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例如三國,前期曹有郭嘉,許攸,等等。東吳有周瑜,魯肅,等等。劉有諸葛亮,法正,龐統等。武將那就更不用說了。人才是一抓一大把。怎麼這批牛人一死完,能叫得出名字的屈指可數,而且普遍都沒那批人厲害?其它朝代也是一樣,建國的那批人和對手都厲害得不行,一旦穩定下來就感覺隨便哪個亂世軍閥都可以將這個朝代取而代之
17
回覆列表
  • 1 # 路飛的點子

    三國初期,國家諸侯林立,到處都是混戰,各個諸侯都尋找自己的人才,這是英雄的最好舞臺。到了三國後期,戰爭主要都是邊境戰爭,三個國家內部都非常穩定,很多英雄都沉溺於平淡的生活了。

    三國前期(包括東漢末年)的大多數人才,都是在東漢這個穩定的政治環境下培養出來的,他們眼界所及乃是整個大漢江山。反而三國後期的人,這些人多數是在亂世出來的,眼界就是自己的那一州幾郡,見識淺自然就落後了。

    英雄需要千錘百煉才能成功,三國早期的著名武將,哪個不是身經百戰。和平時代,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

    另外,當時後三個國家都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比較講究身份、等級。所以大多數後來的武將,都是軍人世家出生。像張飛、關羽、許褚、曹仁等等這樣的人出身平民的英雄,不太能夠到達高階將領這一層次。這也是武將越來越少的原因。就是有些名將,他們的武功、能力也不能與趙雲、呂布等相提並論。

    不打架,哪能看出來誰的謀略更高,誰的武力更強啊。

  • 2 # 不愛吃大米123

    這其實反映了中國歷史從權利分散到高度集權政治體制的過程;從民族國家分裂到大一統的過程。

    邦國爭霸,軍閥混戰,各方都沒有碾壓對方的實力,只有透過廣納人才,採取策略計謀方能取勝。實現統一了,這些人才的地位隨之下降,下一代皇帝享福第一,沒了戰爭壓力,自然不可能和這些所謂的開國老臣們繼續推心置腹。

    從古到今,中國皇帝的權力越來越大,漢朝,邦國林立,威脅中央統治。清朝,不知道哪位皇帝設立軍機處,相當於皇帝完全可以不聽取大臣建議,直接全權指揮,群臣只是一個參謀作用。

    所以說,只要有了絕對實力碾壓優勢,或者中央掌握絕對權力的時候,簡單粗暴就可以直接解決問題。而所謂的謀臣就基本沒有作用了。

  • 3 # 雪地葬花被盜號了

    你想啊!如果諸葛亮穿越到現在,參加高考,只有語文過關,其他都只有十分,於是諸葛亮只能上技校,畢業後也只能搬磚。

  • 4 # als睡醒

    都死了。………………………………………………………………………………………………………………………………………

  • 5 # No翅Angel

    其實說白了,就是評論曹操的那句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人才是有專業性的,亂世會打仗就是人才。盛世會治國理政就是人才。如果一個時期,亂世不出武奇才,只出文奇才,那麼亂世依然會亂,文奇才依然只是紙上談兵。人才有兩種命運:生不逢時和如魚得水。第一種情況,哪怕天下第一智士也沒辦法一展才華。

  • 6 # 韭菜新入場

    這個沒有什麼好解釋的,這麼說你身邊出現一個諸葛亮這樣能預測天下走勢的人,大家想想,在現在太平年間有什麼用,別人只會說你關心國家大事而已

  • 7 #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大大小小的軍閥、勢力、​野心家、陰謀家為了生存發展不遺餘力的招攬人才,不問門第和出身的使用人才,這就是人才盛及一時的原因!!!

