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而走路的人還要坐樹下休息,是不是反了呢?
98
回覆列表
  • 1 # 滄浪讀詩會

    今天王和尚來回答這個問題。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這句話出自歐陽修的經典散文《醉翁亭記》。

    先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提問者並沒有翻譯錯。但理解卻出了問題。歐陽修這樣寫,並不是反了。他想表達的意思在於“歌”和“休”。為什麼揹負東西的人要“歌”呢?其實想表達此地百姓生活安樂,即便揹著東西在路上行走,內心也感到快樂,以至於要放聲歌唱;而此地風景優美,不論是來觀賞風光的人,還是在此路過的人,都喜歡在樹下休息,這些人就是“行者”。

    因此,這句話飽含兩種人,有兩種含義,並不違背常理。

    下面,王和尚引申一下,看下歐陽修在何種背景下寫出了《醉翁亭記》,以便更好地理解“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這句話。這跟他在滁州的施政綱領和所處的歷史背景有關。

    北宋宋仁宗慶曆五年,即公元1045年,范仲淹、富弼和韓琦等人為改革弊政,推行“慶曆新政”,但是由於反對派的攻擊,這三個人陸續被貶。作為改革派主將的歐陽修上疏為他們抗辨,也被貶滁州。這篇文章寫於第二年春,歐陽修此時已經40歲。

    歐陽修為何自號“醉翁”呢?因為改革派的失敗,讓歐陽修一度意志消沉,故而縱情山水。他性格剛直,無端被貶,雖然滿腔憤懣,卻無處發洩,只好借酒澆愁,自號“醉翁”即有自我開解之意。

    但是,歐陽修並非一味沉浸在詩酒山水之中。在滁州他施政寬容,與民休息,將滁州治理得民富物足。他在《豐樂亭記》中寫道“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可見經過他的治理,此地百姓安居樂業,再加上民風淳樸,故而歐陽修在此為官非常愜意。“醉翁”也就有了自得其樂,瀟灑無求之意。

    正因如此,他才有閒暇在琅琊山下暢飲,也為此地百姓的淳樸和安閒感到欣慰。此中歐陽修之樂也氛圍幾個層次。

    首先,暮春時節,此地風景優美,很符合歐陽修的性格。他愛好山水,喜歡遊賞,因故而內心非常開心。

    其次,滁州此地“地僻而事簡”,作者可以趁此修養身心,享受安閒的時光。特別是在他治下,滁州糧食連年豐收,在風雅太守的帶領下,他們也有時間遊覽山林,享受生活的快樂。這就是“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的背景。

    因此歐陽修看到百姓安樂,內心自然也欣喜不已。這是他“樂”的第二個層次。

  • 2 # 南楓希

    在瞭解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古詩文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方法:互文,也叫互辭。

    互文:“互”就是“互相”,“文”就是“文字”和“文義”

    互文,通俗地講就是相關文字可以互相省略也可以互相交換,文義又是互相補充的,是一種用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的修辭手法。

    這樣說不能理解的話,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

    如果文句中“甲A乙B”的相關文字可以互換為“甲B乙A”,並且意思是“甲AB乙AB”,即“甲乙皆AB”,也就是說甲和乙是可以互相交換的,或者說A和B也是可以互相交換的。

    使用互文的作用和意義

    使文句更加整齊、和諧、有韻律,能精煉地表達出完整的意思。

    互文的分類概括

    互文的文句可以是單句、雙句,也可以是多句。只要文句間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不管是成語、單句、雙句或者多句,都屬於互文修辭。

    同句互文

    同句互文也叫單句互文,是指在同一個句子裡出現的互文。如:“秦時明月漢時關”指的是秦漢時候的明月和山關;“主人下馬客上船”說的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馬上船;“煙籠寒水月籠沙”是指煙霧和月光籠罩著寒水和沙等。

