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家搭配
-
2 # 育兒大叔學物理
育兒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它沒有標準的做法,只有唯一的目標,那就是讓孩子成為真正的人。結合自己的實際,與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做法。
一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早上起床,要求自己準時起來;起來後自己換衣服,換過的睡衣自己放到洗衣機內,刷牙洗面,然後吃早餐,不能拖拖拉拉,如果出現拖拖拉拉的現象,告訴他,上學會遲到,遲到會被老師批評。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換鞋,洗手,自己放好書包,並且要把書包裡用過的衣服放到洗衣機內,然後要把明天帶回學校的衣服放到書包。晚上睡前要求自己主動去刷牙。
二是自己犯了錯誤,自己去承擔後果。上週一晚上,他檢查書包物品的時候,發現自己的電話手錶不見了,他借了我的手機打他的電話,確認了電話不在家裡,經過檢視定位功能,確定了手表還在幼兒園,原來是他進幼兒園時從書包裡取東西時不小心丟了出來,給其他老師撿到了。第二天上學,他自己去找別人要回了手表,大人們沒有參與進去,讓他自行解決,這樣子才能吸取教訓。
三是每次孩子犯了錯,大人都要強壓怒火,問清楚小朋友的真實想法後,大人們再加以引導,避免下次再犯相似的錯誤。有一次,我發現大寶偷偷把大半瓶的茶仔油倒在了幾張紙巾上,我的媽啊,那個油可是給小寶寶擦身用的!我強壓怒火,低聲問他為什麼啊這樣做,他說他想做一個實驗。我告訴他,這個油是用來幹什麼的,以後小朋友做實驗,一定要先問大人拿器材,還可以邀請爸媽一起分享。
-
3 # 梅姐花
如何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談談我培養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有以下4點,希望大家可以借鑑:
1.言傳身教。教育家陶行知說:“我要兒子自立成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兒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 人。”所以我教孩子時時刻刻記住這句話。我的兩個孩子是在兩歲時我就開始叫他們說這句話!
2.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比如我在孩子兩歲時就教他們吃飯後自己洗碗,晚上自己學洗衣服,父母的包辦行為會使孩子失去責任心。
3.讓孩子懂得自己行為的後果。比如孩子做錯了事情我就教育他錯在哪裡,以後怎麼改正過來等等。
4.讓孩子體驗成功,父母要及時鼓勵孩子取得成績。比如孩子在考試時每得了第一名一次就將他200元錢。
爸媽們!你們有是怎樣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呢?讓我們互相交流經驗好嗎?
-
4 # 馮老師飄過
每一次的犯錯都是一個新的開始,也是孩子真正意識到錯誤所帶來的後果!我們成人也如此,縱然父母講過多少次不可為,我們毅然繼續犯錯,言傳身教,用行為來詮釋愛的方式以及對未來的指引!作為父母,更多的方式是遇事不責備,處事應明確,做人應誠信,談話亦注意,前行亦容易!
