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莫道疏狂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

    這句獨白出自莎士比亞著名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場,被公認為最能體現哈姆雷特性格特徵的經典獨白。

    對於這句獨白,我看過一個更為貼切的解釋:是應該畏於地獄未知的痛苦而苟且偷生,還是應該勇敢地掙脫命運的枷鎖,即使結果可能萬劫不復?

    對於哈姆雷特而言,生存,要默默忍受命運的折磨,對叔父慘無人道的惡行故作不知。毀滅,則要在鬥爭中結束一切,正視對死亡的恐懼。

    當然,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這句獨白對於我們的現實情況來說,可能過於沉重了。絕大部分的普通人,往往是選擇如何生存,而不是在毀滅和生存中左右踟躕。

    對於我們來說,生存和毀滅的衝突少之又少,但選擇永遠都是多樣而無法預測的。很多時候我們根本無從比較優劣,只有在作出一個選擇之後,才會知道箇中滋味。

    而現實悲劇的地方正在於,我們很多時候的選擇都是錯誤的,但仍需日復一日的去重複。

    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寫到: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希望每個人都不用做生存和毀滅的選擇題,只要考慮如何生存的更好就行了。

    願無歲月可回頭,人生都是平坦路。

  • 2 # 江山js

    哈姆雷特這句內心獨白表現了他的人文主義精神。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張一切以人為本,人文主義反對禁慾主義和來世思想,肯定現世生活,歌頌愛情和個性解放;針對矇昧主義和神秘主義,人文主義提倡理性,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因而有權追求知識,探索未知,瞭解自然和研究科學;針對封建壓迫和封建等級制度,人文主義鼓吹仁慈、博愛,歌頌純真的友誼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險精神。

  • 3 # 夢緣甘說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作品,它是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奧塞羅》、《李爾王》、《麥克白》)之一。這是一個關乎命運與性格的悲劇,也是關於人性的悲劇。作品中的人物,好像是命中註定了一樣,因為擁有那樣的性格,所有才有那樣的結局。

    哈姆雷特本來是一個單純、幸福的王子,對未來充滿著美好的憧憬。後來,父親的暴死、母親的改嫁,讓他覺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於是,他的性情變得憂鬱。正在此時,父親的鬼魂告訴了他事情的真相。

    這下,哈姆雷特憤怒了,他要為父報仇。他發出“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那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的感慨,因為心中的童話世界轟然倒塌。

    為了證實父親的說法,哈姆雷特設計一出和父親之死情形相似的戲在他叔父面前演出來。他根據叔父的反應,明確是否要報仇,結果和他預期的一樣。於是,他開始了漫長的復仇之路。為此,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愛情。

    攻進王宮為父報仇的雷歐提斯,在國王的誤導下決定和哈姆雷特比劍,他和國王共謀,選一把鋒利的劍並塗上劇毒。國王還準備了一杯毒酒,想置哈姆雷特於死地,除掉後顧之憂。

    哈姆雷特同意與雷歐提斯比劍,他的劍刺中了雷歐提斯,王后因為喝了國王為哈姆雷特准備的毒酒倒地而亡。哈姆雷特殺死了國王,自己也被毒藥毒死。這一場悲劇最終落下了帷幕,也留給我們一副血腥的畫面。

    在我心中,哈姆雷特是勇敢無畏的。他本可以不追究父王死去的真相,假裝平靜地生活下去。但是,他還是選擇了堅持查出事情的真相,儘管結果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無怨無悔。為了復仇,他在所不惜。在面對抉擇的時候,我們應該堅守自己的信仰,勇往直前,還是和別人一樣同流合汙,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

    我們一生中,會有無數次選擇。有時,你選擇了這條道,就註定了艱辛,選擇另條道,就註定了安穩。但是,不管怎麼選擇,都希望你是無悔的,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哈姆雷特不是完美的,他的抉擇,有時也是不理智的,比如誤殺了雷歐提斯的父親。但正是他的不完美,才讓我們更喜歡他,認可他。

    有人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心中的哈姆雷特是個勇敢的悲劇性的英雄,你心中的他呢?

  • 4 # 彭秀義

    生存和毀滅,當然是生存更有意義,不菅是王公貴族還是草莽佰姓,還是花子乞丐,或是瞎子柺子,有種說法叫,好死不如賴活著,當然,也有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這樣的人他雖死了`,他卻還活著,但人生的活著,有醉生夢死的有花天酒地的,作威作福的,有坑蒙拐騙的,有正直善良的,為了這個花花世界,艱難的,傲慢的,橫蠻的,勇敢的等,大千世界,芝芝眾生都在為活著而奮鬥,為有一個美好的世界而活著!

