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瘋狗的輕武
-
2 # 兔哥哨位
謝謝邀請!兔哥回答:不應該這樣說,火器也通指火藥武器,火藥武器用於戰爭的年代非常早,最早出現在904~906年。火藥武器是伴隨火藥誕生而出現的,例如,火藥箭,發機飛火,也就是用拋石機拋射電燃的藥包,明清時期銃和炮以及火藥槍就很普遍了。而此時的騎兵依然是作戰中的主力部隊,一戰時火藥武器已經現代化,各種步槍、火炮、甚至是坦克都開始了熱兵器化,以火藥為主體的化學能武器是主要的裝備,但騎兵依然是快速突擊的重要力量,得到了大力發展。
一戰時期的騎兵風頭正盛,這個時期正是熱兵器快速發展的時間,只所以騎兵的發展受到了重視,主要是機械化程度低,騎兵能夠節省士兵體力,同時能夠快速機動。戰爭的發展進步有一個明顯的追求,就是快速機動能力,唯快不破這句話也用在作戰上,騎兵的運動速度,衝鋒速度明顯的快於步兵,因此,騎兵多用在衝鋒作戰中。衝鋒中的騎兵雖然目標大,實際上有馬匹的掩護身體曲縮在馬上反而目標變小了,而且馬匹的奔跑速度快速的多,用速度優勢彌補被擊中的機率,騎兵還是有優勢的。更重要的是騎兵對於地形的適應能力,人無法透過的道路馬匹卻能夠透過,馬匹也好飼養,有草就行。現代武器的產生使騎兵改變了戰術,但作用依然超過步兵,這是騎兵在一戰時期普遍使用的原因。
騎兵的重視也體現在武器的配置上,有專門的騎兵步槍,通常都要比步兵用槍短一些,方便使用。二戰時期騎兵的作用依然很廣泛,戰馬是一個很好的代名詞,騎兵的戰馬並不是普通的馬匹,而是經過嚴格訓練的,不怕槍炮聲,敢於在槍林彈雨中馳騁,能夠理解士兵的旨意,例如,可以俯下身體方便受傷計程車兵騎乘,能夠識別敵友,回到自己的陣地。戰馬曾經是戰場上的功勳士兵,伴隨士兵馳騁沙場。二戰時期坦克裝甲車輛,火炮武器的機械化程度大為提高,騎兵的地位才逐步下降,但在二戰中騎兵依然是一個重要的力量。二戰後期騎兵也曾經在一些國家普遍存在,現在的一些複雜地形地區依然有騎兵的身影。不過性質發生了變化,戰馬已經從一名士兵的角色轉變成為一個工具。
騎兵的起因是戰爭的需要,馬匹能馱人能負重又能長途跋涉,符合軍隊作戰快速機動的需要,因此,人類把馬兒拖下水,用來作戰,而馬兒也善解人意成為戰場上的一名合格計程車兵。從根本上來說,騎兵是解決機械化程度低的一個重要手段,而隨著軍隊機械化程度的逐步提升,戰馬的缺點也逐步暴露出來。騎兵雖然速度快,適應能力強,但面對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密集的機槍火力,生存受到了挑戰。二戰時期的蘇聯、波蘭就曾經用騎兵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較量中敗下陣來,利用機槍交叉火力打騎兵,射人先射馬等等戰術也是針對騎兵而創造的,正所謂有矛必有盾。
透過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來,騎兵並非是因為火器的出現就走向沒落的,火器出現後騎兵得到了發展,一二次世界大戰中騎兵依然是一個重要力量。軍隊武器裝備發展中有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騾馬化部隊,這是軍隊建設的一個重要階段,騾馬化部隊重要的體現就是騎兵、騾馬化的炮兵等,是摩托化部隊的前身,摩托化部隊是機械化部隊的前身,機械化部隊是資訊化、體系化、合成化部隊的前身。騎兵是隨著軍隊機械化程度的普及逐步退出戰爭的,火藥武器只是一個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以上是兔哥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探討評論!圖片來源網路。
-
3 # 天泉橋上隨緣客
大炮+刺刀才讓騎兵失去了戰場主宰的地位。正面衝鋒基本送人頭了,唯有偵查、騷擾後勤補給、側翼突擊炮兵……這些任務非決定性的……
-
4 # 西安劉律師
這是一個老問題了。我認為,騎兵優勢的喪失,是因為出現了騎兵的絕佳替代品:裝甲車!不是火器!
騎兵大約在戰國時代開始逐漸成為了戰場上的主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陸戰之王”。為什麼呢?
騎兵首先是具備無與倫比的機動能力,無論是上古時代的戰車,還是長期作為軍隊主要組成部分的步兵,其戰場機動能力都無法與騎兵抗衡!而機動,是一支強大軍隊的靈魂!
