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藝詩書畫

    這裡面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木蘭的姐姐年齡大了,已有婚配,客觀上去不了。

    二、姐姐性格文靜,身子骨較弱,不勝任替父出征。

    三、木蘭性格潑辣,英勇果敢,頗有男兒風範,又自小熱愛習武,有一身好武藝。

    綜上所述,替父從軍的是木蘭而不是她姐姐,原因大概如此,但我本人比較相信第三條。仔細閱讀品味《木蘭詩》,我們可以從中找出端倪。

    木蘭女扮男裝,在她替父從軍之前就己經開始了,甚至,他父母也許一直把她當男孩子來養著,否則,她在集市上東西南北跑來跑去採辦出征的馬匹和裝備,街坊鄰居不可能認不出她是女兒身。

    另外,出征打仗不會騎馬,使不得兵器絕對不行的。而騎馬執戈,在古代都是男人的事情,木蘭之所以武藝高強,這鞏怕跟她平日裡女扮男裝練習騎射之術有很大關係。須知古代婦女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以文靜少言,針工女紅為婦德,絕少拋頭露面。木蘭也只有女扮男裝,才不會被小夥伴恥笑。

    因此才有後來的“出門見夥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其實,在從軍前,他們也根本不知道木蘭原來是女兒身。

  • 2 # 一憶一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

    從木蘭詩裡不難看出,這是皇帝親自點的兵,木蘭父親名列其中,必須應徵。由此可見,木蘭的父親應該是軍人出身,不然不可卷卷都有名字。在這種條件下,花木蘭做了一個對策,替父親出征。在此時他的家裡人是不知道的。

    《雌木蘭替父從軍》曾經這樣寫道:木蘭的父親叫花弧(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

    花木蓮是花木蘭的姐姐,其性格極為溫柔嫻淑。

    那麼題主的為什麼木蘭的姐姐不去替父從軍反而由妹妹去?

    從追贈有孝烈之諡也。不難看出木蘭的性格。性格上花木蓮肯定不合適做打打殺殺的事情。

  • 3 # 聽風軒主

    從《木蘭詩》中我們得知,木蘭上有長姊,下有幼弟,可為什麼是木蘭替父從軍呢?我從下面幾點分析下。

    1 從年齡上分析:歷史上記載木蘭是南北朝人,我特地上網查了下,這個階段,戰爭頻繁,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醫學退步,人民的平均壽命男為39歲,女為46歲,我們設想木蘭的父母當時28歲,如果15歲結婚生育,木蘭長姊年齡13週歲左右,估計已經發育,木蘭11週歲左右,幼弟9週歲左右,這樣一比,木蘭年齡合適。

    2 從相貌上分析:我猜木蘭的相貌更像父親多些,外表男性化,假小子一個,木蘭詩上曰: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在古代,欺君之罪是要命的,木蘭肯定明白這點,她扮男裝別人肯定辨認不清。

    3 從責任心孝心上分析:這點最重要,木蘭肯定是個又善良又孝順的好女兒,他不忍心年邁的父親上戰場,決定替父從軍,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 4 # 淮安的日常生活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愛人們喜愛。

  • 5 # 中國茶文化知識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女人們就如一顆顆閃閃發光的珍珠鑲嵌在在浩如煙海的史書中,而花木蘭絕對算得上裡面最讓人側目而視的一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塵封的歷史,撥開迷霧,一窺這位巾幗英雄的一生。

    廣為傳頌的《木蘭辭》,最早見於《故今樂錄》,穿越千年依舊朗朗上口,向後人們講述了奇女子花木蘭,代父從戎,歷經生死沙場十年,憑藉自己的勇氣與智慧在戰爭中立下赫赫功勳,最後榮歸故里的傳奇故事。

    為什麼木蘭要替父出征?因為當時花木蘭的國家,北方邊境經常受到遊牧民族的襲擾,朝廷不堪其負。故決心擴充軍隊以應對邊患,但常年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尤其是兵源已經嚴重不足,故只能發動強制徵兵的行動。朝廷規定凡家有成年男子,必出一丁入伍。當時花木蘭弟弟尚處年幼無法應徵,而父親早已年邁力衰,一旦入伍,必定有去無回,為了保全父親生命,無奈之下作為家庭長女的花木蘭,只好冒用父親的名義,替父出征。

