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點正史

    對於宋太祖傳帝位給弟弟趙光義,歷史上一直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宋太祖為了保證趙家江山穩定,把帝位傳給能人聖君,並有“金匱之盟”佐證。第二種觀點認為宋太祖被弟弟害死,趙光義搶奪帝位,有“斧聲燭影”佐證。我贊成第一種觀點。

    【宋朝建立的背景

    唐朝末年,藩鎮林立,王室衰微,政權旁落。五代時期手中掌握兵權的將領朝為兄弟,暮為君臣。從公元907—959年短短53年之內,共更換了五個朝代,更換了八姓十三君。因為政權更迭,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社會經濟衰退。宋太祖在多年的戰場廝殺中深刻認識到“槍桿子裡出政權”。大宋王朝透過陳橋兵變建國,貌似屬於政權和平演變,但是由周恭帝禪讓而建立的宋王朝,也是在趙匡胤掌握兵權的前提下完成的。

    【宋初大事】

    北宋建國初期,擺在宋太祖面前的大事有很多: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鞏固趙家政權;完成國家統一,消滅周邊敵國勢力;收回燕雲十六州等等。在這些大事之中,宋太祖最看重的穩定政權。只有存在,才有發展機會。

    宋太祖為了防止政權被他人竊取,採取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他透過“ 杯酒釋兵權 ”,解除禁軍宿將的兵權。這是從外部採取措施,降低政權被更替危險。從趙家統治者內部考慮,如何保住江山不變色?只有把帝位傳給能力強大的能人聖君。

    【金匱之盟】

    據《續資治通鑑長篇》記載:

    原文】:後(宋太祖母杜氏)聰明有智度,嘗與上(宋太祖)參決大政。·····疾革(病危),召(趙)普入受遺命。後問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嗚咽不能答。·······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餘慶也。”後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汝與廣義皆我所生,汝後當傳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上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謂(趙)普曰:“汝同記吾語,不可違也。”普即就榻前為誓書····上藏其書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解析】公元961年,宋太祖的母親病危。召見宰相趙普入宮接受遺命。太后聰明有大智慧,曾經給宋太祖提建議治國安邦。太后問宋太祖“你的皇帝怎麼得來啊?”宋太祖說“全依靠祖宗及母親您的恩德才有今天的帝位。”太后說“你說的不對,因為後周讓7歲的幼兒當皇帝,群臣不支援他,如果是一個成年人當皇帝,你哪裡會有今天做皇帝?你要記住後周孤兒寡母失去帝位的教訓,你死之後把帝位傳給弟弟廣義。能人聖君執政是天下的福氣”。宋太祖哭泣磕頭說“一定遵守母親教誨”讓趙普記下母親的話,藏在金櫃子裡。命可靠的宮人保護起來。這就是歷史上的“金匱之盟”。這是宋太祖駕崩後傳位給弟弟的一個證據。

    還有史書也記載了這件事情。例如《涑水記聞》、《建隆遺事》等。下面是《建隆遺事》記載:

    原文】(宋)太祖孝於太后(母親杜氏),友愛兄弟,曠古未有。萬機之暇,召晉王、秦王(他的弟弟趙廣義、趙光美),及皇侄子、公主等,共宴太后閣中。酒酣,上白太后曰:“臣百年後傳位於晉王(趙廣義),令晉王百年後傳位於秦王(趙光美)。”後大喜:“吾久有此意而不欲言之,吾欲萬世之下,聞一婦人生三子。·····吾不知秦王百年後將付何人?”秦王曰:“願立南陽王德昭。”······太后又謂上曰:“可與吾呼趙普來,令以今日之約作誓書,與汝兄弟傳而收之”。

    解析】這個記載更加詳細,宋太祖傳位給弟弟(宋太宗),宋太宗傳位給弟弟秦王趙光美。趙光美再傳位給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母親杜氏高興的說“天下會讚揚我一個婦人生了三個皇帝啊”。

    【反對意見】很多人否定“金匱之盟”。

    疑問一,宋太宗為什麼在繼位時不公佈“金匱之盟”?我個人認為,金匱之盟是後來趙普提出來的,時間較晚。原因有,第一,宋太宗的權威不容質疑,沒人敢於挑戰太宗的帝位,沒有必要公開“盟書”。第二,宋太宗有私心,不願以後傳位給弟弟趙光美。他打算傳位給兒子。不願意公開盟書。所以盟書對太宗有利有弊。