騎兵同樣擁有比其他兵種強大的多的防護力。由於戰馬的負載能力十分強大,人和馬都可以披上當時工藝技術所能達到的最厚重最精良的鎧甲,在中國戰爭史上,擁有精良厚重鎧甲的重灌騎兵,幾乎達到了刀槍不入的程度。正因為如此,能夠擊敗重騎兵的人都是千古名將了。
騎兵同樣擁有遠超步兵的兵器優勢。比如,藉助於戰馬的負載能力,精銳騎兵可以配備昂貴的長柄兵器和其它馬拉進攻兵器。甚至,高速度狂飆而來的身披重甲的人和馬本身就是步兵無法對抗的武器!
火器的出現,使騎兵的防護力優勢喪失。十八世紀以前,鎧甲還能對一定距離外的火槍彈丸具備防禦能力。但隨著槍彈技術的發展,鎧甲不再具備傳統意義上的防護功能了。
但是,騎兵依然具備其它兵種無法比擬的戰場機動優勢,且騎兵同樣可以配備火器,火力優勢至少不遜色於步兵!
正是因為如此,即使是到了二十世紀的二戰期間,蘇聯,德國,法國,英國,波蘭,日本,中國等主要交戰國依舊保持著相當數量的騎兵部隊。但是,也正是在這次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的裝甲部隊向世人顯示了其巨大的戰爭效能!裝甲車輛完美的把機動力,防護力,火力集於一身,在它的面前,騎兵不再具備任何優勢!
二戰後期開始,主宰戰爭上千年的騎兵迅速退出了戰場。裝甲車輛,成為了新的陸戰之王,直至今天!
-
5 # 不正經的軍棍
不是,即便火器出現了,騎兵這個東西還是存在的,而且繼續存在了幾百年。騎兵真正意義上的終結是在二戰結束之後的一段時間,現在各國的騎兵也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騎兵了。即便是二戰時期,騎兵也在進行轉型階段,和以前那種騎馬砍人的騎兵也不是一回事了。
說到二戰時期的騎兵,有一個上古謠言就是“波蘭騎兵砍坦克”“蘇聯騎兵砍坦克”.......這種問題呢,都屬於是沒經過大腦的謠言。這類問題分析的時候,你得想一個很關鍵的問題:腦子,就是波蘭人蘇聯人都是有腦子的。他們也見過坦克,也用過坦克,他們知道刀砍坦克根本就不行,騎兵也打不了坦克,肯定不會硬鋼的。
讓騎兵在戰場上失去優勢的並不是槍,也不是炮。要知道一個問題,騎兵的馬其實也是一個載具,你要是換一種眼光去看,他那匹馬其實可以看做是一個摩托車、腳踏車,只不過是活的。利用馬匹,將士兵從一個地方快速運送到另一個地方,作用和汽車是一樣的,但是比汽車慢,比汽車運力小,而且馬需要休息。
你看二戰時期,蘇聯德國都有騎兵,其實應該說是騎著馬趕路的兵。他們的作用並不是說要騎馬和敵人打,對面又是坦克又是機槍的,他們不可能那樣自殺式衝鋒,這種打法在1860年的八里橋之戰上就告訴了世界,這樣不行。之所以騎馬,其實是摩托化部隊的一種補充,換句話說就是車不夠,騎馬趕路總比自己人的兩條腿強。
也就是說,在那個汽車產量少,摩托化程度不夠的時候,騎兵還是有很大又是的。二戰時期打仗強調機動性,而馬這個東西恰恰可以滿足機動作戰,長途奔襲、迂迴包抄,騎兵是有一定的用武之地的。
但是,並不會騎馬硬鋼坦克,士兵騎馬,要的是機動性,要的是快速,馬是一個載具。沒人會傻到騎個馬硬鋼坦克,那是送人頭。
但是騎兵再有優勢,他的馬還是活的,是要吃草的,有生命的東西,有疲倦的時候。而後來出現了一個東西,叫發動機。發動機的出現,帶來的就是卡車、吉普車、坦克車、裝甲車等等,這些東西,也屬於載具,和馬其實算是一個性質的。
但是這東西比馬耐力好,跑的比馬快,而且拉的人多,上面架著機槍火炮,火力也足。發動機的廣泛應用,帶來的是機械化作戰,機動性比騎兵好,才把騎兵的空間給壓縮了的。
如果,哪天打起來了,你的部隊車都沒了,都壞了,但是有200匹馬,你那200號人還都會騎馬,到時候看你騎不騎馬走,你是喜歡走路還是喜歡騎馬,二選一,要是條件合適,而且沒瘋的話,肯定選擇騎馬了。
-
6 # 多臻貴
日本侵華時期,騎兵的數量很多,因為中國複雜的地勢,令機械難以施展,反而是騎兵更具有便捷性。
面對中國軍隊簡陋的裝備,日本的騎兵揮舞著軍刀衝鋒,造成巨大的傷亡和心裡威懾,因此火器的出現並沒有終結騎兵在現場上的優勢!
