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笑貫長天
-
2 # 千年蘭亭
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分列“天下三大行書”,這是千百年來書法史上公認的事實。要理解《寒食帖》,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書法的審美具有時代性,欣賞書法作品必須瞭解其時代書風。唐宋書法雖都以王羲之為宗,但唐代書法重其形而輕其韻,而宋代書法則重其韻而輕其形,故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二者沒有高下之分,只是重心不同而已。
故我們不能以唐代標準去衡量宋代書法,也不能以宋代書法去欣賞唐代書法。
《寒食帖》亦如此,作品明顯有別於王羲之的硬瘦,也有別於唐代的法度森嚴,它要表現的是作者的情懷與性情,這正是此作的靈魂。
2、書寫的內容是作品的主體,欣賞書法作品要從內容走進作者的內心。《蘭亭序》寫的是“曲水流觴”後喜氣洋洋的心境,《祭侄文稿》寫的是“國破家亡”的悲憤之情,而《寒食詩》要表達的則是抑鬱不得志而又充滿理性的自制。
說不清是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還是黃州成全了蘇東坡,如果讀不懂《黃州寒食詩》,如果走不進蘇東坡的內心世界,就不能真正理解《寒食帖》這件書法經典。
3、書家有自己特定的書風,欣賞書法作品要了解書家的書風。蘇軾的行書吸收了“二王”、顏真卿、柳公權、徐浩、李邕、楊凝式等人的筆法,尤其是顏真卿和李邕對其影響最大。
他的字字形扁方、豐腴、右肩高抬、左右舒展,尤其是側鋒運用較多。
《寒食帖》中的技、法、理、情、意、道十分豐富,字形之古拙、寬博、方整明顯來自顏真卿,而其斜勢倚側、奇崛跌宕,則分明取法李邕。
但作品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結抅參差變化,或上重下輕,或左右疏密變化,或在大膽長筆畫中流露出天真爛漫、出人意料。
總之,《寒食帖》體現的是宋代文人揮灑自如、書寫性情的書卷氣息。
-
3 # 書法有云
蘇軾如何寫出比肩《蘭亭序》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中國的天下十大行書都不是刻意而為的,特別是《蘭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這三帖都是在一定的特殊環境下,創作者有感而發是其真正情感的表達,從而也在書法藝術上達到了巔峰。
圖片:蘇軾《寒食帖》
古代很多著名的書法家,他們不但在書法藝術上功底深厚,而且在文學、詩詞、人生閱歷等方面也很擅長和豐富。因此蘇軾在創作出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時,是其書法深厚的功底加上其文采以及當時的特殊環境有感而發的一種表露。這一種情形在平時的書法創作當中是不可能而為之的。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講一件傳世的作品背後一定有其特殊的故事。
圖片:顏真卿《祭侄文稿》
《蘭亭序》的產生,源自於王羲之在集會上感悟人生而創作出來的一幅佳作,民間有流傳,隔日王羲之酒醒之後再一次書寫但達不到昨天的那種程度;《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痛失親人,並對反叛者深惡痛絕的悲憤形情之下心中所想的一種自然表達;而《寒食帖》則是蘇軾在被貶黃州,在寒食節那天感悟自身人生的起落與現狀的悲苦而書寫的。
圖片:王羲之《蘭亭序》
-
4 # 雲隱
蘇軾能寫出《寒食帖》這樣的書法至寶,是其人生經歷的蛻變以及思想上參禪緣由的結果。只有經歷了眾多磨難,才能領悟人生的真諦,而蘇軾在黃州如是。
北宋的時風與家庭氛圍使得蘇軾對於佛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蘇軾早年於鳳翔期間就開始接觸佛學思想,他在《王大年哀辭》中就說:『予始未知佛法,君為言大略,皆推見至隱,以自證耳,使人不疑。予之喜佛書,蓋自君發之。』同時,也流露出他對佛學的喜愛。『烏臺詩案』後,入獄和貶謫使他的豪情壯志都隨之煙消雲散。
