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東三叔

    航空史上關於截擊機的概念早在二戰期間就已初建,雖然由於航電、動力等技術水平限制和普通戰鬥機沒什麼兩樣,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標配必須是高空、高速、高載彈量。有了這三高標準再加上噴氣式時代的到來,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開始,包括圖-128、米格-25、F-106等高空高速型號應有盡有。

    當年中國也有一款對應機型,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製的殲-7放大版殲-8戰鬥機,時代特徵明顯。大家作戰物件其實都是戰後發展而來的高空高速大型偵察/轟炸機,由於高射炮對此無能為力,而遠端防空導彈技術當年又不成熟,因此以地制空只能想想。在這種背景下才有了高空高速截擊機,奉行的作戰模式就是搜尋、鎖定、攻擊、轉身逃跑,成了高空中的導彈發射平臺。

    不過到了上世紀70-80年代之後,原先並不成熟的導彈技術在時代變遷下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看看美軍在越南戰爭被薩姆導彈揍下多少架飛機,以色列又在中東地區被捅下多少架。這個時期開始戰鬥機偏向高機動、多用途方向發展,所以就有了F-16、蘇-27這種特色產品問世,而來最有代表性的米格-25就變的比較雞肋。

    回到現在連衛星都可以打下來的時代,高空高速肯定早已不再安全,不論是三代機、四代機都不再以實現三高作為目標。當然速度還是要保留,隱身及資訊感知能力更重要,高空高速機型肯定不再是主流。

  • 2 # asiavikin雜談

    【asiavikin獨立視角】誰說不是主流了?

    高空高速仍舊是主流,只是以另一種面目出現而已:超音速巡航,超音速機動。

    只要想想就能明白,在空氣稠密的低高度以超音速飛行,不僅油耗大,速度還受嚴格限制,否則會因為動壓過大空中解體。所以,超音速飛行的合適區間當然是高空,油耗低,還能飈起速度來。何樂不為?所以新一代戰鬥機都把超音速巡航(無加力)作為必要或者準必要條件,實在不成也要像F35那樣玩一把開加力到超音速然後用中間推力維持的偽超音速巡航。畢竟超音速飛行速度快的優勢擺在那裡,你的速度越快,敵方的反應時間就越短,攔截你的成功率就越低。

    因此,只要有條件,都儘可能在設計上滿足超巡的條件。說到底就兩條:1、內油夠多就行。2、機身不要太短。所以,重型四代機都留出了足夠的空間裝油,夠超音速巡航揮霍的;機身也足夠長,使超音速激波阻力足夠低。F22、蘇57、殲20這樣的飛機從長寬比例上看都比較協調,殲20甚至更修長一些就是這個道理。而F35這種短胖的構型就是發動機再給力也玩不起超巡,內油再多也沒用,只能拿個偽超巡來忽悠人。

    而且隨著超巡條件的逐漸具備,超音速空戰的比重會越來越高,因為大家都開始具備1.5馬赫以上速度飛個十多分鐘的能力了,這種條件下的空戰會更加突然和劇烈,價值也更大。對超音速機動的要求也水漲船高。以1.5馬赫做6G過載機動的要求將成為普遍標準。

    所以,高空高速仍舊是主流,而且比以前要求更高了。

  • 3 # cbleeg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戰鬥機已經發展到了第五代,除了第三代戰鬥機強調高空高速以外,以後的戰機都不再以高空高速為標準效能配置,第四代戰機以全空域亞音速,跨音速機動效能,高推比發動機,超視距空戰能力為主要特點,速度反而只在二馬赫左右,第五代戰機的招牌是四S,超機動性,超音速巡航,超隱身能力,超視距打擊,這裡面也沒有高空高速,這是因為,隨著各國的軍工科技發展,高空高速已經不能在戰場上生存,反而是高空更早的暴露了目標,而容易被擊落,飛機再快,快不過今天對空導彈的四到六倍音速。

    六七十年代,是高空高速時代,美蘇歐洲的戰機都是這樣的,代表的有,米格25,SR71都是雙三飛機,高度超過了三萬米,速度超過了三馬赫,顯赫一時,這種雙三效能,當時其他飛機,導彈,高炮都打不到,也追不上,在中東巴以戰爭中,以色列曾發現了一架蘇聯的米格25,出動F4鬼怪攔截,發射了一顆空空導彈,但米格一加速竟然比導彈還快,飛出了3.2馬赫,導彈追不上跑了,美國的SR71偵察機,憑藉著高空高速效能,可以隨意的侵入世界任何國家偵查,從來沒有被擊落擊傷過,可見這種飛機的難纏,這是因為在當時世界的發展水平,對付高空高速的目標都有難度,這是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國的代表作是殲八,也是順應那時的世界潮流,高空高速戰鬥機,速度2馬赫以上,高度2萬米以上。

