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果橙電影

    三歲以下的寶寶不必學外語,這個結論似乎很清楚。孩子的母語在三歲以前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有其自身的順序和規律,到了三歲左右,孩子的母語才可以基本上讓陌生人能夠完全聽懂,孩子才能夠開始利用母語有效地學習各種社會和學校的行為準則,進而才談得上在學校環境中學習。在這之前去教孩子學習無法直接從交際語境中自然習得的外語,是一個不明智也不上算的做法。那麼孩子到了三歲以後呢?

    國內目前最活躍的英語幼教班就在3-6歲這個階段,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否有必要學外語,需要從語言學和非語言學兩個角度來探討。

    從純粹的應用語言學角度來看,目前語言學界沒有任何一項研究可以有充分的理由來證明這麼早就開始學外語的孩子今後的外語水平就會更高。實際上,仔細看一下身邊早早地上“雙語班”、“雙語幼兒園”的孩子們,他們的外語優勢很快就會消失,到了初中(甚至在小學低年級)就和其他同學完全一樣了,該會的地方會,該錯的地方錯,其外語水平的表現完全符合第二語言習得的自然規律。

    關於外語早教的宣傳,不外乎有這麼幾點比較有誘惑力。第一,語言學習有一個“關鍵期”,錯過了就會輸在起跑線上。第二,幼齡學習最後學出來的外語地道,跟母語水平一樣。第三,小孩子學外語不費力,學得快。在學校外語教育被極大忽視的美國,也有不少民間外語教學機構在拿這些理由說事,可是這些個理由在我們應用語言學界被稱為“垃圾科學”,禁不起推敲。

    第一,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問題,完全是一個母語發展中的概念,錯過了2-12歲的這個關鍵期,人就會成為“狼孩”,失去或基本失去語言能力。可是到了第二語言發展裡,雖然很多研究想證明“關鍵期”的重要,但是完全找不出充分的證據,從小學外語學不好和成年後學得相當好的例子比比皆是。這個“關鍵期”理論和國內流行的“起跑線”說法結合起來以後,在中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推力,很多家庭唯恐孩子錯過關鍵期和起跑線,所以不問青紅皂白地拼命讓孩子去早學。其實冷靜地看一看那些早學的孩子到了初中以後的表現,大可不必過於擔心。

    第二,幼齡學習外語能夠學到跟母語一樣水平,這個說法玩了一個概念“飄移”。這一點本是跟蹤移民孩子得出的研究結論,也就是說在美國上學而家中母語不是英語的孩子學習英語的情況。即便這樣,能夠學到跟母語一樣的有力證據也只是明確出現在發音這一塊上,其他語言技能方面並不一定。而在中國這樣的單一漢語語境裡,孩子得到的漢語輸入比英語輸入多出了太多,漢語的強勢會非常明顯,以至於孩子最後學出外語包括髮音在內都要受到漢語的影響,成為中式英語。其實,所有人學成的外語都是一種處在零起點水平到母語水平之間的“中介語”(Interlanguage),中式英語就是華人學英語的中介語,這是第二語言學習的一個自然規律,再正常不過了,不因為幼年早學而改變。

    第三,所謂孩子學得快,就是完全的誤導了。孩子是給人一種學得快的感覺,可是這裡面評判標準不一樣。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學會一點點新鮮事物,哪怕只是用英文說個小貓、小狗的,大人都會覺得進步很大。而且孩子大腦裡其他知識的干擾少,如果孤立地記憶一點什麼東西,包括一個英文單詞或短句可能是很快。可是如果把外語放到一個複雜的人類交際媒介的角度來綜合地看呢?如果同樣給一個學齡前孩子和一個成年人三到五年的時間專門學習英語,成年人可以達到在美國上學生活工作的水平,而那個孩子呢,幾年後只不過才八、九歲,能讀懂簡單的英文原版書已經很不了不起了。孩子的學習技能、認知能力、知識面都跟不上,學外語的速度遠遠不如大人,這是一條有明確科研結果支援的結論。

    以上這幾條“垃圾科學”命題的關鍵都在於混淆了第一語言發展和第二語言發展的不同特性。首先“關鍵期”理論未必適用於第二語言。其次,每個人類個體的母語的最終發展水平會很接近,但是第二語言的最終發展水平卻是千差萬別,而且基本上無法達到母語水平。最後,第二語言習得不同於第一語言習得的最關鍵因素就是學習者大腦裡已經建立的第一語言系統以及透過第一語言學習到的認知思維能力、社會背景知識等相關因素,這使得成年人學習外語的速度要遠遠快過幼童。

    這樣,從語言學的角度來分析,似乎學齡前兒童也沒有必要學外語,因為這個年齡段學外語既不會讓孩子今後水平明顯比別人高,又不能減少最終學成外語所需投入的年頭和精力,也不是一個上算的選擇。

