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陽微觀

    這叫翻譯腔,也是譯製片的一大特色。

    首先,外文與中文從發音到習慣用語都不一樣,很多英文中的句式、短語翻譯過來跟中文的表達方法不一樣,因此如果選擇直譯來配音的話就有一種強烈的違和感。

    另外很多時候拉長語調是為了與原片配合,有時候一句很長的英文用中文一下子就讀完了,但不能讓角色還在光張嘴不說話,所以都拉長了說,或者停頓,來與原片配合。

    最後絕大多數影迷、常看紀錄片的人肯定都會希望是原聲,原汁原味,但要考慮到中國絕大多數人還沒有達到那種教育水平。他們抱著湊熱鬧的心態來看一群外華人抻著嗓子說普通話,貢獻票房與收入。

    如果真全是英文,觀眾聽不懂,又懶得看字幕或跟不上,許多電影就沒人看了。

  • 2 # 雷死人不償命囧圖集

    我忘了是上譯的那個老師說的就是最初引進外國電影進行配音的時候配音演員決定模仿外華人說話的口氣

    這一點還是很明顯的比如說在配外華人名字的時候米蘭達,可能會說成 mǐ lān da沒有按照譯名的聲調去說再比如Oh,no,darling “噢,不,親愛的。”會感覺到是在模仿外語的語調

    老歐美電影本身演員說臺詞也更誇張一些語音語調也更誇張這麼一模仿就成了那樣

    再有就是臺詞翻譯的問題一些不符合中文表達習慣的句子小到“噢,不”大到一些遣詞造句,比如“這就是我要說的全部。”這種而這就是翻譯的問題了

    我覺得是這兩個原因造成的譯製腔然後就一直流傳了下來

    其實近年來譯製片的腔調味已經淡了很多了比如因為比較喜歡李世榮老師幾年前就看了一下沉睡魔咒的中文配音版瑪琳菲森我個人是覺得沒什麼譯製腔的人物名字也是按照拼音聲調讀的比較接近於古裝劇的調調 挺好的但那些中文不習慣的表達還是難以避免這沒辦法

    再有就是有一次一個電臺請了晏積瑄老師做客太后配音專業戶然後節目裡放了幾段她的配音片段結果我沒聽出來當中穿插了譯製片

    我個人去影院還是傾向於去看原聲的因為確實有些配音演員還是會習慣性有些腔調但是整體趨勢還是在盡力抹除這種所謂的譯製腔

    臺灣配音演員配的劇就基本都是一個調調韓劇 日漫 歐美電影 華人電視劇電影等等

  • 3 # 環球影視經典賞析

    我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首先說問題的標題,如果說給一部外國電影有中文配音,但聽起來陰陽怪氣的,那說明這部電影配音不成功。前面有人回答外語和漢語發音不一樣,為了對準口型,才故意拉長或縮短語句,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外語和中文在語速上的確有微小差異,但不至於故意把腔調拉長或縮短,來達到和口型合一。之所以現在的電影配音聽起來怪里怪氣的,是因為配音的不專業。上海電影譯製廠和長春電影譯製廠的幾千部譯製電影,那一部聽起來陰陽怪氣的,沒有!反而是部部經典作品。像邱嶽峰、孫道臨、童自榮、畢克、尚華、李梓、蘇秀、劉廣寧等等,《佐羅》《追鋪》《基督山伯爵》《簡愛》《悲慘世界》《流浪者》《虎口脫險》《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尼羅河慘案》等這些配音大師的作品部部經典,可以說譯製電影有一半的精髓和靈魂是這些老配音藝術家兢兢業業辛勤工作的結果。譯製電影中的每一句臺詞,從語速、語氣、感情、以及抑揚頓挫都需要認真的打磨,提煉。好的配音是一部電影裡角色的靈魂。就像看書,你想要看懂理解一部文學作品,要理清人物的關係,故事的主題,但這往往是看一遍達不到的。絕不向現在的電影配音只是對著稿子念臺詞,配完音都不知道電影演的是什麼,看這種譯製電影還不如聽英文看字幕呢。

  • 4 # 雪夜有情狼

    首先,先說一下,陰陽腔不同等於翻譯腔。

    如果一個外語電影被翻譯的陰陽怪氣的話,證明這個電影翻譯的很失敗。

    翻譯腔是因為外語和中文同一詞語或者同一句話,由華人和外華人說出所需時間不同,口型不同,可能一句話華人說出需要3秒,而外華人需要7秒,這中間的時間差就需要拉長音來彌補,所以就產生了翻譯腔。

    其次,為什麼不能用正常語氣?因為華人和外華人文化上存在差異,正常語氣可能表達不出那種情感。外華人又普遍使用肢體語言比較多,正常語氣表達不出那種感覺,或者表達不到位,這樣就會讓電影失去觀賞性。

    還有,看外國電影翻使用翻譯腔會讓人感覺舒服,讓人有優越感(看,這個老外中文說的多麼蹩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股真的來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