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編外教育參謀
-
2 # 一起學育兒
無論是批評或者表揚都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因為這兩種皆是用大人的評價來約束孩子的行為。不利於孩子由內而外的自律。反而會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因為害怕不這麼做就不能獲得父母的愛,或者明明想那樣做,但只有這樣做才能獲得父母的表揚,不能自由的做自己。長大後,這種討好型的人格,也會促使她為了獲得同齡人的認可,加入一些圈子討好別人。
那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1,避免評價孩子,給孩子貼標籤。孩子做錯了事情,我們陳述清楚就好,對事不對人。孩子不和人打招呼,我們可以事後對孩子說:見人不打招呼不問好,這種行為不禮貌。但不要說:你是個沒有禮貌的孩子!
2,一定要多鼓勵孩子。表揚和鼓勵的區別就在於:表揚對人不對事,孩子考了高分,你誇孩子:“你真聰明”,而不是鼓勵他:“看的出來,你對這門課很感興趣,並且付出了努力”;孩子幫助你完成一件事,你擺出家長的架子,評價說:“我喜歡你的做法”,而不是鼓勵他:“我感謝你的合作”;表揚只針對孩子做的好的事情表示認可,而鼓勵還會針對孩子做的不好的事情激勵孩子去做出彌補。這會有細微的差別。
3,多看孩子的優點。不要盯著缺點不放。對孩子的缺點咱們要有耐心,過分強調反而會強化缺點。當孩子有了一點點的改進,就要迅速的鼓勵。當我們多看優點時,缺點慢慢就會減少。
4,懲罰孩子儘量避免。雖然短期有效,但長期看來效果很差,一方面損害了親子關係,另一方面,孩子不會從心裡認可你的懲罰,會逆反,會想著下次如何才能不被你發現,會報復等等。
以上是我的回答。
-
3 # 杏媽育兒
很多家長都會懷著一種塑造和改變孩子的心態,表揚或者批評則是他們手裡的工具。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像捏泥人一樣,用工具這裡敲敲那裡打打,長此以往就雕出一個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小孩。但他們忘記了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活生生、具有學習和理解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塊泥巴。
懷有這種心態的家長,我們姑且稱他為行為主義家長吧!因為他們遵循著“巴甫洛夫的狗”的實驗結論,試圖運用正向和負向激勵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的行為。但事實上據我觀察,這樣的行為主義教育,只適合於年紀很小的嬰兒,在他們還沒有形成邏輯思維的時候,用驚叫、怒罵和微笑、表揚確實能規範他們的行為,讓他們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但,孩子一大,這個辦法就不能用了。
因為他們懂得思考,懂得觀察了,他們潛意識裡是能分辨得出大人這個行為是基於什麼原則,出於什麼目的的。但他們卻不懂得這件事本身到底是好是壞。因此他們會盲目地聽從大人的指引,受批評和表揚的影響左右,而始終形不成對一件事的基本觀念。
從小被批評大的孩子,會在內心懷疑自我。他會想,“不管我做什麼,好像總會有地方做得不完美”,從而做事謹小慎微。他抗壓能力會很強,因為一切挫折和打擊都很熟悉,如果他受到的批評太多、譴責太重、太離譜,他甚至會形成一種“我什麼事都做不好”的觀念,並泛化到成年後的各種情境中。
從小被表揚大的孩子,內心對自己充滿肯定,但這肯定不具有事實基礎,是無本之木。他會想,“我做什麼事都很輕鬆,做完之後都應該得到獎勵。”這時候外在獎勵成了他做事的動力,他的盲目樂觀也嚴重低估了自己可能遇到問題的難度,如果困難稍微大一點,他會很快放棄,因為他並沒有太多面臨挫折和打擊的經驗。換言之,被表揚大的孩子傾向於只做那些能成功、能得到獎勵的事,對那些有可能失敗、得不到獎勵的事不想去碰觸。
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缺點就在於,都沒有教會孩子看清事物的本質,都沒能讓孩子意識到,做了好事,受益的是他自己,做了錯事,吃虧的也是他自己。這種基本的是非價值沒有確立起來,就使得孩子脫離了外在評價之後沒有動力去做任何事,因為他無法把自己和這些事建立起內在的聯絡,看不到去做事的必要性。
因此,我的看法是,批評和表揚都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就事論事。孩子把衣服弄髒了,東西弄丟了,忘帶作業了,不要急著批評,而是要讓他知道,他的行為是怎樣影響到他自己的。只有讓他明白了,這件事的本質,以及這件事與他切身的關係,才能建立起他為自己努力生活的內在動力,才能讓他在未來的人生中,脫離表揚和批評。
-
4 # 兒科醫生琪樂
孩子從小,要有一定的規矩,所以就要以教育為主,但在教育的同時,也要適當的表揚孩子,這樣寶寶才會從小會養成上進的信心,有利於寶寶以後立足於社會。孩子也不要總是處於批評和教育的環境,管得太嚴厲,反而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這樣不利於寶寶發育的。
-
5 # 黑馬育兒
批評和表揚都是教育的方式之一,不是非黑即白的,兩種方式應該結合起來,根據事情、場景的不同來選擇方式。錯了就該批評,好的地方就要表揚來激勵,不是矛盾的事情。但批評和表揚本身倒是值得注意。
如果是批評,對於孩子犯一次錯,一般只批評一次。畢竟孩子難免會犯錯的,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得到有建設性意見的忠告,不過不管是批評還是忠告,都不要對孩子的同一件錯事,重複同樣的話。如果問題嚴重一定要再次強調,也千萬不要像鸚鵡學舌那樣,簡單地重複一次,應該換個角度進行批評。這樣,孩子也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一再被“窮追不捨”,厭煩心理、反抗心理就會隨之降低。
