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老龜煮不爛,移禍於枯桑”是一個成語故事。相傳有一個漁民捉到了一隻千年的大烏龜,於是就把它獻給了吳主孫權。

    孫權一看滿心歡喜,心想這要是煮一鍋“王八湯”孝敬母親該多好呢?

    “就這麼辦”,孫權命人在宮外支了一口大鍋,添滿水把烏龜扔進去開始用火煮。

    誰知千年的“王八”成了精,廚師用了1萬車柴火也沒有把烏龜煮爛。

    孫權大怒,認為廚師水平太低,把廚師拉出去砍了。

    然後重新換廚師繼續煮,然而又用了1萬車柴火,烏龜仍然煮不爛。

    這時孫權才意識到不是廚師的水平低,而是這隻千年的烏龜邪門兒有靈性。

    眼看“王八湯”就要泡湯,孫權突然想起諸葛恪十分聰明,也許他有辦法。

    諸葛恪是諸葛亮的侄子,他父親諸葛瑾是孫權的謀士,最初他的父親和叔叔諸葛亮分別輔佐劉備和孫權。

    諸葛恪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異於常人的天賦,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

    相傳有一次吳主孫權在宮裡設宴招待群臣,當時諸葛瑾領著7歲的諸葛恪一起去赴宴。

    在開席之前,孫權為了活躍氣氛,於是宣佈賜給諸葛瑾一頭驢,人們一看這頭驢的臉上貼著一張字條,上面寫著“諸葛瑾”,群臣一看不由的哈哈大笑。

    原來諸葛瑾的臉特別長,長得像驢臉,孫權藉此拿諸葛瑾開涮。

    這時諸葛瑾羞紅滿面,他的兒子諸葛恪拿起毛筆走到驢前,在那張紙條下面寫了兩個字“之驢”,紙條的字就變成了“諸葛瑾之驢”。

    孫權一看這小孩兒太聰明瞭,不動聲色挽回了尷尬局面,最後還白撿了一頭驢。

    長大後的諸葛恪受到孫權的重用,成了東吳的主要智囊。

    孫權求計於諸葛恪,他早就得知了事情的經過,心想普通的柴火肯定煮不爛烏龜,前面兩撥兒廚師都被殺了。

    千年的烏龜必須用千年的樹木來煮,這就是“惡人自有惡人磨”的辦法。諸葛恪想起宮門外有一棵上千年的桑樹。

    何不用桑樹來煮?

    想到此,諸葛恪向孫權獻計用千年的桑樹來煮,孫權依計而行,千年的烏龜果然煮爛了。從此以後,人們煮烏龜的時候都會添一把桑樹枝。

    也因這事人們不在院子裡種桑樹,“桑”諧音“喪”,認為是不幸的樹。

    本來桑樹和烏龜八竿子打不著,就因為自己長得年數多,稀裡糊塗被人砍掉當柴禾燒了,桑樹向誰喊冤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些莫名其妙的災難會不期而至,無關自己災禍,有時會移禍自己。

    這和“城失火,殃及池魚”的意思差不多。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明清時期的“文字獄”,一些人就是被莫名其妙的罪名砍了頭。

    雍正時期的“年羹堯案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年羹堯原本是雍正帝手下的權臣,因居功自傲引起雍正的惱怒,後年羹堯被雍正皇帝治罪關進了監獄。

    雍正在抄年羹堯家時,發現文人汪景祺的一首詩,詩中有歌頌年羹堯的句子,雍正一怒之下就把汪景祺殺了,據說汪的頭顱被懸掛了10年。

    汪景祺就和千年的桑樹一樣,是個倒黴鬼。這正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有時候你還真不知道,死亡和幸運哪個來的更早一些,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好每一天。

  • 2 # 小小嬴政

    “老龜煮不爛,移禍於枯桑”,這句俗語我是第一次聽到,不是我文化水平低,而是確實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後來我費了好大勁,終於在網上找到了它的出處,原來這句俗語的背後居然還有一個故事,而且這個故事還跟三國時吳主孫權有關。

