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衲侃春秋

    安史之亂以後,宦官開始專權,唐朝後期有七位皇帝是由宦官所立,其中兩位皇帝竟被宦官所殺,中央政權實際上操縱在宦官的手裡,皇帝成為了宦官的傀儡

    有名一點的:(唐中期之後------唐前期因該沒有吧)

    皇帝 宦官專政情況

    肅宗 李輔國(上面有,我就不打了)

    憲宗 被宦官陳弘志所弒。

    穆宗 為宦官王守澄所立,服長生藥死。

    敬宗 被宦官劉克明所弒。

    文宗官 宦官王守澄立文宗為帝。後文宗欲假手朝臣殺宦,事敗,仇士良等宦官大殺朝臣,史稱「甘露之變」。

    武宗 為宦官仇士良所立。

    宣宗 為宦官馬元贄所立。(《宮心計》有講到一些)

    懿宗 為宦官王宗實所立,死後宦官另立十二歲的僖宗為帝。

    僖宗 政事全由宦官田令孜控制,僖宗呼之為「阿父」。

    昭宗 為宦官楊復恭所立,後被宦官劉季述幽禁。

    宦官專權改變了唐朝中後期的統治狀況,政事皇帝和大臣做不了主,而是有宦官說了算。其具體表現為:

    (一)處理國事。肅宗時,李輔國權勢日盛,自府州縣三司的審訊案件都有他最後裁決。李輔國身兼數十職,外朝官如判元行軍司馬、兵部尚書、中書令等,內廷官如太子家令殿中監等,使職如閒廄、五坊、宮苑、營田、栽接、監、隴右群牧、京畿鑄錢、長春宮等使。由此可知宦官權勢急劇膨脹之大。

    (二))進退宰臣。一方面,宦官對阿諛逢迎他們的人,極力保舉其為宰相。如宦官李輔國舉元載為宰相;就連唐朝的詩人元稹也是交結宦官才為宰相的。另一方面,宦官對所不滿的宰相就極力排斥,甚至不擇手段地進行暗殺。如文宗時,宰相李石輔政與仇士良不和,仇士良深忌之,派人暗殺李石.

    (三)廢立皇帝。這是唐朝宦官專權的最突出表現。唐後期皇帝的廢立,生殺權力被宦官所掌握。如順宗在位僅一年,因為觸犯了宦官們的利益.宦官們便逼迫順宗退位.而立太子為帝,是為憲宗。“憲宗十五年,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獲罪.有死者.人人自危。”春正月.庚子.內常侍陳弘志殺害憲宗於中和殿。接著.大宦官梁守謙等立太子為帝.此即穆宗。穆宗在位四年後去世.太子即位.是為敬宗。敬宗寶曆元年十二月辛丑.宦官劉克明等弒帝於更衣室。乙巳.宦官擁立文宗即位。文宗在“甘露之變”後受到宦官監視.曾自嘆不如周赧王和漢獻帝。文宗死後.朝臣欲立太子為帝.宦官們卻矯詔立穎王為皇太弟.助其即位.是為武宗.並殺掉了太子。僖宗時,宦官田令孜“益自肆,禁制天子,不得有所主斷。帝以其專,語左右則流涕。”

    昭宗乾寧二年十一月六日,宦官劉季述“矯詔以皇太子監國,遂廢昭宗.“奪傳國寶授太子”。“季述手持銀木過,於上前以木過畫地數上罪狀,雲‘某時某事.你不從我言.其罪一也。……"

    把皇帝當作罪犯來看待。對皇帝的生殺廢立是唐朝宦官專權所獨有的一個特點.

    宦官專權危害百姓,禍害社會。宦官巧立名目大興宮市、巧取豪奪。宦官依仗權勢,常常以百錢的代價來買人家價值數千的貨物,又巧立名目,向人勒索。白居易詩《賣炭翁》揭露宮市之弊:“一車炭重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繫上牛頭充炭值”。這是對宦官橫徵暴斂,勒索農民的真實寫照。此外還有五坊小使,以給宮中捕鳥為名,到處敲詐。一些宦官還以往來宣傳主命為名奪路,沿路搶劫,危害百姓.