蘇軾於神宗元豐三年來到黃州,時年四十五歲。他在黃州生活了四年兩個月。來到黃州後,面臨的最大困難便是飢寒貧苦的生活,加上親友的疏遠,讓他深感愁苦鬱悶,於是有了『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的自嘲。禪宗倡導『空淡無我』的處世觀,其『自性清淨說』就是追求主體恢復內在的本性,來獲得主觀精神的解脫。為了藉助禪理排遣痛苦、釋放內心、獲得灑脫的人生態度,蘇軾正式開始習禪,以佛救心,開始深思人生的意義,遁世的思想也漸漸萌發。他效法陶淵明,躬耕田畝,追求『屏去百事,淡泊自持』的人生趣味。
在黃州,他與安國寺的僧人交往密切。佛教的『性空』觀和寺中幽美的環境滿足了他精神的需要。沐浴、默坐、自省、會友等活動都是圍繞釋放心靈進行。在《黃州安國寺記》中,蘇軾就記載了他在黃州的活動:
舍館粗定,衣食稍給,閉門卻掃,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以得罪者也。……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靜,染汙自落,表裡翛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旦往而暮還者,五年於此矣。
『盍歸誠佛僧』肯定了蘇軾誠心歸佛的意願。是他經歷疾病與困苦後自我反省與深刻體悟的決定。焚香、坐禪等參禪活動使蘇軾的身心在『烏臺詩案』的打擊中得以磨鍊,壓抑的內心獲得釋放,撫平了他的憤慨,心靈的平靜讓他樹立了樂觀的人生態度,透過心性覺悟擺脫煩惱而獲得解脫。
佛教的般若觀讓蘇軾體悟到了人生的虛幻無常,才會有『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心無掛礙的態度,能消除世俗事物帶來的煩惱。《六祖壇經》中就說:『無往為本。』禪宗把實現自我覺悟,開發心靈世界,作為人生的主要任務和最大追求。又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處;識心見性,即悟大意。』強調自識本心、自見本性、人心的、自我回歸,實現自我超越,解脫煩惱、痛苦和生死。佛教的『性空』,鑄就了蘇軾豪邁灑脫的人格。
蘇軾的參禪並不是佛教徒式的吃齋唸佛,而是把參禪融入生活的體驗和感悟中。參禪也成為他在貶謫期間重要的活動。
《黃州寒食帖》禪意審美中的體悟自然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中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他認為詩畫都一樣要達到天工與清新,即自然的審美觀。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自然萬物相比,主張心靈和情感的自由表達,強調『無為』,道出了『隨物賦形』對於創作的重要性。藝術上只有達到天工與清新,才能傳遞出客觀事物的個性特徵,從而抒發作者的意趣和神情。這也契合了禪宗注重本性與心靈的自由,自由為其根本精神,透過擺脫束縛達到自然與自由的統一。表現在書法上,就是『尚意』書寫的不刻意與不修飾。
《黃州寒食帖》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書。全帖共兩首詩,第一首寫他到黃州已三個春秋,當年又值寒食節,抒發其內心無限之感慨。第二首寫他黃州極其困窘的生活。整幅章法隨意起伏,或欹或正,參差錯落。全篇格調低沉,前緩後急,渲染了一種蕭瑟、灰暗和積憤的氛圍。蘇軾描寫了寒食、清明這樣悲涼的節日氛圍,加上自己病後初愈,落魄潦倒的悲涼心境,以行書的筆法抒發自己遭遇貶謫後對人生的感慨,是他進取與隱退的矛盾抉擇的體現,更是他參悟佛法後的自然感悟。
在《黃州寒食帖》中,蘇軾為了強調『病』,把原來的『何殊少年子,病起頭已白』改成『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他在『殊』下插入了一個小字『病』,在『子』旁點上幾點表示去除,並未故意抹去。沒有刻意修飾,保持了作品的自然流暢。
書法作為線條藝術,除去實用功能,其目的在於創造美。審美給人們精神上的享受,從而獲得修養的提升。把在生活中所得的形象透過藝術創作轉化為藝術形象,這是獲得審美享受的過程。
《黃州寒食帖》禪意審美中的『尚意』無法蘇軾《評草書》雲:『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心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他反對拘泥於古法。
