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蓑笠翁99
-
2 # 盆友記penuji
如果你不願意獨立思考,請不要看我的回答。
我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感慨“如果讀書的時候遇到個好老師,也許我的成績就會更好,讀個更好的大學,找個更好的工作“ 。 不可否認高質量的有效幫助,會讓我們看到更美的風景。
留學就是儘可能和更優秀的人群建立連線。本質上是讓自己在更好的學習環境(好的同學和好的老師)裡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專業技能。但首先你得知道1)哪個環境好,2)如何才能增加進去的機率。良心專業留學機構的作用就是,根據你現有的條件,幫你定位到一個努努力可以進的去的環境(解決第一個問題),然後教你如何針對性的提高自己被錄取的機率(解決第二個問題)。注意是錄取的機率,是個錦上添花的效果。 如果你連錦都懶得自己做,我還怎麼給你添花。
所以,明白了自身努力的重要性,配合有效的專業規劃和輔導,才能最大化自己的競爭力,並最終在眾多申請者當中贏得校方的獨家青睞。沒見過哪個新娘結婚不化妝的。哈哈。 與君共賞。以上。
-
3 # 水哥談留學
作為一個入行十餘年的人,說點自己的觀點吧,儘量做到我認為的客觀。
出國留學是否需要中介,這還是我一再強調的,是個Case by case的問題。就像租房子一樣,有人能給自己找到房源,自己租,有人找不到,或者沒時間,就會找租房的中介。因此,大家需要問自己,到底自己這種情況是不是需要,這才是最關鍵的。
留學中介有人說好、有人罵,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所以,我建議大家首先先去了解到底什麼是留學中介。
簡單來說,就是在當初網路不發達,資訊高度不對稱的時候,有些國外的學校透過自己的資源和人脈,和國外的學校或者機構建立合作,成為橋樑,將國內的學生送到國外。這種服務存在的主要國家是以英聯邦為主的以教育為產業的國家,比如英國,澳洲,紐西蘭等地。
而像美國,由於簽證政策非常嚴格,即使能夠拿到錄取通知,也不能拿到簽證進入美國。(如果大家可能不知道像2005年清華的一個拿到哥大PhD全獎錄取的學生被拒的事實,但是肯定對中國合夥人裡面成東青的被拒有一定了解了)所以,2005年之前基本沒有中介碰美國業務。
所以我2006年開始專業從事美國申請,是我一直引以為自豪,自信自己是美國申請領域先驅級人物的原因。(誰要是說自己做了十幾年美國申請,我都會打個大大的問號)
說上面這段話,是想告訴大家現在大家很混亂的一個真正的原因是:像以英聯邦為代表的分數夠了就可以被錄取的留學國家,是中介的市場,價格也很便宜,幾千到一兩萬就能全包。
因為他們主要是透過代理學校的返傭來獲利的。而且這種國家申請技術含量很低,流水線作業,所以只要量上來,就能賺錢。
但是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加上中國經濟的發展,美國對大陸的簽證政策放開,美國大學也加大了國際學生的招生力度(國際學生的學費一般是本州學生的一倍以上),所以越來越多的中介機構看到了這個巨大的市場,就開始做這塊兒業務。
而美國的申請,同英聯邦常見的代理學校有著巨大的不同,因為競爭激烈,除了硬體之外,還會考察軟體。這種申請裡面就有很大的技術含量了。所以我們當時是一種諮詢的理念來從事高階留學申請的服務工作的,即留學諮詢。
這樣的一種變化,就導致了更多的混亂。因為絕大多數華人根本不知道,留學機構裡頭有叫留學諮詢和留學中介這兩種模式。早期的留學中介,以自己的中介服務模式來做美國,所以質量很次。口碑很差,學生找中介,真的不如DIY。
於是中介就開始學留學諮詢,研究美國申請。做得好的公司,因為人力物力不錯,所以慢慢的也能做出一些不錯的case了。