    我儘量用最簡單的話語,最明晰的脈絡把這個故事敘述清楚。那是在三國時期,張三捕到了一隻超級大龜,準備獻給吳主孫權,作為自己晉升的資本。從他的家鄉到吳國都城,還有一段距離,那個時候又沒有交通工具,張三隻能把大龜放到筐裡,準備挑到都城去。

    可是他沒有想到,這是隻成了精的大龜,走到半路,張三把大龜放下,靠著一棵桑樹睡著了。誰料想這棵桑樹也是樹精,它和大龜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了起來。桑樹就嘲笑大龜,說你此去京城,很快就會變成王八湯了。

    大龜卻說自己有神功護體,久煮不爛,桑樹得意忘形地說,雖然你確實是久煮不爛,但是如果用我桑樹來作柴火的話,不消一刻,就把你煮得骨爛肉酥。大龜笑了,說桑樹呀,你要倒黴了。

    桑樹本來以為自己說的話只有大龜聽得到,沒有想到也被睡在桑樹下的張三給聽了個真切。結果到了京城以後,張三把大龜一獻,吳主孫權當眾把鍋支起來,沒有想到煮了三天三夜,還沒有煮爛。

    孫權十分生氣,要殺張三,張三驚恐之下,想起了桑樹精的話。於是趕緊把事情告訴了孫權,孫權立刻命人把這棵桑樹砍來當柴,結果老龜一煮就爛了。臨死以前,桑樹對老龜說,“唉!就怪我多了那麼一句嘴,結果把命送上了”。故事講完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道理,沒事不要多嘴,多嘴必會導致引火燒身。這個故事特別對當代年輕人有警示意義,初入職場,分不清輕重,有些年輕人往往會多嘴多舌,結果是給自己挖了個大坑。

    我認識這樣一個年輕人,也是剛到一家單位上班沒幾年,這人什麼都好,工作也很認真,就有一個缺點,多嘴多舌。平時沒什麼事情,領導也就忍了,可是有一次,因為他的多嘴,導致了單位的一場風波。原來單位近期效益不好,本月工資發放困難,領導正在到處想辦法,馬上就可以籌到一筆錢了。

    可哪裡料想到這麼一說,單位瞬間炸鍋,大家紛紛擠到領導辦公室問是什麼情況,把領導氣得血壓升高,當場就決定讓這個天天多嘴多舌的傢伙立刻捲鋪蓋走人。這樣的事情其實在職場每天都在發生,真的應該建議這些年輕人把“老龜煮不爛,移禍於枯桑”這句俗語好好地學一學,好好領會一下故事背後的精華。

  • 3 # 探謎古小說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周易》中的一卦:

    這是“無妄”卦,我們通常所說的“無妄之災”就來自於這一卦的爻辭:

    “無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一個行人白撿了一頭牛牽著走了,本地的住戶卻被人認為是偷牛賊。所以,我們稱那種平白無故而受傷害的情況為“無妄之災”。

    “老龜煮不爛,移禍於枯桑”和無妄之災說的同一個意思,就是指很無辜的情況下招惹的災禍。

    白居易有這樣一首《雜感》詩:

    君子防悔尤,賢人戒行藏。

    嫌疑遠瓜李,言動慎毫芒。

    立教固如此,撫事有非常。

    為君持所感,仰面問蒼蒼。

    犬齧桃樹根,李樹反見傷。

    老龜烹不爛,移禍於枯桑。

    城門自焚爇,池魚罹其殃。

    陽貨肆兇暴,仲尼畏於匡。

    魯酒薄如水,邯鄲開戰場。

    伯禽鞭見血,過失由成王。

    都尉身降虜,宮刑加子長。

    呂安兄不道,都市殺嵇康。

    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

    是非不由己,禍患安可防。

    使我千載後,涕泗滿衣裳。

    詩中用到了很多典故,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其中一句“老龜烹不爛,移禍於枯桑”,這就是這個成語語句的出處。因為白居易詩通俗上口,這句話慢慢就成了一句廣為流傳的諺語。特別是古代話本小說尤其愛用,如在《三言二拍》中就多次出現,往往是說書人對一段莫名其妙災禍(無妄之災)的結語。

