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狐習禪

    題主好,《唐詩解》說孟浩然的《春曉》一詩“非妙悟者不能解”,這句話很有見地。這首詩看是平平無奇,實則水深難涉,野狐不敢稱“妙悟”,只是斗膽談談對《春曉》一詩的理解。

    春曉(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中的情景,我們都有過或多或少的經歷和感受,因為熟悉,讀起來感到很親切。春天的早上,詩人躺在被窩裡,外面的鳥雀喧鬧。春乏夏困,還想繼續賴床,群鳥亂啼,詩人沒法再睡。起身走出房間,Sunny滿庭,積水一地,四處落英,一片殘敗。昨晚睡得太沉,不知何時變天,好花正紅,還沒來得及好好欣賞,可惜風雨無情,真是令人傷感。

    詩歌主情,唐詩更是如此,但背後必有理趣,要有生活實景,要符合生活的邏輯。上面野狐解讀的,就是詩人生活中的實景,詩歌所抒發的愛春惜陰之情就以此為載體,也就是借景抒情。

    但詩歌不可死讀,哪有這樣現成的景讓你借來抒情,這是詩人把自己生活中許多片段彙集濃縮在一起,把自己對生活、對人生和自然的理解感悟滲透在其中而成的。這種情形在詩中很常見,詩歌多是這樣產生的,即興之作,眼前的景只是一個誘因,靈感源此而來罷了。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冰山還有十分之九都在水下,我們集體潛水吧。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眠”有實指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暗示,意思說人們對春天的感知是麻木遲鈍的,春天已經到了,人們還像冬眠的動物一樣,眠而不覺。人們感覺上的春天,要比物候上的春天至少晚一個月,春天一半在冬天,一半在夏天,稍微不注意,今年春天又完了。動物對自然的感知要比我們敏感得多,她們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讓自己越來越遠離了自然。“春江水暖鴨先知”,家禽如此,鳥就更是如此了。春天是交配繁殖的季節,你可以錯過,鳥是堅決不可以錯過的,錯過就會滅種。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鳥雀呼晴”,晴天鳥會更加活躍。到處都是鳥在啼叫,自然是天氣晴好。“夜來風雨”是指昨晚天氣突變,一陣風雨打落無數花瓣。真是風雨難測,世事難料;好花易落,好景不長。這是詩人多少年的人生感悟,包含著多麼深刻的人生哲理,但他不直接說出來,只是讓你體會感悟,這點要比宋詩高多了,不教訓你,你自己理解,最後好自為之吧。

    這首詩是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所作,孟浩然四十歲以前在鹿門苦讀,為科考準備,對出仕為官,他當然是充滿希望和熱情的,古代哪個讀書人不是如此。年近四十,想想,孟浩然會是咋樣的心情,他傷感的豈止是春天,更多的是自己的青春和自己的命運。

    你要是在三十歲前真正讀懂這首詩,你將來必然了不得;你要在二十歲前真正讀懂這首詩,你將來必然不得了。可惜大多數人和野狐一樣,要用大半生才能讀懂這首詩。人生的不幸也常在於,我們懂得了如何更好的活著,可我們活著的時間一大半都不見了。

  • 2 # 老馬識途183228897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眠"句,言山中無甲子(不覺曉),臥起隨自然(聞鳥而起)。

    "夜來"句,言四時有更迭,可由聽雨看落花而知也。

    首句"不覺"與尾句"知"(覺)呼應,寫的是不問世事隱居者的生活。

  • 3 # 閒適人家

    妙在於意境,人生不得意如孟浩然,將理想埋于田園,春耕夏收,讓一顆心安頓!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

    風雨入詩歌,人生悲離多,我們習慣於“風雨人生”的慨嘆: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又如:暝蟲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聽雨寒更徹,開門落葉深。 昔因京邑病,並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遲迴共至今。

    人生多有不如意,寒雨中盼歸程,淋心徹骨寒,境悽人悵!

    再如: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人在天涯,情切依依。

    孟浩然的這首詩,千古在於,給人正意新思,被人解讀出:香夢詩,甜睡詩,雅夢詩,夢境詩,惜春詩,意象詩。

    輕風細雨,詩人香甜的夢鄉中,覺醒詩意醞,風雨洗出明麗,風雨洗去可恨。一個風雨搖落春花,帶走春光的早上,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風雨人生何以明,浩然春眠境自清,

    明朝又知花落期,那得心神閒安靜!