    到了七十年代後期,第四代戰機出現了,美國的F15,F16,速度只在2馬赫左右,但是其強大的空戰能力,一直立於不敗之地,無人能撼動,還有後來的蘇俄蘇27,蘇30,中國的殲十,殲11都是四代機,也都不是高空高速戰鬥機,現在是五代機了,戰鬥力一代比一代強,每隔一代,都可以做到秒殺上一代,甚至,五代隱身戰鬥機可以做到屠殺上百架四代機而本身零傷亡,高空高速的三代機連給五代機做靶子都不配了,而中國可以驕傲的說全世界有五種五代隱身戰鬥機,中國佔兩種,殲20,殲31,美國兩種F22,F35,俄羅斯一種蘇57,其他國家都是打醬油的,只配看著,中國可以傲嬌一下嗎。

    補充一句,傳統意義上的高空高速戰法已經過時了,不能適應現代戰場,甚至可能不能到達戰場就被擊落了,所以第三代高空高速戰鬥機被淘汰,但是,科技和需求是發展的,第六代戰鬥機的出現,會重新定義21世紀的高空高速理念,這就是亞太空的爭奪,會出現在10到100公里的高度層,那裡是大氣層的邊沿了,再往上就是人造衛星的太空空間了,那裡的飛機只能叫太空梭(戰機)了,速度達到五到十幾二十倍音速,這是中美俄爭奪的要點,雛形已經出現了,中國的無偵8,美國的曙光女神,極光之類的,速度都在10馬赫以下,還都是六代機的嬰兒期,以後的六代機是中國的大國重器,可以秒殺五代機於無形,可也不是以前高空高速的概念了。

  • 4 # 迷彩之戀

    專家解答:

    高空高速戰鬥機在上世紀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中期曾是戰鬥機發展的主流。自上世紀70年代末期第三代戰鬥機問世,高空高速戰鬥機便迅速被以中空跨音速高機動性為主要特徵的第三代戰鬥機所取代。自此至今,中空跨音速高機動性的三代戰機一直是戰機發展的主流。形成這種發展格局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高空高速戰鬥機的功能比較單一。在當時,高空轟炸機是投射核武器的主要平臺,戰略偵察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空偵察機,高空高速戰鬥機的主要任務就是有效攔截高空轟炸機和高空偵察機。在執行空中阻滯和近距空中支援方面,高空高速戰鬥機優勢並不明顯,還需要發展其他型別的戰鬥機兼顧執行相應的任務,裝備的綜合效益不高。

    其次,高空高速戰鬥機的實戰表現不佳。雖然航空強國大力發展了高空高速戰鬥機,但此類戰機在投入戰場實際使用時(如當時的越南戰爭),表現平平,令人失望。曾經最先進的F-105和F-4戰鬥機的空戰交換比不佔上風,相反米格-17戰鬥機表現搶眼。這固然有當時空戰訓練的問題,但已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用打轟炸機的飛機去進行格鬥空戰,是高空高速戰鬥機力所不及的。

    現代空戰仍然以中空亞跨音速機動空戰為主。英阿馬島戰爭、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的空戰表明,制空作戰的主要打擊目標還是戰鬥機,行動方法是空中尋殲、戰鬥空中巡邏和護航,空戰高度多數在6000米以下,速度多在M數0.8~1.3之間,在這:一高度—速度範圍內,高空高速戰鬥機難有作為。

    在借鑑越南戰爭空戰經驗後發展起來的高機動性戰鬥機(如F-16和F-15、蘇-27),配裝了先進的火控雷達、空空和空面突擊武器,兼具制空和空面作戰能力,迅速取代高空高速戰鬥機,成為戰鬥機發展的主流,高空高速戰鬥機很快便退出了歷史舞臺。

  • 5 # 龍行雨6

    單一效能的截擊機已不適合現代空戰了。當今各國空軍都在發展一個平臺多種效能的綜合作戰飛機。這樣即省成本又有較率。

  • 6 # 冉1972

    戰鬥機高速能有多高?能不能跑過防空導彈?若能跑過,高空高速仍然可以稱霸,若果不能則是靶子,所以須要更好的發動機。

  • 7 # 晨曦談兵

    高空高速戰機依然是現在戰機的主流之一,而且更是後面的發展趨勢。

    一般來說,高空高速戰機是指從2代機時代開始的,最大速度達到2馬赫左右,最大升限達到2萬米左右的戰機,比如俄羅斯的米格21,米格23,美國的F-4,中國的殲7,殲8等。這種追求的發展,到了俄羅斯的米格25、米格31時達到了頂峰,其最大速度達到2.6-3.2馬赫,最大升限達到2.4-3萬米。如果再考慮到偵察機,還有美國的SR-71,也在這個速度/高度區間。