    宦官專權也加深了藩鎮割據。大曆十年,代宗派中貴人馬承倩宣勞李寶臣。馬臨行前,李寶臣送縑百匹,以表敬意。可馬卻嫌禮輕,當面將縑扔出道中,並當眾賤侮寶臣,引起李寶臣部屬的極大憤慨。結果李寶臣與田承俊和好共同叛唐。到了唐末,由於藩鎮在鎮壓黃巢起義中不斷壯大,宦官為了繼續把持朝政,還和藩鎮相勾結,不斷髮動內戰,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苦難。

    可見安史之亂是宦官權勢發展的轉折點.宦官的權力從內廷向外朝延伸.掌握禁軍.把持朝政.形成宦官專權。“至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之未有之變也。推原禍始,總由於使之掌禁兵,管樞密,所謂倒持太阿,而授之以柄,及其勢已成,雖有英主察相,亦無如之何矣。”

    唐朝的宦官專權加深了唐朝中後期混亂的局面,也加深了廣大百姓的痛苦。

  • 2 # 葉少456

    先說說宦官啥概念。宦本意是指在政府辦事,戰國時期叫門客,那些充當近侍隨從的門客就叫宦官。這些人最初是不被閹割的。但是這些人由於經常出入後宮,不免跟後宮嬪妃發生點不正當男女關係,老闆們為了避免這種不正當關係的發生,後來就常用那些受過宮刑又能幹的犯人做事。直到西漢中期,皇宮辦事的宦官也不都是閹人,正常人還有。東漢之後就幾乎全用閹人了。

    唐朝的宦官大多是從四川、廣東、福建等省的蠻夷地區進貢上來的戰俘,也有買來的奴隸。最初也就是乾點雜活,他們進入政權是從唐玄宗時期開始的。唐朝早期的幾任皇帝都有自己的班子,充分信任宰相集團,不用樹立內朝與宰相集團對抗。李治用的是武則天的後宮集團,武則天用的是酷吏集團,都沒用宦官。但是李隆基卻是在高力士陳玄禮等宦官內侍的幫助下政變成功的,因此對他們特別信任,一切大小事務全部交由高力士事先過目,高力士小事即可專決,大事方才彙報。順便說一句,高力士就是從廣東地區進貢上來的戰俘。

    其實歷朝歷代為何會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宦官無後,他們專權但是不能奪權,因為奪了之後沒人繼承,圖個啥。但是如果宰相權臣勢力過大的話就很容易出現奪權現象,比如楊堅李淵,比如司馬懿王莽。因此皇帝們寧願信任宦官也不信任權臣。好多宦官都是從小就跟皇帝一起長大的玩伴,對皇帝的心意瞭如指掌,用起來也順手,都是皇帝最為信任和親近的人。其實這些人才是王朝最忠誠的擁護者,因為如果王朝倒閉了,大臣們可以馬上迎立新朝,靠著自己的技術和能力混飯吃,宦官能去哪兒啊,除了一死無地可去。因此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唯一一個跟他上吊的就是太監。大臣們早就開門迎闖王去了。

    唐朝宦官集團的勢力為何後來那麼猖獗,皇帝的廢立生死都由他們操控,哪怕像唐肅宗唐憲宗唐宣宗這樣的所謂明君。主要是他們掌握了軍權。這事的始作俑者是李隆基。最早的唐朝禁軍都是由大將擔任,李世民搞玄武門之變,張柬之搞掉武則天,都是先搞定禁軍然後搞政變的。李隆基也是靠搞定禁軍當了皇帝的,但是他當了皇帝之後怕別人有樣學樣,就把禁軍讓高力士和陳玄禮掌管了。這些人時刻就在自己身邊,最為信任,有點風吹草動也好掌控。