-
5 # 好嗨吆
當孩子闖禍,先別急著生氣,這代表他有不懂的地方需要被教導。老蘇老師親身示範7個步驟,帶孩子善用機會,從錯中學。
美好的假日早晨,Sunny從窗外灑落,帶來一地的明亮。趁著小蘇姑娘坐在桌前,拿著她心愛的彩色蠟筆開心創作時,我們大人趕緊把握這段空檔時間,進行年前最後的大掃除。約莫有一世紀那麼安靜,我們突然發覺大事不妙。還未滿三歲的小蘇姑娘,像只大肆破壞的酷斯拉,拿著鉛筆沿著她玩耍的路徑,一路從樓下作畫到樓上了。其實小蘇姑娘一向很乖,她總是安分地畫在該畫的地方,很少超過一張紙以外的範圍。對於這次“意外”,我們並不太生氣,畢竟我們能理解她其實是想引起我們的注意。但是我們也想利用這次機會,讓她知道這樣的行為並不好。
教孩子彌補不好的行為
■嚴正表達大人的立場“小蘇姑娘,你為什麼拿筆亂畫家裡?”她慈愛的媽咪故作嚴肅的說著。小蘇姑娘不講話,她知道闖禍了。“這是什麼時候畫的?”媽咪繼續問。小蘇姑娘還是不願意說話,嘴巴翹得高高。接著她轉身就想逃走,因為她的手上還握著“犯案”的鉛筆和原子筆。“哪一隻手畫的?我來打一下。”媽咪在小蘇姑娘的右手上,作勢輕輕的打了一下。“這樣亂畫可以嗎?”媽咪又問。“不……可……以……”知道自己闖禍了的小蘇姑娘,不情願的吐出這幾個字。
自己的紙上,這次為什麼會畫在牆上呢?你看,這樣牆壁變得很醜耶!”我帶她到她剛才亂畫的地方,看著自己的傑作。小蘇姑娘癟著嘴,一臉委屈的模樣。
■教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現在應該要說什麼?”媽咪問。“對……不……起……”小蘇姑娘小聲地說著。我也問:“要跟誰‘對不起’?”“爸……爸……對……不……起……”“不對,應該跟牆壁說‘對不起’,你看它變得好醜哦!”我說。“牆……壁……對……不……起……”小蘇姑娘一邊啜泣一邊說著。我再補上一槍:“還有門也被畫了,也要跟它說‘對不起’。”小蘇姑娘又走到門旁邊,語帶哽咽的說了聲:“門……對……不……起……”眼眶邊還掛著一滴淚。
這是我們夫妻倆對孩子很溫柔的堅持。小蘇姑娘也很努力的擦拭著右邊的牆壁,右邊的牆壁被畫的範圍較大,但她不含糊,不斷的起立、蹲下,由上而下很細心的擦拭著牆壁。沒擦乾淨的地方,媽咪也牽著小蘇姑娘的小手,一起再把細微處仔細處理完。
■真誠的讚美與鼓勵最後,所有地方全都擦乾淨了,媽咪擁抱著小蘇姑娘,親吻說:“我的乖女兒,你把所有地方都擦乾淨了,你真的好棒,我好愛你哦!”小蘇姑娘此時終於破涕為笑,在她媽咪懷裡露出一抹燦爛的笑容。眼前這一幕實在是太感人,嗚嗚嗚,當爸的我在一旁看得都快要噴淚了……事情有了圓滿的結果,真好!處理善後,大人絕不代勞這件事讓我想起,前幾天在雲林老家也發生類似的事情。就讀幼兒園中班的小侄子,為了要拿東西打翻了桌上的飲料,整個地上被潑灑得又溼又黏。每位大人都忙著善後,桌上、身上、地上……擦個不停。但是,小侄子人呢?我起身去找他,發現他一個人躲在角落裡,一臉做錯事、都快哭了的表情。我說:“做錯事後,怎麼可以自己躲起來哭呢?大家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趕快把事情處理好,就不會有人再罵你了。快出來,一起把地上拖乾淨吧!”小侄子跟著我出來,我去找了一支拖把,幫他弄溼、擰乾,接著交給他。小侄子從來沒有拿過拖把拖地,不過他還是很認真的把地上都拖過一遍。我一邊教他,也一邊示範給他看,而小侄子也很配合的照著做。我稱讚的說:“很棒,你好認真,這樣很好!你看這樣把錯誤彌補好,才是好孩子!”這時老媽走出廚房,問清楚發生什麼事後,馬上把小侄子數落一頓:“你哦,每次拿東西都不小心一點……”接著又說:
