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文旅攬勝

    謝謝邀請。歷史上共爆發了第三次石油戰爭,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1974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主要產油國對支援以色列的美國實行石油禁運。1973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宣佈收回原油標價權,並將它的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年 :爆發了海灣戰爭。專家形容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當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麼美華人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都將蒙受災難。對美國而言,海灣石油是其“國家利益”。當時油價一路飛漲。三個月的時間石油從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

  • 2 # 閒人醉

    歷史上總共爆發兩次大的石油戰爭,都和美國有關。工業的興起離不開石油,石油是工業最重要的燃料。

    佩克曾發動石油戰爭報復美國

    石油第一次作為一種“政治武器”發揮威力,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突襲以色列,意在奪回在“六日戰爭”中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以色列在美國的幫助下,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美國的舉動震怒了阿拉伯世界,歐佩克的10個主要阿拉伯成員國宣佈對石油減產提價,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使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導致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兩伊戰爭誘發第二次石油危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控制波斯灣的石油,伊拉克與美國結盟;而伊朗為了將石油開採權收歸國有,與西方國家進行了長期抗爭。1980年9月22日,伊朗和伊拉克這兩個被稱為“浮在石油上的國家”正式開戰。這場歷時八年的戰爭,不僅讓兩個原本依靠石油富裕起來的國家財政赤貧,也讓支撐兩國經濟的石油資源遭受巨大損失。這場戰爭導致全球石油價格暴漲,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

    美國在中東及中東周邊發動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利比亞戰爭,都與石油利益緊密相關。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就曾直言不諱地指出:這既不是為了民主,也不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石油。正像基辛格所說,“海灣關係到美國的切身利益,首先是保衛石油”。

  • 3 # 歷史觀察哨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內燃機為代表的動力革命,讓石油開始了大規模使用,被稱之為“工業的血液”,廣義的石油戰爭範圍就大了,打仗就要切斷對方的能源供應。狹義的石油戰爭,以石油為武器或者因石油美元引起的戰爭主要是20世紀中後期的事情。

    中東地區宗教矛盾,大國競爭,加上豐富的能源儲備,一直是世界主要動亂地區,由於伊斯蘭和猶太人的矛盾,以及伊斯蘭什葉派和遜尼派的矛盾,導致了1973 年,1979年和1990年兩三次以石油為武器引發的經濟危機。讓世界更加認識工業血液的重要性。

    美國在1971年讓自己建立的佈雷頓森林體系黃金美元脫鉤,就開始物色下一個獵物,就是對今天影響巨大的石油美元,美國與沙特主要產油國達成協議,美國提供安全保障,產油國以美元結算石油,美國發動的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都是粉碎薩達姆脫離美元結算石油的企圖,馬杜羅總統要建立石油貨幣也是美國絕不會允許的,也是美國一直扶植瓜伊多推翻馬杜羅的主要原因。

    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推行美元霸權,誰不從誰滅亡,透過石油美元獲得的經濟霸權攝取巨大的經濟利益。目前發生的石油戰爭也是美國維護石油美元維護經濟霸權的戰爭。

  • 4 # 走進伊拉克

    在過去的一百年裡,石油一直是戰爭的頻繁原因。各國進行過戰爭,或在戰爭期間制定了軍事戰略,以征服油田或阻止競爭對手控制作為工業經濟和現代軍隊生命線的商品。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破壞國家,佔領油田有什麼好處呢?幾個國家已經學會了一個艱難的方法,即控制石油的價格可能遠遠高於其價值。

    太平洋戰爭

    1941年12月,日本決定與美國開戰,原因有很多,從日本軍國主義,到誰將成為太平洋霸主的最終問題。但直接的催化劑是1941年8月美國和歐洲對石油的禁運,這是由日本在中國的戰爭以及對法屬印度支那的佔領所推動的。日本缺乏國內石油生產,但它確實擁有工業經濟和強大的海軍和空軍,需要石油。

    日本領導人感到被困在兩個選擇之間:面對禁運退縮,放棄他們的帝國野心;或者利用希特勒征服西歐的機會,奪取荷蘭東印度群島和英國東南亞的油田(這些油田最初是歐洲人從當地人手中奪走的)。然而,儘管歐洲人太軟弱,無法保衛自己的領土,但美國擁有強大的太平洋艦隊,除非中立,否則可以進行干預。

