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什麼樣的學生容易染上網癮?
5
回覆列表
  • 1 # 寵物時尚家苑

    關注孩子健康學習,是我們家長的責任,也是老師社會的責任,我們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斷送孩子買好的未來,我們要做的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良好的學習環境,戒掉網癮刻不容緩!

    心理和社會學家經過社會調查和分析後認為,有5類孩子最易染上網癮。

     第一種:學習失敗的孩子容易產生網癮,由於很多孩子家長、老師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的好壞看成孩子能否成才的唯一途徑,因此,孩子一旦考試失敗,就會產生很強的挫敗感。但是在虛擬的網路上,他們很容易體驗成功:闖過任何一關,都可以得到“回報”,這種成就感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體驗到的。

      第二種:學習特別好的學生容易產生網癮,很多原來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在升入更好的學校後,無法再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這時,他們對“努力學習”的目的產生了懷疑。很容易自暴自棄,於是,一些人開始迷戀網路。其實,造成這些孩子網癮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觀。

      第三種:人際關係不好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希望透過上網逃避現實。許多學生雖然成績不錯,可是性格內向、猜忌心強,而且小心眼,碰到問題時沒能得到及時解決就沉迷於網路,學習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第四種:家庭關係不和諧的孩子,隨著離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會問題的增多,社會上的“問題家庭”也在增多,這些孩子通常在家裡得不到溫暖。但是在網路上,他們提出的任何一點兒小小的請求都會得到不少人的幫助。現實生活和虛擬社會在人文關懷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讓“問題家庭”的孩子“躲”進網路。 

     第五種:自制力弱的孩子,大部分上孩子網癮都有這個問題,他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好,也不想這樣下去,但是一接觸電腦就情不自禁。這是典型的自我控制力不強。生活中要面對很多選擇,選擇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選擇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果將人生的元素儘量簡單化,那麼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選擇的正確率越高,成功率也越大。 

     以上就是五類容易網癮的孩子,希望家長和老師可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和個性,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戒除網癮,鄭州世琪教育祝每個孩子都有光輝美好的未來!

  • 2 # 知芯大哥哥

    首先,很多父母的教育方法存在問題導致孩子成為網癮患者。許多家長只懂得限制子女上網,而不懂得如何轉移子女對上網的注意力,培養子女新的愛好。家長們不要給孩子輕易貼標籤,什麼自閉,有心理問題,切記不要這樣。其實應該相信他們是懂道理的,對孩子們講怎樣正確對待電腦網路,“電腦是工具而不是玩具”“會玩電腦不是英雄,會用電腦才是英雄”等。

    今為止"網癮"沒有公認的定義,大多數心理專家都認為網癮只是"行為依賴",而不管是美國精神病學會還是中國或任何其他國家的相關組織都拒絕把"網癮"列為正式的精神疾病範疇。

    網癮行為表現包括:對網路有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不斷增加上網時間,從上網行為中獲得愉快和滿足,下網後感覺身體不適,個人現實生活中花很少時間參與社會活動及他人交往,以上網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壓力、挫折、煩惱和情緒問題。

    國內知名作家、傳媒人雷斯林曾說過:“網癮中心”的根本在於,大量鄉鎮父母沒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包括時間精力和知識),看著孩子“走上邪路”之後,束手無策,所以只能選擇最粗糙最差勁的方法。”

    網路是把雙刃劍,家長應該正確地對待孩子上網的問題,孩子們適度的上網放鬆是可以的,但家長需要把握好上網時間這個尺度,這時,就需要家長培養孩子們的契約精神,和孩子提前講好道理,做好約定,長此以往,孩子不僅可以控制自己對網路的依賴,還能養成言出必行的好品格。

    很多的時候,父母又會無意地把問題解決好的孩子倒退回去,因為他們並沒有變,或者說他們並不知道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輕則訓斥、重則打罵,所以解決網路成癮的關鍵是父母的教育問題。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特長,鼓勵孩子培養興趣愛好。小長假、寒暑假是孩子最容易誘發網癮的時候,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參加集體活動,增加鍛鍊,多結交朋友,學會與他人相處,使其身心健康成長。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增強,他們更多地希望得到家長的尊重,希望家長能將自己看作是一個大人,平等地交流。因此處理孩子網癮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家長要學會多和孩子溝通。