如果是表揚,要注意對事不對人。也就是說在孩子做對事情的時候,要針對具體的做法去表揚,而不是泛泛的說:真好、真乖等等。因為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對一個事情就是一個好孩子、乖孩子,那麼做錯一個事情是不是就成為壞孩子、不聽話的孩子了呢。所以用這種表揚方式,會讓孩子錯誤的把對一件事情的評價當成對自己的整體評價,從而在遭遇挫折時,妄自菲薄、消極對待,對自己失去信心。
對事不對人,還應該是注重孩子做事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表揚孩子的成功,把成功歸咎於孩子的“聰明”、“能幹”,忽略了對孩子本身努力的表揚。這種對孩子聰明、能幹的表揚,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是天生的聰明能幹,不需要什麼努力就能獲得成功,從而失去努力的動力。另一方面,孩子在衡量了事情的難度後,會有意避免去做一些可能導致失敗的事情,因為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聰明”、“能幹”名聲的受損。
-
6 # 懸壺小兒科
表揚與批評是常用的教育手段,但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對小孩該表揚的不表揚、該批評的不批評、過多的表揚或過多的批評、不區分物件的表揚與批評、不講究方式方法的表揚與批評,都將對小孩的成長與進步造成不良影響。掌握批評和表揚教育的“度”要做好以下幾方面:
【在實施數量上,表揚宜多,批評宜少】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的身心發展正處於一個特殊時期。一方面,他們身體的發展日趨成熟,渴望家長的尊重和理解,期待家長的肯定和鼓勵;另一方面,他們的心理發展卻相對滯後,自我意識強烈,容易衝動,情感脆弱,缺乏理智。因此,他們總是感性地希望得到更多地肯定和表揚,不喜歡過多地指責和批評。
針對孩子的自身特點和教育的有關規律,教育者應充分了解孩子好褒惡貶的心理,在承認其合理性的同時,儘量結合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照顧孩子日益發展的自尊心,在實施兩種教育手段的數量上,應做到表揚的次數多一些,批評的次數儘量少一些。
【在實施方式上,表揚宜公開,批評宜私下】
為了使表揚達到最好的效果,使批評遭到最小的抵制,應該注意,表揚時釋出的範圍不妨大一些,公開度越高越好,批評時則儘量小範圍的開展,最好個別交流。尤其對於個別心理過分敏感、自尊心特別強烈的孩子,還可以試著透過間接的途徑進行批評。如可以透過第三者,包括其他老師或同學。“漫不經心”地向被批評的孩子傳遞批評資訊,或者創設氛圍,讓他於“無意之中”聽到你的批評意見,讓孩子在“無意之中”瞭解到你的批評意圖,從而認真審視自己的言行,改正過錯,彌補不足。
【對一般小孩的教育,先表揚後批評,表揚的力度應大於批評的力度】
在表揚和批評的力度方面,同樣力度的表揚和批評在小孩的心裡反響是不同的。對於一般性的表揚,孩子固然會欣然接受,對於同樣力度的批評,他們也會極其敏感。而如果家長實施表揚時經常是輕描淡寫、點到即止,進行批評時卻是神情嚴肅、聲色俱厲,那麼,小孩往往會把平時對家長的信任和好感一掃而空,代以抵制和反感。而對於同一孩子的不同表現,好的時候,教師應該抓住時機予以肯定,不要吝惜表揚;而必須批評之時,則應儘量注意分寸,批評的力度一般以不超過表揚的力度為宜。
總之,表揚和批評是一種教育孩子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家長在運用表揚和批評手段時,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表揚和批評所針對的問題本身,而應該透過表揚和批評,使孩子揚長避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批評,不僅僅是一種對既成事實的否定和批判,更應該成為一種對孩在改正錯誤之後獲得更好發展的期待。同樣,有效的表揚,不僅僅停留在對事實本身的肯定和褒揚上,對於被表揚者本人而言,家長可以透過表揚傳達資訊,並進一步提出要求,使孩子在原來基礎上做得更好。
-
7 # 萱萱日記
沒有絕對正確的教育方式,無論是批評式教育還是表揚式教育,都應該視情況而定,並且需要注意表達方式。通常情況下,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進行探索、挑戰、克服困難,這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好處。但是也不可以一味地對孩子表揚,總誇他“很棒,最棒”,這樣會讓孩子養成太自我、自大的壞習慣。如果孩子做錯事,該批評就要批評。如果孩子做得好做得對,那就要表揚。
-
8 # 杜洋的洋言
必須是鼓勵為主,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
一位哲人說的好:“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滿信心去面對困難,努力完成自己願望的動力。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呢?
一、尊重和信任孩子。尊重孩子,使他切實地體會到自己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信任孩子,調動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並給予積極關注和表揚、切忌包辦代替,更不可打擊、諷刺。這樣既培養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品質,又培養了自信心。