    在珍珠港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並不能解決日本的石油問題。佔領亞洲油田很容易,但把石油運回日本卻不容易。到1945年,美國對潛艇的封鎖,以及對日本海域的空中開採,使日本的油輪艦隊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斯大林格勒

    如果有哪個領導人沉迷於石油,那就是希特勒,他抱怨說“我的將軍們對戰爭的經濟方面一無所知”。但與他們的元首不同的是,他們更清楚的是,他們不會瘋狂地派出裝甲部隊去奪取石油。

    1941年夏天,德國試圖在一次閃電戰中擊敗蘇聯,但失敗了。到1942年6月,精疲力盡的德國軍隊只夠在廣闊的俄羅斯前線的一個地區發動進攻。希特勒把他最好的師集中在俄羅斯南部,在高加索豐富的油田上作戰。儘管“藍色行動”開局良好,到8月幾乎到達斯大林格勒,但德華人很快就面臨了一個兩難境地:集結兵力向南奪取石油,或繼續向西開去奪取斯大林格勒,作為抵禦蘇聯軍隊在俄羅斯內陸集結的堡壘。

    希特勒的特點是試圖擁有一切。德軍一分為二,一支向高加索推進,另一支向斯大林格勒推進。雙方都接近成功,但都沒有足夠的部隊或補給來完成他們的任務。納粹無法佔領格羅茲尼和巴庫的石油中心,儘管他們可以吹噓將國旗插在高加索最高的埃爾布魯斯山上。與此同時,在北方,蘇聯悄悄地集結兵力,對斯大林格勒進行反擊。6個月內,德國高加索探險隊全面撤退,10萬多德華人在斯大林格勒投降,標誌著二戰的轉折點。希特勒的鐵的夢想破滅了,石油的夢想也隨之破滅。

    兩伊戰爭

    1980-88年的兩伊戰爭持續了八年,雙方都被拖垮。雙方都對當地的僵局感到沮喪,都試圖透過石油打擊敵人。伊拉克在1984年發動了油輪戰爭,襲擊了伊朗的石油設施和與伊朗貿易的船隻。伊朗回擊了對伊拉克船隻和石油基地的海空襲擊,更重要的是在波斯灣埋下了海軍地雷。儘管攻擊了大約450艘船隻,但雙方都未能摧毀對方或迫使對方投降。但油輪戰爭確實有一個主要結果:在美國軍艦開始護航波斯灣商船運輸後,它導致美國與伊朗直接敵對。在伊朗的地雷和導彈破壞了民用交通和一艘美國驅逐艦之後,美國軍艦、飛機和海豹突擊隊摧毀了伊朗船隻和海軍設施。

    薩達姆·侯賽因入侵科威特

    1991年,伊拉克入侵鄰國科威特,事關伊拉克戰爭債務糾紛、科威特石油生產過剩、伊拉克聲稱科威特是伊拉克合法的一部分,以及可能是想奪取科威特的石油儲備。伊拉克軍隊在處置這個小鄰居方面沒有什麼困難,但入侵很快使它與美國發生了爭執,美國在兩伊戰爭期間實際上曾支援過伊拉克。儘管聯合國發出了從科威特撤軍的最後通牒,但薩達姆·侯賽因拒絕讓步。結果是在沙烏地阿拉伯的50萬美軍,美國領導的沙漠風暴閃電戰和伊拉克軍事力量的毀滅。伊拉克以前是阿拉伯世界的主要大國之一;薩達姆·侯賽因對石油的追求使其支離破碎。

  • 5 # 豬八戒梳中分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佈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油價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二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持續了近三年之久,歐美以及日本的經濟增長明顯放緩。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下臺,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與此同時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導致工業國家經濟受到重創,同時也是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開始衰退的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此次危機導致歐美經濟加速衰退。

    另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因以色列與巴基斯坦爆發衝突而暴漲過。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

    現如今歐佩克已經從一個商業組織,成為了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其各個成員國也意識到依靠石油的單一經濟結構的致命弱點,所以不少國家例如阿聯酋都開始轉向旅遊業等第三產業發展

  • 6 # 緣禦寒

    石油是工業的命脈,它既是一種重要的能源,也在歷史上也多次被當作一種武器。有人甚至說,一部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爭奪利益的陰謀史和浸淌著鮮血的戰爭史!