“唉喲,這拖把這麼大他根本拿不動,我來拖啦!”老媽作勢將拖把拿走,我阻止她說:“不可以!不可以把孩子該做的事情全搶去做,要讓他有學習處理犯錯的機會。”所以全家人就這麼看著身材矮小的小侄子,拿著比他還高的拖把,來來回回、一次又一次的把地上拖幹了。怒罵與體罰,加深逃避心態每一次帶班,遇上新一屆的高年級孩子時,總會發現:大多數孩子在犯錯的當下,常以避重就輕、說謊……來逃避自己犯的錯誤;而我得花上好大的力氣,才能讓他們願意放下固執的自我,老老實實的面對錯誤、誠誠懇懇的負起該彌補的責任。班上也有家長時常向我求救:“老師,我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我的孩子明明知道我已經清楚事情的經過了,但還是會當著我的面說謊,我真是灰心極了。”但我也知道,當這孩子犯錯時,她的媽媽會惡狠狠的怒罵孩子,或拿起藤條毒打孩子;卻始終沒留機會,讓孩子自己對所犯下的錯誤進行補救。所以這孩子每回在學校發生事情,還是隻會用歇斯底里的嚎啕大哭,來逃避自己的責罰;作弊、說謊、湮滅證據……這些明知故犯的錯事,仍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孩子面對錯誤的逃避心態,不是一天就會養成;這是長久以來,因為大人所看不清楚的盲點所造成的。於是當我成為新手父母時,我們夫妻有著共同的默契:我們會更留意這些和孩子相處的細節;並且善用每一次事件的機緣,讓它成為我們親子之間最好的教材。當孩子還小時,好習慣與態度容易養成;一旦孩子年紀愈長,而逃避犯錯成為一種習性後,要改變就愈顯困難。教養孩子有所謂“黃金教養期”,錯過就十分可惜了。(文/蘇明進)編者觀點:當孩子犯錯時,先別急
著生氣,這正代表孩子有不懂的地方需要我們教導;也別急著出手幫他們收拾善後。請先把自己的智慧呼喚回來,此時我們的心裡,應該要有滿滿的“想要教懂孩子正確處理事情”的心意才是!
-
6 # 暖媽桐花萬里路
很多時候父母都習慣於替孩子做決定,覺得這是在為孩子好,替孩子著想。沒有意識到這樣做不利於培養孩子做事的主動性、獨立性和責任感。
-
7 # 李建學心理諮詢
經常聽到這樣的訊息:某個孩子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挫折,學業挫折、工作挫折、情感挫折,而一蹶不振、自甘墮落。讓人惋惜的同時,也令人深深地反思:這是一種對自己的人生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那麼,家人如何讓孩子變得勇於前進,變得願意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呢?廣州兒童心理諮詢師徐文嬌老師指導。
陳誠(化名)是家中的獨子,父母難免對他有期待,但為了不給孩子壓力,父母、爺爺奶奶也是竭盡所能地呵護他,希望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一帆風順。
小學時,陳誠的成績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會太差,作業想寫就寫,實在完不成時爺爺就會幫他抄上,以免他去學校後被老師罵。
初高中時,學業難度加大,爺爺沒法再替他寫了,但好在陳誠為人比較聰明,上課隨便聽聽,成績也能中上等,考進了一所普通的大學。
然而,大學畢業一年後,陳誠還是沒有找到工作,現在不僅不願意出門去找,反而一蹶不振、自甘墮落,天天在家刷影片直播或打遊戲。
父母一催促他去找工作,陳誠就很生氣,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自己讀的學校不出名,專業也不好,對口的工作難找,不對口的工作更難找。父母很心疼兒子,也很無奈,畢竟不能再重讀一個大學、重讀一個專業;讓兒子做其他行業,兒子一點兒基礎都沒有,更受苦。
一個本應大有作為的青年,害怕面對挑戰,遇到挫折,就選擇放棄、逃避,甚至把責任歸於外界或他人,比如社會、學校、老師、父母。這種錯誤的歸因模式,不僅讓他們看不到自己的責任,也看不到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
這種不願承擔責任的行為,除了外界壓力的客觀影響,更多的源於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形成了錯誤的歸因模式,剝奪孩子的責任心。一個沒有責任心、沒有能力為自己負責的孩子,怎麼能在將來有所作為呢?!