  • 8 # 小融92759232

    和平年代很多東西是用不到的,也是違法亂紀的!像偷東西,開鎖,騙人,殺人,放火,打架,這都是明令禁止的,戰爭年代才有發揮空間,另外很多東西都要理論連繫實踐,實踐修正理論,天下初亂各種人才憑智勇登臺,幾經爭戰錯的固然死了,有很多對的也被隊友的錯誤失誤牽連死了,真正剩下的都是既有才智機會又有福緣的,這樣的就少多了,往往是團隊,而團隊是各種人才互補結和的!

  • 9 #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中國有句老話:“亂世出英雄。”但到底什麼是亂世呢?

    我的理解就是戰亂頻乃,人們生命朝不保夕的時代。在這朝代更替的時候最容易出現。而持續時間長短不同。長的幾百年,短的也就二三十年。

    以隋唐為例,秦瓊等人助李世民統一天下後還有時間參加內鬥,可謂“從頭到尾”,整個亂世就一代人。題主的“前期後期”是不可能出現的。而題主說的“穩定下來”,那還叫“亂世”嗎?亂世就是不穩定的產物。哪怕魏蜀吳三國鼎立,也只是一個小平衡,要三分歸晉才是真正的穩定,但題主的人才範圍也就止步於亂世終結。

    亂世比治世更容易發現人才,這是肯定的。第一,淘汰殘酷,極高的死亡率保證生存下來的都是精英。第二,激發潛能。很多人才在亂世之前不過是一個普通民眾,如劉關張,如果不是亂世,三人投軍的話,可能搞得好最多也就是個富戶。亂世給了挑戰也給了機會。當原有的秩序被破壞殆盡後,新的秩序的發展障礙也被掃清。這也就是很多人才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

    按題主的本意是同一亂世中的兩代人物的比較,那至少得是持續三四十年以上時間,才能夠完成一代新人的成長與前代人的比較。這樣的大亂世其實不多。中國歷史上共計只有五個:

    1、春秋戰國亂世。

    2、三國亂世。

    3、魏晉南北朝亂世。

    4、唐末五代亂世。

    5、清朝末年亂世。

    其他亂世無從作前後人物之比較。

    就從這五大亂世來看,題主的說法明顯有問題。

    比如春秋戰國亂世,開始於春秋,但那時的英雄大家記得幾個?而到了末期,所謂“起翦頗牧”四大名將,四大公子,百家爭鳴真是比前期要燦爛得多。

    三國亂世,承認題主說法,前期英雄比後期多得多。

    南北朝亂世。前期的英雄大家不知道記得幾個?雖然王敦,劉裕也是一時豪傑,但比起末期的韓擒虎,楊素等人,也高不到哪去。

    唐末五代,就我而言,知道的《飛龍全傳》比《殘唐五代演義》影響大得多。

    清朝末年亂世,我不認為前期的那些舊軍閥從人格魅力和個人能力上超越了後代的那些政治家。

    所以個人認為題主的問題其實只適合於三國。

    但三國有其自身特殊性。

    首先,是著名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作為四大名著之一,這一點就難有匹敵。大家個個都認識關羽張飛,這些人物彷彿還生活在我們周圍。但如果說到楊大眼,高長恭這些人物。我想,大家感覺會很陌生。三國最突出的就是塑造了所謂“三絕”。即忠絕關羽,智絕諸葛亮,奸絕曹操。這些人物都主要生活在前期。等到後期就象推出續集了。通常續集故事都難以超越前著。因為前期人物給人的印象太深了。

    當然,三國是史實,這就要說到另一個原因了。說到底,關羽、曹操、諸葛亮這些人物也是在東漢時代培養出來的。相對亂世的穩定環境給了他們相當的成長空間。等到後期,三國鼎立,年年交戰,人口大量減少,生存環境更為惡劣。比如說婚姻。三國時代普遍實行了軍婚,即把婦女作為一種資源分配給軍士。也就是說,如果你戰死沙場,你的妻子很可能被國家許配他人。你的兒子當然得不到很好的照顧成長。這樣的倒退當然對人才的成長不利。