    疑問二,趙普主動上書宋太宗,公開“盟書”的時間為什麼這麼晚?我認為“盟書”對宋太宗、趙普是把雙刃劍。趙普可以憑藉它向宋太宗邀功,博取太宗的歡心求升遷自保。戰勝他的政敵盧多遜,奪回自己的宰相大權。另一面,宋太宗想傳位給兒子,趙普公開盟書,給皇帝惹麻煩。宋太宗要設法除掉弟弟秦王,除掉侄子趙德昭。歷史證明他後來確實設法除掉了盟書上明確的兩個接班人。

    【太祖、太宗兄弟感情如何】

    據《續資治通鑑長篇》記載

    原文】上以晉王光義所居地勢高仰,水不能及,庚子,步(行)自左掖門,至其第,遣工為大輪,激金水河注第中,且數臨視,促成其役。···嘗疾病,····上···親為灼艾,王覺痛,上亦取艾自炙。····間謂近臣曰:“晉王龍行虎步,且生時有異,必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解析】太祖親自為太宗解決府邸用水問題,弟弟病了。親自為他針灸治療,還在自己身上試驗疼痛與否。可見太祖是個寬厚仁愛的哥哥。還對身邊的大臣誇讚弟弟以後是個好皇帝。

    總結】我認為宋太祖是同意傳位給弟弟宋太宗的。如果他不同意,應該早就明確安排太子繼位的事情。太祖死時,兒子趙德昭早已成長。太祖為江山社稷作長久計,傳位弟弟。但是一切都會發生變化。宋太宗改變初心,設法除掉趙廷美,趙德昭兩個接班人,是他私心太重所致。直到南宋趙構退位,才把帝位傳給太祖一脈的後人。北宋南宋,太祖太宗兄弟兩脈各有九位皇帝,也許是天意吧。

  • 2 # 蘇小衿

    宋太祖趙匡胤傳位給弟弟趙光義,這件事其實算是一樁千古懸案。不過,我認為最大的原因,還是宋太祖趙匡胤根據當時宋朝局勢,才覺得傳位給趙光義。

    其實,在中國古代王朝的傳承過程當中,存在幾種不同的皇權傳續方式,其中最常見的便是兩種——立嫡長子和立長君

    金匱之盟

    宋太祖趙匡胤的母親死前,便跟趙匡胤說,要他百年之後立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為皇帝。趙匡胤孝順,於是在母親臨終前答應了這個要求,便寫下了詔書放到了金匣子當中。

    這就是很被人熟知的“金匱之盟”。

    但是,金匱之盟雖然是趙匡胤立趙光義為帝的詔書,可並不一定代表趙匡胤會真的就這般草率的立下儲君。

    於是,在普遍的嫡長子繼承製的觀念之下,趙光義的繼承人身份一直受人非議。

    不過,趙匡胤得皇位本就是靠著“黃袍加身”,結束了亂世局面,才開創了宋王朝。這就意味著,趙匡胤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會考慮能否如同自己一樣,控制住當時北宋王朝的局面。

    而結合趙匡胤一直沒有設立太子儲君之位的情況來看,趙匡胤應當對自己的子嗣並不滿意。

    如果趙匡胤自己的子嗣繼位後,無法穩定大宋的局面,趙匡胤自然也不想這樣的情況發生,於是在這種考慮之下,立下了能力強一些的弟弟趙光義。

    最終,趙匡胤並沒有選擇立嫡長子,而是選擇了“立長君”來延續大宋王朝。

  • 3 # 百川行

    我們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是北宋的開國之君,按理說,其死後應該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但是宋太祖死後卻傳位給弟弟趙光義,即“宋太宗”。

    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聽其母杜太后的話,傳位給弟弟趙光義?而不是自己的兒子,真的只是因為孝順嗎?