敢於負責任,這也是孩子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課。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之後能夠獨當一面,能夠過好他自己的生活,就要注意讓孩子從小養成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樂觀精神。
一、良好的成長環境——父母學會放手,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很多爸爸媽媽擔心孩子太小,覺得孩子還沒有長大,擔心孩子無法將事情完成,於是幫孩子做了很多本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當孩子不願意穿衣,媽媽幫忙穿衣;當孩子不願意做作業,父母不督促,聽之任之或幫忙做;在家裡孩子從來不用做家務,也不會照顧自己,餓了寧願不吃,也不會自己主動做飯;內衣內褲這些貼身衣物,更是依賴媽媽……長此以往,孩子學會了什麼事情都等著別人來幫助他搞定的習慣,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發展起來。
孩子小的時候,能力確實有限,但很多事情還是力所能及的。父母要學會信任孩子的能力,允許孩子磕著碰著,允許孩子做得不完美。
當孩子沒能認真完成安排的事情時,父母一定不要代勞。比如當孩子整理書包、檢查作業時,鼓勵或陪伴孩子自己繼續完成,而不是直接動手將事情辦好。這樣,孩子才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的責任以及如何負責任。
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師徐文嬌老師指出,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不要急於幫孩子解決,少說教,多耐心等待,先安撫孩子的情緒,然而引導孩子想辦法、創造性解決。孩子在父母的指導和鼓勵下,嘗試的次數多了,自身的能力一定會增加,會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更堅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也越來越愛挑戰,百折不饒。
當孩子從這些日常生活小細節中,體驗到某些人生中的難題,必須靠自己努力解決,而且,自己只要動動腦筋,就能夠解決。這樣的成功體驗,將幫助孩子成人後,樂觀面對挫敗、困境,積極解決問題,勇於負責任。
二、思維訓練——培養正確的歸因模式
歸因,簡單說就是把失敗與成功歸於某種原因。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歸因模式有兩種——外歸因和內歸因:
外歸因——向外歸因,表現為遭受失敗時,首先找尋外部因素,如環境惡劣、背運、他人的過錯,並推卸自身應該並能夠承擔的責任;
內歸因——向內歸因,表現為遭受失敗時,先反省自己的錯誤行為,並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
向穩定因素歸因,會認為失敗的因素是不可改變的,比如,環境惡劣,難以改變;自己能力不夠,難以改變;
向不穩定因素歸因,則認為導致失敗的因素是可以改變的,比如,環境雖然不好,但可以換一個環境;自己努力程度不夠,更努力一些就可以了。
向不可控因素歸因,會認為失敗的原因是自己控制不了的,自己不能夠對導致失敗的不利因素有所作為,結果就是消極對待。比如,考試沒考好,把原因歸於老師水平不好,自己沒辦法換一個老師,註定學不好。
向可控因素歸因,則會認為自己可以或者能夠直接或間接轉變失敗的不利因素,能夠積極地坦然地面對。比如,同樣是考試沒考好,把原因歸於自己沒有勤學好問,於是在今後的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就及時向老師求教。
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引導孩子學習進行積極的自我歸因--即凡事主動自己承擔責任,認定事情可以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並積極尋求自己可以解決的辦法。
那麼,隨著孩子逐步長大,面對失敗、挫折,他會自己承擔責任,並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從失敗中看到改進的方向,從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希望,相信自己再努力一些最終能夠成為把握自己命運的人。
三、行為訓練——讓孩子在家庭中責任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一個家庭系統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個角色都享受著一些權利,同時也承擔著一定的家庭責任,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崗位、負責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層次的責任心難以確立,將來走上社會也難以向社會層次的責任心過渡,難以在社會群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很難與其他人分工合作。比如,有的孩子在家裡是說一不二的“皇帝”,進入社會還想做“皇帝”,希望別人還是圍著他轉,哄著他,供著他,結果註定是被嫌棄的。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可透過鼓勵、期望、獎懲等方式,讓孩子學會與家人合作,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合作能力。
父母可有意識地分派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任務,例如,打掃衛生、負責為花草澆水等等;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也是培養責任心的一種方式,不但要傾聽他的心聲、感受,也要同他談些自己的喜怒哀樂;有時可以與孩子談談建設家庭的計劃,甚至待孩子大一些後,可以與孩子商計家庭財政安排。
廣州兒童心理諮詢提醒: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特殊、重大的事件發生,人們對事對物的情感和態度一般是穩定的。而人們抱有的穩定的情感和態度,大多由他們從小習慣化形成的歸因模式所決定。一個孩子從小就願意對自己的事情負責,長大後離開父母也會努力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
8 # 冰雪將釋
承擔後果!
