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義信齋漢畫像藝術
-
2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這個問題還用說? 我就用小楷筆法動作寫大楷,有誰見過嗎? 如圖:
▲本人教學示範——筆法與字法
其實,小楷、中楷、大楷,書寫技藝方法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只是筆不同,材質效能等因素所致,書寫出來的筆跡效果有差異。當然了,和所學的範本及字型風格特點有很大關係。實驗證明,光練大楷不練小楷,或者專工小楷不練大楷……肯定不知道它們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絡,契合點在哪裡? 小楷、中楷、大楷,書寫技法在細節上各有所長,都得專門的深入研究,只有把它們的優點都掌握熟練了,才能有融會貫通的條件,達到手法轉換輕鬆自如。
之所以很多人把唐楷(歐、顏、柳、褚)寫成了殭屍體,有形無神,主要原因是:
1、臨摹的方法不科學,不按原帖字型大小對等練習,放大幾倍照著寫。
2、執筆姿勢不對,大把抓式的拿筆,只用腕力不用指法。
3、筆法動作錯誤。迷信“筆筆中鋒”,排斥側鋒用筆,無意中簒改了原帖筆法動作。
4、盲目崇拜xxx名家、網紅,輕信歪理邪說,沒有主見、不求甚解……
總之,不是練技法,天天在描畫。如圖:
▲圖片源於網路
歸根結底,訓練方法不對,導致書寫技法錯誤,只追求形似,不注重法理。99%的初學者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
說一句極端的話: 如果不精研小楷技法,永遠不知道什麼叫書寫技法核心精要。
▲本人書寫的毛筆小楷(2釐米的字)
▲本人書寫的毛筆大楷(13釐米的字)
書寫技法、訓練方法是永恆的主題,書法實驗尤為重要,凡事不要憑空想象……
-
3 # 使用者2228255600798
書法意義是寫好字做好人!
無楷自稱書法家是耍流氓!
書法面前人人平等沒特殊。
文字不等於書法!
有了楷書才有了書法,
有了唐楷才有了個性。
顏、柳、歐、褚、薛、
沒了楷書即有了醜書,
祭侄稿有楷不是醜書。
書法家首先是楷書好!
是學書做人的準要求。
如果醜書有楷書,
唐楷印刷體論不是多餘?
-
4 # 神韻軒書法
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小楷《千字文》,既有唐楷謹嚴縱長特徵,又有晉人小楷風神自然靈動。溫雅華美,婀娜多姿。
褚遂良(公元596一659年),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唐朝政治家、書法家。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為褚遂良小楷《千字文》局步。)
-
5 # 翰墨書道
可以,但這可不是初學者說那個做到的,是書法在遍閱百家融會貫通的層次以後才能做到事情。
自然靈動需要技法嫻熟和功力紮實深厚,而法度嚴謹需要豐富和嫻熟的技法。只有當我們的功力紮實深厚同時掌握書法的法度,並能夠按照這些法度創作作品是,就可以將這種不同的書法風格元素和技法、字形,化如自己的書法風格與創作中。能夠做到這一點,起碼是書法家中的姣姣者。
初學書法最好不採取這種做法,因為往往會是自己無所適從,一片茫然甚至有可能影響學習興趣和進度。就是所謂的不會走這麼能跑。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實際上歷史的大書法家都是採取類似的做法的就是融會貫通,博採眾長。極少有一倍子唯此一家的,否則書法的文化內涵勢必單調而不過豐富。王羲之同樣是遍閱百家的學書歷程。
我們在學習一家書法的過程中,特別是那些經典書法,隨著不斷的深入,可能會出現一個極端問題就是程式化模式化,一方面更規範,另一方面就會出現僵化的情況,自魏晉書法,特別是行楷書,高度成熟以後,到了唐代有形成的森嚴法度,自此以後,書法的法一直就囿於書法家,於是也另書法家們一直在探索尋找在繼承經典基礎的的自己的書法風格或道路,於是博採眾長就成了不二法門。
-
6 # 千年蘭亭
書法的發展與人的成長經歷相似。
先從我們的成長經歷說起。就說我吧,出生在一個小山村,高中畢業之前未去過大城市,穿著也就是農家小子的粗布衣服。
大學畢業了,進了一家國企,接受正規的職業訓練,平時著裝是正規的職業裝,緊湊、幹練、精神。
待到40多歲起,內心復歸平靜,嚮往恬淡生活,服裝再以舒適為主,也不追求品牌。
書法尤其是楷書的發展,也有一個由摸索到發展再復歸天然的過程。
漢末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楷書的探索階段。由隸書而楷書有一個漫長的發展時期,這時的楷書就如鄰家小妹,羞羞答答,含苞待放,雖不施粉黛,卻天然質樸;雖粗頭亂服,卻不掩天香。
及至唐朝,楷書發展至頂峰,各種特點都被髮掘出來,並加以規範,形成法度。此時的楷書恰如成熟的職業女性,或以職業裝盡顯幹練,或以時尚裝盡顯都市風采,或時旗袍盡顯凹凸身材。揮手投足間,散發著成熟女性迷人風采。
但是,問題來了。唐楷的高度成熟,卻限制了楷書的進一步發展,自唐代後,楷書再無高峰。
所以,唐之後的書法家,多以唐楷練習筆法,先知規矩,先規範筆法,而後復歸魏晉南北朝,向魏晉小楷求韻味,向南北朝魏碑求趣味。
楷書的發展與人的成長是何其相似。所以說,將魏晉小楷的風神與唐代楷書的嚴謹結合起來,是楷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每一位書法人的追求。
回覆列表
唐代鋼勁又靈秀的萬宣道墓誌銘書法欣賞
唐高祖之萬貴妃侄兒、萬宣道,墓誌銘,志拓,書法,鋼勁中,透著靈秀。
文中一金句更美,
不以居高易其志,不以榮辱累其神,行在言前,物在身後。
堪比,五百年後,范仲淹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