    可是孩子到了學齡前這個階段,他們的社會化程度高了,跟他人跟社會有著方方面面的接觸和聯絡,就算是外語學習的問題也不能只從純語言學的角度來考慮,而是需要從更大的社會文化範圍來考量。

    第一個重大考量因素在於從小學外語,雖然在語言本身未必有什麼明顯的益處,卻對於兒童的認知能力和智力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美國的相關研究中,從小學外語(更多的是雙語背景家庭)的學生各類標準化考試的成績都比只會單一語言的對比組好,成績的優勢從三、四年級就開始顯露,一直到大學入學的SAT考試都很明顯,能夠高出幾個到二十個百分點。學齡前的孩子已經可以安排一些有益於身心發展的學習了,小孩子學外語有利於開發認知能力這個益處是孩子早教中一個不可忽視的考量因素。

    另外一個重要考量因素具有十分明顯的中國特色。以應試為核心的中國教育體制可以說是病入膏肓,舉國上下深惡痛絕,可是又都在苦苦掙扎之中去圍著考試這個指揮棒轉。恰恰在學前教育這一塊出現了一個空擋,不完全受到學校考試體系和國家行政手段的控制,這樣給大家一個嘗試的空間,也給了國外各種英語教育機構蜂擁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個機會。其中一些比較優秀國外機構帶給了學齡前兒童和家庭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使得我們自身的漢語幼兒教學水平完全不能與之抗衡。這樣的教學機構可以說為中國的學齡前孩子打開了一扇神奇的心靈視窗,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知識和認識世界的全新角度。很多孩子被這樣的英語班所吸引,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中。雖然說未必是這些機構英文教得好,更不是所謂的孩子學外語容易,可是這樣讓孩子體會到學習樂趣的英語班的確也是早教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從純粹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學齡前開始學外語仍然沒有必要,孩子在語言方面不會有多了不起的收穫,不是一個很有效率地選擇。但是,從認知能力的開發和開啟認識世界的視窗這兩層意義來看,選擇一個“洋味”十足的幼兒外語班還是有相當益處的。就像很多父母送孩子去學圍棋鋼琴一樣,不會有誰一上來就指望孩子成為頂尖職業棋手或是職業演奏家,那麼對於幼兒英語班不妨也採用同樣的心態,不去背語言學習的包袱,不去計較學了多少外語又記住了多少,放棄急功近利的浮躁,孩子和父母的收穫可能要大很多。同樣,在條件不成熟的地方,自然也沒有必要去背上無盡的心裡負擔,學齡前的孩子不學外語並不會錯過什麼,畢竟世界上幾乎沒有幾個國家是在學齡前就拼命學外語的。

  • 2 # 童繪王國

    其實學齡前要不要學外語?

    應該怎麼學?

    想讓孩子學可是家長英語不好怎麼辦?

    把握12歲以前的語言敏感期,找到英語啟蒙的正確方法

    曾經有一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擊起多少人心中那份想去探尋世界美好的憧憬。在21世紀的今天,要想見識更廣闊的世界,就得學好英語。這話會不會太言過其實了?非也,英語雖然只是一門語言,但也是開啟世界的一把鑰匙。

    英語和母語,孰輕孰重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只有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才能夠獲得最先進的生產力,而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多以英語書寫。即使很多書本有中文版本,但翻譯的也許是好幾年前的知識,想看一手的最新資料就得查閱國網路站。

    改革開放後我們華人也喜歡上了旅遊,走出國門去看看到底外國的月亮圓不圓,但很多人苦於不通洋文,無法和當地人溝通,只能走馬觀花、到此一遊,買點紀念品回家,而西方的文化精髓、民俗風情通通不曉。所以,學好英語非常有必要,英語不僅是門語言,也是一種工具,連線西方文明的工具。

    那麼咱們中文不重要嗎?中文可是現在很多國外的人都想學、正在學、最難學的語言。但其實,英文和中文的學習並不對立,甚至可以相輔相成,尤其在孩子的語言啟蒙階段。研究表明,3 - 12歲的孩子學習外語的能力非常強,這得益於大腦的“布羅卡斯區”在這個時期非常活躍和靈敏,尤其在6歲以前腦部的學習區能力最強。腦部專家研究功能性核磁共振腦造影時發現,學習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時間越接近,腦部處理兩種語言的區域就越靠近,甚至部分重疊。也就是說在3-6歲期間讓兒童接觸雙語,孩子內在的語言系統就會接受這兩種不同的語言刺激,而獨立地發展起來。所以,哈爸哈媽們學英語和學中文可以雙管齊下啦!