但是因為諮詢和中介模式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思路理念,而美國的大學風格迥異。所以即使中介學得有點像了,但是這種代理模式裡面,由於學生不能參與,如果碰到不靠譜的員工,被耽誤的情況就有可能出現——自己的申請明明因為沒有被遞交,但他的顧問會告訴他是因為水平不夠。
或者碰到業務能力不強的顧問,學生就會覺得自己得不到幫助。(那時候來什麼美國的基本都有兩下子。像我06年的學生,一多半都是拿PhD全獎出國的。那時候做本科申請,UIUC都是絕對的保底學校。)
稍微有點跑題。話說回來,留學到底是不是需要找中介的問題,在我看來,如果你是想申請那種競爭不激烈的學校,家裡有錢,又不想麻煩,那麼就可以找中介,那麼你可以很省事。花個幾千塊就有人能做,貴一點也就是一萬來塊。如果自己英語水平不錯,成績也不錯,那麼去英聯邦這種國家,自己DIY就行了。像英國,除了牛津,劍橋,帝國理工和LSE這些所學校,其他的學校,我們都不太做。因為競爭不激烈,只要分數夠了,文書正常寫寫就能去。
而像美國的top100,甚至top150,加拿大的top20,新加坡的NUS和NTU,香港的港大,港科技港中文那幾所學校,如果想申請的話,就需要進行具體的判斷了。
目前流行的方式有DIY,找諮詢,找中介三種模式。
1) DIY
DIY是目前美國留學申請群體中最主要的方式。越來越多的英聯邦國家申請者也開始採用這種模式了。這種方式的優勢是自己全方面瞭解和掌握自己的申請過程,DIYer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非常大的鍛鍊。
DIY的劣勢在於,由於對國外大學的申請流程和招生模式、理念缺乏瞭解,在申請過程中會遇到非常大的困難。尤其是在美國大學的申請過程中。因為其人才篩選制度是目前世界上最科學最先進的制度,非常靈活和人性化,這對於國內從小一考定終身的學生來說,是非常產生誤會,用之前的固定思維模式去套用美國申請,因此會充滿困惑。雖然網路的應用使資訊變得更容易獲取,但“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網路提供的免費有效資源越多,產生困惑的人越多。
在我看來,適合DIY的人有三大特點:
首先有著非常強的自主能力,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
其次有著很強的學習能力;
第三是邏輯判斷能力強。
第一點較好理解,就是能夠讓自己在這條比較難走的路上一直堅持下來。
第二點可能有人會理解為成績好,班級排名高就行。這種觀點我只能說是片面的。我所謂的學習能力是指綜合學習能力,能夠在海量的資訊中很快透過各種渠道找到對自己有價值的資訊,而不僅僅是課程學習成績好。國外的招生理念和國內的篩選理念有著非常大的差別,申請者必須能夠很快透過學習,瞭解這種新的制度的核心理念。
第三點也很重要,因為網上的資源太豐富,資訊錯綜複雜,同一個問題往往會有2種甚至更多的答案,而且答案有可能截然相反。如果申請者不能具備很強的邏輯判斷能力,那麼將難以應對,丟失方向。
除了個人需要具備的這三點特點,DIYer還需要一個客觀環境,就是留學氛圍。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奮鬥,那麼自己需要探索道路的成本將會大很多。這就是為什麼清華北大等幾個中國傳統留學學校,一個班有一大半的人留學成功,而其他一些優秀學校可能一個班只有一兩個人成功的原因。
不是學生群體實力差距有這麼大,而是因為缺乏足夠的有效資訊資源,他們犯錯的機率大,花的成本大。
2) 找中介機構
因此中介透過和這些學校合作,代理學校招生。最大的好處就是學生只要選擇中介,中介主推的那幾所學校一定能夠獲得錄取。而這種形式更多比較適合自理能力較差,或者高中、本科成績不理想,家裡經濟實力不錯,不適合國內教育形式的學生,迫切希望體驗國外先進教育理念以達到提升自己實力的目的。
個人認為,中介比較大的先天缺陷是由於將學生送去代理的學校,可以拿到中介費和學校給的返點。因此在這個層面上,中介與學生會存在一定的利益衝突——中介機構將更願意將學生送去代理的學校,而不是真正最適合學生的學校(比如學生想自己申請一些好學校,很多中介都會限制學生申請)。