    “老龜烹不爛,移禍於枯桑”這個朗朗上口的句子出自白居易,故事卻出自南朝劉敬叔的《異苑》,是個類似卡通片的小故事:

    三國孫權稱帝時,永康縣有人在山裡捕獲了一隻巨大的烏龜,只聽老龜嘆口氣說道:“哎,今天出遊沒算日子,被你給抓了。”這人聽老龜說話愈發感到神奇了,心想,乾脆把這靈物獻給吳王請賞吧。

    他載著烏龜前往國都建業,晚上停在一處港灣,把纜繩系在一棵巨大的桑樹上就歇了。夜半時分,忽然聽見有說話的聲音,一個陌生而蒼老的聲音說:“元緒因何事到此啊?”另一個則是老龜的聲音:“別裝傻行嗎,我這不是被人逮到了嗎,馬上就要下鍋煮了。不過吶,就算他們把南山的柴禾都燒乾淨了,也奈何不了我,呵呵呵。”此時,這人偷眼去看,原來綁在船頭的老龜正在跟那株大桑樹對話呢。大桑樹又說道:“你別美得太早,朝中的諸葛恪可不是一般人,他博學多才,一定不會輕易放過你哦,他要是派人去找像我這樣的材料,你又該如何是好呢?”老龜趕忙阻住大桑樹的話頭說:“噓,子明,別說了,估計這回懸了!”大桑樹這才閉嘴不言語了。

    獻龜之人這下明白了,原來老龜和桑樹都有名字,老龜叫元緒,桑樹叫子明。到了建業城,孫權命人將老龜煮死,不知是想吃肉還是想要龜甲占卜,可是燒了近一萬輛車的柴,也煮不爛,老龜還在鍋裡嘮嘮叨叨說話呢。此時,諸葛恪出班奏道:“可以用桑樹之木作柴煮之。”獻龜之人一聽此話,也大著膽子向孫權說了自己在路上偷聽到的龜桑談話,孫權說:“那就用路上那課大桑樹當柴吧。”很快下人就把那株大桑樹砍了送柴回來,再煮那隻老龜,一煮即爛。直到今天,人們煮龜吃的時候,還喜歡用桑樹枝作柴,鄉下人還稱呼龜為“元緒”。

    吳孫權時,永康縣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束之以歸。龜便言曰:“遊不量時,為君所得。”人甚怪之,擔出欲上吳王。夜泊越裡,纜舟於大桑樹。宵中樹忽呼龜曰:“勞乎元緒,奚事爾耶?”龜曰:“我被拘繫,今見烹臛。雖然,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諸葛元遜博識,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計從安泊?”龜曰:“子明無多辭,禍將及爾。”樹寂而止。既至建業,權命煮之,焚柴萬車,語猶如故。諸葛恪曰:“燃以老桑樹乃熟。”獻者乃說龜樹共言,權使人伐桑樹煮之,龜乃立爛。今烹龜猶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龜為元緒。

    這個故事裡,本來沒大桑樹什麼事,可老龜遇難它也跟著倒黴了,運氣太背了。可世間有的事就是這樣,輾轉相因,互相牽連,莫名其妙走好運或者莫名其妙走黴運。平白無故招惹的災禍即是前面所說的“無妄之災”,俗話叫做“吃瓜落兒”。

    用另外一個成語,就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城門著火了,人們都到護城河取水救火,水用完了,魚也死了。這個成語,也被白居易用到了《雜感》詩中。該詩用博喻的手法詮釋了同一個道理。

    其他諸如,“魯酒薄如水,邯鄲開戰場”:春秋時楚國會盟,因魯國獻的酒薄而憤怒,派兵攻打楚國。梁國一直有打趙國的打算,因為怕楚國援趙,遲遲不敢動手,這次一看機會終於來了,於是發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

