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曹劌論戰》一文的精髓,是【或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所以破也!】古代排兵佈陣有,擂鼓為進,鳴金為退,曹劌指揮的這場戰鬥是明古雨盛演!
13
回覆列表
  • 1 # 餘逸遙

    曹劌本人出身不凡,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鐸之後,不過等到他出場的時候,也就和劉備一樣,雖然往上數家世顯赫,但是到了自己這一代,也不過只是個升斗小民罷了。

    所以曹劌在《曹劌論戰》一文中的出場,是先在和“鄉人”談話。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由此可見,曹劌本人是那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之士,而且,他還很自信,自信自己可以力挽狂瀾。事實證明他這份自信不是狂妄自大。

    曹劌在這次出場之前,屬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物,但是一出場,就要為國家之事而負責,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他之前只有理論,沒有實操。當然,只有理論沒有實操的軍事家政治家多了去了,可這種兵臨城下挺身而出的人物倒是沒幾個。

    曹劌並不是一開始就進行戰爭的,而是先了解了一下國情。

    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 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曹劌雖然是一個軍事理論家,但並非完全只是一個像趙括一樣紙上談兵的人,他對事物的分析是十分透徹的,他的目光,也如自己所說的,足夠長遠。

    在戰場上,曹劌的智慧不止體現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上面,種種細節都表明,他是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家。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在開戰之前和戰爭結束之後,都可以看出曹劌本人對軍事作戰是非常熟悉且瞭解的,儘管這是他第一次指揮戰爭。

  • 2 # 北虢先生

    曹劌是春秋時期魯華人,直接參與指揮了魯國和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齊國之間的長勺大戰,幫助魯國大敗齊國。所以說曹劌不僅懂兵法,甚至可以說是一位著名的軍事家!

    齊魯同為山東大國,但一直都是齊強魯弱。特別是齊國到了齊桓公時期,得到管仲和鮑叔牙的輔佐,先後滅亡了譚、遂、鄣等小國,打敗宋國和楚國,“九合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強盛不可一世!

    公元前684年,齊桓公不聽管仲勸阻,派遣鮑叔牙、公子雍等人率領大軍伐魯。因為魯國之前和齊國的幾次戰爭都失敗了,而且這次齊國出動兵力30萬人,魯國只有3萬。魯莊公很是害怕,不知所措。

    曹劌求見魯莊公,先是向莊公提出取信於民的建議,然後和魯莊公同乘一輛馬車出戰齊國。曹劌先是讓魯國避開齊軍鋒芒,堅壁清野,以逸待勞。齊國認為魯國膽怯就一次次發起衝鋒,等到齊軍疲憊不堪了,曹劌率領士氣高漲的魯軍突然發起進攻,齊國大敗!

    長勺大戰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經典戰役,是齊國爭霸史中一次少有的挫敗,改變了齊魯格局,保全了魯國領土完整和安全。曹劌也因為這場戰爭名垂青史,揚名諸侯!

  • 3 # 常志巖

    此人有聰明的軍事頭腦認為在戰勝齊師的方法是後發制人。並且有卓越的指導才能懂得,取得勝利的途徑是適時追擊,有正確的戰略思想,明確戰爭勝利的條件是取信於民,而且能關心國家大事也能深謀遠慮,二國熱情政治遠見是卓越的軍事人才。

  • 4 # 木山文

    公元前684年,魯莊公十年。齊魯長勺之戰。發生在山東萊蕪縣西北。曹劌的基本情況,史書沒有記載。我們就從曹劌論戰這件事情上。曹劌的表現來分析一下。曹劌是一位愛國的魯國隱士。學識淵博,自視甚高。當魯國面臨被齊國進攻。國家危亡之時。他挺身而出。要為保家衛國出力。鄉人勸他說。肉食者謀之。意思是說讓當官的去管。他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可見他對當時的統治者是看不起的。估計他們要打敗仗。所以他才挺身而出。在長勺之戰中。齊軍三次擊鼓進攻。他都阻止魯莊公進攻。齊軍三鼓後他才讓魯軍進攻。取得了勝利。齊軍敗逃,莊公要進擊。他又阻止。待下車仔細觀察後。才讓進攻取得最後勝利。可見他是懂兵法的。首先他剛開始問莊公,對戰爭有何準備?莊公說了兩樣都不行。當說到秉公辦案時。他說這是得了民心很好。論戰中有名的。一鼓作氣,二而衰三而竭。講的是士氣。追擊時偵查敵情。做到知己知彼。防止中了敵軍埋伏。這麼多軍事知識。可見曹劌是研究過兵法的。

  • 5 # 純鈞LHGR

    曹劌,又叫“曹沫”,在《史記》裡,他的列傳是在《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中,是以刺客而論的。

