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人6045869
-
2 # 此箋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句摘自宋代詞人晏殊的《蝶戀花》,王國維先生以此句作為做學問的第一境界,不外乎萬事開頭難之意。成大事者,登高望遠,自是有自己的一番雄心壯志。但要忍得住寂寞,耐得住蕭索,要有一股不怕艱難險阻的勇氣。
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句摘自宋代詞人柳永的《蝶戀花》,王國維先生以此句作為做學問的第二境界,不外乎堅持就是勝利之意。要想成大事,必須要有上下求索和孜孜不倦的專注與奮鬥精神。就像屈原那樣,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無悔。
第三重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句摘自宋代詞人辛棄疾詞《青玉案·元夕》,王國維先生以此句作為做學問的第三境界,不外乎“得來全不費工夫”之意。忍得住寂寞,耐得住求索,所有的精力與功夫都用到了精緻,厚積才得薄發。原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此刻所有的困惑煙消雲散,柳暗花明山清水秀,剎那芳華,終得境界上的頓悟。
人生三境界,可以指做學問,可以指成大事,亦可以指追求心中所想與所愛。不管是哪一種,要想看到即在燈火闌珊處,必須追尋千百度。千百度,登高望遠,容顏消瘦,一樣不曾遺漏。
-
3 # 忘憂山主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三重境界,正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所經歷面對的。
第一重境界:有夢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萬事開頭難,成大事者,胸懷大志,登高望遠,要有自己的夢想。
第二重境界:築夢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堅持就是勝利,要想成大事,必須要有上下求索和孜孜不倦的專注與奮鬥精神,耐得住寂寞、酷寒。
第三重境界:圓夢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忍得住寂寞,耐得住求索,所有的精力與功夫都用到了精緻,厚積才得薄發,困難之後總有柳暗花明的時候。
有夢、築夢,圓夢乃人生必經之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中國夢,藉此與諸君共勉。
-
4 # 南雪大俠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中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5 # 隨心shine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此三境界之詞皆為寫愛情的名句。
憑欄遠望,天涯路盡,也不能找到那人。
為其人日漸消瘦,也不後悔。
遍尋不到,卻在不經意的回首間,發現了她。
成大事業、有大學問的人,人生軌跡亦是如此。以王陽明為例,他的一生恰好可以貼合此三境界之說。
少年立志為聖賢,之後窮盡一生去探索、追尋,格竹失敗、官場貶謫,不論付出怎樣的代價都不後悔,後在貴州農場頓悟,以己心之是非為是非。臨終前尚有:“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
6 # 陳道農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此三重境界可做禪宗三境界的修行註解。初見禪時山是山水是水,再見禪時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三見禪時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三句分別對應相得益彰。初見禪時,除了決心並無藉助,前路一片迷茫一切都很陌生,加上困難重重內心蕭瑟,昨夜北風緊吹落一樹生機鋪滿一地枯黃,行者內心蒼涼獨自登上高樓,眺望著遠方,並不知該向何處,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然痴心不改、於絕境處風雨兼行,忽然發現出路,絕處逢生的喜悅更加堅定信念,從此後除了抬頭看天低頭走路心無旁騖。頗似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為得伊人青眼衣帶漸寬、人憔悴也渾然不覺,滿心滿眼都是佳人。行者如此一念致誠何愁修行無果?古人曾說,人如果像好色一樣喜好道學,沒有不成的。行者道心堅定一路披荊斬棘攀登到了山巔……然而,縱然是山登絕頂我為峰可也前行無路!于山頂盤亙日久忽覺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什麼都得到了好像又什麼都沒得到,僅有一空。也罷,既然無路那便下山,隨意擇一路下去,待得山下回首一望,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原來起點便是終點!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他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道不是尋來的,它一直就在、我本自具足!長嘯一聲縱身飛去,從此天地間任我逍遙!
-
7 # 弘揚中醫為了百姓健康
如何理解王國維先生的三重境界之論?
答: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做學問的人初期猶如一樹之碧綠遇寒夜秋風落盡一身鉛華嫩蕾,獨留經霜孤枝直上百尺竿頭,來到了做學問的無路之路盡頭之處。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做學問的人到了此處是前無寸進之路,後無半點退途,四方上下,前後左右既無立錐之地,亦無攀爬之巖,心有不甘,思無坦途!營陰暗耗,無怨無悔!只為心中的一點信念,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大海撈針,群山覓寶,天上地下,無處不到,為的啥?“尋他(她,它)”!唉!有一個尋它的你,又有一個被尋的“她”“他”“它”。
這樣的話,以你有限的做學問的心,去尋求無限的學問的涯(學問的無止境)!可能嗎?天狗尚且不能啃月,蚓蛇豈可吞象?
那咋辦呀?您說?