    但是外面的軍隊還是由各大節度使掌握的,李隆基後期,為了避免節度使權力太甚的情況,他就派了親信宦官前去監軍。好多高階將領都是死在監軍手裡。尤其安史之亂爆發後,皇帝們對這些將軍們更加不信任,幾乎每個戰區都有監軍監視,時刻彙報軍隊動向。其實監軍制度有好處也有弊端。弊端就是會瞎指揮,造成戰事失利,郭子儀李光弼的好多敗仗都是在魚朝恩的瞎指揮之下打的。好處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現安祿山叛亂的情況。畢竟這些宦官還是忠於皇帝的,因為沒了皇帝的信任,他們啥都不是。

    宦官們掌握軍權之後,皇帝們就成了宦官手裡的傀儡,廢立生死都由宦官定奪。有點本事的皇帝就會把宦官分成好幾派,支援一派反對一派,或者聯合宰相搞掉太過分的宦官,沒有本事的皇帝就只能任人宰割了。但是總體上宦官的勢力非常強大,皇帝們是動不了的。或者有人說,不用他們不就行了。說實話還真不行,因為當時藩鎮割據,權臣肆虐,還真得宦官這幫人給皇帝撐場子。

    所以在唐朝後期,藩鎮、權臣、宦官三大勢力缺一不可,這就是當時的客觀形勢。也不能把宦官專權的賬都算在皇帝頭上,畢竟形勢比人強。雖然好多皇帝都被宦官毒死或者暗害了,但是新的皇帝還得依靠宦官,直到朱溫進了長安把宦官全部殺掉,唐朝的宦官專權才告一段落,不過沒幾天皇帝也被殺了,朱溫當了皇帝,唐朝政權終結了。

  • 3 # 江雪寒

    唐朝宦官當權開始於唐肅宗時期。

    唐朝宦官當權的時間有近一百年,是所有朝代中宦官當權時間最長的。

    唐玄宗時期,開創了宦官隨軍隊監軍的先例,這就讓唐朝宦官當權的影響開始進入到了軍隊當中。當時但凡是有大的軍事活動,都是在宦官的監督下進行的。這些隨軍監督的宦官,權利比隨軍將領都大,大多數宦官不懂軍事指導,在實際作戰當中,總是亂指揮,還憑藉著自己的權利,在軍中撈好處,自己賺個盆滿缽滿,這樣讓軍隊的紀律和將士們計程車氣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唐肅宗手下的當權的大太監李輔國,因擁立唐肅宗有功,肅宗就將朝政交於李輔國處理。程元振是唐肅宗後期當權的宦官,成為朝廷中的大人物,將國家大事掌控於自己的領導之下,架空了皇帝。

    唐朝宦官當權的時間最長的是俱文珍,歷經三朝皇帝,分別是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俱文珍在唐德宗時期發跡,執掌了朝廷大權。順宗發動永貞革新,俱文珍密謀政變,廢唐順宗,另立太子李誦為帝。

    宦官當權,對唐朝的統治者而言,是傷腦筋的一件事情。宦官當權,最先影響的就是朝廷官員的積極性,當時的朝廷官員幾乎都被宦官壓制,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宦官欺上瞞下,讓很多官員迫於壓力都不敢說實話,而人民群眾就活在了長期的剝削和壓榨當中,皇上卻完全被宦官矇在鼓裡。 宦官的權利不僅可以干預國家的政事,還有甚者甚至能在朝廷當中呼風喚雨,讓皇帝對宦官都退讓三分。

    唐朝宦官當權的影響在國家權力上也有體現,宦官權利的不斷上升,就讓皇上權利逐漸變弱,面對有些宦官的苦苦相逼,皇上甚至都沒有了牽制宦官的實力,這樣的形式讓唐朝在步入中後期以後,宦官逐漸囂張起來,類似的宮變也是層出不群。國家大事的決定權全掌握在了宦官手中,宦官也成了唐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4 # 利劍擱

    俺不是研究歷史的,只是愚見而已。造成宦官囂張的因素有以下幾點:一,宦官勢力囂張來自於皇帝。

    朝代起始,皇帝多數勤政,抱負遠大。後繼者往往滋生怠政,只圖安逸。這樣,宦官就有了可乘之機,一但勢力膨大,或是控制了軍隊,連皇帝都成“小車jv兒”了。例如,唐後期,宦官勢力掌握帝國兩大軍隊,神策軍和天威軍。皇帝只能在宦官揮舞的“浮塵”下過日子……