『法』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對事物認知的結果,事物處於不斷髮展中,因此,『法』並非一成不變。再觀《黃州寒食帖》,一反之前書家痩勁為主的風格,以濃墨為主。用筆以側鋒為多,因其筆鋒左傾,而被書家指責用筆不合古法。開篇平緩的小字與最後獨立的小字相呼應,蘇軾書寫時筆法與情感的融合讓他不再在意章法上的法度,符合禪宗『萬法在自心』的觀念。
『無法』並不是胡亂書寫,是建立在了熟諸法度的基礎上。對於前人的『法』要取長補短地選擇有益之處自用。而若要能判斷出益處,就離不開對前人書法的學習與積累,在繼承的基礎上取得新的突破。這和禪宗主張的『由漸修到頓悟』的修習方法一致。在平日裡要重視漸修,促使各種條件的成熟,為頓悟創造條件。蘇軾將感情、學識、實踐結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書風。
《黃州寒食帖》剛開始字形呈橫勢,用筆從容。但在有力的折筆下透著他內心的煩躁。從『春江欲戶起』開始,字形開始出現欹側變化,筆勢逐漸趨向厚重墨色濃淡相兼、粗細提按對比強烈。『年』『中』『葦』『紙』四字的豎拉得極長,與其扁平豐腴的結體形成虛實、黑白對比。在對立中取得和諧統一,這是禪宗思想方法的體現。蘇軾反對『書貴瘦硬方通神』的觀點,提出『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追求藝術在風格多樣化中協調統一。
《黃州寒食帖》中,『年年欲惜春』的疊字『年』,第二個『年』字則用一個點帶過。隨著行筆速度的加快,牽絲映帶不斷增多。筆勢的展開,書寫不再受束縛,率意揮寫,隨性塗改,心境都躍然紙上。猛然放大的『哭途窮』三字,無疑是他在情緒上的爆發,是此時矛盾窘迫內心的真實寫照。這來源於禪宗的『心性論』,視心為人性的主體承擔者,把『盡意』推崇為最高,用『直指本心』的方式來表達情感主體。心性論是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中心,是儒家哲學的基礎理論。儒家的『性善論』『性惡論』都對中國佛教的『心性論』產生了影響。這讓原本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蘇軾更容易接受禪宗思想。
蘇軾一邊書寫一邊回首自己政治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人生的迷茫,種種情緒讓他無法自已,情感上的迸發引領著書寫節奏,書寫異常流暢。『病起頭已白』從緩至急、忽大忽小,不斷變化的字形、錯落有致的章法、寬窄不定的行距以及豐富的提按都離不開蘇軾當時隨著書寫由平靜而激憤的情緒變化和將筆法融為一體的情感。蘇軾利用豐富多變的『線條藝術』記錄了他內心的動態情感變化,展現出一種包容永珍的氣度,透過有限的字形,傳達出無限的內涵,使得整幅作品給予人強大的視覺衝擊力與情感感染力。
《黃州寒食帖》禪意審美中的『尚意』頓悟蘇軾認為書法的審美就體現在『意』上,認為書法是表達個人思想、精神、觀念、理想的媒介,強調透過書寫抒發內心情感。『尚意』思想來源於禪宗,禪宗認為『人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而所謂『佛』,就是先天本性的顯現,以包容萬物。《壇經》中說:『一切萬法,皆在自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禪宗以『自心』為本質,心是世間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條件。蘇軾則認為『意』為書法之本質,為品評作品的標準。兩者都認為一切皆來源於心靈的觀點有著相似之處。因此,『佛性』在書法上就體現為『意』的存在。
禪宗講表象與內心統一,透過禪定調動心靈的能動性到達藝術創作所需的內心情感,強調與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相契合。其『不立文字』的主張,並非否定文字的作用,而是認為語言文字這些有形的表達皆不如深入體會能把握諸法實相。因此,蘇軾才說:『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
再者,六祖慧能認為,內心的『妄念』遮掩了本心而使其得不到顯現,撩開『妄念』,外部客觀才得以顯現,才能從妄念中頓現本性而悟入佛境。黃州是蘇軾的劫後重生之地,他在黃州期間的學佛參禪經歷讓他獲得人生和藝術上的頓悟,賦予了他隨遇而安的遁世觀,也造就了他的文學藝術的高峰。
