戰術有很大的侷限。首先是隻能擊退敵軍,如果敵人不主動來攻,而是在較遠處尾隨、觀望、對峙,實在也沒有什麼辦法。或者,如果敵人發動小小的衝擊,發現無法取勝就揚長而去,也實在不能殲滅其有生力量。

    其次是對弓矢的消耗。箭陣齊射需要大量弓矢的補給,一旦箭射完了,情況就不妙了。順面說一下,這也是需要許多大車的原因。這些車平時牛、驢或者駱駝,駱駝來拉,戰時可以充當陣地的基本防護——葛爾丹甚至還讓駱駝充當炮灰,圍成駝陣。但這些車的另一個基本任務,就是攜帶大量箭支,以備不時之需。兩宋之際,許多宋代書生誤以為大車是剋制騎兵的有效手段,其實他們是不瞭解過往戰鬥中車扮演的角色。

    與之相關的問題,就是步兵一方戰鬥成本非常高昂。弓矢的製作倒是其次,糧食運輸、後勤補給需要大量的牲畜,這本來就是比較昂貴的資源,而一旦出征,因為氣候、環境、勞累甚至疾病等因素,這些牲畜的死亡率非常高。再加上補給線可能為敵軍騷擾,打一次仗,大家就要少很多肉吃了。

    由於這些侷限,縱然步兵軍團在戰術層面完全可以擊退騎兵,但在戰略上其實沒有有效的反制手段。騎兵軍團利用自己的機動優勢,對邊境可以進行長期的騷擾,如果不能以同樣的機動部隊加以反制,不可能處處設防。同時,即使到了互相攻伐的階段,縱然步軍的精銳有大車、長槍、勁弩,補給線不可能處處有精兵。一旦補給線被打亂,好不容易運到前線的糧食、弓箭為敵人燒燬或掠走,則精銳部隊也只能後撤,甚至可能因為士氣低落而全面渙散。這樣一來,情況就不妙了。

  • 8 # 歷史大學堂

    要說令兵器時代哪個兵種最讓人頭疼,最讓人懼怕,非騎兵莫屬,騎兵以它的高機動性、高戰場生存能力和強悍衝擊力稱霸了冷兵器戰場,直到機槍的出現才徹底讓騎兵變得友善了。

    中國古代中原王朝可謂是吃盡了遊牧民族騎兵的苦頭,尤其是兩宋,一直被壓著打,中原王朝論經濟實力、人口總量,遊牧民族都不是對手,但中原王朝缺乏馬匹,騎兵數量少,精良的騎兵就更稀罕了,兵種單一,以步兵為主,而遊牧民族是生活在馬背上的,全民皆兵,精通馬術,憑藉其機動性高,吃了不少中原步兵的好處,遊牧民族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作戰方式很讓中原王朝吃虧,想打又追不上,想退騎兵能以更快的速度跟著來。

    圖1 蒙古騎兵及裝備

    當然,騎兵雖然厲害,但難不倒古代的軍事家,為了對抗騎兵,古人想到了以騎制騎,且成果顯著,漢朝、唐朝和明朝的騎兵都曾一度把北方遊牧民族騎兵打得找不著北,除了騎兵制衡,剩下的就是步兵對抗騎兵了,步兵對抗騎兵更多的是利用陣型和有利的戰場條件,當然還需要有剋制騎兵的武器才可以彌補戰鬥力上的差距,最常見的是長矛、長槍和弓弩,士兵組成陣型,弩兵在前,盾兵在次之,槍兵在後,面對騎兵衝鋒時,弓弩兵先遠端攻擊,一兩撥箭雨過後,弩兵退入陣中,接著就是槍兵和盾兵正面抵抗騎兵衝鋒,這種作戰方式在平原地區效果並不好,一旦陣型被衝散,步兵就無路可逃了。

    圖2 宋軍中最有名的舶來品 神臂弩

    常規武器中數弓弩最好用。

    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李牧就憑藉手中的十萬弓弩兵,讓北方少數民族不敢南下。秦軍北擊匈奴取得勝利,秦軍箭陣功勞最大。漢武帝北伐匈奴,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當年李陵率五千騎兵對抗八萬匈奴騎兵之所以能堅持邊戰邊退,沒有被立刻消滅,是因為匈奴衝不過漢軍的箭陣,最後還是由於箭盡和姦細出賣才失敗。