    二,皇帝年幼,宦官更有可乘之機

    封建專職制度的最大弊端,世襲制,而且不論年齡大小,一兩歲也可以當皇帝。而宦官是小皇帝主要服務者,近水樓臺先得月。久而久之,就有了話語權,有了話語權,就容易形成勢力。等皇帝長大了,宦官勢力已經長成“參天大樹”了。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唐代以後更是司空見慣……三,外戚的推崇,抬高了宦官地位

    一般開國皇帝之後,外戚開始尋求政治地位。正面不好下手,就從側面皇帝身邊的宦官下手,而且成功率極高。這樣,外戚勢力與宦官勢力同時發展,待到外戚勢力稍弱時,宦官勢力就開始“搞鬼”了。從歷史上來說,東漢、唐中後期、明三朝,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時期。

    四,文官的巴結,也給了宦官機會

    很多文官為了保地位,或是為了晉升官爵,往往是透過宦官為晉升渠道。待達到目的後,一定是用各種方式回饋宦官,造成宦官勢力膨大……

    五,權利制衡,需要宦官勢力存在

    皇帝親政也好,昏庸也罷,都是唯恐大權旁落。重用武官怕造反,重用文官怕翻天,只能尋求第三鼓勢力。第三鼓勢力要麼是外戚勢力,要麼就是宦官勢力。唐玄宗更“聰明”,為了一個“胖女人”同時培植外戚勢力楊國忠,宦官勢力高力士。直到‘’馬嵬坡丟魂‘’,他都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六,特殊人群特色性格

    太監,僅存於宮廷左右的特殊“第三性”人群,因身體少了“尊嚴”,造成性格的另類,為了尋求他們所謂的‘’尊嚴‘’,總是想在政治上,政權上尋求一席之地,一但得逞,亂政的後果不堪設想。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就連秦始皇這樣的人都被太監所算計,唐朝以後的宦官勢力出現階段性囂張也屬正常了。歸根結底,宦官亂政還是封建王朝專權的政治體制惹的禍……

  • 5 # 歷史與戰爭

    中國古代有三個朝代宦官干政是最厲害的。東漢,唐,明。首先說東漢皇帝依靠宦官勢力除掉了外戚,大將軍竇憲,何進都是如此。明朝一方面依靠宦官掌控特務機構,耳目遍佈朝野,更主要是壓制文官集團。唐朝的情況其實類似,從牛李黨爭開始,朝廷內部大臣黨同伐異,鬥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持續時間將近40年,最終以牛黨獲勝結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之嘆。

    總的來說這種情況一般都發生在朝代的中後期,經過幾代人的消磨開國時期的銳氣消磨殆盡。新皇帝都是長於深宮之中,婦人之手。缺少先代君王的人格魅力。特別是對功勳,氏族的掌控力。而宦官從小陪伴在皇帝左右反而成了他們最信任的人。西漢是一個特例,外戚這個時候能和宦官起到相似的作用,既鞏固皇權。但是與宦官不同的是一旦外戚勢力做大會對皇權構成直接威脅,比如新帝王莽,隋文帝楊堅,後世外戚勢力都會被皇帝特意打壓。而宦官本身不會取皇帝而代之,所以他只能是皇權的附屬,不會構成直接威脅。這也是為什麼宦官勢力能做大的原因。而唐末由於黨爭導致的一系列雙方派系的傾軋從中央到地方藩鎮屢見不鮮。而且兩方都在藩鎮握有重兵。這個時候皇帝再認命哪個大臣都很難脫出這兩派人,而利用宦官不光能掌握住神策等禁軍控制住中央兵權更能壓制朋黨。最重要的是宦官不屬於任何一方只聽命於皇帝一人。這也就是東漢,唐,明宦官干政的重要原因。

  • 6 # 腳踏一枝梅

    因為皇帝支援宦官勢力對抗各地的軍閥和外戚,皇帝認為宦官比較靠譜和值得信認。無皇帝的力挺,宦官能囂張嗎?