二、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標。父母的責任在於懷一顆期待的新,幫助孩子建立自己每一階段的適合自己的目標。父母期望過高,目標定的太高,超過了孩子能達到的限度,就容易使孩子產生失敗感,喪失信心,也不能把目標定的太低,孩子完成得輕而易舉,就會變得輕率和驕傲。
三、善於發現並時常肯定孩子的優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中活動是十分投入,十分自信的,所以家長要了解孩子的特點,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並經常給予表揚和肯定,這是孩子充滿自信,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千萬不要把孩子的缺點掛在嘴上,讓孩子產生自卑感。
四、讓孩子迎接困難。對困難的成功跨越,都是對自己的一次肯定,都會增加一份自信。應多鼓勵孩子學習勇敢行事,不斷戰勝,如洗衣服、倒垃圾、下棋、打球等。當孩子戰勝了困難,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時,自信心就會提高,我們應該格外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嘗試,這將是他人生道路上的良好起步。
五、以身作則,樹立典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很難想象缺乏自信的家長如何能培養出自信心十足的子女。父母能夠充滿希望地看待未來,充滿自信,孩子就會深受感染,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修養,做好孩子的典範。
一個人只要有成功的決心和信心,就能保持最佳狀態,把全部的集中到追求目標上。只要堅信自己成功的人,才會取得成功。在孩子努力拼搏,盡力向成功的頂峰攀援時,多給孩子些鼓勵和支援吧。
讓孩子學會自信
自信是一個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質之一,但它並非與生俱來,必須由家長對孩子從小加以正確引導,使孩子逐漸學會相信自己,建立起自信。
現今,越來越多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事無鉅細,物質上應有盡有,精神上百依百順,事事不必自己操勞和付出努力,孩子很容易養成一種凡事均要依靠家長的心態,認為自己離開家長就一事無成,對任何事情也不想費力去做。這樣的孩子就是典型的依賴性極強、缺乏自信的人。要使孩子學會自信,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鼓勵孩子進行嘗試並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具有好奇心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家長可以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引導他們去嘗試或探索身邊的各種事物,讓他們在嘗試或探索中瞭解事物的性質,增強自身的能力,從而增加自信。例如,孩子在三四歲時喜歡玩水,就讓他們自己洗小手絹、給娃娃玩具洗澡、洗刷各種塑膠玩具等等,做這些事既滿足孩子游水的興趣,又給他們帶來歡樂,而且事情成功之後也會使孩子相信自己的動手能力,為建立自信打下基礎。
二、及時肯定和讚揚孩子的良好行為
人的自信需要外界的認同和讚賞。某一行為倘若得到外界的肯定,人的自信也會由此大增。孩子正處於自信形成的過程中,更離不開成人的肯定和讚揚。有一位母親帶著5歲的男孩乘公共汽車,上車坐了一段路程後,一位年邁的老婆婆上車了,母親起身讓座,並對男孩說:“來,小大人,站一會,看看能不能堅持住。”小男孩高高興興地站在座椅旁,並認真地扶著座椅不讓自己摔倒。這樣,孩子由於做成了一件小事而受到讚賞,他就會更樂意去做更多的事,接受更多的挑戰,以獲得更多的肯定和成功的喜悅,其自信也隨之日趨強化。
三、有意識地讓孩子承擔一些責任
不少家長常因為孩子年幼而代他們做許多事,幫穿衣鞋,替收拾玩具,給他們包辦過多,孩子就缺乏責任感和自我約束力,自信也就很難建立起來。對此,家長不妨視孩子能力的大小有意識地讓他們承擔一些責任,如讓孩子動手收拾玩具、書包及文具,讓孩子鋪床疊被,讓他們洗洗簡單的碗筷,這樣做不僅能鍛鍊孩子的能力,還可使他們從中得到自信,知道有許多事情“我能做好”、“我有能力”。
四、培養孩子的專長
每個孩子天賦是各異的,能力方面也各有千秋。通常的孩子在智力和能力上難辨優劣,但孩子進入小學後,衡量標準就集中在學習分數上,這就使擅長學習的孩子常受表揚,而學習稍差的孩子常受批評,由於學習成績不如意而產生自卑,喪失了自信,不利於形成健康的人格。
如何避免孩子出現這種不利的情況呢?較為有效的辦法就是發現和培養孩子的某一專長。孩子從小其能力傾向便會顯露,有的孩子能跑能跳,好於運動;有的孩子愛唱愛跳,擅長文藝;有的孩子舞文弄墨,酷愛繪畫。家長的責任就是及時發現孩子的專長,順勢加以引導及培養,促進他們在某方面具備其他孩子所不及的專長。這樣,即便孩子將來在學習上不佳,也不致因此而灰心喪氣,反倒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奮發努力,或許還能幹出一定的成就來。培養孩子的專長,孩子就有了一種競爭優勢,具有了上進的動力,孩子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自信。
-
9 # 動歷盒育兒袁老師
從小要批評式教育和表揚式教育要兼而有之,單純的批評式教育,會讓孩子很挫敗,單純的表揚式教育也是不行的,會讓孩子抗挫折能力極低。
不管是批評式教育還是表揚式教育,最起碼都要在尊重的基礎上,尊從事實,虛假的表揚和不問青紅皂白的批評都是不建議的,當然懂點溝通的技巧就是最好了:譬如先優點再缺點,先表揚再批評,先接納再分析,讓孩子與你處在同一溝通頻道上,就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否則只能是對牛彈琴
-
10 # 知我君