    爸媽線上心理專家認為家長需要觀察和溝通,瞭解孩子是哪方面沒有得到滿足,比如父母的愛不夠、學習挫敗感、缺玩伴等,找到原因後,給予補償。對於學習成績差,只有在網路遊戲中才能得到成就感的孩子,家長在學習方面可以提出最低要求,比如及格就好,讓他能夠達到,然後給予鼓勵、達到這一要求以後,再逐步提高標準。對於缺乏其他玩耍方式的孩子,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出去和同伴一起玩耍,或者父母多和孩子呆在一起,邀請其他家庭的孩子到家中做客等。對於逆反心理、故意和家長對著幹的孩子,家長要優先改善親子關係,然後解決上網問題。

  • 3 # TT66666的遊戲達人

    自制力差,貪玩,不怎麼喜歡學習,每天無所事事的學生最容易染上網癮。為什麼這樣說,原因有下:首先,一個自制力差,又貪玩,不愛學習,每天無所事事學生很容易收到外界的感染,例如網咖,KTV這類的娛樂場所,而這些場所是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的,但是一些黑心網咖不會發過這些賺錢的機會,讓他們進去玩,對於這些新奇的東西,這些可比他們的學習有趣得多了,然後他們會慢慢沉迷於遊戲的虛擬環境中無法自拔,最後喪失了對學習的樂趣。其次,這些學生相對於其他學生“休閒”的時間很多,上課與不上課對於他們沒有太大的區別,遊戲的虛擬環境可比學習好玩多了,每天只想著遊戲遊戲…。最後,這些學生接觸太多一些遊戲裡面的暴力畫面,給一些學生灌溉一些色情暴力的思想。而一些報道也警示這我們,某某學生因上網沒錢,攔路持刀搶劫,將被害人砍成重傷;某某學生因為和同學發生口角,將其砍死,兇器為該學生自己自制刀,貌似某遊戲的“武器”…。這類學生如果沒有人去管理他們,教育他們,他們將會很危險。每個家庭都應該要注重孩子的成長,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正確引導孩子上網。這需要家庭,社會,國家的共同出力才行…

  • 4 # 石頭陪您觀教育

    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國內計算機應用技術普及與發展,計算機網際網路技術異軍突起,迅猛發展,用當下最時髦形容詞叫“霸屏”。什麼事情都具有多面性,就要看一個人站在哪一面了,而只沉迷“玩電腦”的人陷入了不能自拔地步,不幸沾染上了“網癮”。

    網癮的標準是什麼

    網路成癮症,簡稱網癮,最先由一名美國的精神科醫生伊萬·戈登伯格在工作無意之中提出,由於缺乏醫學研究依據,所以國際醫學界始終沒有把網癮列為精神類疾病範疇。那麼,是誰最先提出網路成癮診斷標準呢?他就是美國心理學家金伯利·楊,他認為網癮不屬於精神疾病,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衝動控制障礙症”。簡單說,就是人長期接觸某種事物後在心理上產生了習慣性的依賴,就跟夏天人們習慣性依賴空調是一樣道理,有的人因為貪涼得了“空調病”。所以,網癮可以歸為心理問題範疇卻不能被稱之為是一種病。

    後來,美國精神疾病學家Kimberly Young經過研究發現,網路過度使用的病理特徵與病態賭博的診斷標準最接近,因此以病態賭博診斷標準為藍本,修訂成了網路過度使用診斷問卷。這套問卷有8個測試題目,以每天上網超過4小時為界,問卷中有8個測試題目回答為肯定,就可以診斷為網路成癮。

    什麼人群易患網癮

    先帶大家看一組資料,有94.3%的未成年網民在12歲以上,其中19--24歲之間網民最為集中,佔到50%。小學生網民佔7%,中學生網民佔38.4%;未成年網民平均每週上網的時間達到16.5小時,其中小學生6個小時,中學生12小時。而上網主要目的和各類網路功能使用頻率上,資訊獲取佔72%,交流溝通佔77%,網路娛樂站78%,商務交易佔22%。

    截至2016年12月資料統計,10-39歲群體佔整體網民的73.7%。其中10-19歲群體佔比分別為20.2%。中國未成年使用過網際網路的比例接近9成,手機擁有率超過6成。

    看完上述資料,你還會認為諸如學習一直不好、學習成績受挫、人際關係不和諧、家庭關係不和諧、個體自制力差的未成年是患網癮的“重災區”嗎?答案顯然不止於此。

    如果,以每天上網超過4小時為界,在今天,網際網路技術時代、移動自媒體時代、手機網路時代、智慧產品時代“四代”洪流夾擊中沒有絕對倖免者。所以,根據今天“四代”盛行大環境下,以下人群最已患網癮。