    雙句互文

    雙句互文即對句互文,是指在相鄰的兩個句子裡出現互文,即:上句裡含有下句將要出現的詞,下句裡含有上句已經出現的詞,兩句的意義相互補充說明。如《木蘭詞》中: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字面上讀來意思是:將軍身經百戰生存無幾,壯士戎馬十年勝利歸來。但這句詩真正指的是經過多年征戰,無數戰鬥,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排句互文

    排句互文即多句互文,就是說這種互文的句子在兩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完整意思。

    例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表面是到東市買了駿馬,去西市買了鞍韉,往南市買了轡頭,從北市買了長鞭。

    但這四句的意思其實是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每處地方買一樣東西。

    隔句互文

    所謂隔句互文,就是指兩句互文之間,有其他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王勃所作《滕王閣序》:“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這裡的“勝友如雲”和“高朋滿座”是互文。“勝友”、“高朋”、“如雲”、“滿座”相互交錯,補充說明。應解釋為勝友如雲和滿座、高朋滿座和如雲。

    回到問題上來,“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一句該如何理解呢?

    按照互文的修辭手法,這裡寫“負者”、“行者”是互文,“歌於途”與“休於樹”也是互文。也就是說:“負者”與“行者”有“休於樹”的,也有“歌於途”的。

    簡單看來可理解為:路上的行人們,有的揹著東西走,有的空手而行,有的在路上唱歌,有的在樹下休息。

  • 3 # 酸辣洋芋絲絲

    這兩句出自宋朝詩人歐陽修的古詩作品醉翁亭記之中。這兩句的意思是:至於揹著東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

  • 4 # 逢春186177958

    挑著擔子走的人,或空手而行的人,有時邊走邊唱歌,也時有人在樹下休息。寫出了當地百姓的安居樂業的景況和純樸的民風

  • 5 # 魯呦萍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這句話出自《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這句話實際上用了互文,就好比是我們讀《木蘭詩》中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不要理解成將軍身經百戰,戰死了,壯士經歷十年戰鬥回來了。而應該這樣理解:將軍和壯士們經歷了十年的戰爭,有的將軍和壯士犧牲了,有的將軍和壯士活著回來了。

    舉一反三,同樣的,我們就可以這樣來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路上的行人來來往往,有揹著東西的人邊走邊唱,也有不背東西的人在路上歡歌,來來往往行路的人,走累了,就到樹蔭下休息。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當時歐陽修被貶官,到滁州,任滁州太守。

    《醉翁亭記》是一篇著名的遊記,也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抒情散文。表達了作者追求自由,寄情山水,對快樂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抒發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憂愁的複雜感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是陶醉於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於與民同樂之中。

  • 6 # 長之安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這句話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比較陌生。可是若說起北宋詩人歐陽修及他的名篇《醉翁亭記》,估計沒有人不知道。《醉翁亭記》被收錄在中學教科書中,記得當年這篇散文作為全文必背課文,我差不多可以倒背如流。在理解“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這句話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醉翁亭記》及作者的寫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它。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以上是歐陽修《醉翁亭記》的第一段,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個人覺得此段寫得最精彩至極,簡直是神來之筆,讀之忍不住要大聲背誦起來。開篇即寫醉翁亭之所在,並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接著轉向敘事抒情,景與情聯絡直接,毫無違和,層與層間過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銜不著痕跡,給人完整的“山水之樂”印象。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古代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北宋仁宗慶曆五年春,在朝為官的歐陽修由於聲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貶斥,出知滁州,本文作於到滁州的第二年。“慶曆新政”的失敗,使他感到苦悶;外放可以擺脫朝廷黨爭,對他而言也是一種安慰。文章表現了作者這種複雜的心情。