簡要回答:批評式教育不可取,表揚式教育要注意方法。要表揚具體的做法,而不是一概而論地表揚“真聰明”“真懂事”。
在國外廣泛流傳著一首哲理雋永的《育兒歌》: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責;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鬥;譏笑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疚;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稱讚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欣賞;公平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正直;支援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信任;贊同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愛;友愛中成長的孩子常能感到關懷。想要讓孩子自信、自愛,懂得忍讓、欣賞和信任,就要給以寬容、鼓勵、支援、贊同。
《情商》中提到,父母有四種類型。第一型別:專制(反對)型父母;第二型別:疏忽型父母;第三型別:放任型父母;第四型別:情緒輔導型父母。最好的是第四型別,這類父母會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並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批評和單純的表揚顯然都做得不夠。
有研究證明,一味誇獎孩子聰明,孩子會避免挑戰困難問題,因為那樣會顯得自己比較笨。但一味批評孩子,孩子必定會變得畏首畏尾,膽小怕事。
-
11 # 育兒賈說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批評和表揚需要結合。
---------我是快樂的分隔符---------
批評式教育的極端是免羞辱孩子。這是需要避免的。
人類的大腦經過幾萬年的演進,演化了複雜的結構和功能。如果簡單的講,人類大腦由三個部分組成,爬行動物腦,脯乳動物腦和人腦。爬行動物腦進化最早,是人類的生存腦,負責基本生存功能,如呼吸、覓食。消化等,是一個高度自動化系統,反應迅速,無需特別關注就自主執行。脯乳動物大腦是情感腦,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包括丘腦,下丘腦,杏仁核,海馬和垂體等,負責人類的情緒、記憶、注意力等。人腦是最後發育的皮層,負責抽象思維、語言、自我控制等高階功能。
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條蛇,你的第一個行為不是害怕,而是不假思索地躲開,這就是爬行動物腦,最快上線,你快速做出逃跑或戰鬥的決定。然後你會感到害怕,這是情感腦上線了。最後,如果你夠冷靜,你的智慧腦會上線,思索怎麼對付這條蛇;或者在你的智慧腦上線之前,你已經逃跑或者對這條蛇下手了。
如果一個2歲的小孩子因為沒有吃到糖而在地上打滾、嚎啕大哭,這就是他的爬行動物腦在起作用。這時你試著給他講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溫柔而堅定地抱起來離開。爬行大腦關心人類的安全,因此,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很重要,讓孩子自由活動身體對學習也有幫助。
哺乳動物腦裡面有幾個重要零件,叫做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英文叫HPA,H怕。我就叫他害怕系統吧,對於人類處理恐懼情緒和壓力很重要。在壓力情況下,HPA害怕系統會導致大腦分泌壓力激素,壓力激素使得人處於一個警覺的狀態,對於應對壓力很有必要。但是如果人長期無法緩解壓力,大腦長期泡在壓力激素內,則會導致一場災難,抑制大腦神經細胞的生成、破壞腦的可塑性,並殺死海馬。海馬可是負責記憶的哦。
如果一個孩子在數學課上反覆被老師責難、羞辱,再上數學課,害怕系統就會給大腦發出危險訊號,導致壓力激素的分泌,最後形成惡性迴圈,孩子什麼也學不下去。壓力激素的分泌還會嚴重傷害海馬,海馬負責短期記憶。因此,壓力下學習孩子是學不進去的,負責記憶的海馬被關閉了。甚至會被永久傷害。因此,在教育中不能羞辱、責難孩子。
---------我是快樂的分隔符---------
但是任何事情都過猶不及。對於大腦的壓力系統來說,沒有壓力和壓力過大同樣糟糕。很多父母從來不給孩子壓力,從不批評,只表揚,走到極端,又是走入了誤區。正如上面所講的,【1】面對壓力,HPA系統做出反應對人是有益的;【2】之後能夠,舒緩壓力,停止分泌壓力激素也一樣重要。壓力系統需要發育,關鍵是經歷適度的壓力。正如你不能平時不運動,而只靠在每週五晚上舉一次100斤重的槓鈴來鍛鍊肌肉一樣,你也不能平時不應對任何壓力,而單靠偶爾應對極大挑戰來打造健康的壓力反應系統。
兒童應對適度的壓力對他的發展極為有利,適度指壓力足夠強,以至於孩子能注意到;而且壓力要足夠弱,這樣孩子能夠應對。這個恰到好處正是為人父母的藝術。
---------我是快樂的分隔符---------
表揚也是藝術。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裡都在和他的團隊研究表揚對寶寶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