    而關於關於宋太祖傳位給弟弟趙光義,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詳細描繪了宋太祖傳位的過程,史稱“金匱之盟”。

    故事記載於《宋史》,公元961年,宋太祖的母親杜太后病重,臨終前,宋太祖和宰相趙普服侍在病榻前。彌留之際的杜太后問兒子:“皇帝呀,你覺得我們趙家能得天下靠的是什麼呀?”太祖恭敬的答道:“兒得天下,全仰仗祖宗的仁德和母親的教誨。”杜太后搖頭道:“錯了。我們趙家能得天下是因為周世宗去世的早,留下年幼的兒子繼位。主少國疑,這才給了我們趙家機會。試想,若是皇帝年富力強,這天下哪有趙家的份兒?”太祖聞言深以為然。為了避免大宋走後周的老路,杜太后向太祖建議將弟弟趙光義立為繼承人。此時,太祖諸子年幼,杜太后建議,太祖之後立弟趙光義,趙光義之後立弟趙廷美,趙廷美之後傳位太祖之子趙德昭。如此一來,宋朝便不會出現幼主當國的局面,宋朝江山將更加穩固。宋太祖是個孝子,便答應了杜太后。當天,宰相趙普寫成文書,藏於金匣子中,史稱“金匱之盟”。

    後來,太祖突然去世,根據誓言由弟弟趙光義繼位。不過,有些人卻認為,宋太祖並不想傳位趙光義,而是想傳位自己的兒子。而趙光義害怕失去皇位,於是秘謀殺害宋太祖,然後才得以順利繼位,這就是“燭光斧影”的故事。不過,種種史料表明,當初宋太祖確實將趙光義作為接班人培養,他雖無太子之名,但卻在太祖的提拔下成為宋朝的二號人物。問題是,宋太祖去世時,長子趙德昭已經26歲,完全可以繼承皇位,他為何還要傳位弟弟趙光義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其所答應的母親的誓言嗎?小編認為,宋太祖之所以立趙光義並非因為孝順,而是卻有自己的苦衷。

    一、形勢所迫正如杜太后所言,主少國疑才給了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機會。趙匡胤繼位時年僅34歲,他的長子趙德昭剛剛10歲。如若趙匡胤突然駕崩,趙德昭繼位,必將面臨主少國疑的險境。所以,在趙匡胤繼位之初急需一個成年的繼承人幫他穩定局勢,趙光義便是最好的人選。可能很多人有疑問,趙匡胤34歲,春秋鼎盛,似乎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培養自己的兒子,為何要急著確立趙光義的地位呢?當初,周世宗柴榮去世時也只有39歲。古人限於醫療條件,壽命無常,無論是杜太后,還是宋太祖不得不做出最壞的打算。更為重要的是,宋朝承接五代十國而來。五代時期,征戰不斷,朝代更迭頻繁。宋朝建立後,地方大員仍然是虎視眈眈,窺伺君位。若要讓宋朝迅速穩定,需要一個年富力強的繼承人。趙光義本也是一個小角色,但為了穩定時局,宋太祖竭盡所能的鞏固趙光義的地位。960年,宋朝建立時趙光義22歲。在宋太祖的支援下,趙光義被任命為開封府尹(相當於首都市長),隨後又封為“晉王”。此時的趙光義雖然沒有太子之名,但依照五代的傳統(任開封府尹並封王),這已經是未來皇位繼承人的配置了。而趙光義地位的確立對宋朝初期的穩定起到很大作用。二、悔時已晚初期,宋太祖大力扶持趙光義,但隨著諸子的長大,最初想要立趙光義為繼承人的想法開始動搖。太祖也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只是多年以後他想這樣做時卻發現,趙光義已不是當年的趙光義。此時的趙光義,身為晉王、開封府尹,在宋太祖的扶持和默許下已經逐漸壯大起來。朝中許多人都是他的黨羽,他羽翼已滿,再想撼動他的地位已非易事。

    三、天不假年宋太祖晚年曾試圖打壓趙光義,提高長子趙德昭的地位。在一系列重大活動中,宋太祖有意安排趙德昭出席,而此前這些活動多是由趙光義主持的。這就向世人傳達了一個訊號,太祖要扶持自己的兒子上位了。宋太祖曾竟想把都城西遷到洛陽、長安,有分析認為,太祖此舉是有意打壓趙光義。趙光義任開封府尹多年,在開封的勢力盤根錯節。太祖突然要遷都便是打算釜底抽薪,去除趙光義的勢力。可是,太祖此舉遭到了趙光義為首的大臣反對,最終不得不放棄。976年,宋太祖突然去世,享年50歲。很多人懷疑,太祖的死是趙光義一手策劃的。無論如何,宋太祖的突然離世打亂了他的計劃,若是他能在活幾年,想必宋朝的政局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太祖死後,趙光義的地位無人能及,最終順利的繼承了帝位。綜上所言,小編認為,太祖傳位趙光義有很多的無奈,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隱情。太祖縱然對杜太后孝順,但在國家大事上也不會因此而動搖。他當初想立趙光義為繼承人是真,後來他反悔也是事實,只是到後來,一切都無力改變罷了。