    據說,《醉翁亭記》的開頭原本花了好多筆墨,描繪滁州四周的山,有著一大段文字,歐陽修讀之很不滿意,最後這些描寫被他改成了五個字:“環滁皆山也。”文字瞬間變得精煉,而簡練中見雋永,成為散文史上的名句。他的駕馭文字的能力可見一斑,不愧為一代文風的開創者。在他之前,北宋文壇“西昆體”詩盛行,以楊億、劉筠、錢惟演為代表的館閣文臣,用詞雕麗繁複,明明一句很簡單的大白話,偏要“不說破”,用晦澀難懂的詞句來表達,逐漸遠離大眾。歐陽修倡導的文風,改變了北宋初年風靡初十年的“西昆體”詩文風,一掃文壇奢靡之氣,崇尚平易、清新、簡練的文字,從這篇《醉翁亭記》可以看出,全文幾乎沒有一個生僻難懂的字,語言凝鍊,行文非常流暢,可歌可詠,堪稱經典。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這句話怎麼理解?

    這句話是節選自《醉翁亭記》的第三段: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這第三段寫滁人的遊樂和太守的宴飲。此段描寫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遊,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遊樂圖。遊樂場景映在歐陽修太守的眼裡,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接著寫太守設宴,眾賓宴飲之樂。宴席豐盛而充滿野趣,眾賓起坐喧譁,樂不可支。太守樂中酒酣而醉,此醉是為山水之樂而醉,更是能與吏民同樂而醉,體現太守與下屬關係融洽,實乃“政通人和”才能有這樣的樂。

    負者:揹著東西的人。“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意思其實很淺顯。就是說:至於揹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這句話是歐陽修寫當時看到的滁人出遊的場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悠閒,歡聲笑語,陣陣歌聲傳入詩人耳中,更醉一層。此時此景跟詩人個人的性情、文風和為政態度有直接的關係。

    歐陽修是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他領導了北宋詩人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唐代韓愈的古文理論。他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在仕途政治上,他保持著輕鬆慵懶的態度,崇尚“無為而治。”為政極為“寬簡”,讓自己和百姓都過得輕鬆自在。但就是在這樣的執政方針下,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條。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據說還有一種說法是說這句話採用了“互文”的寫作手法,即負者和行者可以一起解釋,不必前後分開講,意思是背東西的人和走路的人有的在路上唱歌,有的在樹下休息,其實這樣理解也感覺沒什麼問題,何必一定要分清哪個在前哪個在後呢?太守已經都醉了,只要瞭解滁州的民眾愉快地隨太守在遊山,唱歌的唱歌,休息的休息。不過本人覺得還是前面第一種解釋表述較順暢、自然。

    歐陽修很愛飲酒,為人豪爽、大度,有著當世一流的文筆,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蘇軾還未出道,蘇軾在京應進士試時,正好是歐陽修做主考官,他對蘇軾的文章大為欣賞,極力推薦,開始以為蘇的應試文章文筆老辣、論證有理有據,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為了避嫌,故判定蘇軾為第二名。

    正是由於歐陽修的大力提攜,北宋朝庭當時聚集了一大批一流的才子學士,文壇上一反往昔僵化的局面,顯示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仁宗皇帝的“文治天下",歐陽修可謂功不可沒。他在地方上做太守時,對飲酒遊山的愛好不減當年,經常帶著吏民出去遊玩,在山中野餐,然後喝醉了迷迷糊糊地看大家玩樂。醉時能與民同樂,醒後能用曠世文才把遊玩過程記錄下來。看來他的謫居生活並沒影響“醉翁”的好心情,可是又有什麼辦法?既然已遠離京城,憂也好,愁也罷都無濟無事,為何不試著調整心態,開懷暢飲呢?一醉解千愁,豈不樂哉!

    結語:與民同樂好心情。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在政治上失意而外放到滁州的時候寫成的。本文卻以一個“樂”字貫穿全篇,並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把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間。在描繪一幅幅變化多端、秀麗嫵媚的美麗圖畫時,體現儒家的傳統思想,表現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正如《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融資費年利率7.2%的錢拿來投資基金划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