在實驗中,他們讓寶寶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寶寶,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寶寶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寶寶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寶寶們分成兩組,一組寶寶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寶寶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為什麼只給一句誇獎的話呢?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寶寶對錶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誇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隨後,寶寶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寶寶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寶寶,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寶寶,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寶寶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寶寶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寶寶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可想而知,寶寶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寶寶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寶寶,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德韋克回憶說:“這些寶寶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寶寶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寶寶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第三輪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寶寶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寶寶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寶寶,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寶寶,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寶寶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解釋說:“鼓勵,即誇獎寶寶努力用功,會給寶寶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寶寶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寶寶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在後面對寶寶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寶寶,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寶寶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麼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德韋克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他發現,無論寶寶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鼓勵是指鼓勁而支援,表揚則是指對一件事或品行的顯揚、宣揚。
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度的,“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表揚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為你高興!”
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寶寶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未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
12 # 米小柚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不應是單選題而是多選擇,那麼我的答案是很明確的。多選的,也就是說對小孩子的教育應該是批評式教育和表揚式教育相結合來進行,而不是單單進行批評和表揚。
什麼時候進行批評教育?
當孩子犯了錯誤,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或者是容易沾染壞毛病的不良習慣,這時候就要透過批評教育,來幫助和引導孩子改正錯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習慣。舉個栗子,最近在追芒果TV《媽媽是超人》其中第三期中有一段,超人媽媽梅婷與女兒快快在超市與小朋友打鬧,最後說了“對不哇”,被老公曾劍和媽媽梅婷批評沒有誠意,有網友評價孩子小,長大了就好了,但也有網友評價好習慣得從小培養,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呢?