做學問的人最後說了出來:
方法是驀然“回首”!“回首”,勿要向外尋,只往心內走!明朝李時珍有描述這種方法:“內景隧道,惟返觀自照者始能察之。”
“回首”,“掐頭去尾得其中”,“倒騎青牛”,“倒騎白驢”,無首的方能“刑天”,無我的方合“無涯”!以往的做學問都是以有個“我”來用事,今方曉“無我”的學問才是真正的學問!
哎呀,“燈火闌珊處”,燈火即一點尋覓之火 ,“闌珊”?即燈火稀疏冷清之處,燈火照不到之處,眾人多不願處之處!哪裡啊?
唉!做學問都是有我,獨獨這“無我”之處才是真正的“燈火闌珊處”。
待找到了這“無學問的學問”,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做大學問的學問家。
您以為呢?
對吧?
-
8 # 原來秦春月
國度裡評為先先是老師,就像天國裡面的擁抱雞蛋的靈裡有生命,誰先生在神家裡,誰就先生知道聖靈岀生,這是從神生的兒子聖靈復活,聖經有講道,問餅不要給石頭,問魚不要給蛇,問雞蛋,不要給蠍子。
人吃餅能養命,石頭是無心,是釘對人,是死氣沉沉。叫人要像活石的來到主前,—塊一塊建造。
問魚不要給蛇,文化要有魚進,就是道路真理,事實。叫人不要拜蛇龍為神文化在人群中心,人為有
人害人。
問蛋不能給蠍子,人的蛋裡面是有生命。蠍子蜈蚣,是和雞蛋鬥毒。
三重境界之論,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真人真神,人信,合而為一,就是復活在主耶穌基督為體重了。
人靠兩爺仔,是耶和華為天父,耶穌為聖子是聖靈復活。
人要靠有兩娘仔,兩娘女。耶穌就是以馬內利,他是女人後裔。
-
9 # 王定明最強大腦培訓師
王國維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形容要立大志立長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所以做事情一定要高瞻遠著,定下目標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種境界的可歸之處就在於堅持。滴水可以穿石。你定下目標的時候呢,最需要的就是堅持。因為只有堅持你才能迎接最後的勝利。
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我們經歷過前兩種境界之後,克服了種種困難。各種阻礙。驀然回首的時候,原來我們已經成功了。之前之前的各種迷霧散去。迎任而解。
這不僅僅是做學問的境界,也是做事的境界。更是創業的境界。依次經歷三種境界才是完整的境界。
-
10 # 六枝申斧
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先生在他的著作《人間詞話》中提出做學問的三重境界,繼而引申到做人,他引用三句詩來表達,別出心裁。這三重境界分別是:
第一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第一境界體現了作者登高望遠,尋求目標,積極進取,勇於探索的追求。
第二境界表達了作者一旦目標鎖定,就努力奮鬥,以至於累得形容憔悴也無怨無悔的決心,概括了一種鍥而不捨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
第三種境界是說經過自己得苦苦修煉歷經磨難之後,終於有了飛躍,就像佛覺悟了一樣,不經意間,自己的目標已經得到了。真是既欣喜又安靜。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說是不少人熱捧的,但王國維年輕輕就沉湖自盡不更使人遺憾嗎?
-
11 # 鄭國柱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透過三句古詩,高度概括出人的成才所必經的三個階段或三個層次,應該說,這也是其成為國學大師的奮鬥歷程和經驗總結。按照季羨林先生的解釋,這三境分別寫的是預期、勤奮和成功。
第一境所引之詞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昨夜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了天涯路。昨夜的西風使固有的慘淡、悽迷氣氛又增添了幾許蕭瑟、幾分凜冽。風烈,樹凋,人孤,悲涼,悽慘,無助。
“望盡”可見其眺望之遠、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這是一個人在孤獨之中尋找理想、尋找目標、尋找生命著落點的痛苦時刻。我以為,屈原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屬此境。
第二境所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王國維則用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辛勤努力,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頻寬也不後悔。
這是一個人找到了奮鬥的目標和奮鬥方向,全力以赴、不惜代價而努力的過程。“面壁十年圖破壁,難籌蹈海亦英雄”正是表現出了勤奮刻苦的頑強精神和英雄氣概,不會亞於此境。
第三境引用的是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原詩意為在元宵佳節時,遊人如織,燈火如海,作者千百度地尋尋覓覓,然而在驀然回首的一剎那,卻發現佳人在昏暗的燈火處。
王國維引申為做學問、成大事業者,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覆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成就。“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也可看作對此境的詮釋。
按照今天成功學的解釋,成功不但需要有理想目標和預期,需要刻苦勤奮,還需要具備天資和機遇。
天資就是人的素質,主要指人的智力,包括人的創造力、想象力及某方面的聰明智慧,還應包括人的非智力因素。天資極高的人可能就是天才了。
唐代大詩人李白就不避諱自己是天才,“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表現出李白豪放氣概。《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中記載:“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瞻逸,名聞天下。”
明代《訓蒙駢句》作者司守謙,史稱其“天才超逸,下筆萬言。”縱觀古今中外天才人物可以發現,天才並不是天生之才,天才是勤奮學習,勇於探索,披荊斬棘,努力拼搏,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出來的智慧之花。
機遇就是好的境遇,好的機會、時機。李白《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講的就是機遇。機會來了,椰風擋不住。正可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唐·羅隱《籌筆驛》)。
歷史上多少人有志無時,空懷滿腔抱負而時運不濟。南宋詩人劉克莊在一首《沁園春》中曾感嘆:“嘆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南宋詩人鄭域在一首《水調歌頭》中也感慨運蹇時乖:“百載一機會,人事恨悠悠”。機會失之彈指間。
想要成功,就應學會看準機遇、抓住機遇,創造機遇。機遇面前人人平等,關鍵是看你平時的準備和積累如何,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確實是至理名言。一個有能力的人一旦遇到有利時機,必定會奮發有為,有所成就。對於每一個要求上進的人,都應該努力踐行下面這個公式: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祝你成功!努力吧,你會成功!