  • 4 # HuiNanHistory

    這個故事即“金匱之盟”,其實是宋太宗趙匡義為了帝位合法性而偽造的說法。

    對,趙匡義謀很可能是在謀殺了自己的親哥哥宋太祖趙匡胤後上臺的。

    所謂“金匱之盟”,就是說宋太祖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認為國賴長君,皇位應該由趙匡義這種年長之人繼承,宋朝江山社稷才算是穩妥。

    最終,趙匡義同意了母親的觀點,寫下一封要傳位給弟弟宋太宗的盟誓書,然後收入金櫃(或作:匱)之中。

    但是,這個說法在宋太祖的時代完全是聞所未聞,是宋太宗繼承皇位以後才出現的,所以一般被認為是虛構的謊言。

    趙匡義有謀殺親哥哥的動機和傳聞,即“燭影斧聲”。

    當然,這個故事可能有虛構的成分,但趙匡義確實對皇位頗有野心。早在他還擔任開封府尹的時候,就不斷培植黨羽,這些事都被宰相趙普發現,並且逐一阻止。

    趙普是希望趙匡胤的兒子繼位,所以被趙匡義嫉恨,“故與普有隙”,等到趙匡義上臺後就罷免了他的宰相。

    此外,趙匡義對宋太祖的兒子們都很刻薄,背地裡瘋狂打壓。先是逼死了趙德昭,後來趙匡胤的小兒子趙德芳也莫名其妙地早逝。

    這些事都表明宋太宗趙匡義沒有那麼清白,他可能是篡位上臺的。

  • 5 # 錦小馬

    這個問題屬於千古迷題了,很多人都想不通,很多人都想探尋答案。

    弟弟再親肯定都不如兒子親的,那麼最終坐上皇位的還是他的弟弟,這中間就有點問題了。

    按照宋史中金匱預盟的說法,杜太后想兄終弟及,讓趙匡胤死後傳位給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傳給老三趙廷美。趙廷美死後再傳趙匡胤長子.... 然而,想象很美好,現實很骨感,皇位好不容易到手的,趙光義可沒那份覺悟。

    杜太后為了避免幼君不能把持朝政,發生第二次陳橋事變,所以讓趙匡胤立自己的弟弟為皇儲,趙匡胤是一個很孝順的孩子,很聽媽媽的話,封他弟弟趙光義做開封府尹,也就是皇儲。

    後來隨著自己的孩子長大,我感覺宋太祖趙匡胤的心裡還是產生點變化的,那個做爹不為自己孩子多想想呢。他想改變這一現狀,但是趙光義在開封任職多年根基十分深厚,他發現不是自己想改就能改的,因為自己弟弟的翅膀已經很硬了,不能隨便動了。

    趙匡胤如果非要把自己的兒子推上皇位,估計他也是坐不長的,自己的孩子太年輕恐怕爭不過趙光義最後還可能慘死。而且叔侄相爭,還可能造成江山不穩,整不好天下大亂,危害的還是他趙家自己的江山。

    於是想想先傳位給弟弟也不是什麼壞事,可以讓江山慢慢的穩定下來,國家慢慢步入正軌,等到弟弟死了,皇位又回到了自己子孫的手裡,感覺兩全其美。

    可是他低估了他弟弟的野心,趙光義可不是什麼善茬,歷史上“燭光斧影”這件事就說不太清楚,而且趙光義將皇位傳給的是自己的後代!