    歐佩克曾發動石油戰爭報復美國

    石油第一次作為一種“政治武器”發揮威力,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突襲以色列,意在奪回在“六日戰爭”中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以色列在美國的幫助下,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美國的舉動震怒了阿拉伯世界,歐佩克的10個主要阿拉伯成員國宣佈對石油減產提價,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使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導致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兩伊戰爭誘發第二次石油危機

    波斯灣地區不僅盛產石油,而且霍爾木茲海峽直接掌握著世界能源的動脈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控制波斯灣的石油,伊拉克與美國結盟;而伊朗為了將石油開採權收歸國有,與西方國家進行了長期抗爭。1980年9月22日,伊朗和伊拉克這兩個被稱為“浮在石油上的國家”正式開戰。這場歷時八年的戰爭,不僅讓兩個原本依靠石油富裕起來的國家財政赤貧,也讓支撐兩國經濟的石油資源遭受巨大損失。這場戰爭導致全球石油價格暴漲,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

    美國介入中東:不是為了民主,而是為了石油!

    正是體會到了石油的巨大威力,美國加快了介入中東事務的步伐。有分析認為,美國在中東及中東周邊發動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利比亞戰爭,都與石油利益緊密相關。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就曾直言不諱地指出:這既不是為了民主,也不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石油。正像基辛格所說,“海灣關係到美國的切身利益,首先是保衛石油”。

  • 7 # 張傑談史

    戰爭的發生,總是多因的,也就是有些戰爭,雖然明面上沒說是為了石油,但實際上也是為了石油。當然更多的石油戰爭,並不是我們一般看到的打仗,這個就有些複雜了。

    第一、二戰中部分戰役。二戰肯定不是單純為了石油,但是日美在太平洋上的爭奪,蘇德在蘇聯境內的鬥爭,很多次戰役目的就是為了石油。因為日德要想稱霸世界,這個時候的短板就是沒有石油。

    第二、中東地區的戰爭。中東發生了好多次戰爭,多數都與阿以衝突相關,涉及民族宗教這些,但是有些戰役隱隱有石油的影子,包括兩伊戰爭這些。

    第三、貿易戰。這個是很多的,當年歐佩克的成立,就是一些產油國對抗西方霸權所產生的。現在一些國家也在這麼操作。

  • 8 # 天閱財經觀察

    “石油戰爭”,是因為原油供應銳減或原油在短時間內大幅漲價對經濟產生重大負面影響而導致的經濟危機。這樣的石油危機有3次

    第一次石油危機的起因是發生於1973年的第四次阿以戰爭。為了報復在這次戰爭中支援以色列的西方國家,石油輸出國組織收回了石油定價權,實行石油減產並對西方國家採取石油禁運,這使得原油價格在短期內上漲4倍,在美國、日本等國家造成了石油恐慌以及經濟兩位百分數的下滑。  

    第二次石油危機開始於1978年底,當時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的伊朗發生了反西方伊斯蘭革命,伊朗的石油出口銳減直至最後停止,加之1980年開始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使原油價格增長近兩倍,使世界的經濟產生了嚴重停滯甚至衰退。  

    第三次石油危機開始於1990年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隨著國際社會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生效以及日後的波斯灣戰爭,伊拉克石油出口嚴重受阻,對依賴石油進口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 

     這3次石油危機主要是政治原因造成的。目前世界市場上出現的石油漲價原因較複雜,主要表現在:第一,此次的石油漲價不是因為原油供應下降而起;第二,近幾年世界能源需求大幅增長;第三,存在國際石油期貨商的炒作。

  • 9 # 看歷史大講堂

    第一次石油戰爭即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主要產油國對美國實行石油禁運。1973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宣佈收回原油標價權,並將它的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提高到12美元以上,油價猛然上漲兩倍多。這次石油戰爭在西方世界造成極大恐慌,美國隨後陷入了嚴重的經濟衰退,美國GDP下降了4.7%,歐洲下降了2.5%,日本則下降了7%。

    第三次石油戰爭1990年 。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專家形容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當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麼美華人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都將蒙受災難。對美國而言,海灣石油是其“國家利益”。當時油價一路飛漲。三個月的時間石油從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矛盾怎樣解決?給出的解釋如何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