蘇軾作為宋代集詩、文、書、畫、樂為一身的文化巨匠,其藝術各方面包括書學思想深受禪宗影響,他的『寄意』的創作心態和『自然』的創作境界是其這一藝術風格的代表,而其書法更是成為宋代『尚意』書風傑出代表人物。
蘇軾透過把禪宗『頓悟』『我心即佛』等哲理滲入書法,使書法與書家的心性相聯絡,用書法表達內心世界與人生觀,讓書法有了更多個性的面貌。他崇尚自然的書法美學觀在作品風格上均有體現,充分表達了他藝道合一的思想。
『尚意』把書法的本質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蘇軾的『尚意』審美觀對後世文藝審美產生了深遠影響。
-
5 # 曹宗國
我個人認為蘇軾的書法是被一些人高估了,可能是因為特別喜歡他的才氣和性格的原因。蘇軾的書法和同時代的米芾尚有一比,和黃庭堅也各有短長,和唐代的幾位大書家更是不好比附,怎麼能攀比王羲之的《蘭亭序》呢。特別是那幅寒食帖,率性自然可稱道,但論書藝,我實在看不出特別美妙。
-
6 # 顛張門徒
這個問題很好!!才高八斗的蘇大才子被後世稱為(全才)。可現實卻是異常殘酷,我們的大才子一生甚為艱難……不是被朝廷流放就是走在被流放的路上!!(黃州寒食帖)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的產物。
書法發展到宋代,尚意書風成了中流砥柱,蘇黃米蔡是代表書家,而蘇軾也被後世推稱尚意書風第一人,他的代表作(黃州寒食帖)也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大才子倒底如何寫出了這樣的曠世傑作呢…細分幾點
相對於同時代的書壇狂人米黻來講,大才子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於宋代以前的書家也是大放厥詞,尤其對於顛張狂素幾乎達到(深惡痛絕)得地步,非常頑固自信的堅定認為自己就是王羲之書法的一脈傳人,是真正瞭解和繼承(晉人筆法)當世唯一書家。。。對於黃庭堅草書的諷刺挖苦堪稱一絕,誓死捍衛晉人筆法正統。緊追王羲之的腳步,對於世人的眼光不理不睬。
這還不能讓大才子行書獨步天下。既然是才高八斗的大才子,學識和悟性自然非常人可比!!水調歌頭 …已經成為古今中秋第一詞,這首詞就像是一面鏡子,準確折射出了大才子(九死一生)之後釋懷天地的人生格局,世事古難全,只有放下自我,內心無私才能與天地融為一體。
蘇軾信仰(禪宗)和高僧常有交流往來,禪宗的修煉也逐漸磨平了大才子的胸中噪氣,變的更加渾厚散淡。看似樸實無華的書法其實卻更加的沉重老辣,,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是一種不幸,但卻深深的刺激了藝術的創造力,,(黃州寒食帖)沒有絲毫髮力的感覺,經過對晉人筆法的多年沉澱,蘇軾已經入木三分,手心合一,再加上仕途的打擊和禪宗的修煉,不可一世的內心變的無比平靜,就像大漠黃沙中一抹夕陽,只有清風沒有憂傷………
-
7 # 觀海樓書法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位列唐宋八大家 。由於政治上的原因,被調離京師,不久後又被貶到黃州,來到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蘇軾看著自己所處環境,簡陋一隅,再想到自己被貶遭遇,英雄末路,心生感慨。於是即興提筆,寫下了著名的《黃州寒食詩帖》。
蘇試才學修養過人,這是書法好的基礎。著名的成語“胸有成竹”,就出自他的文筆。可見他的學識之淵博。對於書法創作理論,他也是研究頗深。他有一句名言:“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在書法的筆法方面,蘇軾也有很多的繼承,他的書法用筆與王羲之有相通之處。王羲之的筆法主要是靈活地運指,而蘇東坡在《論書》中也主張“當使指運而腕不知”。優秀筆法的傳承決定了他能寫出優秀的作品。
一件成功的書法作品,是要將書法藝術本身與書寫的內容、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作者特定的思想情緒,或激動,或興奮,或悲傷,都影響著作品的氣氛,也感染著觀者的感受。而這一切又是在毫無做作和自然流露之中產生的。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如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一樣,都是未打草稿有感而發即興書寫的作品。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使書者之天資卓越與外物之神契合,達到主客合一的精神境界,妙造自然。作品流傳至今,成為“天下第三行書”,實至名歸。