  • 6 # ww3721王建文

    首先宋太祖臨死前,聽她母親的傳位,給他弟弟只是一點說法,沒有意義。宋朝皇帝取得是主謀為趙光義和趙普發動得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能為皇帝的。一句話。奪得皇帝是老二匡義的主意和功勞,老大在坐享成其成。

    趙光義從小聰明,快穎不群,有天生使人畏服尊嚴特恃,從趙太祖當皇帝后,就基本上讓趙光義卻撐握全國兵權,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不久又使領泰寧軍節度使。在一直領軍打仗,重權在掌。征討李重之後又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進佔太原之後,又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掌管兵馬財政一切權力。而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後,手下人才稀少。都歸居田野涼太陽去了。

    沒有人在為宋太祖兒子撐腰支援能成為皇帝。太祖也沒有立太子為繼承人,加上忽然駕崩,趙光義重權在握,京都全是自己親信其幕府成員,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都己經陸續進入朝廷要職。替換太祖的大臣,加上他罷黜一批元老宿如趙普,向拱,高懷闓,馮繼業和張美一流人物。當然也讓弟弟趙延美為開封府府尹,兼中書令為齊王。侄趙德昭為節度使和郡王。趙德芳也節度使。也給薛民正,沈倫,盧多遜,曹彬,楚昭輔加官晉爵,連他們兒孫得官位。一切都辦理公正完滿,滴水不漏使人無法多言論說。還把太祖親信,也都調到京師附近做官,他好全面控制太祖舊部人員,根夲無法為太祖的兒子出頭說話。

    又在穩固帝位後,繼續去做統一事業,用自己名望和榮譽。使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氐相繼向守宋廷歸降。其政治資本更加強大。不是太祖兒子能有一點機會,能夠上位的。更因趙匡義比哥哥更謀略和智慧及才能,是當時無人匹敵的,就算太祖在也讓他三分,雖宋太祖之死,有燭影斧聲幹古謎案,但在當時趙匡義聲望威名震撼,是無人可敵的。也是唯一繼承的接班人,是沒有人敢反對的。在當時兄終弟繼是符合穩定國家政局,保讓事業繼續發展良好保證。

    960年趙匡胤在後周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節度掌握兵權,周世宗柴榮死後,他七歲兒柴宗訓繼位。趙匡義和趙普及赴匡胤,精心策劃了奪取後周政權陳橋兵變,他們首先散佈謠言,說趙匡胤快要奪取皇位啦。周恭帝由宰相範質,王溥輔政,也由於他年太小。政局不穩,人心浮動。趙家兄弟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十分得柴榮信認成禁軍統帥和付手。撐握一支最精銳部隊。在當時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取代皇帝的,己經成為習慣和傳統,發生替代事情,自然平常幾乎形成文化,後周柴榮政權也是如得來。

    公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邊關送來的緊急戰報,說北漢國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

    國內所有大臣慌作一團,範質,王溥作主請趙匡胤帶兵出征,趙匡胤調兵遣將,從汴京出發到城北二十里陳橋驛,趙匡胤下令紮營休息,土兵累得快要睡著時,趙匡義和趙普就讓事按排好一土兵叫道”皇帝小,我們拼死拼活打仗,誰知道我們辛苦功勞,倒不如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大家一跳起,來了精神都到趙匡義趙普那裡。叫到”我們已經商量定了,非請點檢當皇帝不可“。趙匡義和趙普,趙匡胤聽了都很高興。安定軍心,不要混亂。馬上並通知留守在京城的大將石守信,王審琦採取快速行動。沒多久全軍都行動起來,訊息傳遍了軍營。都到趙匡胤驛館那裡。他卻裝得象喝了酒睡得挺熟。一覺醒來,開啟房門,大家高聲地叫嚷說”請點檢做皇帝“。幾個人把早己準備好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加到走趙匡醫胤身上,大家跪倒磕了三個頭。山呼“萬歲“。趙匡胤當然美到心裡。就釋出到了京城命令,以要保護好周太后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執行命令的將來有重賞,否則嚴辦。

    趙匡胤政變成功,隊伍開回京城,軍容整齊,秋毫無犯到了汴京。石守信,王審琦早就辦好內應大事拿下了京城。把範質王溥找來,宋太祖還裝出為難樣子“世宗待我恩義深重,我成這樣,你們說怎麼辦“。範質等為難時,早有將領說”我們沒有主人,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皇帝”範質,王薄早嚇得失魂喪魄趕快下拜讓人按下跪頭”萬歲“。七歲小孩讓位趙匡胤即位做皇帝,國號宋,定都東京。成為宋太祖。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從歷史看點當時軍隊重權將領當皇帝都定例。柴榮如此,趙匡胤如此,趙匡義也必然如此,南朝的宋齊梁陳無一不是如此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也是如此。有時代文化特任。成了習慣和自然,過唐朝後分裂割據。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也是如此。不是趙匡義,她母親的話在起作用,是軍事實力和時代習慣自然而成。宋太祖即位,雖然還是一些節度使,對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氣。宋太祖當然用手中劍,用武力行動解決了這些問題。趙匡義難到不會用劍。解決這些問題嗎?他母親有話無話。都無所謂,實力決定繼承皇位,成了不成文規定在那放著。趙匡義不幹別人必幹。根夲也輪不上太祖的無實力的兒子,這就是那時接班繼承法 ,一切以軍事實力為基礎。從趙匡義當皇帝后才開始削弱節度使和軍權,實行重文弱武。力保證趙家子孫順利繼承。當然使北宋土氣低迷,導致靖康之恥。