    到了三國後期,蜀國本就先天不足,資源匱乏。魏國其實陷於內鬥,曹氏皇族和司馬家族相互內耗。東吳政治極度黑暗,這樣的環境適合人才的成長嗎?在魏國,有名的“竹林七賢”就是選擇了清談之路以明哲保身,脫離現實。在蜀國,因為先“六出祁山”後“九伐中原”,就算有人才,也在戰爭中消耗殆盡。在吳國,孫權年老昏庸,一代名將陸遜抑鬱而終,而後幾代吳帝也是殘暴無人性,專注內鬥,自然人才難以湧現。

    象關羽、諸葛亮這樣的英雄一生忙於政治軍事,無時間專門培養自己的後人,諸葛亮死時,兒子才八歲,劉備也好不了多少。

    當然,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因為亂世所引起的人口減少。東漢恆帝時期,人口4100萬,到了三分歸晉,就只有790萬了,四分之三多的人口消失在這個世界上,其他亂世也應該有同樣的問題吧。

    人口的量下降,當然英雄的質也就下降了。更不要說還有很多的文化典籍在這戰亂中流失,象蔡邕,華陀這樣的文化大師遭受池魚之厄......

  • 10 # 南柯三境

    三國後期人才不再湧現的原因,應該和統治階級對人才需求的淡化是有很大關係的。雖然三國後期有能力的人才不一定少了,但是人才出頭的機會確實是不多了。在亂世中,正常的選拔人才的途徑基本被打破,有能力的人有了更多的機會和統治階層接觸,發揮自己的才能,被統治者賞識,聘用。而到了政治趨於穩定的時候,人才的出路需要有一個很長而且繁瑣的途徑,程式。這樣,人才出頭的機會就大大的減少了。何況中國曆來多懷才不用者,很多有能力的人也許一輩子都會埋沒民間。人才少了,非沒有也,乃不用也。​

    三國後期政治相對穩定,不再象漢末群雄紛爭那樣波瀾壯闊。所謂亂世出英雄嘛。還有就是魏、蜀、吳的統治者已平庸,選才納才的渴求之心不再象三國初期的統治者那樣迫切,也少了慧眼,人才、英雄終於埋沒在平庸之中。

    第二個原因,由於只有三方勢力,而每個勢力都有自己的核心人物,自然使得群星無光了。其實後期名人應該也不少,只是無用“武”之地

    因為亂的地方只有諸葛亮和姜維的出祁山 後來二士伐蜀 晉滅吳

    那時候的人才都在後方,自然沒有表現的機會了

  • 11 # 李嘉銘10388037

    亂世有為之人為理想找有才之人找合作之人英主找輔臣各為理想或建萬世基業或青史留名或拯救一方。天下漸統局世漸分階層固化新利益權力格局形成世家初現互相制衡,底層無法上升,且天下漸安最好隱居否則難保平安,因自古中央集權強幹弱枝一切危及皇權的名將謀臣面臨一個字死,或悄然隱居

  • 12 # 狼血尖兵

    因為到最後都被弄死了。

    上面的是個笑話!!!!

    因為到最後比的不在是一兩個人的能力,號召力。而是一個集團的整體實力。

  • 13 # 鬚根剃不盡

    戰亂時期人才用於外鬥,有戰功政功載入史冊。和平時期人才用於內鬥,發展科技和文化,其實人才更盛,只是大部分不入史冊。

  • 14 # 達則兼善天下11

    這是一個非常不好回答的問題,甚至說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這牽扯到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的問題。各人的經歷不同,觀點也不同。我說說我的看法。

    建立政權時往往牛人比較多,各朝各代均是如此。有如下幾個原因。

    1,需求:也就是說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國家對能人的需求非常大,有這樣的需求,就會出現更多的機會,牛人們才有展示才華,出人頭地的機會。

    2,人民喜好:枯燥乏味的治國政策和戰場的陰謀詭計,叱吒風雲的勇士相比。確實不夠精彩,不夠直白。人們可以從一場戰鬥的陰謀或英勇直接看到結果。而治國複雜難以理解不說,政策起作用的時間更長。談論起來需要的知識面更廣。所以大眾更熱衷於亂世謀臣或勇士。