    “伯禽鞭見血,過失由成王”,周公旦輔佐自己的侄子周成王,看到成王有過錯,但也不能直接處罰他,因為人家畢竟是皇帝,自己又不是當爹的,怎麼辦呢?拿鞭子抽自己兒子伯禽唄,這是殺雞儆猴的辦法,可是伯禽這倒黴孩子招誰惹誰了。

    諸如此類的故事,都與“老龜烹不爛,移禍於枯桑”是一個意思。

    試想,我們自己不也有時候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知不覺,或者得罪了人,或者招領導不待見,怎麼想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或許這就是“老龜烹不爛,移禍於枯桑”的情況是一樣的。電影《有話好好說》對此解釋很到位,一位老實巴交的知識分子好不容易攢錢買了個膝上型電腦,路遇有人打架,拿起他的電腦當板磚用了,從此他開始了艱苦甚至是玩命的索賠之路。

    “我從小兒,在北京,土生土長,沒招過誰,沒惹過誰,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我買了個電腦,愛如珍寶,小心翼翼在書包裡裝,真倒黴,至今沒娶個媳婦兒……”——您說他倒黴不倒黴。

    雖說有時候我們會因為這種無辜受到的傷害感到氣憤、委屈和無奈,但同樣也有一句話叫“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有時提早觀察,提早預防,提早離場,或許可以避免“老龜烹不爛,移禍於枯桑”的無妄之災。

  • 4 # 清心一棧

    “老龜煮不爛,移禍於桑田”的故事,特別適用於職場,對當代年輕人有警示的意義。

    初入職場,分不清輕重。有些人往往會沾沾自喜,多嘴多舌,結果是給自己挖了個大坑。

    比如:公司有一個管理職位空缺,上頭屬意是A上任。他也察覺到了確實有這個意思,高興得和S同事說起,儼然已經是管理階層了。

    A和S的對話被第三個人D聽到了,默默記在心裡。

    正好此時公司有大專案,D的能力不亞於領導屬意的A,便公開角逐管理職位。

    領導不淡定了,兩個人都很優秀,真是左右為難。

    這時候,領導的秘書說:“D是聽到A那番對話才開始公開競爭的。”

    領導心中有數了:A的浮誇給自己設了障礙,D心中坦蕩公開競爭,成績突出。D成功上位。

    要知道,在職場任命通知沒收到之前分分鐘有變數,A的行為無異於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老龜煮不爛,移禍於枯桑”的故事告訴我們:最好不要多嘴,以免引火燒身,便宜了別人。

    據南朝宋·劉敬叔《異苑》記載:三國時,有人入山捕一大龜,獻給孫權。權命煮之,燒柴萬車,龜仍不爛。諸葛恪說:燃以老桑,乃熟。權使伐桑煮龜,很快就煮爛了。後來煮龜多用桑柴。

    老龜不易煮爛,就要另加枯桑去燒。比喻成全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就要受了損失。或喻嫁禍於人。所謂“老龜烹不爛,移禍於枯桑”。

  • 5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公元182年~252年)的治下,有一個地方,名字叫做永康縣。

    這個永康縣有點小來歷。

    據說當日的永康縣在今天浙江省金華市轄下。永康縣於三國時期由吳國設定。

    吳大帝赤烏八年【公元245年,赤烏為孫權的年號。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孫權登基後,所用的年號如下:黃龍(公元229年~231年)、嘉禾(公元232年~238年)、赤烏(公元238年~251年)、太元(公元251年~252年)、神鳳(公元252年)】,孫權的母親因病到烏傷縣南上浦鄉進香,祈求“永葆安康”。進香之後,吳國太病體痊癒。因為母親恢復健康,所以孫權非常高興。於是,他就賜名吳國太進香地為“永康”,並設定了永康縣。

    捉龜人拖拽著大烏龜回家的途中,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忽然間,那隻大烏龜竟然張口說起人話來了:

    “真是悲摧啊,今天我出門不慎,沒有挑好時日,被您給抓住了,沒辦法,也只能算我倒黴了啊!”