  • 4 # 華夏山河

    孟浩然的詩歌,除了大家熟知的清淡自然之外,還有一層不易察覺的隱喻情感。

    提到唐代詩人孟浩然,他身上的標籤就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之一,和王維並稱為“王孟”,代表了大唐盛世山水田園詩的最高成就。

    孟浩然詩歌中的自然恬淡風格,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解讀的那樣,

    真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的築在一聯或一句裡,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詩沒有。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

    是他的詩歌最為顯著的藝術特色,是毋庸置疑的。這裡側重要說明的是,他在是詩歌中所隱含的表達內容。

    以他膾炙人口的一首《春曉》為例,主流的認識和解讀,都是在一片春意盎然之中,詩人睡意闌珊,透過白描似的描寫,和對鳥啼、風雨聲,花落等意象的具體勾勒,看了對大好春光的喜愛和內心的愉悅之情。

    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因為“詩言志”的文體特性和功能,古代很多文人的詩歌,都是他們生活狀態和心態的具體寫照。王維的很多詩歌,充滿了禪意禪趣,也是他在經歷了仕途上的風光之後,感悟社會和生活的體現。

    魏晉時期的陶淵明,獨樹一幟的田園詩,也是他在經歷了仕途上的幾次大起大落之後,對官場的各種虛偽深深厭倦之後,對生命價值的自我體驗和生活感觸。找到了一個最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歸宿。

    而孟浩然,在他的一生之中,基本上和當時文人都狂熱嚮往、並不懈追求的仕途,沒有交集。是一個終生都未曾染指仕途的文人,這對於一個以儒家思想行事入世的人而言,打擊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孟浩然的詩裡面,並沒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豁然敞亮。據一些史料記載,長期借酒消愁的孟浩然,體弱多病,尤其是到了晚年,更是由於毒瘡而常期臥床不起。

    在這種狀態下,寫出的詩歌,與其說是被誤解的喜悅,還不如說是他詩歌創作風格一以貫之的自然表現。這樣,詩歌內容和真實的心理狀態,至少在後人解讀時,容易出現錯位和不對等效果。

    就像晚唐大詩人李商隱的很多無題詩一樣,詩歌字面上的含義,由於其朦朧隱晦的特點,已經讓後人帶著猜測研讀了數千年。這些詩歌背後,真正的含義,或許已經被我們過分解讀了,或許我們還沒有觸碰到詩人詩作的本意。

  • 5 # Z趙汝鈞

    這是一首惜春詩,詩人抓住春宵一刻,透過聽覺,處處聞啼鳥,寫出春天生機勃勃。透過意覺: 花落知多少,寫出大自然的更替代謝。詩以清淺的語言,將美好的瞬間凝成永恆。在就是它的真妙之處。

  • 6 # 紅葉知秋37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詩中蘊含著珍惜人生春曉,不願讓美好事物過早逝去的感想,永遠引起人們心底的共鳴。

  • 7 # 刷鍋老

    “非妙悟者不能道”,“妙悟”大概就是很高的境界了,不是一般人所能說的。

    豐子愷與弘一法師一起用齋,吃著一碟鹹菜,就說:“怎麼這麼鹹呀!”,法師說:“鹹有鹹的味道。”喝了一口青菜湯,就說“怎麼這麼淡呀!”法師說:“淡有淡的味道!”豐子愷大為感動,法師眼裡,什麼都好。讀詩也差不多吧,同一首詩,有人讀到深情,有人讀到淡然,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那是因為各人的性格口味有異。

    《春曉》這首詩,我覺得不深不淺,不淡不濃,很和我的口味,因為我既不能妙悟,也不是一點感受都沒有。

  • 8 # 抱庸詩書

    世傳孟詩多為五言短篇,概言山水行旅,頗有造詣,故與王維並稱王孟。

    相由心生,詩心亦然。孟浩然終身不仕,並非無意做官,實乃機緣不至。四十歲遊歷京師,與宰相張九齡、王維已為忘形之交。有一次王維在傢俬自邀請孟浩然,唐明皇忽然來他府上。皇帝聽說過孟浩然,就詔他來見,並欣然誦讀其詩。剛好讀到“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之句,怒對孟浩然說,你沒要求要做官,我也沒有棄你,為何誣衊我?於是打發他走了。後來,朝廷的採訪使韓朝宗約孟浩然一起去京師,想薦他入官,孟與老朋友酗飲大醉,再次錯過機會。

    史評“浩然為詩,佇興而作,造意極昔,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獨妙。雖氣象清遠,而採秀內映,藻思所不及。”又云,唐明皇時,章句之風大得建安體,論者惟李杜為尤,介其間能不愧者,浩然也。