如果學生不能很好的判斷中介推薦的學校是不是適合自己的需求,或者在和中介機構簽訂合同時進行相應的約定,那麼有可能會達不到自己的留學目標。
3) 找諮詢機構
諮詢機構最大的優勢是能夠已專門的資訊、知識和經驗為資源,針對不同的使用者需求提供留學過程中問題的解決方案或決策性建議,從而幫助申請者最高效的實現自己的申請目標。
如果用通俗的解釋就是:用諮詢師的經驗帶領學生最直的走完DIY過程。
在留學領域,諮詢機構對於那些擁有強大學術資源,良好留學氛圍的學生來說意義不是那麼大,比如清華北大中科大年級排名前5的學生,由於學校同國外優秀高校有著密切的學術合作關係,所以這些學生只要找到方向匹配的教授,只需要完成申請就可以,不需要做太多的工作就可以拿到offer(全獎)。但對於已經具備了一定實力,希望衝擊更好目標的學生來說,那麼諮詢機構就可以起到相應的價值。就像經過筆者的指導,其學生可以在年級排名中等(top15%)其他硬體不是那麼足夠突出的情況下獲得全校當年獎學金額度最高,學校實力最好的offer。
我認為,隨著華人對留學的認識加深,諮詢將成為未來中國留學行業的最主要的方式。因為這是1+1﹥2的模式,利用諮詢師對於申請的研究和了解,結合申請者自身對於專業的掌握實現最佳的申請。
現在眾多留學中介紛紛開始涉及美國申請,學習和採用諮詢模式就很好的證明了我的觀點。
不過,由於諮詢行業是一個新興行業,華人對於諮詢這一行業本就缺乏足夠認識,更不提留學諮詢了。在某個國內著名留學諮詢機構的市場總監眼中,諮詢與中介的最大區別竟然是“全額退費”。。。
實在讓我汗流不已~~雖然,由於客戶群體認知越來越高,對原先中介代理之學校並不滿意,中介機構為了進入這部分原先並不熟悉的高階市場(這些人群原來都是DIY的)也紛紛機構內部開闢諮詢專案。
然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中介在幫客戶申請期望學校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將自己代理的學校推薦給客戶。(利益是商人永恆的追求)這種學校100%能走,沒有任何風險,不存在純諮詢機構做不成最後退款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諮詢師將很難有動力將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學校錄取的深入研究上,因為人的本性還是懶惰的。所以如果中介機構不能講諮詢和中介兩個部分徹底分開,將很難為客戶提供真正意義上的諮詢,更多還是依靠市場宣傳,靠學生自身的素質。
所以申請者如果考慮找諮詢機構幫助,一定需要睜大眼睛,好好考察諮詢機構和諮詢師的實力。只有一名真正優秀的諮詢師才能實現1+1﹥2的效果。”
最後,我可以非常有把握的說,有很多學生不會非常認真的把我上面所說得內容,尤其是我給出的相關連結認真看完。而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有真麼多爭論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想做功課,不去研究,等著別人告訴自己答案,那麼你只能靠運氣了。所以,大家自己去做判斷吧。
-
4 # 陳萬平19
我的回答是需要,能夠不需要留學機構自己獨立操作留學申請的人少之又少。自己操作留學申請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第一,學生的英文足夠的好,如果要說個標準那就是託福至少100+,雅思7以上;第二,有明確的目標學校,比如自己身邊有多個人以這樣的成績進入到這個學校這個專業,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隨便找個學校申請,同樣一個學校不同的專業申請的差異難易程度是非常大的,非專業人員短時間內是獲取不了這個資訊的,即便是留學從業人員沒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也很難