另外,就是說表揚教育啦。這一點呢,也要從《媽媽是超人》裡面來說明。
為了獎勵頂頂考試取得好成績,董潔實現了頂頂一直以來都想要小狗的願望。但作為家裡的新成員,頂頂必須負擔起照顧小狗的責任。而這也是董潔獎勵頂頂小狗的真正原因,希望頂頂透過養狗能夠更加有耐心和責任。
-
13 # 微易管家
我覺得需要折中 初中以前我一直是長輩眼裡的乖乖女 成績好 懂事 聽話 乖巧 父母也很樂意帶我出去見長輩之類 我也樂意跟著 在那些長輩的表揚聲裡不亦樂乎,但上了初中之後 為了去博得那虛榮的表揚 變得好強 在表揚聲中長大的我 過度自滿 鋒芒畢露 很不討人喜歡。後來慢慢長大一些 也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 發現那些表揚阿讚美阿不過是客套幾句 沒必要為此拼死拼活 讓自己活的特別累
-
14 # 清澗教育微訊
因為人(包括小孩子)在內都有自己的思想,這也正是教育一個人之所以難的重要原因教育。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也就是說明教育培養一個人所需要的時間、精力最長,難度也最大,因此要讓教育取得實效,必須要“對症下藥”,因人而異,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總體上來說,對小孩子的正面教育應該以鼓勵表揚教育為主,因為無論誰,特別是對小孩子而言,都喜歡聽到表揚鼓勵的聲音,人們的成績往往是透過表揚得來的。但是對於頑皮小孩,屢教不改的,哪就要採取批評式教育,透過批評教育進行思想上的轉變,讓他能夠得到有效地改正。
總之,具體採取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要結合小孩的性格、成長環境、年齡大小和表現而對應進行選擇,絕不能一刀切,如果在一個人身上採取一種教育方式,往往是失敗的,我們應該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一個人,教育才是最有可能成功的。
-
15 # 請叫我王俊
孩子八歲還子興子慢在學校他總任為別的孩子在嘲笑他學習不好他的這種想法該咋能糾正過來咋能有這種想法孩子心是種幫我找答案
-
16 # 在路上的Nancy
在兒童心理諮詢的過程中,
常碰到家長這樣說:
“孩子你得說他,不然會驕傲的,對吧?”
也會有家長說:
“老師太嚴格了,這樣會阻礙孩子自由和潛能的發揮的,真糟心!”
這是具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教育風格的家長說出的話
一種傾向於批評式教育好,
一種傾向於表揚式教育好。
但是,單純的批評式教育或者表揚式教育效果並不好。
接收批評式教育居多的家長的小孩,往往膽小謹慎,沒有自信,過於依賴家長,做事容易退縮;
接收表揚式教育居多的小孩,往往任性妄為,情緒波動很大,人際關係不好,會因為與其他小朋友打架而被請家長。
父母應該兼具規則和安撫兩項職能。
只是管教,不給安撫,這樣的父母會給孩子冷冰冰,不可接近的感覺;只給孩子安撫,不給孩子規矩,這樣的父母會給孩子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感-注意,孩子是希望家長有規則和原則的,而不是根據現下心情對待,或者依著孩子的心意做事。
規則,是為了讓孩子的行為有引導性,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是合適的,怎麼做不合適。讓孩子成為有教養的小孩,更符合社會要求,更社會化。
但如果規則太嚴格,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就會感覺家長不愛自己,或者存在膽小,怕出錯,和負罪感,甚至覺得自己怎麼都錯,自己一無是處的感覺。
所以,除了規則,家長還需要安撫孩子。
合適的安撫,可以讓孩子有安全感,感覺被愛,更自信。
怎麼才能更好的安撫孩子呢?
1.給孩子規則的時候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讓孩子有確定感和是非觀。
2.給孩子規則後,要給孩子大大的擁抱,讓孩子感受到,規則是規則,但是爸媽還是愛自己的。
3.教給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的焦慮感,更多在於不知道該怎麼做。一味批評指責,有時候只是讓孩子腦子更亂,所以,讓孩子知道對錯後,需要指導孩子,思考該怎麼做。
4.提供自己的經驗給孩子,甚至親身示範。把自己小時候的經歷與孩子一起分享,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大人的想法。親身示範,甚至手把手的教,都是在實操層面讓孩子體會該怎麼做。
聰明的家長,你get到了嗎?