    捉龜人聽到大烏龜說話,先是吃了一驚。接著,他平靜了一下心情,想著:

    今天真是奇了怪了!不但平白捉了一隻大烏龜,而且,這個大烏龜還會說人話。看來,我真是撞了大運了,發達的機會來得有點讓人措手不及。

    我要是把這碩大無朋、會說人話的烏龜獻給國主吳大帝,這還不知道將來會有多少榮華富貴等著我下半輩子來享用呢!

    這麼一想,捉龜人心中更堅定了念頭:

    絕不能放走這隻大烏龜,我一定要把它獻給吳王。

    這樣一想,捉龜人又把大烏龜纏捆了幾圈。

    回家之後,捉龜人將大烏龜沖洗了一番,然後又仔細捆綁結實,等到第二日,捉龜人便挑了大烏龜,準備前去吳國的都城,造訪朝廷收納稀罕物件的部門,向吳王獻奇。

    因為捉龜人的家鄉離吳王的宮廷禁地相距較遠,走陸路需要好幾日的行程才能到達。為了方便,捉龜人選擇了水路行進。他挑了大烏龜,來到碼頭,坐船前往。捉龜人趕了一日的路程,去吳國的都城尚遠。當天晚上,捉龜人搭乘的船兒就停泊在一個猜想大概叫做“越裡”的地方。

    為了船兒停泊牢靠穩當,船家就把船纜綁在河邊的一顆老桑樹上。

    說是奇怪,還真奇怪啊。

    奇怪的事會接二連三地發生。

    當晚夜半三更的時候,這拴船的老桑樹也開口說起了人話。

    只聽得老桑樹對著大烏龜說到:

    “元緒老兄啊,您這是怎麼回事?怎麼落得如此光景啊?”

    老桑樹這一喊,大家才知道:

    奧!原來這大烏龜還有名字,而且,這大烏龜的名字還挺文雅的,叫做元緒。

    元緒是啥?元是大,緒是業,據說這“元緒”的意思就是“大業”。

    有史書可以為證,不信您看:

    《三國志·魏志·楊阜傳》裡這樣寫到:

    “伏惟陛下奉武皇帝開拓之大業,守文皇帝克終之元緒。”

    這裡的“元緒”,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是“大業”。無疑!

    這樣說下去,原來所謂的江山社稷、事功大業,也不過是一隻大烏龜而已。

    一笑!

    老桑樹看著大烏龜被牢牢捆綁,它似乎沒有半點同情。剛才的這番問話之中,老桑樹倒有幾分的嘲笑與譏諷。

    大烏龜活了這麼久,人話都會說了,它怎能聽不出老桑樹對它的揶揄。

    大烏龜對於老桑樹的話,並未放在心上,它沒有上火、沒有生氣,沉穩依然、淡定依然。

    老桑樹說完之後,大烏龜慢吞吞地回答到:

    “我今天被五花大綁,人家要拿我去進獻給吳王。猜想,吳王得到我之後,一定會把我燉湯喝、或者清蒸了吃。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即便是燉湯或者清蒸,又能奈我何呢?我可以肯定地對您說,他們就是砍完南山的樹木,用這些樹木全部做成柴禾來燒火,也是燉不壞我、煮不傷我的。”

    “我今天雖然處境這般,這又有什麼呢?這也不值得一笑啊!”

    老桑樹聽了大烏龜的話,被大烏龜的語氣和言辭有些激怒了,它氣得呼呼直冒煙。

    老桑樹扯開了嗓子,對著大烏龜嚷嚷道:

    “元緒老兄,您不要高興地太早!”

    大烏龜不屑一顧地回到:

    “這話是怎麼說的?高興就高興,不高興就不高興,這還要分什麼遲與早嗎?”

    老桑樹憤憤地答道:

    “元緒啊,您可能還不知道,吳王孫權手下有一位人才,他的名叫做諸葛恪(公元203年~253年),他的字是元遜。這人您知道嗎?”

