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溼熱or寒溼有什麼區別?
6
回覆列表
  • 1 # 健氣神

    “溼”為陰邪,“寒”為涼性;

    偏熱性體質+溼=溼熱;

    偏寒性體質+溼=寒溼。

    溼寒

    中醫亦叫做痰溼、寒溼。“痰”是指人體內水液凝聚不化,形成粘滯狀態而形成的一種體質型別。痰溼體質人容易發胖就是因為因痰溼粘滯的特點,在體內形成淤堵,影響了代謝;機體內寒溼重,還易傷腎,引起腎陽不足、腎氣虛,血液虧虛經絡不通淤堵,出現長痘、長斑,甚至身體疼痛等

    溼寒最怕冷!首先,祛除溼寒要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女性朋友,一定不要為美犧牲了健康。而在飲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尤其夏季可不要因為天氣炎熱就貪涼哦~!除此之外,平時喝水藉助艾灸調理去溼效果也很不錯哦。

    溼熱

    蘊結在體內,臟腑經絡執行受到阻礙,會引發機體溼熱症狀的病理變化,溼熱傷陰,溼熱人群患有慢性胃炎、或者是長潰瘍或者是肝硬化以及膽囊息肉等疾病,所以一定不要輕視。反過來,各種疾病因素同樣很易引發脾胃虛弱功能失調而生溼熱。

    溼熱體質飲食要清淡,少吃油膩、甜味品,預防溼熱。應戒除菸酒,少吃辛辣助熱食物(菸酒有溫熱作用)。溼熱體質的人艾灸也要更注重疏肝利膽,清熱祛溼。

  • 2 # 養美健康生活

    溼熱

    溼熱發生在人體的不同部位,所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同:

    1.脾胃溼熱:容易腹脹、噁心、厭食、口乾口苦、面板油膩、愛長痘、大便稀薄、小便赤黃、身體笨重無力。

    2.肝膽溼熱:兩脅痠痛、眼睛黃、面板黃、小便黃、口苦、噁心、腹脹、舌苔黃厚,甚至出現肝功能異常。

    3.下焦溼熱:下焦包括腸道、膀胱和胞宮(子宮)。會有腹痛、腹瀉、口渴、舌苔紅,肛門處會有灼痛感;小便出現尿急、尿痛、尿黃;女性容易出現腰部痠痛,白帶顏色黃、質地粘稠、氣味腥臭等,易患婦科病。

    寒溼

    寒溼的表現:

    1.怕冷:不僅僅是冬天怕冷,初秋、初春等季節都存在畏寒現象,尤其是女性在經期畏寒現象加重。

    2.舌苔發白:反覆口腔潰瘍,容易咳嗽,痰液出現稀白。

    3.容易腹瀉:尤其是穿的少、吃冷飲或寒性水果之後,極容易腹瀉。

    4.長斑、虛胖:臉色發白、發青、發暗甚至發黑,就是沒有紅潤現象。尤其是女性,容易小腹肥胖。

    5.關節痛:包括四肢關節、頸肩部位、腰背等,痠痛部位越多,時間越長,說明體內溼寒越嚴重。

  • 3 # 花漾養生坊

    舌苔黃膩舌質紅,則是溼熱

    舌質淡苔白,則是寒溼

    中醫認為,溼屬於陰邪,雖然它會寒氣結合變成寒溼,也會和熱邪結合變成溼熱,總的來說他還是陰性的邪氣。到底是溼熱還是寒溼,要根據環境天氣變化來判斷,比如現在天氣熱了,應該是溼熱,由於空調吹得多了,就變成寒溼了。

  • 4 # 蔡笑英

    寒溼氣容易進入我們身體的5個主要通道是:

    ① 頸部的“大椎穴”。

    ② 前胸的“膻中穴”。

    ④ 腰部的“命門穴”。

    ⑤ 腳底的“湧泉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寒溼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痠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從“膻中穴”進入的“寒溼氣”容易引起我們的“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症狀”;

    從“神闕穴”進入的“寒溼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當盆腔內的“寒溼氣”重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婦科各種疾病,比如:婦科炎症,月經不調,經血不暢,痛經,血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症等。其實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可能更容易理解,我們把一塊木頭放在一個“陰暗潮溼”的地方,這塊木頭很容易變質,發黴,長蘑菇等;我們女性的子宮,卵巢若長期放在這樣一個“寒溼”盆腔環境中,女性婦科就容易出現各種病變,所以女性的盆腔一定要保護好。