    但真實歷史上,關於花木蘭的生平的記載史料不甚了了,眾說紛紜,不一而足。關於姓氏,翻閱歷朝歷代以來的相關史料研究,花木蘭事實上並不姓木,而姓魏。 關於出生時期,一說她生於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年間,還有一說她是隋恭帝年間生人,前後時期跨越足有百年。花木蘭出生地,說法就更加多了,四川閬中,河南商丘,陝西延安都是花木蘭可能的出生地。

    讀完《木蘭辭》,一般我們都有這樣的兩個疑問,一、打仗從來都是男人的事兒,花木蘭是怎麼能應徵入伍的?二、花木蘭是怎麼能在男人扎堆的軍隊中隱藏自己是女兒之身這一事實的?雖然詩中做後一句做一點簡單的解釋,但畢竟男女有別,作為女性有時候多有不便,究竟花木蘭是怎麼做到隱藏身份的呢? 其實我們結合史料,不難發現其中的奧妙,一切都是由於古人太單純。

    翻閱資料我們可以發現,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實行的是府兵制度,徵兵時往往是以村為單位進行募兵。也就是說花木蘭,朝夕相處的戰友大部分都是同村的親戚好友,平日肯定對她隱藏身份提供了莫大的協助。

    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個民風相當開放的時期,男女交往沒有後來那麼多的講究,對於著裝也是比較開放,並沒有什麼嚴格要求,男女沒有太分明的界限,女子如果不用胭脂水粉,風吹日曬的,加上穿著男裝,看起來與男子無不同,不像現在的女子個個精心裝扮,古代的差異化沒那麼大。後宮的女子有條件爭奇鬥豔,百姓的女兒一般都灰頭土臉,再穿上男裝,整一個假小子,很難辨認的。

    而且那段時期,常年兵荒馬亂,百姓多忍飢挨餓,因此絕大多數的人長得比較的消瘦。再加上入伍後,木蘭穿上和別的士兵一樣鎧甲,更不會被人們發現,從而順利的逃過旁人的眼睛。

    因為在多年以前花木蘭的父親原來在軍中有一定的職務,故此次徵兵,木蘭的父親才會被可汗親自點兵。木蘭冒名接替父親,入伍時可能是軍官,而軍官一般都是有獨立軍帳的,這就給她留下了一部分的私密空間。

    由於花木蘭從小習武,入伍後憑藉自己一身好武藝,奮勇殺敵,體型上估計也是健碩的,花木蘭在行伍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從而贏得部下的尊重和上級的賞識,確立了自己比普通男人更加勇猛的個人形象,打消了一部分人的懷疑。後來隨著局勢的發展,逐漸花木蘭從基層軍官逐步晉升為指揮官,地位提高,也就沒人敢當面質疑她的身份。

    其實有人懷疑過她的身份,懷疑她是女兒身,但無人敢揭穿她,畢竟她是上級,誰敢去問呢?難道問完還要查驗不成?所以此事即使知道的人,也裝不知道,而打仗時士兵多得如過江之卿,誰會特別在意一個人到底是不是隱瞞了身份呢?

    關於花木蘭的結局,《木蘭辭》中呈現了一個幸福的故事,但查閱資料發現關於花木蘭結局說法頗多——

    根據《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記載,軍隊凱旋歸來後,皇帝在得知花木蘭的真實身份後,不僅沒有追責,反而要將她納入後宮,木蘭不肯並以死拒之,自殺而亡。而根據《隋唐演義》記載,花木蘭征戰十餘年凱旋而歸後,皇帝要對她封賞。但一旦接受封賞,那自己女兒之身的的秘密就再也無法隱藏,迫不得已只好向皇帝主動認罪,皇帝得知後,非但沒有治木蘭的罪,反而要給她加官晉爵。此時的木蘭卻無心做官,便婉拒了皇帝的任命,回到了家鄉並從此隱姓埋名,過上了與世無爭的生活。

    誰說女子不如男?花木蘭用她的一生詮釋了中華文化中最核心‘忠’與‘孝’,備受後人的推崇,就像西方文化中‘聖女‘貞德,一樣作為女性的傑出代表,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現在多地仍有木蘭祠與木蘭廟用來紀念這位巾幗女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是為減肥減脂,一個星期跑步多少次合適?跑步時間越長減肥效果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