    《春曉》是孟浩然求仕之前隱居鹿門山時所作,當時孟尚未出山求仕,也未經塵風漂洗宦海沉浮,所以抱庸認為,不必對此中隱情過分掘鑿,此詩就是一首描寫雨後春景田園山水之作。詩起於春困之閒,爾後以鳥聲說襯春囂,三句忽省憶昨夜沈夢不知風雨,四句由滿地落花婉道惜春之情。全詩清新質樸,詩心恬談。如此而已。

    (圖片摘自網路)

  • 9 # 雨後新晴原創

    孟浩然,與王維一樣,是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歌,風格自然恬淡,意向明晰,意蘊幽美,意境悠遠,餘韻繞樑,美感怡人,讀之使人沉醉,陶冶性情,增加對田園山水美的感受。

    《春曉》,是孟浩然的佳作之一,千古傳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中,花落知多少。

    春夜好夢香甜,不覺天已大亮,一睜開眼睛,耳邊響起鳥兒的鳴唱……春光多麼美呀,處處鳥語花香!不知不覺中,許多美好的物像,奔湧而來,呈現出一派盎然生機,令人陶醉,令人心曠神怡!

    昨夜曾有風雨的聲音,不知那些可愛的花兒,又謝落了多少?大好的春光啊,你能不能別流逝,紅粉佳人啊,願你們青春常在!人生路上,既有風花雪月,又有風霜雨雪,物換星移,人事有代謝,升降沉浮,青春易逝,事業難成,世間有無可奈何的事情啊!

    《唐詩解》評《春曉》:“非妙悟者不能道!”大自然歷來不缺乏美,而缺乏對美的感悟,此詩之妙,即妙在自然恬淡,對美深刻的感悟,妙在似俗實雅!明白暢曉,琅琅上口,通俗易懂,而詩情畫意盎然,無絲毫斧鑿痕跡,渾然天成。詩中有畫,畫意濃郁,極盡大自然美的韻律,將讀者引入美的境界,一幅春天的故事,怡人悅目!

  • 10 # 素心流年

    這首詩就像個烙印,刻骨銘心於人心間了,無論何時吟誦,便是駐足春天,不覺自醉。

    《春曉》(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1 乾淨清透自然,如春風帶著花香。

    孟浩然是真正意義上徹底歸隱的詩人。這首詩作於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經歷了科舉失敗,拜謁謀官,縱情山水的輕狂,翩翩少年郎成了中年大叔後,帶著無緣官場的遺憾,回到了他的根據地鹿門山歸隱,此時已47歲了。

    經歷太多,越能看淡一切,放下一切,清心寡慾,只有內心清透的詩人才會細膩捕捉自然的恬靜,寫出這首乾淨透徹的自然之音《春曉》。

    正如杜甫所贊“清詩句句盡堪傳”。

    2 沉醉春色又感傷花落,由喜而悲,真切妥貼,不著痕跡。

    “不覺”,詩人睡了個好覺,不知不覺,迷迷糊糊中被鳥鳴喚醒,慵懶散漫得令人羨慕。

    “處處”,啁啾起落,遠近應和,仿若置身山間花林,應接不暇,晴方好,雨亦奇,春濃人醉。

    “花落知多少”,清醒時,遍地落紅,頓生憐愛,因對春的愛才會見花落而傷春。

    四句,時間跳躍,陰晴交替,感情微妙變化,自然而然,不著痕跡,卻饒有趣味。

    3 淡淡傷感中,不經意間,流露詩人對生平遭遇的感慨。

    感嘆一聲“花落知多少”,或許也在感嘆自己經歷風雨,不幸的人生遭遇,傾吐半生淪落之苦和政治壓抑之痛,感慨人事變遷,朋友零落的孤獨。

    隱居,是一種不得已的逃避,是一種人格獨立,操守自持的孤獨,那份隨性自然,寧靜淡遠的背後是理想夭折後的自我療傷。這場春夜酣暢的“眠”,是詩人經歷風雨之後的解脫,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於世辛酸與落寞。

  • 11 # 亮月半

    《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妙,春眠,不僅指春天尚未甦醒。也指人在生命的春天不覺醒,不知曉。處處聞啼鳥。處處聽聞感受春天來臨的鳥兒之鳴,也指人感受生命春天般來臨。夜來,指黑夜來臨。也指人生沒有光明失去光明的挫折時期。風雨聲指自然的風雨也指人生經歷的風風雨雨。花落知多少,是自然花枝花朵落,也指人生生命容顏的飄落,生命逝去!句句雙關語意。

    春眠不覺曉,還有另一種意,春眠,春天已逝去。不知曉。處處鳥叫。後兩句指夏天來臨,人生已值旺季,然而坎坷頗多,多少花飛人逝的感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最講男女平等,結婚時卻要男人買房買車拿彩禮這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