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爭廬
-
2 # 熊貓微刊
我們大部分人可能最熟悉的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兩句了。
然而我最喜歡的一首則是韓愈的,詩如下: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
3 # 北京那年的終雪
斯吾 / 夏雨
天邊滾雷響,
閃電急速報,
嘀嗒一二三,
風送雨滴到,
屋頂望雨洗,
窗戶盼雨掃,
人心安定了,
青松挺直腰,
海波隨風舞,
椰樹婆娑搖,
太陽躲著笑,
夏花更露嬌,
荷葉滾珍珠,
水中魚兒跳,
農人蓑衣披,
牛兒收工早,
雨打山河秀,
雨助新綠妝。
-
4 # 異妖菌
有呀,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就是非常美的詩詞。
蔣捷《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羅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雨天,總能喚起別樣的思緒。聽著窗外時緊時疏的雨聲,你會感受到往常世俗的喧囂被一時澆滅,天上人間一樣的愁緒,最後竟只剩下了被雨聲統一的寧靜,被雨聲阻隔的寂寥。人人都悄然歸位,或窗前或階前,靜默地聽著這雨聲,點點滴滴在心裡泛起了漣漪,漾起了思緒,一時滿心都會足了詩。
然而,被雨聲阻隔的世界,不免顯得逼仄,任何豪言壯語都難以鋪展開來,於是,詩句便步步走向了樸實,走向了自身,走向了情感。有人說雨天會讓思緒飄得很遙遠,而蔣捷的“聽雨”卻是跨越了一個人生。
蔣捷原本是南宋進士,生於鼎食之家,若不是時局和命運的共同挑撥,他本可以在閬苑瓊樓裡安穩度過一生。只是後來,南宋的江山被蒙古的鐵騎殘忍踏碎,為了不與賊人同謀、為了自己最後的氣節,他放下優渥的生活,選擇將自己流放、隱居而不仕,“竹山先生”之名由此而來,畢竟從“高樓”到“僧廬”,從歌舞昇平到環目蕭然,不是所有人都能甘願委身。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捷的文字像極了他的宿命。他將一生寫進了這首《虞美人·聽雨》,用細膩的文字將時空剪碎,跨越了三千年的家國、跨過了數十載的歲月,從少年的紅羅帳暖,到壯年的遷客旅恨,再到晚年的兩鬢飛霜,將那快意、掛懷、愁苦都交給了雨聲,聽滿了一生為期。
而今,聽著窗外細碎的雨聲,敲打著文字,思緒亦不免有些飄遠。憶起了孩童時的那場雨,趴在窗臺,望著雨幕,細聽著雨滴輕敲樹葉的聲音,只盼著快快雨歇,好出門捉上幾隻青蛙;如今客居,聽著牆外雨打樹葉的聲音,分明就是那年的雨聲,卻聲聲都是他鄉。
蘇軾曾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一生匆匆幾十年,我們都是過客,想來不過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聽著不同的雨聲、思念著不同的人、漾起不同的情緒。最後,在僧廬草簷下,聽得點滴連連,再也發不出什麼驚天動地的感慨,悲歡離合總無情,那就隨他去吧。
愛上蔣捷的一闋詞,便如同愛上了他的整個人生,無論是歡愉還是憂思,安寧還是動盪,都無法割裂。他將一生寫進了一首詞,而如今,我們也正在用一生見證那場雨,畢竟他那下了一生的雨,從不曾停……
-
5 # 瓦全鋪子
我們在斜風細雨裡,穿過沾衣欲溼的油菜花,從山上下來,向石潭村走去。
不知是緣酒醉人還是春雨醉人,醉眼裡的雨中江南,山色空朦,碧樹迷離。孟春二月的細雨,撒向青山綠水粉牆黛瓦的,是一份朦朧的妖嬈,煙花飄繞,亦夢亦幻,似真似假,非月非花,潮溼的空氣中有絲絲甜味,時而夾雜幾股幽香,沁鼻沁心,叫人清爽曠達。
進了村口,誰家小院的牆頭伸出幾枝紅杏,隨風輕落幾抹翩紅,嫋嫋娜娜,美的飄然。
飄落的杏花隨流水飄去,枝頭上留下粉紅的記憶。村子裡,高高低低的青石板上,浸潤著江南的溫柔。春雨就像翩躚的舞者,攜來如絲的纏綿,羈跘著我在沒有丁香的雨巷裡流連。在幽深的雨巷裡的足音,是拖沓潮溼的慢板,引動我早已塵封的青溼的回憶。
四十年前的早春,我揹著空空的行囊,坐著擺渡的木船,怯生生地跨過從沒見過的浩浩長江,在陌生的江南小路上,在多雨的江南小路上,尋找我的生存夢想,在一個大雨滂沱的下午,我躲進一戶江南人家,熱情的主人端來熱茶,叫我脫了溼透了的鞋子,在“火桶”裡烤火,那種溫情的感覺,現在再也找不到了,那天的大雨,到了傍晚也沒有停歇的意思,主人留我住宿,第二天早上留我吃過早飯才送我到村口。
今天,我也是站在飄雨的村口,雖然不是當年的村口,我已經不記得那一個村莊的名字了,只記得是涇縣離茂林不遠的一個小村子。在村口的高地上,向著四十年前到過的方向,極目遠眺,望斷江南,恍惚中萌生早已逝去的夢境,現實和夢境交融,青色無邊,朦朧在如絲的纏綿中,彷彿似烏托邦的青純,又恰似桃源的平靜。風吹不盡,只有淡淡的迷亂搖曳著滿山的綠影婆娑,觸動著遠處飄渺的村落,引來不曾有過的仙境般的夢幻。 嘀嘀嗒嗒的春雨滴盡天雲的醞釀,敲打著茫茫蒼蒼的大地,就好像拍打著飄蕩的薄沙般輕柔。江南帶來杏花雨的惆悵,帶來春雨的哀傷,帶來恍如隔世的回憶
-
6 # 智慧心靈語錄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我最喜歡的關於溫柔雨聲的詩句。
它出自唐代著名詩人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全文如下: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大意是長安街上細密的春雨潤滑如酥,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這早春的景色,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
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倡導古文運動。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1]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有《韓昌黎集》傳於後世。
回覆列表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特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這句,給女兒起名叫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