    從“命門穴”進入的“寒溼氣”容易引起我們腰痠背痛,腰膝痠軟,各種腎虛,性功能下降等症狀;

    從“湧泉穴”進入的“寒溼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漆關節痠痛,風溼關節炎等症狀;

    “寒溼體質”是萬病之源,而體質“虛弱”的人,寒溼氣就更容易進入我們身體;所以當人體因各種原因感覺疲勞時,就可以透過排寒溼和補充陽氣及時恢復體力,不要讓身體器官在疲勞中變“虛”;從而導致寒氣進入我們體內。

    通常所說的溼熱多指溼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溼熱,可見脘悶腹滿,噁心厭食,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溼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溼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溼熱見腹痛腹瀉,甚至裡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溼熱常見體徵:面垢油光、多有痤瘡粉刺、常感口乾口苦、眼睛紅赤、心煩懈怠、身重睏倦、小便赤短、大便燥結或黏滯、男性多有陰囊潮溼、女性常有帶下增多。病時上述徵象加重;

    一、飲食調養:應多食用具有清熱利溼的食物,如薏苡仁、蓮子、茯苓、紫菜、紅小豆、綠豆、扁豆、鴨肉、鯽魚、冬瓜、葫蘆、苦瓜、黃瓜、系掛、芹菜、白菜、空心菜、捲心菜、蓮藕等。禁忌辛辣燥烈,大熱大補的食物和飲品。

    二、運動鍛鍊:溼熱體質是以清濁內蘊、陽氣偏盛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適合做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鍊,如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可以消耗體內多餘的熱量,排洩多餘的水分,達到清熱除溼的目的。可以將力量練習和中長跑結合進行鍛鍊。

    三、藥物保健:溼熱體質從臨床辨證分型來看,又可分為溼重於熱,熱重於溼和溼熱並重。溼重的化溼為主,常用藥如滑石、生甘草、杏仁、薏苡仁、白寇仁、茅根等。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紫地丁、黃岑、黃連、葛根等。

  • 5 # 新媒體娛樂匯

    溼邪與寒邪相結合就是寒溼;溼邪與熱邪相結合就是溼熱。

    溼即通常所說的水溼,它有外溼和內溼的區分。外溼是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溼,使外來水溼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妨礙脾的運化。

    寒溼它阻滯陽氣的執行,血流不暢,發生肌膚疼痛,關節攣痺,畏寒肢冷、腹脹、洩瀉或浮腫等症。寒溼之邪停留在經絡,關節部位,要用祛風溼通絡的藥物寒溼之邪停留於臟腑,要選用入臟腑的化溼或者燥溼藥。寒溼之邪用藥,外溼多由於之寒溼,外溼宜祛邪,;內溼多由於臟腑陽氣不足,尤其是脾導致的內溼,內溼要溫補臟腑之陽氣。

    溼熱是溫病的一種,症狀可見表面發熱、頭痛、尿黃而短、身重而痛、苔黃膩。易引發黃疸、、痢疾等病症。

    溼邪化熱內蘊會煩熱,口苦,胸痞,黃疸,,溼疹,要清熱燥溼,利水,利膽,可多吃細米,白蘿蔔,馬蹄,白菜這些清熱利水的食物。溼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溼重還是熱重。溼重的化溼為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葛根芩連湯。

    溼熱怎麼調理?寒溼再怎麼調理?同時存在怎麼調理?

    溼與寒結合是寒溼;

    溼與熱結合是溼熱;

    溼與風結合是風溼;

    溼與暑結合是暑溼;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溼邪有關。

    一、溼熱症

    臨床表現:舌苔黃膩、肢體沉重,口中黏膩、噁心嘔吐、口渴不多飲、便溏不爽

    具體表現因溼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

    1)在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溼熱,可見脘悶腹滿,噁心厭食,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

    2)在關節,筋脈則區域性腫痛。

    3)在皮肉,則為溼疹或疔皰;

    4)在膀胱,溼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

    5)在肝膽,溼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

    6)在大腸,溼熱見腹痛腹瀉,甚至裡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二、寒溼症

    臨床表現:舌苔發白,面色發青、發白、發黑、發暗,反覆的口腔潰瘍,口嗅

    1)流出的汗是涼汗;

    2)經常腹痛、腹瀉;

    3)腳踝浮腫,代表腎虛、腎寒;

    4)咳嗽時痰是稀白的,流清鼻涕;

    5)臉上長痘和斑,長溼疹、牛皮癬、白癲風,手、腳長年冰冷;

    6)愛打噴嚏,特別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感冒發熱時渾身感覺冷;

    7)四肢關節疼痛、頸肩痠痛、肩周炎、腰痠背痛等症狀。疼痛的部位越多,時間越長,代表體內寒溼越重。

    三、如何去除溼熱和寒溼

    1.溼熱怎麼調理?