  • 7 # 一等禁言

    什麼宋太祖臨死前聽母親的話傳位趙光義,這不過是趙光義登上皇位後宣傳的金匱之盟,為當時就有流傳燭光斧影洗白。注意啊,金匱之盟傳說是趙光義登位五年之後才舉證公佈。他還逼殺趙德昭趙德芳趙廷美,趙匡胤皇后死後不按皇后之禮發喪。還有提前更改年號,對軍隊的控制(宋朝按陣圖打仗就是他),執意北伐,最後死於箭瘡。種種不正常,都說明了此人心裡有鬼。至於宋太祖為啥不立太子,我認為一是宋太祖認為他身體很好。二是他想立趙德芳,但是對長子趙德昭有顧慮。結果被趙光義勾結太監王繼恩鑽了空子,確實你讀宋史會發現宋太祖死前已經對趙光義有所控制。殺前朝皇帝始於前宋劉裕,後宋太祖善待亡國之君柴氏,趙光義就不怎麼樣了,看他種種挺噁心人的,一副名畫......

  • 8 # 國史記聞

    宋太祖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在臨終時曾經問趙匡胤:“汝知所以得天下乎?”,趙匡胤回答說是因為祖宗積德了,杜太后卻說:“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經趙匡胤同意之後,杜太后命趙普將這番話記錄下來,並“藏之金匱”,這便是後世所說的“金匱之盟”了。

    很多人將這份盟約認定為趙匡胤傳位給弟弟而不是兒子的依據,但是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這個依據並不是很可靠。

    首先,“金匱之盟”雖然在《宋史》、《涑水記聞》、《建隆遺事》等多個史著中有類似的記載,但是這份盟約卻是在宋太宗趙光義即位的第六個年頭才被公佈於世的,當時恰好是趙普被冷落,企圖東山再起之時。他說“金匱之盟”簽訂之時,只有杜太后、宋太祖以及他本人三人在場,這是死無對證啊,誰知道這盟約是真是假呢?

    不過,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金匱之盟”應該是確有其事,因為太平興國六年,所有對趙光義的皇位可能造成威脅的人——弟弟趙廷美、哥哥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都已經不在人世了,趙光義沒必要再唱這齣戲給自己帶來麻煩。

    既然“金匱之盟”確有其事,則“斧聲燭影”便有可能是假的,因為親王尹京的趙光義沒有必要因著急繼位而殺害自己的兄長——除非趙匡胤已經察覺勢力網龐大的趙光義將對自己不利!

  • 9 # 獨行山人

    宋太宗趙匡胤按照母親遺願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主要是借鑑五代十國是政權更替頻繁,皇帝幼小,不能駕馭局勢。弟弟趙光義有能力穩住趙宋王朝。

    說到趙匡胤母親杜太后的遺願,實際上講的是歷史上的一宗迷案,即“金匱之盟”。杜太后臨終前招趙匡胤和丞相趙普談話,指出趙匡胤能夠當上皇帝的主要原因是後周皇帝幼小,無法駕馭當時的政局。杜太后建議或者說是要求趙匡胤立一份盟約,如遇緊急情況,要傳位與弟弟,這樣有能力控制政局。這就是後世人們看到的“金匱之盟”。但許多歷史學者認為這份金匱之盟是假的,是經過趙光義修改過的,也就是後世人們所說的“一傳約”,趙匡胤傳趙光義。據歷史學者研究,真正的“金匱之盟”應該是“三傳約”,即趙匡胤傳趙光義,趙光義傳趙廷美趙廷美傳趙德昭。據我看來,”三傳約”更具說服力。因為杜太后立“金匱之盟”主要是讓當政的兒孫佔據年齡的優勢,而不是單獨喜歡趙光義。又因為“金匱之盟”長時間沒有公開,這主要是趙匡胤考慮如果自己早逝,就依“金匱之盟”來執行,如果自己當政到自己的兒子已經大了的情況下,就直接傳位給兒子。還因為,“三傳約”的真正結局依然是傳到了趙匡胤自己的後代身上(趙匡胤傳趙光義,趙光義傳趙廷美,趙廷美傳趙德昭。)。這樣即能穩定政局又使皇位在自己的兒孫身上傳遞,兩全其美。