然而即便如此,騎兵也被殺傷力的武器所制約,戰果也逐漸減弱,波蘭騎兵向德國的坦克衝鋒,就是世界軍事史的笑話。
因此終結騎兵的應該是裝甲戰車和坦克,令騎兵的傷害無法發揮作用,只能夠被單方面打擊,逐漸失去戰略空間!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慘敗在於戰術古板,各部隊間也無法行程有效的配合,被英法所擊潰,成為中華民族的痛苦回憶。
-
7 # 紅色手電筒
一種新型武器並不是一出場就能馬上改變戰場的局面的這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才行,尤其是古代,技術的改進比較慢。
在火器出現以前,披甲騎兵對於弓箭也有比較好的防護能力,除了地形很少能夠限制騎兵的使用。
到了拿破崙戰爭時期,騎兵也配備了火槍,雖然身上的鎧甲少了,但是很容易跑到滑膛槍的有效射程外邊。
火器出現以後並沒有打騎兵馬上驅逐出戰場,相反騎兵的快速機動依舊是各個軍隊的制勝的法寶,當時的滑膛槍有效射程只有100米左右,按照當時法軍的機動速度襲步是420米/分鐘,100米的距離十幾秒就到了,而當時的滑膛槍裝填時間非常長,打出去一槍,如果沒打中十幾秒以後騎兵的馬刀就到了,而且騎兵也有火槍,火力輸出上步兵和騎兵屬於同一水平,只有在火力輸出上步兵能夠壓制騎兵的機動時,才是火器真正驅逐了騎兵。而這時候火器已經發展到使用金屬定裝彈,同時火炮已經是成為了主要的火力輸出手段。
當火器的火力輸出能夠徹底壓制騎兵的機動速度的時候,騎兵就要退出戰場了,從火器出現到騎兵徹底退出戰場,這個過程非常漫長,直到二戰以後騎兵才基本上退出了戰場。
一個兵種的火力、機動、防護也是要達到一定的平衡才能夠在戰場上生存下去,騎兵屬於用機動換取防護的兵種,尤其是火器出現以後,原來披滿鎧甲的重騎兵由於鎧甲無法抵擋彈丸,所以騎兵把鎧甲都放棄了,反正當時的火槍射程近,那就跑的快點,用馬的速度來躲開子彈,在早期火槍射程近的時候,這個辦法還是管用的,為了保證火槍手能夠對抗騎兵,首先是用長矛手保護火槍手,後來是發明了刺刀,但是在解決火槍發射速度慢、有效射程近的問題以前,騎兵還是佔據巨大的戰場優勢。
-
8 # 鬼影問道化真身
騎兵的優勢主要來自於騎兵的機動性與衝擊力。熱兵器誕生以來,騎兵依然大行其道。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依然出現了騎兵的身影。
由此可見,熱兵器在戰場上取代冷兵器,並不是騎兵退出戰爭歷史舞臺的主要原因。
隨著工業文明的推進,機械動力系統被引入了現代戰爭。隨著機械動力系統的發展,畜力最終被機械動力所取代,這就是騎兵退出戰爭歷史舞臺的根本原因。
在機械動力面前,騎兵的機動性丶衝擊力不值一提,因而導致騎兵被直接淘汰!