-
8 # 鄲攬風塵
眾所周知蘇東坡的《寒食帖》被稱作“天下第三行書”,它前面的是《蘭亭序》和《祭侄稿》,這三件作品被稱作“天下三大行書”。
蘇軾的《寒食帖》這幅書法作品之所以在書法界的地位如此之高,不僅僅是由於蘇試在文學和書法上的造詣的影響,《寒食帖》本身的歷史背景和意義也是其能被後世被珍視的原因。
領域成就斐然蘇試在政治生涯飄搖不定,顛簸坎坷。他是政治黨派鬥爭的犧牲品,他反對王安石暴風驟雨式的政治變革,又反對司馬光的因循守舊,故而得罪了兩位位居多年的宰相。多次被貶謫流放,遠至嶺南,更甚海外蠻荒之地。
即便如此,無論命運如何坎坷,他都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沒有放棄一個文人的忠君愛國之心;沒有放棄一個文人對文化藝術的終身研究。
蘇軾開創了文人書畫,他是文人書畫的鼻祖,開創了文人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 他開創了文學藝術的達觀之風。他學養豐厚,博聞強志,政治失意的他,留給後世的作品卻滲透著達觀、積極、瀟灑的思想和精神,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
歷史沿革《寒食帖》是蘇東浦在他45歲那年,因為牽連“烏臺詩案”而被貶謫到了黃州,在黃州的第三年寒食節時寫的書法作品。
雖說這是蘇東坡的一首遣性之作,是他被貶黃州三年來的哀嘆,詩句中處處流淌著他惆悵孤獨的心境。這幅字起伏跌宕,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因此後世的文人騷客、書法大家予起高度的評價和推崇。
他的學生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作為蘇東坡的學生,黃庭堅誇讚老師的字詩比李白還瀟灑,比單純的顏真卿、楊凝式還豐富,根本就是神來之筆。
對於這幅字,後世中有大書法家董其昌在上面留過跋文,清初納蘭容若也收藏過這件作品,只可惜的是這位清代最好的詩詞名家並未在上面留下題記,很是可惜。
輾轉到了17世紀,這件作品被轉到了乾隆這書畫禍害精手中,卷面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他的蓋印(第一張圖最左側幾乎都是乾隆的寶印),他幾乎把自己一生的時間記錄在《寒食帖》中。
到了近代,《寒食帖》歷經輾轉:19世紀歐洲列強火燒圓明園,幾近毀滅;二戰時又傳至東京,經歷美軍轟炸東京。時至今日,《寒食帖》上火燒煙燻的痕跡直逼畫心,其所經歷的歷史劫難歷歷在目。
蘇軾的《寒食帖》被後世奉為神來之筆,不僅是對其書法造詣的肯定和推崇,更多的是感嘆其坎坷流離的人生和對他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的敬佩,在歷經千年的滄桑後依舊散發著無窮的魅力與光輝。
-
9 # 翰墨今香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
古人論書的好壞很少以字寫的好壞來評判,因為對於古人來說,把字寫好是基本功,這個無需多講。而評判一件書法作品的優劣,關鍵是看書法作品的“神采”、“神韻”。
那麼什麼是書法作品的“神采”、“神韻”呢?我認為,主要也是兩個方面:
首先,是書家的個人修養、學識,也就是我們說的“功夫在書外”,我記得有位名家曾經說過,書法到最後拼的就是“文化”。因此,我們看王羲之、顏真卿、蘇軾,他們在書法家之外也都是著名的文人,文化修養方面都是不逞多讓的。
王羲之那是當時著名計程車族家裡的子弟,能和解縉這樣的人玩到一個朋友圈裡,不是你字寫得好就行的,那文化修養方面必須過關的。顏真卿也是著名計程車族家族走出的子弟,著名的《顏氏家訓》的作者顏之推就是顏真卿的老祖宗之一,文化、學問這塊那都是沒得說的。
蘇軾雖然不是名門望族出身,但是父子一家三個同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而蘇軾後來更是成為了宋代文學大儒,詩詞、歌賦、文章、為官、繪畫、書法等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蘇軾可謂是一代天之驕子。