    《史記》裡說,曹沫“以勇力事魯莊公”,是一員將領,曾在柯邑執匕首劫齊桓公,討要魯國失地。這地是怎麼失的呢?史書裡說得明白,“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史書稱之為“曹沫盟柯,返魯侵地”。

    曹沫懂不懂軍事還很難說,但要是照《史記》所說,他的敗仗是沒少打。

    不過,三家注則稱,曹沫長勺之戰敗齊是真的有,但柯盟討地的故事是假的。

    對於曹沫的記述,僅此而已。從總的記錄來看,曹沫生涯只有長勺一戰值得稱道,之後再無建樹,乃是一位常敗將軍。不過好在魯華人才凋零,不用他也沒其他人可用,所以他還是穩穩地擔任著魯國軍事主官之職。

    可能有人會覺得,一個總打敗仗的軍事主官,一定不懂軍事。但實際上,這不是因為曹沫太差勁,而是魯國的軍事能力本身就遠遠比不上齊國,再加上齊國的指揮官也是高手,所以曹沫沒什麼機會發揮其才能。

    從史料來看,曹沫應該還是頗曉軍事的,不然不會有《曹劌論戰》裡那一番表現。只是,他的對手太強大了,春秋第一霸,遠不是曹沫帶著魯國軍兵就惹得起的。曹沫不是什麼天縱奇才,雖然有些政治和軍事才能,但還不足以獨撐大局。他是一個合格的指揮員,只是魯國軍事力量的羸弱,以及對手過分的強大,不能使他發揮出全部才幹。

    但他也僅僅是“合格”而已,並沒有特別優秀。他的軍事才能,也只配當魯國這樣小國的將領,而沒資格登上更大的舞臺。

  • 6 # 本昌談歷史

    曹劌是春秋時期魯國謀丶勇雙全的軍事家,也是軍事理論家,他懂兵法是毫無疑問的。

    從"長勺之戰”看曹劌的“謀”

    曹劌所處的時代正值春秋中末期,當時齊強魯弱,齊國早在齊僖公到齊襄公期間,就曾三次攻打魯國,魯國屢屢戰敗,失去了很多國土。公元前685年齊桓公繼位之後的第二年,即684年,齊桓公又派大軍伐魯。魯莊公早被齊國打怕了。聞聽齊大軍壓境,魯莊公和群臣大驚失色,不知所措。這時,曹劌說服莊公,主動請纓,與莊公同乘一輛兵車抗敵,在長勺與齊軍展開戰鬥,莊公準備擊鼓衝鋒,曹劌不允,而是等到齊軍三次擊鼓後才發起衝鋒。齊軍被打的撤退之後,莊公打算追擊逃跑的齊軍,曹劌又不允,而是檢視齊軍的戰車車輪痕跡後才下會追擊齊軍。結果魯軍以弱勝強,打敗了齊軍。

    長勺之戰魯軍的勝利從兵法的角度說,第一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可以振奮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少了一些,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消耗殆盡了。這樣,齊軍計程車氣消耗殆盡了,而魯軍計程車氣剛剛振奮,所以戰勝了齊軍。兵法上說"以實擊虛”,"兵不厭詐",曹劌細看齊軍的車轍已經亂了,所以才下令追逐,目的是怕其中有詐。這說明曹劌是很懂兵法的。

    從“柯地會盟”看曹劌的"勇”

    公元前681年,齊丶魯在柯地會盟,結果在盟會上,曹沫(即曹劌)用匕首相挾,讓齊桓公歸還以前齊侵佔的魯國土地,齊桓公不但答應了曹劌的要求,並信守了承諾。一個堂堂霸主卻在曹劌面前表現的如此軟弱,從兵法上說,這是曹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結果。因為當時齊桓公處在創霸初期,正需要取得諸侯們的信任,也正想讓大家知道他桓公是說話算數的,是值得信任的一個人。曹劌敢在一個不知強大魯國多少倍的齊國霸主面前以刀相脅,他的"勇”來自知己知彼,對齊桓公想什麼都瞭如指掌的。可以看出曹劌對兵法運用己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 7 # 老貓談史

    曹劌論戰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案例,我來跟大家說一下曹劌論戰的經過吧。

    當時的齊國軍隊準備攻打魯國,曹劌為了鼓勵魯國國君魯莊公與他一同前往長勺,當時兩軍正準備交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果然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檢視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後,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計程車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計程車氣就耗盡了。他們計程車氣已經消失而我軍計程車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

    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富有智慧的軍事家。

  • 8 # 鄭光赫

    這是語文課本里的一篇文章,那曹劌就是教科書級的軍事家,就是玩兒兵法的!