  • 7 # 歷史大學堂

    宦官專權幾乎歷代都有,最嚴重的莫過於東漢、唐、明三個朝代。東漢有著名的十常侍之亂,明代有王振、劉瑾、九千歲魏忠賢等禍國殃民,然而,與唐代一比,卻又是小巫見大巫了。

    無論是十常侍還是九千歲,他們看似權勢滔天,王公大臣都對其俯首帖耳、畢恭畢敬,但在皇帝面前,仍然是一條可被隨時丟棄的狗。一旦皇帝覺得他們有礙市容,轉瞬之間就可透過一紙詔書將其打回原形。

    圖1 漢朝宦官亂政

    但唐代後期的情形卻大不相同。不但文武百官匍匐在他們腳下,便是皇帝也要乖乖地喊爸爸。

    安史之亂後,唐朝一路往下慫,但唐憲宗不服氣,想要讓大唐梅開二度,重振雄風。他一度的確做到了,“元和中興”講的就是這段時期,可他後來開始不斷嗑藥,並最終死在了宦官的手裡。

    憲宗之後,除了被朱全忠策立的末帝唐哀帝外,唐朝歷經最後八位皇帝的統治,而其中七位,都是宦官所擁立的。唯一按正常程式走,遵循嫡長子繼承製上位的唐敬宗,卻又被宦官劉克明等人所終結了。

    期間,唐文宗曾奮起反抗,試圖消滅擅權的宦官,但雖有心卻無謀,最終被反殺,釀成了甘露之變。最後,失敗的文宗只得自我哀嘆:“周赧王、漢獻帝因受制於權臣而無能為力,我卻更不堪,竟然被家奴所控制!”

    對於這種情形,清代著名的史學家趙翼總結的很是到位,“至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

    圖2 李亨(711年—762年),即唐肅宗

    那麼,為何唐代的宦官能這麼牛呢?吃激素了嗎?

    究其根源,唐代後期的宦官能夠廢立乃至弒君,最為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們手裡有兵。而這一局面的產生,除了安史之亂的大背景外,有兩位關鍵人物起了很大作用,他們一個是唐肅宗,另一個則是唐德宗。

    唐代前期的兵權由武將所掌控,宦官根本無從染指。宦官最早接觸兵權,應當是在唐中宗的皇后韋氏主政時期。在不知是不是因為抽風發作才弒殺中宗後,韋氏派遣宦官薛思簡帶領著五百人,前往筠州防範中宗的庶長子譙王李重福發飆;而後在唐玄宗時期,李隆基也曾派宦官楊思勖出兵征討蠻夷。

    不過,這些都是臨時性的差事,宦官都是缺乏編制的臨時工,並沒有長期手握兵權。改變源自安史之亂的爆發。

    因為安祿山與史思明的叛變,唐玄宗不免開始對手握重兵的大將心生猜忌,進而導致名將封常清、高仙芝被殺,哥舒翰被俘以及潼關失守,帝都長安也由此陷落。

    圖3 安史之亂

    而相較於玄宗,肅宗的猜忌之心更為嚴重。

    一方面,他是安史之亂與禁軍主導的馬嵬驛之變的親歷者,肯定留下了大面積的心理陰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長期生活在惶恐不安的環境中,時刻擔心被廢黜太子之位,對於權臣異常憎惡;再加上得位不正的緣故(肅宗是在玄宗避難四川之際,直接越過他老爹而登基),皇位的合法性有所欠缺,這進一步加劇了他的不安全感。

    這種種原因使得肅宗不僅對外朝武將毫無信任感,連對親身兒子也多有猜忌,最終因為讒言而賜死了一度統領禁軍的三子李倓。將帥不可信,家人也可能會背叛自己,在肅宗看來,唯一可靠的只有“家奴”太監了,於是他便任命自己的心腹太監李輔國為判元帥行軍司馬,從而拉來了宦官統領禁軍的序幕。