    3,利益分配:隨著統治的穩固,統治者對現狀的滿足。對人才的需求就沒有那麼迫切。而既得利益者也不願意將現有的利益與他人分享,機會就非常少了。

    4,危機意識: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穩固,在大局能夠自己控制的情況下,不會願意重用才能勝過自己的人,甚至很多有功之人還會被迫害。

    5,難易度不同:一般來說,破壞比建設發展更容易。國家出現矛盾,直接顛覆打破,比改革拯救容易太多。也就是說,相對簡單的方式,比較容易出現牛人。相對困難的方式,不容易發現人才。

    最後也提一個問題給大家思考,中國從秦始皇到現在,能夠有機會建立大一統朝代的,也就幾個時期。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為什麼2000多年裡,沒有更多的時期能有人建立大一統國家呢?歷史上可不只有這幾個時期有亂世的機會。是時勢不足呢?還是英雄不夠呢?

  • 15 # 秋山三國

    公司老闆們總會這麼教育員工

    “這件事兒容易的話,要你有什麼用?”

    人和人差不了多少,天才畢竟是少數。可是天才沒有機遇展現,他可能永遠只是個宅男,也可能在哪裡修下水道。

    在亂世,群雄並起,每個集團都想脫穎而出,那麼他們就要首先甄選能人?

    錯,他們會利用已有的團隊嘗試解決生死問題。比如曹操起家靠的是曹仁曹純曹洪夏侯惇夏侯淵這群人的幫助,並且不少戰爭都是他們幫忙打的。再比如,劉備前期沒有好的參謀,但是他依然可以靠自己靠孫乾簡雍這兩個同學可以靠富甲天下的糜竺。有誰就用誰。

    然後以他們的能力作為參照。解決了問題,那好,你的能力就是良好的。解決了問題還為集團取得了碩果,那你就是人才。在不斷遇問題處理問題過程中,他們能夠發現自己集團中的人才,並且及時給予提拔。比如典韋啊、樂進啊、陳到啊,等等。都是從基層提拔上來的。

    另一部分是靠介紹。本來那群人就很有名聲,就算太平時也一樣,那他們會被徵召介紹引薦。然後在不同的集團內部創造價值,為自己的履歷中填寫漂亮的事蹟。比如司馬徽,太平時就有名聲了,然後他可以給劉備推薦自己的學生龐統諸葛亮。再比如,許子將,天下誰不知道月旦評?後來跟著劉繇去打孫策,結果被擊敗了。

    亂世之所以讓你感覺人才變多了。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亂世的事情和問題更多了,每個集團內部,集團與集團之間,會有各種摩擦與問題,這種時候,就需要有人去解決。解決得好,就會被記錄,就會揚名。

    太平時,人才一樣有很多,但是天下只有這幾個集團,問題和矛盾會減少很多,這種時候,很多人才是沒有展現機會的。只能默默爬行政序列或者積累鎮壓民亂的戰功。他們不是不存在了,而是被在上面的官員們給遮蓋了。比如張溫作為太尉去西涼平亂,有多少人會知道其實這場戰爭中,董卓、陶謙、孫堅都去了?沒有幾個人。只有當這幾個人在亂世中單幹或者刷出了存在,才會有人去注意。奧,原來這群人還挺有能耐,當年張溫就是靠他們打贏的西涼戰爭。

    最後再以三國後期為例,亂世將近,矛盾主要就是在三個國家之間,各集團內部也都有了新的既得利益集團,比曹氏司馬氏孫氏諸葛氏等等,當他們帶兵出征,就不會有人在乎他們手底下的“董卓、陶謙、孫堅”之徒了。很多人的光芒就被這些當權者遮蔽了,而當到了太平盛世,“董卓、陶謙、孫堅”之徒也就沒有什麼表現機會了——做好自己的本職,等著公司分紅就好。

    就是這麼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春勵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