  • 5 # 內江黃大姐

    《哈姆雷特》“生存還是毀滅",原文: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究竟哪樣更高貴,去忍受那狂暴命運無情的摧殘,還是挺身去反抗那無邊的煩惱,把它掃個乾淨。

    去死,去睡就結束了,如果睡眠能結束我心靈的創傷和肉體所承受的千百種痛苦,那真是生存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

    去死,去睡,去睡,也許會做夢!唉,這就麻煩了,即使擺脫了這塵世,可在這死的睡眠裡又會做些什麼夢呢?真得想一想,就這點顧慮,使人受著終身的折磨。

    誰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受人壓迫,受盡侮蔑和輕視,忍受那失戀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門的橫徵暴斂,默默無聞的勞祿卻只換來多少凌辱。但他自己只要用把尖刀就能解脫了。

    誰也不甘心,呻吟,流汗拖著這殘生,可是對死後又感覺到恐懼,又從來沒有任何人從死亡的國土裡回來,因此動搖了,寧願忍受著目前的苦難而不願投奔向另一種苦難。

    顧慮就使我們都變成了懦夫,使那果斷的本色,蒙上了一層思慮的慘白的容顏,本來可以做出偉大的事業,由於思慮,就化為烏有了,喪失了行動的能力!

    《哈姆雷特》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奪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仇的故事。

    生,不能成為喪失尊嚴的理由,死,不是生命的句號。生是一種責任,而頹廢並不是解脫,想繼續生存下去,還是想讓別人瞧不起,就在於自己的決定和自己堅定的信念,去選擇自已以後的人生道路。

    其實,“生存還是毀滅",只在自己的一念!

  • 6 # 孤獨寒梅697

    首先要了解“生存還是毀滅”,

    出自哪裡?

    是英國著名的大文豪莎士比亞的作品,

    《哈姆雷特》裡面的一句話。

    猶豫,矛盾,

    痛苦,彷徨,

    厭世,寡斷。

    這是主人翁哈姆雷特的綜合錯理症。

    ………………

    ………………

    以此類推,

    想想今日之世界,

    在疫情殘酷面前,

    世界各國是要生存,

    還是毀滅?

    ………………

    ………………

    什麼民主?

    什麼自由?

    什麼各種各樣的“主義”?

    如果沒了生命,

    還談什麼所謂的“人生”與“理想”!

    病毒無國界,

    只有各國守望相助,

    人類才能共渡難關!

    才能且行且珍惜!

    ………………

    ………………

    我們都是同一片大海里的海浪

    ………………

  • 7 # bumptious王巍然

    感謝大師兄推薦!

    “生存還是毀滅”是多麼重要的一個選擇,因為它決定一個人活著或者死去。“生存還是毀滅”又是多麼簡單的一個選擇,因為它只需選擇戰鬥或者妥協。

    “生存還是毀滅”是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人物哈姆雷特的內心獨白。哈姆雷特出身高貴,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是一個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者。在他的眼裡,一切都是那麼美好,根本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醜陋的那一面。

    哈姆雷特的性格被莎士比亞刻畫得相當複雜。他具有單純善良、理智勇敢、做事果斷等很多優秀的品質,但是哈姆雷特也有很致命的性格缺陷:優柔寡斷、自私利己、冷漠多疑。

    也正是他具有如此複雜的性格特點,才會使劇情更加曲折跌宕。父親託夢告訴他殺父仇人就是他的叔父並讓他報仇時,哈姆雷特最初是猶豫不決的,還在思考怎麼做才是高貴的;還在思考生存還是毀滅,他甚至想過自殺以達到解脫的目的。而後來,父親的被害、母親的易嫁加上情人奧菲利亞的殉情,終於使這個悲情的英雄不再堅持自己的原則。

    哈姆雷特心中即使充滿了復仇的怒火,他也沒有讓自己變得暴力。他對生活由充滿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堅定,在不斷磨鍊的過程中他透過親身的經歷和自己的不斷思考使自己得到了昇華。詮釋了“生存還是毀滅”的意義。

    莎士比亞以悲慘的結局喚醒人們的反思,對哈姆雷特命運的反思、對當時社會背景的反思、對人性的反思和對人生的反思。而哈姆雷特最後的毀滅,是整個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勇於挑戰自我對命運的抗爭精神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可以說哈姆雷特既選擇了“生存”也選擇了“毀滅”,這是眾多綜合因素所決定的。所以說,哈姆雷特並沒有給我們具體答案。

    “生存還是毀滅”往往無需選擇。

    感謝閱讀,我是“讓文化插上翅膀”!

  • 8 # 劍波一號

    新千年之問:生存還是毀滅

    時光已經推進到又一個千年,莎翁的發問(我們姑且假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這一人生吶喊是莎翁自己的心聲)猶自迴盪在歷史的天空。

    這是一個關於生命意義的哲學問題,更是一個關乎人類生存命運的未來學問題。

    目睹了人世間種種悲與歡,哀與樂,痛與喜,愛與恨,生與死,相信每個人都會對生命存在的意義提出質疑。儘管我們頭腦清醒得如同湛藍天空中一絲浮雲,清澈河底那一株海草,如同顯微鏡裡微生物的模樣,面對複雜多變、苦多於樂的人生命運,也不得不懷疑自我,懷疑生命,懷疑世界,懷疑茫茫宇宙。既然如此,我們是生存還是毀滅的發問是多麼慘白無力。

    我們不是哲學家,我們又都是天生的哲學家。在無情的現實和無邊的無奈面前我們的生命顯得如此渺小,如此不值一提,又如此不堪一擊。經歷億萬年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痛苦抗爭後倖存的人類不甘於自然的擺佈但又受縛於宇宙絕對的法則。被動適應,主動探索,人類多麼渴求掌控自己的命運!