    肅宗死後,唐代宗當了皇帝,魚朝恩因為救駕有功而備受寵信,被任命為新的禁軍老大。但伴隨著權勢的顯赫,魚朝恩不可避免地膨脹了,而且脹的還有點大。史書記載,魚朝恩每次奏事,但凡遭到反對,便很生氣地喝道,“天下事有不由我者邪!”交橫跋扈的勁頭也沒誰了。

    這當然為皇帝所不容,魚朝恩於是只能領便當了。經過這番鬧心的經歷後,代宗引以為戒,加上宰相也一再以理服人,他便決定就此取消宦官的領兵之權,將禁軍指揮權交由南衙將領。

    圖4 唐德宗李適(kuò)(742年-805年)

    如果就此發展下去,唐代後期的宦官擅權之禍或許便不會出現,但這時德宗出場了。

    代宗死後,德宗即位。他胸懷大志,一心想恢復祖上的榮光,而這自然就需要解決範鎮割據的絆腳石。

    公元前781年,河北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去世,他的兒子李惟嶽依照慣例上書,請求德宗任命其為新任成德節度使,但正想除去絆腳石的德宗那裡會答應。李惟嶽見此,心想皇帝這是要搞事情啊,既然如此,我就先搞一步吧。於是,他連同河北地區的其他三個節度使掀起了“四鎮之亂”。

    德宗立刻派盧龍節度使朱滔、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等前去平亂。沒想到,朱滔等人卻被叛軍給忽悠瘸了,當場宣佈要脫離唐朝黨中央的懷抱。其中深受德宗信任的李希烈更是直接稱了帝。

    原本是去幹架的,一瞬間卻變成了送裝備,這種突變不僅讓德宗削平河北藩鎮的美夢成了泡影,而且讓國家再次陷入巨大危機之中。

    圖5 唐朝版圖

    為了解決問題,德宗只得調遣五千涇源兵來救場,誰料涇源兵竟然在長安譁變了。危機時刻,德宗趕緊召禁軍前來護駕,然而卻無人響應。

    正當無助的德宗腦海中想起了孫子兵法,隨後便離開長安出逃到奉天。文武大臣如朱泚、源休、李忠臣等人紛紛站在叛軍的一方,只有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率領著宦官們及親王保衛著德宗做戰略轉進。

    事情沒完。抵達奉天后,德宗又遭到以朱泚為首的叛軍長達一個月的圍攻,大唐帝國再一次到了最危急的關頭。幸好有李晟、李懷光等的及時勤王,才再次躲過這生死大劫。

    悍將不斷叛亂、文臣缺乏忠心、危及關頭只有宦官守護在旁,這些發生在四鎮之亂、涇原兵變、朱泚之亂、奉天之難等事件中的場景,讓德宗深刻認識到了誰是致命威脅,而誰才是最可信的人。

    自此以後,德宗一改即位之初“疏斥宦官,親任朝士”的態度,變得只相信太監,凡是手握重兵的宿將,通通被他罷免,即便是在奉天之難中有功的武將也不例外,禁軍的指揮權於是重新落在了宦官手中。

    圖6 唐朝的軍隊

    不止如此,德宗還從制度上做了創新,設立了管理禁軍的左右神策軍中尉,專以宦官充任。從此,宦官典兵成為一項正式的國家制度,而不再是臨時編制,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唐朝的滅亡。

    當局勢動盪之際,武將不可信任,但宦官就能嗎?德宗認為沒毛病,因為宦官只是家奴,離開皇權啥都不是,縱然會對皇權有一定侵犯,但並不會擁兵自立,進而危機皇權根基。很大程度上,他是對的。

    然而,他沒有料到的是,當兵權被宦官牢牢掌控後,宦官便不再只是皇權的衍生品了,他的獨立性有了質的變化。縱然不能改天換日,但藉助兵權,宦官卻可以左右政局,以至廢立君主,成為凌駕於皇帝之上的太上皇。這種情形下,縱然還姓李,但這樣的皇帝又有啥好當的呢?

    文:江河散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學家愛因斯坦是不是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