    可惜的是,自己在燭影斧聲裡稀裡糊塗的死了,生性狡詐、心胸狹窄的弟弟趙光義接位後並不按照趙匡胤自己的想法去執行,把“金匱之盟”的“三傳約”改為了“一傳約”,皇位的更替也移到了弟弟趙光義這一脈上了。

  • 10 # 挖了恐龍侃歷史

    首先,燭影斧聲,歷代史家都認為趙匡胤的非正常的死亡是趙光義害死的,《湘山野錄》是最早提出燭影斧聲的。說是趙匡胤意圖傳位給趙德芳,但被太監太監王繼恩出賣,趙光義提前入宮,謀奪帝位,但在書裡只說了趙光義竊取皇位,沒有說趙光義害死趙匡胤。而且此書被後世認為是偽書,不能作為史料。但一代史學大家司馬光在《淶水記聞》記載了相關記敘。司馬光認為趙光義是合法登基不存在謀奪帝位的說法,應該說作為一代大學者的司馬光說法是可信的,宋皇后提前通知趙德芳入宮,卻是違背了趙匡胤的遺命,有私心希望自己兒子當皇帝的目的,但王繼恩秉承了太祖遺命讓趙光義入宮,但宋後就此得罪了趙光義。所以下場很不好。趙匡胤所在的時代,是五代這個中國歷史上特殊時代的延續。在趙匡胤生前,確立趙光義的繼承人地位是個合理的選擇。如果趙匡胤再活個十年二十年,國家穩定後,會有很大機率逐步削弱趙光義勢力,讓自己兒子繼位。但可惜趙匡胤只活了49歲,還沒來得及做這些。

    其次,五代時期是個綱紀廢弛,沒有現在我們一般印象中的中國古代常見的君臣大義之類存在,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才是當時的主流思想。一個年富力強有一定軍事經驗和強大黨羽勢力的繼承人,才有可能坐穩位置。老皇帝一紙詔命就能立個太子坐穩位置,在這個時代是不存在的。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柴家皇位,就是很典型的案例。柴榮英年早逝,繼位的兒子年齡太小。即使不被趙匡胤篡奪,也會被其它實權大將篡奪,基本沒可能保住位置。趙匡胤在位期間,還不能確定自己的大宋會不會也是一個短命王朝,五代變成六代。趙匡胤扶植自己的弟弟趙光義,以免自己萬一像柴榮一樣突然病逝時家族無強力人物繼位,也算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再者,陳橋兵變趙匡胤稱帝后不久,趙光義就被封晉王出任開封府尹。按五代慣例,親王加開封府尹已經是繼承人的標準配置。就是說趙匡胤做皇帝后不久,就已經確定了弟弟趙光義按五代慣例的繼承人地位。趙匡胤在位期間,天下還沒完全一統。趙匡胤去世前一年的975年,宋軍才平定南唐。趙匡胤去世時,宋軍還沒平定契丹的附庸政權北漢。此時依舊有讓年長且已經形成自己勢力的趙光義繼位保證能坐穩位置的需要。趙匡胤去世前,雖然趙德昭已經26歲,但趙德昭缺乏軍事經歷也還沒形成自己的班底。趙匡胤想傳位趙德昭的話,需要時間給予趙德昭豐富自己的經歷形成自己的黨羽班底。而趙光義長期已經是實際的繼承人,趙匡胤下決心去削弱趙光義勢力也需要費一番功夫。從歷史上來說,趙匡胤去世前,還沒有下定決心削弱趙光義勢力培養趙德昭。趙匡胤去世時年齡不大,如果多活十年二十年,有很大機率去努力自己讓自己兒子繼位,但歷史沒有給趙匡胤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滿清打下過很多領土,雖然後來喪權辱國丟了不少,為啥現在很多人根本不承認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