    第一類,低齡觸網者,家長用智慧產品、手機代替陪伴,讓兒童自行上網娛樂休閒。10歲以下兒童還沒有完全形成穩定辨識力和自控力。

    第二類,過度使用者,未成年過度依賴智慧手機完成人際社交、消費購物、娛樂休閒,缺乏家長有效監督與引導,縱容未成年無規則、無節制使用手機和網路。

    第三類,留守未成年,長期無家長照顧,導致內心空虛,尋找網路空間存在感。

    第四類,沉迷網遊者,時下全民皆王者榮耀,成年人都難以倖免何況未成年更易上癮。

    第五類,缺乏運動者,缺乏足夠實體文體社交活動,導致未成年大量空閒時間和精力體力無法替代上網時間。

    第六類,社交障礙者,在網路虛擬空間尋找存在感,滿足社交慾望。

    第七類,家庭關係不和者,因家庭內部關係不和諧,導致未成年轉移注意力,達到自我解脫和釋放過程。

  • 5 # 手機使用者69781723870

    學生染上網癮有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的原因。但學校和社會環境中許多不可控因素,讓人在現實面前無能為力,如果把問題歸因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對孩子網癮問題的解決,不僅無濟於事 ,而且還找了個合理的藉口。就象一個人感冒了,不是從自身免疫力低而想辦法改變,而是埋怨天氣不好是一個理兒。要真正解決問題,得從根上找原因。家庭教育是樹根,學校教育是樹幹,社會教育是樹支。樹長的好壞,要看供樹生長的土壤是否肥沃,要有種樹人是否澆水,施肥,鋤草,滅蟲了。如裡把孩子比作一顆樹,父母就是土壤。土壤貧瘠,小樹生長就會缺乏充足的營養,出現問題就不可避免。所以家庭教養方式是導致孩子網癮的一個主要因素。尤其是把成績作為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當下,初高中孩子們學業壓力很大。中國家長是最辛苦的家長,而中國孩子是最累的孩子。即使坐在教室裡,從早上六、七點坐到晚上八、九、十來點,也夠受的,更別說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還得上操,聽課,做作業考試,而且一坐還是十幾二十年。我是一名從教三十多年的教師,我曾見過寫字過多,學生中指上磨出的硬繭。我也是一位26歲男兒的媽媽,高三陪讀一年,真正感受到了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的高三孩子的學習生活。在教學中也看到了經常三年的苦讀,高考成績不佳 ,最後進入大專學校就讀的學生的那種失落與無奈。但我們有多少家長理解孩子的苦衷?想想你面對孩子不理想的考試分數是怎麼做的,是說:孩子,爸媽看到你的努力了,還是你咋這麼笨呢?是說:孩子,考這樣的分數,你也不願意,也難過,那爸媽能幫你什麼忙呢?還是指責埋怨孩子,你咋就不能象你的同學xXx,考個高分給爸媽看看呢?孩子晚上做作業時,你是藉著給孩子送個水果監督他是否做作業丶玩手機打遊戲呢,還是敲敲孩子書房的門,問問累不累,要累了就出來放鬆一下,跟爸媽說說話呢?你是把他當作一個未來的人培養呢,還是考試的工具呢?不同的做法,帶來的是截然不同的結果。有許多父母會說,考不出好分數,就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 過不上好生活。如果你一味強調學習,也許他學習成績很好,但沒有生活的體驗、與人交往的技巧,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就是個現實中的殘疾。當他無法在融入群體中體現價值感及別人的尊重時,必然會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尋找掌控感和價值感。諮詢中,我曾問孩子們,在網路的世界裡感覺怎麼樣?回答是:沒意思,也不想玩,但沒辦法。其實,網癮的孩子都是在現實的世界裡,尤其是家庭裡,沒有安全感、價值感和成就感的孩子。因此,想要讓孩子把網路作為學習生活的工具,而不是當作玩具沉迷,父母要更多地理解尊重孩子,多鼓勵肯定孩子。當孩子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東西,自然就會慢慢迴歸正常的學習生活。總之,做父母的,當你看到一個孩子的行為時,你沒有看到他;當你看到一個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時,你開始看他;當你關心一個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要時,你才看到他了。