-
17 # 父母驛站
無論批評還是表揚,兩者都不推薦!!無論批評和表揚都是結果論思維模式,也就是根據結果判斷孩子好壞來批評還是表揚都是對孩子的專注力有損傷的。我們更應該去關注的是鼓勵式教育,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裡,要讓孩子學會不以成敗論英雄,事情無論失敗還是成功並不重要,關鍵是孩子能夠享受做的過程,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能夠更加專注的做一件事,喜歡上一件事,而不是因為第一或者獎牌或者成人眼裡的失敗或者成功來影響孩子對一件事的喜歡,如果過分強調結果,那麼一個小小的失敗就可能打消孩子的積極性,因為依靠結果來影響孩子對一件事的關注度完全是父母常年不經意中給孩子造成的思維模式。現實社會已經有太多的以結果論英雄,比如學校裡有考試成績,有比賽。家長就不要再用這種思維模式教育孩子了,而是鼓勵孩子要自己和自己比賽,享受成長的過程裡的每一滴屬於自己的進步,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的抗挫能力最強大的孩子。
-
18 # 張大志leo
你這麼說是把孩子看成是在家養的寵物,不但味道不對,而且缺乏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
也許,
在你這種人眼裡,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本性也不怎麼樣,一旦有機會也要走歪的,需要你要麼是大棒,要麼是胡蘿蔔的刺激。
根本上講無論是批評,還是表揚,只不過是一件事的兩個面,其實就是一件事。
兒子10歲,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01.因教育而受損的靈魂以我個人的觀點,70至80年代生人大部分都缺乏適當的教育,導致相當部分人心智不健全。直接後果可以從類似路怒、有個小事就自殺這種戾氣很重的事情上表現出來。
如果深究原因,多半是這一代人的父母和老師就缺乏適當教育導致的。
如果你尊重傳統,那麼好的就走耕讀傳家這條路,學而優則仕;如果你認命,那麼好的老實地待在屬於自己的下層社會,安心過一輩子。我們父母這一輩剛好處於即不尊重傳統,又不認命的社會里,很好地吸收了兩種形式的弊端——經常自大、不反省、不怎麼學習和思考。
反映在育兒上結果可想而知……
以這種態度教育出靈魂受損的一代成為基本事實,如果不思考這種形式並不會有更大改觀,傷害會繼續傳遞。
02.沒打過孩子不值得誇耀我本人因際遇關係並不缺乏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可仍然不能有徹底地改觀,比如:對兒子還是時常要喊,尤其是他不能順我意的時候。
我從沒打過兒子。
“沒打過孩子”這事兒並不值得誇耀,老婆大人一句話“你這個精神暴力比肉體暴力更可怕”說到了點子上。我是最近兩年才對此有深刻認識的,老婆、兒子偶爾流露出的暴躁與我的態度如出一轍,可以說報應來了。
正確的思考並不是為自己的行為增加理由,而是換個角度看是否有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曾試過讓兒子假扮爹對我大喊這種方法,兒子說:“並不好玩,你以後還是別喊了!”這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的思考模式。
除了經常在大喊之後快速認錯之外,育兒方面沒有變化。
有時候對兒子說:“拿你當個朋友。”轉念一想,對這個朋友可是真夠差的。
我應該把兒子已經當成年朋友看,而不是體力不如我的小朋友,這點兒很關鍵。
不要以你永遠都不會對朋友的態度對待你自己的孩子。
03.愛你毫無條件如果有什麼好的理念,那就是“愛你毫無條件”。
因孩子的存在而驕傲,與他們是否學習成績好、是否有特長無關。很多孩子覺得父母只有在自己學習成績好,或者做到父母要求時才會得到認可,做的不好就是給父母丟人,父母會收回對他們的愛——這種教育方式只會傳遞傷害,傳遞惡意,把家變成一種商業組織 。績效表現好的才得到獎勵,差的就什麼都沒有或者受罰。
從這個角度看,獎勵不過就是懲罰的另一面,是一回事。
父母在公司玩這一套會傷害自己的熱情,在家玩這一套會傷害孩子的心,從而再次打造受損的靈魂。
很多父母常以我受過苦別讓孩子再受苦為理由逼迫孩子學這學那的,其實這種方式不但讓自己的孩子再次受父母所受的苦,還變本加利地增加了折磨的強度——施虐狂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我從沒問過兒子的學習成績,以前他認為是種漠視,我告訴他:“無論你考多少分,上什麼學,都是我兒子。這個事實不會有變化,那考多少又有什麼關係呢?而且,不上學也可以,只要你自己開心。”這就是我育兒的整體態度。
愛你,毫無條件!