不過這句話很多時候無法做到。
比如孩子不吃飯,罰他餓肚子,家裡所有人會跳出來說“他還是個孩子”“不懂事”“怎麼和孩子一般見識。”等等。
比如不做作業,你懲罰他拿未做完的作業去面對老師,很可能是說了兩句不痛不癢的話,並沒有更多的懲罰。現在老師也不敢管,也管不過來。
那如何達到效果呢?
首先必須約定家法,而且要明文直令,要有戒尺,有家法,有專用執法器具。犯了錯就必須按照家法執行法度!
有了家法,也必須要有獎勵制度,有罰後有獎,獎才難能可貴。做事才有成就感,孩子才會有成功的激情,激情有了,自然也就少犯錯。
不過,孩子的自控能力,因人而異,有的孩子天生自控能力強,學習效率高,那麼家法也就沒有用武之地,有的則三天兩頭需要戒尺伺候。
孩子犯錯,三次為限,先教後打。無論體罰,還是說教,都必須注意語氣和尺度。一定要戒怒戒吼,君子不重則不威(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威嚴比吼叫和打罵管用。二,打的時候不要做聲,第一次下手要重一點,最好達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當然我雖然說了一大堆,自己有時候也會忍不住吼兩句。大家共勉吧。
-
9 # 洋氣剪輯
以前看到一個前輩說過:責任心,對自己負責,比如,喜歡花,買了一盆,就要讓她自己學著去照顧。學習方面,對於一年級的小孩子應該多多培養學習興趣,多鼓勵,跟7歲的小孩子談學生的責任很可能理解不了,不如帶她去博物館科技館之類的地方,在生活中引導她發現生活的奇妙之處,讓她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求知慾,才是正解。
-
10 # 強音時代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負責任的,他們會成長為成熟的成年人。然而,教學的責任,你的孩子是完全取決於你。孩子有點固執,總是不會聽你的。然而,這不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你只需要啟動早,有耐心。
1:為例
如果你想你的孩子負責,那麼你就必須成為負責任的第一。在最初的幾年,孩子也會跟著你做什麼。如果你的孩子看到你要每天遲到,那麼他也會認為遲到沒什麼大不了的。因此,你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會直接影響你的孩子。
同時,儘量保持你所做出的承諾。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的生日禮物,然後確保你完成。你的孩子也將學會堅持承諾的價值。
2:問你的孩子適當的幫助
你也應該儘量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參與家庭的決策活動。它會使你的孩子感覺更重要,和責任感會自動設定。
例如,如果你打算買一輛新車,然後給你的孩子兩個選項讓他選擇一個。你也可以問他什麼意見,為黨的磨損。這也將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
3:讀的書
這是一個最好的和最容易的方法教你的孩子的責任。有些父母認為讀書是浪費時間,但實際上,他們是很有幫助的。透過故事,他們學會了如何區分好、壞,也學習其他有用的生活經驗以及。
然而,確保你選擇的書是明智的。它應該是鼓舞人心的,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快樂的結局。不要過於消極的故事。他們可能對你的孩子的心靈帶來不良影響。
4:要嚴格一點
為了教給孩子們的責任,你需要一位嚴格的。讓他們明白,會有後果,如果他們不做他們的工作。例如,如果您的孩子進入房子沒有把鞋子脫了,告訴他,他不會去看電視一天,如果他再做一遍。