    三國時期的出現的諸葛連弩,一次能連續發射十支箭,火力強大,後來馬鈞改進可以連發五十支箭,堪比今天的步槍火力輸出,弩上還有準星,可以瞄準,命中率比弓高很多。到了宋朝,弩更是發展到了頂峰,迫於遼金的騎兵壓力,宋朝發明了許多威力巨大的弩,最出名的莫過於床子弩在顫州一箭射死遼軍統帥蕭達凜,床子弩射程達五百米以上,射程最遠的三弓床子弩更是逆天達到了一千五百米。憑藉這些先進的弩,宋朝才可以抵抗住遼金騎兵的衝擊,尤其是在守城戰中能給攻方造成很大的傷亡。

    圖3 根據陌刀相關記載的推測還原圖

    除了這些常規武器,還有哪些“黑科技”可以剋制騎兵呢?

    當然要數大唐陌刀,陌刀是一種長柄刀,可劈、可砍、可刺,日本的武士刀就有它的影子,陌刀刀刃鋒利,極具砍殺效果,重五十斤,簡直是為剋制騎兵而生。

    陌刀自裝備唐軍以來,屢立戰功,無論是對抗突厥、吐蕃騎兵還是平叛安史之亂,都有不俗表現,尤其是安史之亂時,政府軍的李嗣業陌刀隊充當了救火隊,在收復長安的香積寺之戰中,唐軍陣型被叛軍衝亂,在面臨全軍潰敗之際,李嗣業率領兩千陌刀隊立於陣前,連斬數十人,大喊道:“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陌刀隊如牆推進,得益於陌刀隊的英勇奮戰,唐軍得到了喘息之機,並重組陣型,最終大破叛軍。

    圖4 唐朝陌刀隊與弓弩隊組成的陣型之一

    一萬唐軍中往往配備兩千五百名陌刀兵,陌刀兵的體格都是非常強壯的,作戰時排成陣型,緩緩推進,擋者人馬俱碎。陌刀的製造工藝複雜、成本高,即使在盛唐裝備數量也不是很普遍,朝廷對陌刀的管理亦很嚴格,墓葬等都不許陪葬,所以至今都沒有陌刀實物出土,一些王公大臣的衛隊也是由陌刀手充當,可見陌刀的戰鬥力。

    到了宋朝,由於沒有了養馬之地,宋朝騎兵可以忽略不計,沒有了以騎制騎,只能步兵上陣,步兵對抗騎兵講究的是嚴密軍陣,各兵種、武器的配合,總不能亂哄哄憑藉一股勇氣正面抵抗騎兵,這樣騎兵會教你“做人”的。

    圖5 宋代為數不多的重騎兵武士的鎧甲,精美華麗,長達腳踝

    陌刀製造成本貴,唐朝不允許民間私藏陌刀,一定程度上導致陌刀工藝製造失傳,宋朝軍隊雖然沒有裝備陌刀,但卻裝備了另外一種長柄兵器-----斧,長柄斧的重量不亞於陌刀,劈砍效果亦很好,使用者的體力也是超乎常人的。

    長柄斧製造工藝相對簡單,用料少,適合大規模裝備,南宋初期,金朝大將完顏弼率軍攻宋,宋朝大將王德與之對陣,完顏弼派出了精銳的騎兵出擊,也就是“柺子馬”,“柺子馬”雖是輕騎兵,但戰鬥力卻不差,主要是配合金軍的重騎兵“鐵浮屠”執行兩翼騷擾、清掃行動。王德令萬餘名長斧頭手 組成隊形主動向金軍推進,短兵相接後,上砍騎兵,下砍馬腿,一戰下來,金軍損失了萬餘的騎兵,而宋軍只損失九百餘人,真正的大勝。

    圖6 鐵蒺藜,中國古代一種軍用的鐵質尖刺的撒佈障礙物

    還有就是一些不對稱型的武器,如鐵蒺藜、拒馬槍。

    鐵蒺藜有四個腳,無論怎麼扔出去,總有一個腳朝上, 這東西對人不造成傷害,但對戰馬的馬蹄有傷害,踩上去就像人踩了釘子。當然,鐵蒺藜作戰效果不確定性大,需要在騎兵的必經之路才會有效果。拒馬槍也是一種放在騎兵行進路上的裝備,放在步兵陣前,可以減少步兵被騎兵衝擊造成的傷亡。

    騎兵雖然厲害,但在古人的智慧面前,也並非所向無敵。

    文:飛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ACD近零軸金叉怎麼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