    還沒等大烏龜回答,老桑樹馬上接著說到:

    “諸葛元遜您或許不熟悉,但是,說起他家的長者來,您一定耳熟能詳。諸葛元遜就是蜀漢丞相臥龍先生諸葛亮的侄兒;也就是吳國大將軍諸葛瑾的長子。這下您該知道了吧?”

    大烏龜依然緩緩地,它問老桑樹道:

    “這又如何?知不知道,什麼要緊?”

    老桑樹神色誇張地說到:

    “這又如何!您可不知道,這個諸葛元遜博學多才,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這世上,沒有他不知道的事……”

    大烏龜聽到這裡,心裡立刻一沉。它知道大事不妙,趕緊制止老桑樹到:

    “子明先生,請您趕緊打住!……”

    我的天啦!真是太意外了。

    不但大烏龜有名字,就連這老桑樹也有名字啊!

    原來這老桑樹也有一個動人的名字,它是叫做“子明”的。

    名字確實是好名字,但是,至於這個“子”,究竟是“明”,還是“暗”,暫時還不知道。

    至於這個“子”,究竟是能“照明”別人,還是會“暗黑”自己,一時還難以知曉。

    因為老桑樹和大烏龜說的都是人話,大烏龜怕近在咫尺的捉龜人及其他同船者聽到它們的談話內容,所以,在緊要處,大烏龜匆忙堵老桑樹的嘴到:

    “子明老兄先生,千萬不要多嘴,話說到此為止,不能講得太多,如若不然,可能惹火燒身啊……”

    大烏龜覺得子明是聰明的,大烏龜也覺得自己的話已經說得夠清楚明白了。

    老桑樹聽到這裡,心中忽然一驚,暗暗呼到:

    “完了,這下全完了!多嘴饒舌,話說過界限了……”

    想到後果,老桑樹頓時枝葉下垂,色如土黃,默不作聲了。

    大烏龜與老桑樹的這一席話,早就傳進了捉龜人的耳中。當時,捉龜人只做是奇譚,根本沒在意下。

    捉龜人挑了龜,來到吳國的都城建業(今江蘇省南京),高高興興地把大烏龜獻給了朝廷。孫權見到大烏龜之後,十分高興,他召見捉龜人一起見證清燉大烏龜的盛景。

    這隻大烏龜下了大鍋之後,伙伕們燒了上萬車的柴禾,這隻大烏龜沒有半絲損傷,仍然悠閒地在大鍋之中游來游去。不但如此,大烏龜還能夠自如地說人話:

    “你們就放了我吧,這樣燒火,是沒辦法燉熟我的!白白浪費人力和柴禾!”

    孫權暴脾氣,篇就不信那個邪。他命令手下人把諸葛恪找過來。

    諸葛恪到來之後,行禮拜見吳王。

    孫權對諸葛恪說到:

    “元遜啊,不必多禮!您博學多識,當差這麼多年,好像還沒有什麼知識學問難倒過您。今天遇上大烏龜這茬,煮不熟,熬不爛,它還那麼自如的游來游去、說著人話。您倒是看看,這該如何解決?”

    諸葛恪笑笑,說到:

    “這個簡單,大烏龜用老桑樹燒燉,一煮即爛……”

    孫權有些半信半疑,他問諸葛恪到:

    “這老桑樹要上哪裡去找啊?”

    還沒等諸葛恪回答,捉龜人舉手言到:

    “大王,我知道。”

    於是,捉龜人把當晚夜泊越裡時,大烏龜與老桑樹的談話內容向孫權們複述了一遍。

    孫權立即派人前去砍伐了那顆老桑樹。這老桑樹的枝條、樹幹一進灶膛,大烏龜馬上一命嗚呼,並且燉地爛熟。

    從此以後,人們燉烏龜時,都要找點桑樹枝葉條幹做柴禾。

    從此以後,烏龜就有了一個別號,叫做元緒;桑樹也就成了子明。

    這真是:

    多嘴引火燒自身,元緒子明命歸陰。

    “老龜煮不爛,移禍於枯桑”的故事告訴我們:最好不要多嘴,以免引火燒身!