如果你什麼都不說給他們,然後他們就會把你視為理所當然,將不承擔責任。但是,不要過分嚴格,不要懲罰他們的小錯誤。這會對他們產生負面影響。其實是有嚴格要求和過於嚴格的之間的一條很細的線。因此,你必須非常小心的跟你的行動。
5:基於年齡的責任分配
為了教給孩子們的責任,他們需要知道如何用適當的任務工作。除非他們從早期的年齡,他們將永遠不會理解真實世界是如何工作的。然而,你的工作分配給他們的應該是適合他們的年齡。
例如,一個5歲的人可以幫助你的新郎的寵物狗。7、8歲的孩子可以幫你一些家務。然而,要確保你不要給他們太多的工作要做。
6:建立一個常規
一個孩子成為更負責任的當他遵循特定的程式。因此,你的工作是先建立一個程式,它可以遵循的容易。例如,固定的時間,你的孩子會去睡覺,當他醒來,他應該和那些醒來後馬上做。
確保你的孩子遵循常規密切。如果有一個錯誤,而不是說“收拾好你的行李,你也可以說“你忘了什麼”。這將確保你的孩子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7:從年輕時開始
你從一個年輕的年齡開始教學的責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等到你的孩子變成12或13。從儘早開始。負責需要時間。
如果你開始教學的責任,你的孩子在早期的年齡,那麼當他成為一個少年,他將成為完全的責任。但如果你從十幾歲開始,就已經太晚了。
8:繼續稱讚他們
你是很重要的讚美你的孩子為他們的努力。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被表揚,這也將有助於他們保持動力。它也有助於形成更好的關係,與你的孩子。
例如,如果他們收拾自己的行李,準備上學的時間,然後再給他們的肩膀,說“做得好”。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它確實能夠提高他們的信心。
9:獎勵
讚美一般工作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然而,你也可以執行他們的職責給予獎勵。不需要太過奢侈。只是為了告訴他們,你欣賞他們的作品。
例如,如果他完成作業的時間,然後煮他愛吃的飯菜。也答應他,如果他不回來,那麼他將再次獲得獎勵。這有助於保持他們的鬥志。某一個時間點後,他們將不再需要完成他們的工作的回報。
10:教他們誠實
誠實是一個你需要教你的孩子最重要的東西。如果他是誠實的,那麼他將自動成為更負責任。如前所述,教誠實,你必須成為誠實的自己。永遠躺在你的孩子面前。
你還應該跟他們定期。他們應該能夠達到你和自由交談。即使他們說一些你不贊成,就不要批評他們的錯誤,因為,如果你這樣做,那麼他們也會如此。
-
11 # 哥的人生誰人懂
首先父母要做好榜樣,這是必須的。好的榜樣才是對孩子正確的引導。孩子要養成好的習慣,做到自我剋制自己。父母要對其進行全面的瞭解,孩子需要什麼,討厭什麼等,要從孩子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尋找其中的缺點與優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接觸到更好的東西,更好的認識,要讓孩子自身學會堅強。
-
12 # 驍勇善戰28