最後,孩子並不是父母養的什麼寵物,他們有一天會離開你獨自面對這個充滿敵意的世界。
不要讓他們帶著倍受傷害的靈魂走入現實,擁有善良和正直的心,面對挑戰的勇氣才是重要的。
你還記得小學5年級的各科成績嗎?
-
19 # 果子日跡
表揚和批評在本質上,都是把自己放在了比對方更聰明、更有權力的位置,把自己當成了掌握正確的神,去judge對方——你這樣做才是對的,才是好孩子,才是可愛的,你滿足了我期望你怎樣行為的願望(滿足了“我的需求”),所以我要表揚你,反之則要批評你。而“我”憑什麼代替“你”去判斷怎樣做是對的呢?如果在經過平等的交流後,孩子經過思考真正明白了應該怎樣做,為什麼要那樣做,那麼他在那樣做時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思來,是在滿足“自己的需求”,那麼又何需旁人來表揚,何懼旁人來批評呢?每個人怎樣行為都應該是出於自己內心的行為標準,而不是因為外部的表揚和批評。
如果家長認為哪些行為更好哪些行為不好,應該直接跟孩子交流——坦誠地、溫和地、平等地、尊重地;而不應該粗暴地批評他或者粗暴地表揚他——是的,只是像馴獸師一樣為了讓孩子的行為符合自己的期望而去表揚或批評都是粗暴的。平靜地跟他討論,而他在真正經過自己大腦思考後,才決定是否按照你說的做,跟被你的批評或表揚推動著按照你說的做,是本質不同的,後者是出於對權威的服從和取悅,長此以往,會越來越喪失獨立思考能力。
◇◆◇◆◇表揚和批評,在有些情況下,都是對對方真實感受的否定。◇◆◇◆◇ 比如,當孩子出現沮喪或嫉妒等一些負面情緒時,無論是批評他“你怎麼能這麼頹廢呢?
/你怎麼不站起呢?/你怎麼能這麼小心眼呢?”還是表揚他(鼓勵他):“你最棒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是你想得太糟了啦,加油。/你最棒了,用不著嫉妒他啦”,都是在阻止他凝視內心的真實感受。但是人的任何情緒,無論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其實都是合理的,都應該得到尊重,而不該被否定和壓抑。最好的做法應該是和他一起觀察那些負面情緒,理解它們,接納它們。這樣孩子的情緒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要讓孩子明白,你既愛他積極的一面,也愛他消極的一面,你愛整個完整的他。
好的教育應該少用表揚和批評。
-
20 # 胖兔媽
如果一味批評,久而久之孩子會被打擊得自信心全無,有可能會容易發脾氣,也有可能會不敢嘗試新事物。
但如果一味表揚,孩子可能會變得很難接受批評意見,也有可能一旦面對挫折就一蹶不振。
所以,我們應該在這兩種教育中儘量取得一個平衡。
日本教育專家大塚隆司曾說過,我們對孩子的表揚和批評如果能達到5:1的比例,孩子會更好地接受批評,也能更好地接收表揚所帶來的正能量。
而現代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表揚和批評都是有一定技巧的。
一、表揚的技巧
正確的表揚方式應做到以下四點:
(一)描述孩子的行為;
(二)給孩子的行為定性;
(三)描述你的感受;
(四)用身體語言肯定孩子。
比如孩子做作業又快又好,你就可以說:“媽媽看到你做作業又快又好,你真是個認真的孩子,媽媽為你感到高興。”然後給孩子一個吻或一個擁抱。
二、批評的技巧
正確的批評方式也應做到四點:
(一)描述孩子的行為;
(二)描述你的感受(或者這個行為會給他人帶來的感受);
(三)引導孩子思考解決的辦法;
(四)採取行動。
比如孩子打破了花瓶,你可以說:“媽媽看到花瓶被打破了,很擔心會不會有人被碎片割傷,怎麼辦呢?”然後引導孩子與你一起想辦法。孩子想出辦法以後(如清掃碎片),請他立刻行動,並及時給予肯定。
回覆列表
從國內外教育理論上來看,自然是表揚式教育更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人作為教育的產品,很難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因為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人。批評式教育一般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尤其容易形成孩子的消極心理。但表揚式教育也容易讓孩子識別不了事件的複雜性。表揚式教育有一個誤區,認為誇就是表揚。表揚是一種肯定,在肯定中指出問題,讓 孩子認識到行為的不足之處。同樣,批評也不是徹底的否定,在批評同時,指出孩子優秀的一面。總之,教育的過程是負責的,個體不同,採取的方式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