    注:本文改編自【南朝·宋】劉敬叔所撰的《異苑》卷三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6 # 芷蘭小時光

    在這個世界上,能成大事者一定是一個能屈能伸的智者。不拘泥於小成就,也不會困惑於大冤枉,他們就那樣大無畏的活著,最後卻活成了世人都羨慕的樣子。

    接下來一起來看看這個成語講了什麼樣的故事?揭示的是什麼道理?

    南北朝・劉敬叔《異苑》三:權命煮之,焚柴百車,語猶如故。諸葛恪曰:燃以花桑方熟。獻之人仍說龜樹共語。權登使伐取煮龜,立爛。

    這裡它講的是,在三國時期,有人捉到了一隻大烏龜。據說這隻龜是千年的老龜,有靈氣,吃了它可以延年益壽,確實是個寶物。因此,捉龜人把它奉獻給吳國君主孫權。

    於是,孫權下令,讓人煮了吃,結果卻是燒了一萬車柴都沒有將這隻大烏龜煮爛。於是孫權大怒,他怨廚子的水平太差。

    見到此情況,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諸葛恪立即上前,一物降一物,千年的龜只怕用千年的桑樹木材來煮。建議砍伐院門外的那棵千年老桑樹來煮。於是孫權同意砍伐,結果用桑樹燒火一煮就爛了。

    在煮龜前那天晚上,夜晚村中人聽見老桑樹在哭,並且說:“老烏龜呀老烏龜,你自己不小心給人捉住了,那是你活該,可是為什麼移禍給我呢?” 第二天早上,人們一看,老桑樹一夜已枯萎了,葉子全部枯落。一會兒來了一隊軍士,把樹砍倒了,劈成木塊,拿回去一煮,老烏龜也就被煮爛了。 這就是這個成語故事的來源。

    再來看看它揭示了什麼人生道理?

    移禍即栽贓嫁禍

    不難理解,這裡指的是把禍患轉嫁給別人,本來桑樹是無辜的,卻因為老烏龜的煮不爛,受到了一個無妄之災,自己被迫拖去地獄,也隨之進入火葬場,和烏龜同歸於盡了。

    這個故事用來,比喻有罪過的人安然無事,嫁禍於無辜的人。

    總結

    1、桑樹被砍的理由是:因為烏龜壽命長,生長緩慢。所以煮不爛。但是桑樹壽命也很長,那麼它的木質必定耐火。所以諸葛恪提出用桑樹煮老龜的辦法。於是桑樹的命運也從此終結了。

    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深究其意的話,這是有些荒誕無稽的。現在不能再次證明它的存在真實性了,但是也不能太當真了。

    2、我們的身邊也不乏有那種自己犯了錯,或者犯了罪,自己不敢承認。把它栽贓嫁禍給其他人,讓別人來替他們受懲罰,甚至去坐牢的小人。有些小人的栽贓嫁禍,讓人防不慎防的就中槍了。然後有理也說不清,在真相大白之前,如果沒有人能夠站出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就只能默默地受著。

    透過這個故事它告訴我們:

    1、我們一定要遠離那些心術不正的人

    2、交朋友一定要交人品過關的人,若發現這個人表面一套,背後一套。一定要果斷斷交,哪怕他的實力再強,又多有權勢,都要避開,因為他有一天遇到必須要承擔卻又不想承擔的責任時,大部分的情況下,一定會把你拉來當做墊背的。所以,能斷交,就不要猶豫。

    3、我們要去靠近那些三觀很正,思想積極,和他們相處甚歡,又很舒心的人群,他們才是值得深交,值得你去學習的人。

    此外,這個世界雖然很美好,也沒有那麼黑暗了,但是不懷好意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於我們自己而言,你一定要活得有原則,時刻告誡自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定要保持正念,同時還要注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願你擁有乾淨的圈子,積極向上的人生,活成自己都很驕傲的樣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唯美小說改成電視劇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