掌握這個資訊;第三,有足夠的時間去應對寫文書,跟學校溝通聯絡以及回覆郵件這些繁瑣的工作,畢竟最後一年大家都在集中力量刷GPA,刷託福,刷雅思,刷SAT,刷GMAT/GRE,而你把本該用在刷成績上的時間用在自己並不擅長的找學校,寫文書,跟學校溝通回覆郵件這些環節上,得不償失,最終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留學申請是個經驗積累型的職業,任何大學沒有任何一個專業叫留學,所有的資訊和申請特點都是長時間摸索積累出來,即便是本校的老師不負責招生的他也不清楚自己學校的申請特點,只有外面的人操作過大量的案例才能類比總結出來;這就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在海外留學的學生(一些還是上的前60的大學,本科GPA也不錯)申請研究生的時候還會找機構來幫助申請,因為他們雖然在國外留學,對國外的生活,校園的設施肯定比我們熟悉,但是真要跳出來找學校,申請研究生他們還是沒有實戰經驗,即便是申請本校的研究生也沒有勝算的把握,何況跳出來申請其他學校。
綜上所述,能夠自己獨立操作學校申請的學生少之又少,大多數DIY的不過是枉費苦心,耽誤自己的時間罷了,最後又不得不火急火燎的找機構申請,或者推遲留學計劃到下一年。
-
5 # 貴格教育
答案是需要的。
留學申請有四大核心要素:標化(就是成績)、選校、背景活動、文書。
那麼,留學中介在這些方面起到的作用是什麼呢?
一、標化
GPA:學校成績,這個留學中介就沒有辦法了,但是可以幫你進行選課、時間分配。標準化考試:如TOEFL、SAT、ACT、GMAT、LSAT、GRE,標準化考試在某一程度上是大學申請的敲門磚,如果你的GPA不理想,標化考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二、選校
中介的優勢在於資訊齊全,畢竟做這行的,學校和專案都非常清楚。他們會根據你的“背景”做出一些推薦。
選校其中的水還是很深的,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風格,你是否適合這所學校?這所學校喜歡什麼樣的學生?這些都是有學問的。
三、活動背景
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沒有渠道和資源去做活動這時候中介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和橋樑了。
四、文書
在那些硬體基本過關的同學裡,學校需要靠文書來甄別誰的 “匹配度” 更高,從而決定錄取誰。學校希望招的,並不是全世界最牛的人,而是和這個專案最匹配的人。
綜上,與其說耗時耗力的去準備這些,還不如交給一個你信任的人來帶領你完成,畢竟留學對於人生來講還是至關重要的一筆,把這大筆的時間節省下來來做那些只能你來完成的事,比如說學校成績、標化成績。
夢已行貴,格已之高,逐夢的道路上少走彎路,願你夢想成真。
回覆列表
出國留學需不需要留學機構? 這要看自己的條件。留學機構可以幫助學生少走彎路,幫學生制定申請計劃,審查學生的文書,掌握申請的程序。但是,一方面留學機構能做的事情有限,大部分工作還是要學生自己做,二來收費都極其昂貴,所以如果學生自己有信心,周圍又能找到高人指點,DIY未嘗不可。
申請出國留學,以美國為例,一般要做好這幾方面的事: 首先是選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一般要選擇8到15所學校。這些學校,要有衝刺的,有保底的,要錯落有致。尤其是ED,EA的學校一定要選好。第二就是根據要求寫好文書。無論你找不找留學機構,文書都是要自己寫,留學機構可以給一些參考意見,網上應該也能搜到。最後就是要根據招生程序(各校不同),收發各種文件。有電子檔的,也有要郵寄的。最後就是根據Offers來擇校。有幾個網站非常有用,可以參考,比如太傻,CUUS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