所以,從文化、學識、修養上來說的話,蘇軾比王羲之、顏真卿只高不低。
其次,是書家創作作品時候的一種情緒。
吳冠中說:真正的藝術家都是在苦難中成長出來的。
王羲之創作《蘭亭序》看似在寄情山水之間的時候創作的,但其實裡面除了對當時景緻的描寫外,更多是對人生苦短與無奈的感嘆。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歷史時期,那時的文人可謂是星光璀璨,但是國家、政權的動盪讓這些人沒有機會實現心中的抱負,那種痛苦之後,無奈的放棄最後只能寄情山水,於是才有了偉大的《蘭亭序》。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更是國仇家恨,當時顏真卿對著裝著侄子首級的盒子,哥哥的屍首還不知道在何處,這種痛苦、悲憤的情緒下創作了《祭侄文稿》,所以我們欣賞《祭侄文稿》的時候,彷彿還能感受到一千多年以前的那種悲憤的情緒。
而蘇軾《寒食帖》則是蘇軾被朋黨所害,經歷了生死之後被下放黃州,第二年寒食節的時候,望著外面漫山猩紅的杜鵑和空中飛舞的紙灰,連續數月的陰雨天氣,讓他在破舊的草堂中對親人無比的想念,孤獨、鬱悶、思念、惆悵等等情緒夾雜在一起,於是有了著名的《寒食帖》。
這三件作品,所蘊含的情緒不僅僅是個人的,更是一個文人對當時的國家、社會的失望和不甘。因此,從神采和神韻上來說,蘇軾的《寒食帖》與《蘭亭序》相比完全可以比肩。
書法的技法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
從書法的技法上來說,蘇軾的技法可能是王羲之、顏真卿他們三人中最低的。但與其他書家相比,那也是很高水平的了。
蘇軾楷書學的顏真卿,行書主要就是學習二王。很多人學習二王只是學了個表面,而蘇軾學二王是學的神韻。蘇軾的那句: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就是他的書法的最真實的寫照。
蘇軾對書法的貢獻是:他是宋代尚意書風的真正開啟者。“宋四家”除了蔡襄,另外兩人的成就都和蘇軾有關係,黃庭堅是蘇軾的學生,自然會受其影響。而米芾也是在去黃州拜會蘇軾之後,被蘇軾指點,讓其上追二王,這才有了後來的書法家米芾。
在書法技法方面,蘇軾的書法水平也是很高的。而《寒食帖》也是蘇軾書法開宗立派的代表作,從《寒食帖》之後,也真正確立了蘇軾的書法風格。包括他的詩文,也是透過這次事件之後,風格完全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轉變。
最後,綜上所述,蘇軾的《寒食帖》與《蘭亭序》、《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那是實至名歸。
-
10 # 8914291520356山虎
不任是《蘭亭序》還是《祭侄文稿》或《寒食貼》也罷,都是古代文人在一個特定的環境時間空間裡情緒表達的一個歷史定格,第一還是第三也只是世人的一種說法,然而都是在一個時間節點上個人的情緒一時爆棚與喧洩,透過書寫者與工具筆、墨點畫堆砌浸入而躍然紙上。從字法、筆法、章法、墨法上均有一種超越以往束縛而出新的一種突破,這也正是當今書法所缺少的一種書寫者的狀態,所以當今更應提倡這種自然書寫的表達才能達到出精品之目的!所以只要是在這種環境、空間、人與物高度契合既矛盾而又統一都應是"神品",更應摒棄第一第三之說……
-
11 # 恆溫主義
看寒食貼久了,會越看越喜歡!有時看著看著,就進入作者那種情緒,讓人不能自拔。這是不可思議的體驗,既美妙又失落。人都不傻的,流傳千年,若非精品,早已煙沒。
回覆列表
《寒食帖》無法比肩《蘭亭序》,也無法比肩《祭侄文稿》!
蘇軾的文學才華千古可比肩之人少之又少,可是書法上老夫子確實是名過其實了!
蘇軾的書法在書法基本功與筆力上根本無法與王羲之與顏真卿比肩,即使是在書法的理解上也與兩位書壇大佬相去甚遠!
首先在筆力上,顏真卿《祭侄文稿》的筆力在有真跡留存是無人可比的存在。而王羲之書法的筆力沒有真跡,可是從摹本上看,王羲之書法的筆力應該更在顏真卿之上!而蘇軾呢?蘇軾的筆力比米芾,王鐸尚不足,何況王顏!
在看蘇軾書法寫字基本看見是傾斜角度都差不多,這是與書法審美有所悖離的理解啊!
蘇軾的書法應該是比趙孟頫弱一點的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