  • 6 # 淺淺媽媽教育經

    成績不好,容易被幹擾的學生更容易染上網癮。

    有的學生成績不好,家長不喜歡老師批評同學也不願意跟他玩,久而久之,會讓這個學生感到很孤僻。在網路的世界裡誰也不認識誰,盡情的發洩自己,在遊戲裡他可以是老大,這種優越感讓他越來越對網路上癮。

    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也容易染上網癮。好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家長們在外掙錢為了彌補不在孩子身邊的日子會給孩子一些物質上的獎勵。孩子沒拿著錢,說不定幹什麼,有些體味到了網路的樂趣,便會一發不可收拾。

    老師們,家長們要多關心這類學生。讓他們體會到他們被沒有被孤立。

  • 7 # 物理小金魚

    學生網路成癮現象非常普遍,已經影響到學生的學業和身心健康,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學生染上網癮的原因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外部社會的因素。

    自身原因

    心理醫生髮現患有網癮的學生大多性格內向,不善於人際交往,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但又十分孤獨。他們對朋友和家庭情感冷淡,對很多事情沒有興趣,情緒低落,缺乏追求和抱負,希望得到他人接納、認可,但是害怕被拒絕,自我封閉。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常以“退避”、“自責”和“幻想”等不成熟的應付方式應付困難和挫折。

    社會原因

    主要有學業壓力、親子交流不暢和網路監管不力等。社會的高速發展使外界對每個人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競爭的壓力在學生尤其是中學生身上體現得相當明顯。升學、競賽、考試等都給他們帶來很大壓力,緊迫意識危機意識明顯增強。在這些壓力面前,他們需要緩解和釋放,但是社會和家長學校卻只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沒有幫助他們及時調整心態,化壓力為動力,因此很多學生就藉助網路來轉移和釋放壓力。一些家長網路知識不豐富,技術素養很低,而他們的孩子卻掌握了很多最新的網際網路知識技術,這使得家長的權威在很多方面受到挑戰,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代溝不斷加深。思維活躍而又不滿足於現狀的中學生不得不向外界尤其是資訊容量大的網路聚集。代溝進一步阻礙了學生與家長之間的心理溝通情感交流。

    因此,渴求理解和宣洩的學生紛紛轉向網路尋求情感上的支援,逐漸發展成為網癮。

  • 8 # 石頭聊家庭教育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看網癮的成因——與這個問題有直接的聯絡。

    現在能夠讓孩子們沉迷於網路的主要是網遊,這些東西有一個統一的特徵,就是人在玩的時候會高度興奮,大腦會分泌出多巴胺,人在吸毒的時候也會大量的分泌出這種東西——只不過是劑量不一樣,因為這種刺激來的太爽了,所以就會沉迷於其中。

    說完了網癮的成因,我們再來聊聊怎樣的孩子更容易染上網癮。

    簡單來說,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外部環境的影響。

    也就是說,周圍的孩子都是如此,一天到晚沒人管,捧著個手機,比如大量留守兒童,或者是工作很忙的家庭。

    結合我們上述對網癮成因的分析,單憑人性是很難抵抗這樣的誘惑的。

    另一種是,自控力差,或者說自律性差的孩子。

    自律的孩子常常是常年鍛鍊的結果,一個人之所以更自律,主要是因為他一直有自己說了算、自己能夠做主的空間,否則他就會認為既然自己的行為自己無法控制,乾脆就依靠外部,自己也就不努力,也就沒有了自律。

    上述分析提醒家長,一是要為孩子提供儘可能好的環境,關注孩子的發展;一是要在孩子能力範圍內讓他們自己做主。這樣孩子才能透過外部和內部的雙重極致抵抗種種誘惑,不僅僅是網路的問題。

    祝好!

  • 9 # 妙學巧記

    1.家庭關係不和睦,父母之間沒感情,每日爭吵,卻想著為了孩子堅持名存實亡的婚姻。父母之間沒了愛,孩子是感覺的到的。這段時間的孩子大多是孤獨的,網路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孩子傾訴或感情的發洩口。

    2.父母都沉溺於網路。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在價值觀還沒穩定之前,很多思想都受父母影響。如果父母回家就是玩手機,沒有了家庭活動,與孩子之間缺少溝通,那孩子對於玩手機也是正常的事情了。

    4.對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失去興趣。如果沒有一門感興趣的愛好,孩子的專注力不高,很容易被網路上的各類資訊所吸引。這種情況下,家長可帶孩子去學點有意思的東西,比如魔方還原,專注力培訓,報個音樂、美術類的興趣班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82大爺在《一拳超人》裡面是什麼災害等級的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