    穴位調理:拔火罐、艾灸、按穴位、針灸等等,這些方法都是可以有效的祛除熱溼,保證我們的身體健康。

    飲食調理:偶爾吃一點清熱祛溼的湯,少吃辛辣、甜食、冷飲等食物,這樣是很容易在體內積存溼熱的。

    2.寒溼怎麼調理

    排汗祛溼:不管是運動後出汗還是吃了溫熱的食物出汗,又或者是泡腳以後微微出汗,這些都是可以達到祛寒溼的效果的。

    食療祛溼:可以經常吃一些辛辣、溫熱的食物,保持一些驅寒的飲食習慣,比如吃蔥薑蒜、牛肉、羊肉等溫熱又高熱量的食物排寒溼,或者是我們可以選擇一些去寒溼的藥酒。

    對於寒溼和溼熱同時存在的體質,很多人就沒轍了。其實不然,在中央臺的“健康之路”中,介紹過一種中醫外治的方法,叫穴位貼敷,貼於湧泉穴,不論溼熱還是寒溼,都可以去除。

    穴位貼敷法在《清太醫院配方》一書中有載,即“延年湧泉膏”,藥用杜仲、牛膝、熟地、等12種藥熬枯去渣,入鉛丹收膏,再加入丁香、麝香等攪拌成膏,製成膏貼。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後天虧損;若常貼湧泉穴,兼貼腎俞、關元穴,不但終身永無寒溼、腳氣、癱瘓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壽,此後漸漸流傳於民間,經現代科技改良製成藥包貼敷足底湧泉穴叫足貼

  • 6 # 獸醫新同學

    脾胃虛弱就會導致水溼排出不利,水溼的運化困難。那麼溼氣重,遇熱就成了溼熱,遇寒就成了寒溼,遇風就成了風溼…不管是溼熱還是寒溼都是讓人特別痛苦的,因為我自己就經歷過這兩種。寒溼的時候長期是手腳冰冷,冬天的時候在被窩怎麼都捂不熱,感覺寒冷是由內而外地發散,根本沒辦法抵禦。溼熱的情況是在夏天的時候,家裡環境悶熱不透風,待了一段時間開始表現出來了,臉上出油,沒有食慾,冒痘痘,渾身黏巴巴的,特別難受。

    無論寒溼還是溼熱,一般都是有一個轉變過程的,如果你飲食方面不當或者外界環境有影響,這兩者是極其容易轉化的。

    一般來說很少出現同時存在這種情況。因為溼性不變,變的是寒熱。當你的外界環境受到影響,飲食突然改變,這兩者其實就是一瞬間的變化。

  • 7 # 男科醫生談健康

    溼熱與寒溼在生活中還是比較常見的,二者都有溼氣,臨床症狀的表現也不同。中醫認為寒溼包括外感寒溼和內生寒溼兩個方面。外感寒溼:外感寒溼邪氣,氣血執行受阻。內生寒溼:寒溼內困而損傷脾陽,或脾腎陽虛而寒溼內停;溼熱,是熱與溼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溼重,溼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可因溼久留不除而化熱。無論寒溼還是溼熱,對人體都造成了損害。

    寒溼與溼熱的病因不同,外感寒溼以關節、筋骨疼痛為常見症的證候;內生寒溼以畏寒肢冷,腹痛洩瀉,或浮腫為常見症的證候。溼熱證的常見臨床表現:發熱、身熱不揚,頭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黃而短,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溼熱流注關節則謂溼熱痺證,侵犯臟腑時,可出現脾胃溼熱(溼熱蘊脾)、肝膽溼熱、膀胱溼熱、腸道溼熱等證。

    如果身體有溼氣,但又不是很嚴重,可以透過運動出出汗,這時排溼的一個過程。另外,像中藥的佩蘭、蒲公英等可以泡水來排溼。體內溼氣的產生多與飲食有很大關係,比如多吃一些肥甘厚味,這些往往都會產生溼氣,還有就是長期因工作問題涉水,溼氣一旦產生,往往不好祛除。像溼熱,古人將溼熱比作為如油入面,可見溼熱不好祛除。所以,還需要注意儘量的保持身體健康,避免溼氣的產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來聊一聊在你們心中,散養土雞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