-
12 # 惟德是崇
這裡的三種境界,是指王國維所說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一種境界當是面對現實,確立目標;第二種境界當是頑強拼搏,奮鬥不止;第三種境界當是苦盡甜來,攀上高峰。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三境界是: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三種境界是步步推進的關係:沒有第一種境界,就不會有第二、第三種境界;沒有第一、第二種境界,就不會有第三種境界;第三種境界,是第一、第二種境界的最終結果。正如王國維《文學小言》中所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同叔《蝶戀花》)’此第一階級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蝶戀花》)’此第二階級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階級也。未有不閱第一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者。文學亦然。此有文學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養也。”
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昨夜西風凋碧樹”是王國維所說的“成大業、大學問者”最初所面臨的境地。要敢於直面“西風凋碧樹”這樣的處境,要想辦法改變“西風凋碧樹”這樣的處境。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只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才能夠在這所有“天涯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這裡的“路”,就是符合自己實際的、透過努力可以實現的奮鬥目標。第一個境界,就是說的面對現實、確立目標的過程。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說的是為了實現“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之後所確立的奮鬥目標,頑強拼搏、奮鬥不止的過程。為實現當初確立的奮鬥目標,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在所不辭。即使“衣帶漸寬”,也無怨無悔;即使“消的人憔悴”,也無怨無悔。實現奮鬥目標的過程,必定是艱難而辛苦的。沒有這樣一種艱難而辛苦的奮鬥過程,自己當初所確立的奮鬥目標是絕對不會實現的。
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苦盡甜來。當自己確立的奮鬥目標,經過自己的艱辛努力得以實現,也就是王國維所說的“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時候,一種發自內心的愉悅感就會油然而生。面對“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也就是奮鬥目標已經實現,自己已經攀上高峰的情景,你一定會覺得:為實現這個奮鬥目標,自己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
13 # 牧遠年
王國維三重境界論“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於困頓之中立志,得高遠!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立志而後為之踐行,得深沉!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知行合一歷盡百般磨難,得平淡!
其實,做學問如此,人生亦如此!靜安先生藉詞之三重境界說推向人生說!有興趣可讀《人間詞話》一探心境!
回覆列表
人生三境界
晚清大學問家王國維提出古今成大事業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
第一種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緒:相關內容經歷曲折蒐集而成。“昨夜”操作不當,行將整理完畢之時,“望盡”幾小時奮戰的辛苦付之東流,痛惜之餘,誓要“不悔”今夜“憔悴”一翻,重整旗鼓進行梳理,希望“回首”間弄清“闌珊之處”的人生三種境界。
批: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關鍵詞落在“望盡”風起葉落,何等悽清,何等心境,登高樓,極盡視線卻不見伊人,何等悵惘---人生迷惘呀,不知往何處。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關鍵詞在"不悔、憔悴",思你、念你何等辛苦,人也瘦了、臉色也憔悴了,但始終不後悔,何等執著----人生找到目標,堅定追求。第三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關鍵詞"燈火闌珊處",尋尋覓覓,覓覓尋尋,你在哪呀,原來要尋找的你並不是在喧囂鬧市、眾目睽睽之處,不經意猛的回頭,發現你在那被人忽視的燈火搖曳的角落呀-----功名利祿皆是虛,萬事到頭終是空呀。
概而言之,人生第一境:迷惘;第二境:執著;第三境:反樸歸真(暫定)。
不禁要問,第三階段就是人生真諦?是否要追求第三境界?自己定位於哪個人生境界?若把人生分離成一個個片段,人生難道不是這三個境界的迴圈往復、週而復始嗎?孔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順應道,順其自然.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日有日出日落,花有花開花落;年有四季更迭,潮有潮漲潮落,事業有起有落,愛情有歡有痛;貢獻有大有小,報酬有高有低,-------看了等於沒看,沒看等於看了。
王國維在1908年發表的《人間詞話》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