    到了3代機時代(中國劃代標準),戰機開始強調亞、跨音速機動性,對高空、高速的追求沒那麼高了。但是,從資料上看,3代重型戰機在強調亞、跨音速機動性的時候,對高空、高速的要求依然不低。比如以F-15為例,其最大速度可以達到2.4-2.5馬赫,最大升限也達到了2萬米左右。這個資料,顯然比殲7還是要強的,與殲8II相比也不差,甚至更高。俄羅斯度蘇27,最大速度也達到了2.35馬赫,也是同理。至於中國的殲10,最大速度也是超過2馬赫的。即使是不強調高空高速的F-16,最大速度也接近了2馬赫。

    到了4代機時代,特別是F-22,雖然其最大速度因為隱身塗料的原因,最大飛行速度沒有F-15那麼快了,但是,實際飛行速度卻更快了:1、F-22擁有超巡能力,可以常時間的以1.56-1.7馬赫的速度飛行;2、F-22武器內建,不影響氣動,掛彈後對飛行速度的影響不大,而F-15所謂的最大速度,是空載時的速度,當其掛4枚中距空空導彈、4枚格鬥導彈後,最大速度直接降到了1.7馬赫左右。所以,實際還是F-22飛的更快。中國殲20、俄羅斯蘇57也是同理。至於F-35與殲31,也是同樣的道理——比如F-35最大速度1.6-1.8馬赫,這是內建2枚空空導彈加2枚1噸級的制導炸彈後的速度。

    至於更新一代戰機,也就是本文劃代裡的五代機,其他文章裡的六代機,則更加強調高空高速,甚至希望是臨近空間飛行(3-5萬米高空),最大飛行速度5-6馬赫。只是可惜的是,目前的技術水平,似乎短時間內還難以支援建造出這樣“效能卓越”的戰機。所以,美國在新一代戰機設計中,已經要求沒有那麼高了,退而求其次,更加強調航程、隱身、航電系統、智慧化、一體化作戰了。不過,其對速度、高度的要求,還是比4代機高一些的。

    至於偵察機類的,更不用說,聽說過SR-72“曙光女神”嗎?是不是如雷貫耳?可惜,一直出不來。

  • 8 # 魂舞大漠
    視角不同

    觀察問題的結論則大有不同。可以觀察的點,正是三代飛機,作為三代王的蘇-27,接近2.4馬赫,就是美國的F-15,也在2.5馬,可以理解為二代的尾巴嗎?莫說四代機F-22,超音速巡航正是其4S標準之一,不開加力到了1.7馬,雖說不比米格-31的雙三,但此前的責任,並不等於完全喪失掉。高度與速度,仍然是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追求。作戰飛機要滿足極限條件下使用,越南的空戰並不能證明什麼,毫無空戰實力的對方,根本沒有招架之功。致說海灣戰爭,打的是太空和體系優勢,與高空高速無涉的。

    體系下的空戰

    誰合適派誰前去,如果沒有,用什麼?發展什麼,不發展什麼,對外軍有所借鑑參照,但不能作為主要的依據,還是建立有自家判斷的好。不拘泥於常規,才能收到不隨波逐流之功。如果缺乏高空高速,制敵就缺少了一種制空手段,體系下的空戰,個個精神,原因就在於各型平臺的無縫對接,建立各型飛機優勢,就能實現空戰無障礙,反之,即會付出較大代價。可見跟風,或失去自家判斷,根本要不得。

  • 9 # 應雲峰

    高空高速戰鬥機為什麼不再是主流,道理很簡單,由於雷達技術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有人飛行器的話,那麼它的最高速度也大約就是在三馬赫左右,這樣的飛行器在現代雷達和遠端制導武器面前相對來說還是脆弱的。所以隱身反雷達,防追蹤才成為主流。

  • 10 # 徵遠侯

    首先,高空高速依然是戰鬥機發展的趨勢之一,只不過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了。現代導彈和雷達電子系統的發展,使得影響空戰勝負的關鍵因素變為隱身效能、雷達效能、導彈效能,相對而言,高空高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 11 # 浴火

    這個原因主要是由於技術的變化,高空高速曾經受到很大的推崇,高速往往代表著給對手的反應時間更少,高度則往往意味著安全,但是隨著技術的變化,高空高速即是優點,也缺點。

    缺點在現代成了大問題,當速度達到兩倍多以後速度就越來越難以提高了,且高度現在也不能歸為優勢,主要就在於技術上的進步造成高空高速目標越來越難以躲避偵查,很容易被定位,現代防空導彈等等對打擊高空高速目標是非常的容易。

    這種背景之下人們就開始研究起隱身技術的問題。隱身技術可以讓戰機不易被對手發現,從而獲得更為安全的條件,這是一種新的發展趨勢。高空高速自然屬於上一代的東西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前,哪些國家擁有自主研發的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