-
9 # 龍角大將軍
火器的出現並沒有結束騎兵在戰場上的優勢,騎兵直到二戰結束才差不多退出,哪怕是在了加特林機器、坦克這些跨時代武器的一戰戰場,騎兵也很活躍。
火器在中國宋朝時期就有了較大規模的戰場應用,初次出現在戰場上的時間還要提前,但從宋朝到二戰結束,時間長達上千年。在這上千年火器與騎兵共存的上千年時間裡,哪一方有騎兵,那一份就有優勢,而火器的作用並沒有那麼大。受限於科技發展的原因,火器的在戰場上的實際應用一直不是很理想,哪怕很多軍隊都多多少少有裝備著。
直到18世紀,火器的應用都還受限於天氣,戰爭上有著很大不確定性。
在坦克大規模運用前,騎兵一直都是戰場上主力,承擔著戰爭上的快速突擊、迂迴包抄等任務,騎兵的速度就是戰場上敵人的夢魘。就是在二戰歐洲戰場上,上演鋼鐵洪流的歐洲平原上,騎兵部隊也是屢建奇功,更別提火器剛出現那低效的戰場實踐能力。
火器剛剛在戰場上應用,射程很短,威力也不理想,更多的是作為輔助裝備迷惑使用,並沒能取代刀槍弓箭在軍隊中的地位。到稍後期出現了射程較遠我,威力較大的大炮,火器才漸漸增多了在戰場上出現的頻率。
再到後面火槍改進的發射、裝彈,提高了射程以及準確率,火槍才成為軍隊中的主流,刀槍弓箭才慢慢退出軍隊,成為輔助裝備。火槍的改進並不能讓騎兵退出戰爭,高機動性是騎兵的制勝法寶,火器雖然厲害,但移動性缺少卻讓火器在戰場上的應用有點缺陷,騎兵正好可以彌補火器這一點,擴大戰果。
-
10 # 薺菜糰子
火器的出現,並未馬上結束騎兵的優勢,這一過程是漸進的。火器的水平逐步提高,騎兵的優勢逐步削弱,直到一戰,騎兵才淡出主力兵種範疇。早期的火門槍,由於威力和火力持續性,對騎兵威脅不大。即便火繩槍成熟,冒著彈雨衝刺騎兵也好過步兵,火槍仍要靠長矛兵掩護才能保證安全。同時騎兵也開始裝備火槍,發展出迴轉射擊一類的騎兵火槍戰術。由於火槍的破甲能力逐步提高,騎兵不可能把全身板甲的厚度無限提高,於是發展出重點防禦的胸甲,據考證胸甲騎兵的胸甲厚度4-6毫米起步,大大超越傳統盔甲。但盔甲重量已達上限,最終盔甲的防護力沒能追上子彈。騎兵的正面突擊能力,終究是逐漸喪失了。但騎兵的機動優勢還在,戰場偵察聯絡,破壞後勤,追擊逃敵這些功能仍然發揮作用。騎馬機動下馬打槍的龍騎兵也有其價值。而且,在機槍發明以前,騎兵衝鋒仍然是經常見到的。畢竟,如前所述,如果要在槍林彈雨下衝鋒,騎兵還是比步兵強些。西方世界認為的騎兵大規模集團衝鋒的謝幕,是一戰的貝爾謝巴戰役。此戰的澳洲輕騎兵,實際上是一支龍騎兵性質的部隊。由於當時情況緊急,澳洲輕騎兵沒有像往常一樣在步槍射程外下馬作戰,而是直衝奧斯曼軍的陣地,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很多人忘了調整表尺,打出的子彈全從對方頭頂掠過去了,連馬刀都沒有的輕騎兵們揮舞著步槍刺刀衝入奧斯曼軍陣地,大獲全勝。但這樣的情況在士兵素質更高防禦陣地更完善的歐洲戰場就很難發生了,運動戰結束後,塹壕鐵絲網前戰馬無所用其長。這一點影片《戰馬》中有所反映。在二戰前後的中國戰場上,騎兵仍然小規模使用過一段時間。二戰以後,全球範圍內騎兵都只是殘餘的禮儀兵種了。一戰發端,二戰崛起的裝甲部隊,取代了古代騎兵的地位……
回覆列表
不是火器的出現結束了騎兵的優勢,而是火器+長矛的搭配讓騎兵叢集衝鋒成了一件很傻的事兒。
比放上邊這個是西班牙方陣的火槍+長矛,這種玩法真的太賴皮了。騎兵衝過來之前先會被火槍放倒一批,等到抵近了吧,發現面前是這麼一副光景。
要是繼續衝過去就是連人帶馬被紮成串串~ 那隻能掉頭跑啊~ 然後跑路的時候再被火槍收一波人頭...
你說這個陣怎麼弄破?那弓箭手弩手去射?開玩笑,滑膛槍拋射距離上千米,弓弩都達不到這個射程,那隻能用炮或者火槍手去和他們對射。 結果就是大家都開始爆火槍兵,炮兵。
從這個時候開始,重騎兵衝鋒的玩法就越來越少了,歐洲人也逐漸把長矛兵替換成火槍兵,這樣一來方陣火力更強。
但畢竟火槍作為一種遠端投射武器,被步兵或者騎兵抵近還是很危險的,但火槍好歹也帶個“槍”,直接上個刺刀客串長矛不就行了~
總的來說,中世紀的重騎兵衝鋒非常猛,尤其是抓步兵陣的薄弱環節一波捅穿,能起到決定性作用。但隨著長矛+火槍的出現,這種攻守兼備的賴皮玩法讓大家紛紛開始拋棄傳統思路,轉為增大火器比例,加強火力投送。而且當時線陣步兵(排隊槍斃)+刺刀也能在近距離與騎兵抗衡,所以騎兵就從決勝單位淪為了一種機動性戰術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