    《曹劌論戰》標題中有“論戰”二字,其實不是軍事論文。但從記敘文角度看,對整個戰爭過程的描述又極其簡略,戰爭開始了,一句“齊師敗績”就完事了!文章主要表達的是曹劌的軍事思想,而且涵蓋了戰前、戰中及戰後的整個過程。

    戰前,主要問題是以何為戰。經過一番詢問,曹劌認為小恩小惠、虔心敬神等不足為道,只有“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認為戰前最重要的是民心;

    戰中,則是士氣最重要。要避敵銳氣,待到敵方氣勢轉弱,而我方士氣強盛,一擊必勝。亦即,敵我雙方的氣勢強弱轉化的時機最重要,需要忍耐、等待;

    戰後,即“齊師敗績”後的描寫,體現了曹劌不僅是軍事理論家,更是實幹家。他重視戰場資訊的冷靜收集、分析和判斷,以免被敵方使詐。

    除了軍事理論,這篇文章的藝術性也是極高的,“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非常了得,簡潔、含蓄、內蘊豐富的文學敘述效果極為突出。這種敘述方式,成了西方現代派文學及之後的潮流,其中最為我們所知的就是寫《老人與海》的海明威。

  • 9 # 薩沙

    曹劌就是曹沫,也就是一個將軍。

    曹沫也是皇親國戚,是周天子的遠房親戚,所以還有些地位。

    他身高力壯,膽量很大,頗有名氣。當時魯莊公喜愛力士,曹沫便因勇猛有力在魯國任職。

    雖然曹沫曾經有過一鼓作氣,打贏了齊國。但齊國是個大國,實力強大,不是魯國可以對付的。

    所以,隨後齊國反攻,曹沫帶領部隊交戰,連續三戰都失敗了。

    魯莊公知道自己不是對手,被迫向齊桓公求和,願意割讓魯國的領土。

    當時曹沫作為魯莊公的副將一同前往,在宴會上突然手持割肉(當時吃肉都是整塊,需要自己用匕首切開)的匕首,挾持了齊桓公。

    由於匕首頂在齊桓公的身上,他的衛兵們不敢隨便上前。

    齊桓公還比較沉著,詢問曹沫到底要怎麼樣?

    曹沫說齊國憑藉國力強盛欺負魯國,是不仁義的行為,必須將佔領的領土還給魯國,不然那兩人就同歸於盡。

    到了這種地步,齊桓公只能同意。

    於是,曹沫扔下匕首,回到自己的座位,面不改色,繼續飲酒。

    齊桓公此時勃然大怒,有心食言不還魯國領土。然而管仲卻說:不能這麼做。大王既然已經答應,現在出爾反爾會失信天下。其他諸侯國會不敢和齊國結盟,賢人也不敢投靠。還不如將土地還給魯國!

    齊桓公無奈,只能將土地退還。

    由此,曹沫冒著巨大的危險,為魯國要回了失地。

    可見,曹沫不但懂兵法,而且有勇有謀,膽識過人,是不錯的將領。

  • 10 # 黃山古村吳秋虎

    曹劌,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理論家。當時齊國攻打魯國,曹劌為其出謀劃策,作戰指揮。其中“一鼓作氣”的典故就來自於他。

    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或許就是指揮長勺之戰的勝利。

    《曹劌論戰》一文出自於作者左丘明的《左傳·莊公十年》。講述了曹劌在長勺戰爭中對著次戰爭進行的一次評論,並且運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在這篇文章裡,主要說明了在戰爭中要如何正確的利用戰略部署來打敗敵人。先強調"夫戰,勇氣也",再闡述"夫大國,難測也"的軍事策略.

    這篇文章主要寫自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齊國與魯國是鄰國關係。在公元前697年,齊襄公繼位,政治腐 敗,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往莒國和魯國避難。在第二年的時候,齊鑲公被公孫無知所殺害。第三年的時候,齊人又將公孫無知殺死吧,這時公子小白搶先一步回到齊國爭奪君位。沒過多久,魯莊公也親自帶領軍隊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皇位。在八月的時候發起戰爭,魯國軍隊大敗。齊桓公逼迫魯莊公殺死了公子糾。後來在魯莊公十年的時候,齊國找了一個藉口以魯國幫助過公子糾奪皇位,於是再次起兵,在長勺發起戰爭。這也就是文章所記錄的一個重要內容。

  • 11 # 明月松間照968

    左傳的戰爭描寫形同兒戲。如果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真的管用,那麼後來他一敗再敗,又是為什麼?說明長勺之戰勝利另有原因,比如齊軍大意,準備不足,等等。

    左傳開了文人紙上談兵的先河,到戰國策人人都會吹牛逼了。受此影響,歷代記載戰爭的文章都搞成靠計謀分勝負,非常可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季豆如何用農家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