    然而,抗爭的結果就是人類自身的不堪重負,不堪回首和大自然的不動聲色。生存無疑是艱難的。毀滅也是不甘的。在把這個星球不知疲倦地修理了無數遍後,我們的目光開始轉向太空。人類再次向浩渺蒼穹發出了沖天一問!昔日的高陽苗裔(屈原)早已化作宇宙塵埃,今日的人類終於撿起了歷史的更漏!

    人類不斷的苦苦探索中迎來了千年的曙光,看到了生命的微光,要擺脫地心的引力,踏上希望的征程。作為人類個體的生命在永無止休的輪迴中演繹著生存與毀滅的悲壯詩篇,而作為生命種群最高級別的人類從來也沒有停下生存發展的腳步在向毀滅發出亙古不變的拒訪請求!

             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分子,都在這個追索未來的無盡征程中茫然不知所措、日復一日地重複著單一、煩悶的勞作。單單是為了生命的正常延續就幾乎耗盡了人類自身及其賴以棲身的這個星球上所有能量和資源。人類自身的愚昧讓他們在無數次的自我戕害中重複著毀滅與生存的遊戲而樂此不疲。所幸的是,個體的毀滅並不是人類命運的終結,而是新生力量的重現!正是在無窮的毀滅中生命才越來越呈現出更為強大的力量。或許我們可以說,我們的生存不是為了毀滅,但個體的毀滅鑄就了群體的生存!

             物質也許不滅,能量或可守恆。但無盡的消耗終於掩蓋不了資源有限的現實,人類已經看到了生命的盡頭。當維繫生命的資源不再能滿足生命的需求,生命的出路將是何方?當孕育生命的星球自身都難保的時候,生命的歸宿又在何處?

             我們無法探究生命的種子源於何處,但我們有責任維持生命的存在不致毀於一旦。也許這一天真的會來到,但我們從沒有喪失生存的信心,就像每天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我們的探索每天都在進行。

    生命的本質就是追求,生命的意義就是探索!也許這就是生命恆古不易的定律!也許我們終將找到另一條出路,我們的生命軌跡也將徹底被改寫,我們的認知會被徹底顛覆,這條生命的定律是否永遠守恆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的希望就是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看到了一抹微光。

    這條路漫漫修遠,我們將上下而求索!

  • 9 # 晉三吉

    生存與毀滅,就辯證唯物主義角度,二者連存在的狀態都是一樣的客觀。而生命的生存與毀滅的深層含義在於“意義的存在”。例如,笛卡爾名言“吾思故吾在”,同一個體對世界進行“意義”加工,決定了不同存在狀態。風雨是弱者的天塹,是勇者的甘露。人生價值意義表明“活著卻死去”的狀態似曾相識。作為社會性動物,人還有其心性,於蒼茫宇宙建構合理的自我,存在與毀滅的意義是一致的,是為價值自我的“意義”所在,辯證對立的變化著。

  • 10 # 羅遠航

    生存還是毀滅

    1、兩者並沒有絕對界限

    2、無意義的活著不如毀滅

    3、毀滅是生的開始

  • 11 # 不可知

    我覺得大家說得都有道理,我就講點自己的理解吧。

    生存or毀滅就好比生命和死亡;光明和黑暗;陽和陰。同樣也好像我們每一個人沒有人絕對邪惡也沒有人絕對善良。我覺得莎士比亞要說的就是一種混沌,混沌才是這個世界的主題,人也是矛盾的個體。

    古代傳說中指世界開闢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態。漢班固《白虎通·天地》:“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後剖判。”《文選·班昭<東征賦>》“諒不登樔而椓蠡兮”李善注引三國魏曹植《遷都賦》:“覽乾元之兆域兮,本人物乎上世;紛混沌而未分,與禽獸乎無別。”唐儲光羲《仲夏入園中東陂》詩:“暑雨若混沌,清明如空虛。”《雲笈七籤》卷二:“《太始經》雲:‘昔二儀未分之時,號曰洪源。溟涬濛鴻,如雞子狀,名曰混沌。’”《西遊記》第一回:“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郭沫若《七里山渠》詩:“相傳在昔有盤古,劈開混沌造區宇。”混沌就是混沌能用文字真正講明白的都不是混沌,混沌就是就是你閉上眼睛之後想像的五彩斑斕就是你難以做出選擇時的心情,就是是你放空自己的時候的一種狀態。

    迴歸問題本身,這其實就是一種選擇但是卻又無從選擇~~這也是莎士比亞的魅力吧,一千個人能看出一千個莎士比亞,正是因為他的混沌~~~~

    求贊求贊手動狗頭

    勿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人士如何利用八小時外的時間做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