當下非常流行一句話:社會越來越發展~學生越來越難管。的確~現在的孩子很難管理。但學生總難免犯錯誤~有意無意、大大小小~你要真是跟他計較起來~他煩你更累。有些學生的確不好“改造”~批評教育~說了勸了~苦口婆心總不管用~甚至任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根本就不在乎。“打、罵、罰”只能是窮途末路~收效甚微~有時還可能起反作用。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發現~讓學生為自己的錯誤負責倒是一個可以試試的辦法~讓他們在“小小的處罰”中明確責任。,這裡的處罰絕不是體罰~不是侮辱~不是傷害~不是歧視~而是在顧及物件尊嚴及承受力的前提下~讓他自己承受自己過失帶來的不良後果。
-
13 # 農村北
當下非常流行一句話:社會越來越發展~學生越來越難管。的確~現在的孩子很難管理。但學生總難免犯錯誤~有意無意、大大小小~你要真是跟他計較起來~他煩你更累。有些學生的確不好“改造”~批評教育~說了勸了~苦口婆心總不管用~甚至任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根本就不在乎。“打、罵、罰”只能是窮途末路~收效甚微~有時還可能起反作用。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發現~讓學生為自己的錯誤負責倒是一個可以試試的辦法~讓他們在“小小的處罰”中明確責任。,這裡的處罰絕不是體罰~不是侮辱~不是傷害~不是歧視~而是在顧及物件尊嚴及承受力的前提下~讓他自己承受自己過失帶來的不良後果。
-
14 # 盛熙科技
教育孩子是從小開始的,而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所以要讓孩子從小培養承擔責任的能力,這要求父母在生活中要為孩子樹立榜樣,言出必行,尊老愛幼等都是父母應教會孩子的。
-
15 # 學之道講堂
談到類似青春期的親子關係問題,有的家長會吐槽孩子的不聽話,不願意和自己交談;孩子會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過於控制自己等等,之前我們在講到類似話題時,都會從父母的角度去談,讓父母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這是對的。但與此同時,青春期的孩子也不能坐等著被理解、被尊重,這次檸檬將分享一次我與孩子的心理輔導課中的對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內容:
在那次課上有一個孩子說:“我直接和我爸爸媽媽說,你們要聽我的話,不要總是管我,這樣我才會好好學習,你們要是管得太多,我就不去上學了。”
我問他:“你這個做法看起來很厲害呢,不知道效果怎麼樣,爸爸媽媽聽話了嗎?”
他搖搖頭,說:“並沒有,他們還是限制我的生活,還經常和我吵架。”
“看來你這個方法不太靈哦。”我笑了笑,接著問他:“你為什麼想要他們聽話呢?”
他直白的告訴我:“因為他們要我都聽他們的,我也想讓他們嚐嚐這個感覺,就知道這有多煩了。他們一點都不尊重我,整天就知道嘮叨,還說我是青春期叛逆,我叛逆還不是他們逼得嗎?!”
孩子們七嘴八舌的吐槽起來:
“有些事情我明明可以自己完成,他們非要來給點意見。”
“不是不讓他們管,但是一天到晚都在管就太煩了。”
“有時候只是想放鬆放鬆打會遊戲,在他們看來就像犯罪一樣。”
“休息日也不給玩,一天到晚都是學習,我又不是學習機器。”
孩子們的反饋也證實了一點,其實他們也明白父母的苦心。
我接著問他們:“那麼,有多少同學有自己的時間安排表呢?”
他們一開始很懵,不知道怎麼突然談到這個話題。
“看來大家都沒有時間安排表呢,那麼,你們在看電視或者打遊戲之前,有沒有想好,自己要看多久或者玩多久呢?”我繼續引導孩子們思考。
“沒有計劃過,順其自然吧。”孩子們有的低著頭不說話,有的小聲嘟噥著。
“那如果父母不提醒你,十分鐘後,你能馬上離開電視或者手機,去做作業嗎?能做到的同學舉手。”
只有兩個孩子猶豫地舉起了手,其他孩子則驚訝地看著他倆。
“哦,你們倆能做到,那麼請問,你們和父母的關係怎麼樣?”