    國內家庭的英語啟蒙現狀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英文啟蒙煞費苦心,家裡繪本一大堆、機構每週1-2次、網課,

    但卻走進了很多誤區。

    英語啟蒙為何要從英語童謠開始

    英語啟蒙的第一步是“聽”,和母語學習的方式一樣,對孩子來說有了大量的“聽”的輸入後,才會逐步掌握“說”的能力,最後才是獨立閱讀和書寫。

    英語的“聽”,可以從聽原版的童謠、繪本和動畫片開始。那麼為什麼要先從英語童謠開始英語啟蒙呢?因為童謠用詞簡單、朗朗上口,有著歡快的旋律,是最容易被小小孩接受的方式。除了孩子喜歡聽、並且喜歡重複聽,更重要的是英語童謠所涵蓋的內容很廣泛,不僅可以學習數字、字母、正反義詞、形狀、方位等重要的概念,還可以培養孩子在節奏和音韻方面的樂感。

    雖然童謠結構大多不復雜,但其中的詞彙量並不簡單,有些甚至比繪本或口語中所用到的單詞難度高,這些單詞如果死記硬背,效果肯定不佳,但如果透過有趣的歌唱或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反覆參與,就能很輕鬆地幫助孩子記憶新的單詞,讓孩子願意去嘗試新的內容。

    英語童謠的啟蒙式學習還能為原版閱讀打好基礎。無論英語還是母語,都是聽力理解先於閱讀理解。經典的英語童謠,在句式上採用了一些基本的英語語法結構,透過孩子經常吟唱,童謠中重點的單詞和句式會很自然地留在他們的腦海裡。

    最好的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夥伴。別擔心自己的英語水平不夠好,簡單押韻的童謠,一定可以讓你和孩子共同收穫成長路上的歡樂和進步哦!小小孩聽英語童謠的時候,如果還能配上親子互動的遊戲,下次再聽英語童謠的時候,ta就會充滿了期待。Let’s do it!

  • 3 # 喬爸的教育LAB

    有必要

    先看圖

    7歲以後,語言學習能力下降明顯:

    語言的發展主要有兩大階段:0-3歲是語言準備期,寶寶透過聽,進行詞彙儲備;3-7歲進入語言發展期,這時候寶寶開始嘗試用完整有邏輯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嬰兒期的寶寶辨音能力非常強,這個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弱化的。如果能在嬰兒期給孩子輸入英語,長大後,他就能分辨出相似單詞間的細微差別,聽力肯定不成問題。

    英語發音的口型和漢語發音的口型不一樣,孩子的面部肌肉、發音習慣一旦形成了漢語的模式,英語也就很難輸入了。

    理論這麼多,沒有案例?當然有。喬爸喜歡的一個明星,卻成了反面教材,我們可以馬上看出,不同明星在不同年齡階段學習英語以後發音的素養:

    麗穎同學相應在拍這個廣告片的時候也應該經過了刻苦的訓練。但是,語言這種東西基本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複習了等於沒有複習,努力了也看不出努力!”說的就是語言的學習需要長期的累積和訓練。

    而其他兩個明星一個來自上海,一個來自香港,從小就在兩個中國國際教育最發達的城市,語言的功底和表達也就是順其自然。

    麗穎出現的河北口音,不怪她,只能說明英語學習的時間太晚。有人說:“她已經是明星了,無所謂,有錢就行!”

    但這樣的“有人說”也只能證明這個人對於自己生活態度的太隨便。而相信像趙麗穎這樣的當紅女星對於後期英語學習基本需要惡補。

    “一個優秀的人,為了保持自己的優秀,一定會讓自己變得更好!”

    而如今的明星也意識到這樣的問題,陳小春在和兒子Jasper溝通的時候,也在不斷創造英文環境,就算生氣,也在用英文溝通。

    當你說,不要吧,不過是說英語而已。別人已經自己在讀繪本;

    當你剛剛意識到,好像應該學習英語。別人已經可以自由朗讀原版書籍;

    當你覺得英語不行,還得補補。別人已經把英語作為溝通工具,開始涉獵先進的知識。

    所謂,語言的提前,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表演,不是為了拿幾塊證書。

    而是當這個世界越來越快的時候,我們能夠用自己的溝通能力,更多的視角去了解這個世界。

    喬爸一直認為,所有的知識汲取都來自於你對語言的理解速度。而一個擁有語言優勢的孩子,能更快的瞭解這個世界。

    有時候,格局和視角,決定了你和別人的不同。而語言就是讓你不同的鑰匙。

    在看看這個。

    人家可是從18個月開始學習漢語的喲。

    咱們還有什麼擔心和藉口?

  • 4 # 豆小米媽媽說

    當然有必要學英語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孩子越早接觸外語,越容易接受,從而感興趣容易掌握。孩子如果到我們國家規定小學三年級才零基礎開始學英語的話,母語已經占主導地位,對於外語只是當作一門學科,而作為不是一門語言來學習。這時候學習的英語也是中式英語,沒有小時候早期學習英語,培養英語思維,英語口語交流那麼容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把種子放在紙巾上灑一點水,其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