他們的回答是:
“我爸媽挺尊重我的,做什麼我都能自己做主。”
“我父母經常和我聊我的看法和感受,他們很尊重我,我的事情都是我自己安排的。”
其他孩子聽了一臉羨慕,“可以自己做主啊,好自由。”
我趁熱打鐵:“看來大家都很羨慕他們倆可以自己做主,那你們覺得,為什麼他們的父母家人會給他們自由呢?”
“他們倆學習好,不用操心。”
“他們會安排時間,自律性強。”
“他們能管好自己,跟個大人一樣,太成熟了。”
此時就可以做個總結了:“當你可以為自己負責的時候,你才可以讓父母放心;要想獲得成年人的自由,你首先得學會像成年人一樣負起責任。”
很多親子衝突的關鍵就是互相的誤解,父母認為孩子不能為自己負責,而孩子往往用更不負責的手段來對付父母。
只要讓孩子明白“自由源於責任”,他們就很容易從任性中走出來,嘗試用一個成年人的方式去處理問題,這時,父母就可以把自己的經驗教給孩子。
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在他們的青春期,父母最好的做法是在背後給予他支援,不用為他操太多的心,絕大部分事情應該由來他自己來負責。
回覆列表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現在家庭教育的當務之急。作為孩子的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育孩子“要誠實”
誠實是責任心的必要條件,一個不誠實的孩子,不會主動承擔責任,更不會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說真話,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更要敢於主動承認。
二、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要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
現在總說孩子沒有責任心,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孩子的責任心是被父母剝奪的。一個博士曾經找到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兒子沒有責任心,小黃帽一個學期丟了8個。孫主任問:“你這樣下去,孩子沒法有責任心。他無所謂啊,丟了馬上買新的,有什麼可著急的。他要是再丟了,讓他自己找去,如果找不到,第二天就讓孩子光著腦袋去上學。讓他受到批評。然後,用他自己的零花錢去買新的小黃帽。沒有零花錢買帽子,就取消孩子一個最喜歡的專案,比如第二天要去麥當勞,那就不能去,因為那個錢要用來買帽子。這樣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而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父母包辦得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只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並讓孩子自己負責,自己體驗到過失的後果,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責任心。
三、對孩子的要求要始終如一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誠實、責任心的理解會有所改變,但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應前後一致。對孩子影響最壞的是父母的朝令夕改和蠻不講理。當父母高興或生氣時,常常會一時興致所至,忽然改變對孩子的要求和允諾,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當父母受到較大壓力或者疲勞時,又常會蠻不講理,生硬地命令孩子照他(她)說的去做,這樣會讓孩子迷惑不解。父母的正確做法是:對孩子的要求應長期一致。當然,遇到問題的時候,也不應該是父母一言堂,可以和孩子討論協商,但決不能孩子跟你講條件,例如:“如果你給我買冰激凌,我就收拾玩具。”若讓孩子養成這種討價還價的習慣,他們就會認為沒有好處就不應該承擔責任,這樣對培養他們責任心相當不利。
四、適當讓孩子做一些家務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沒有承擔家務的能力;還有的家長則對孩子過度溺愛,不想讓孩子重蹈自己小時候的“艱難”;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學習是第一位的,做家務影響孩子的學習得不償失。其實,孩子做家務的時候,不僅可以學到不少生活技能,在記憶中留下與家人一起勞動的美好回憶,還可以使自己樹立自信,產生自尊,並生成一種良好的責任感。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父母們可以每週一次貼出要乾的家務勞動內容,將某一特定的任務指定讓孩子去幹,並檢查孩子的完成情況,使孩子和家人因自己的勞動體驗成就感。還可以列出父母應做的事情,使孩子知道父母要做比他多得多的工作,而不是讓孩子感到父母只是在吩咐他們做家務。另外,還要經常對孩子的幫助表示感謝;這種真誠的感謝會令孩子更積極地成為做家務的好幫手。
教育的秘訣是真愛。溺愛和專制一樣,都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在信任瞭解的基礎上,給孩子充分的成長空間,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去承擔責任,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