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老師的多彩課堂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習成績只是其中之一,在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的其它方面,不要過分強調其中某一方面。

  • 2 # 尹凡的禪房

    這個家長應該學習一下,這是我以前釋出的文章,正好解答這個問題。

    學生考試的真正意義

    考試總的來說分兩種,一種是選拔性考試,比如中考,高考,考研,第二種是檢驗性考試,就是平時的各種考試。檢驗性考試的真正意義是找出未掌握的知識點加以解決,而家長往往只關注分數和名次,不引導孩子查漏補缺,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希望後來者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

    平時檢驗性考試的真正意義就是查漏補缺,亡羊補牢!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平時考試拿高分並不見得是好事,沒有暴露出問題,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家長、老師、學生都要有正確的認識!

  • 3 # 健康培訓師證

    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高,往往第一次是抱有非常大的希望,但是一旦失利,家長就覺得不行,沒有一個對孩子長期發展的規劃導致

  • 4 # 高效學習張老師

    我是一個常年與學生打交道的輔導老師,來聊聊我的看法。

    我認為這是缺少教育常識造成的,很多家長頭腦中的教育僅僅按照自己在原有家庭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忽略了時間,地點的轉變,錯誤的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勵孩子去爭取更好的成績。作為家長呢,首先要認識到孩子出現成績波動是正常的,我記得我家的小孩前段時間考試成績出現下滑,我心裡很著急,但臉上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什麼也沒說,心想再觀察一段時間,如果確實出現了持續明顯的下滑,一定要好好的分析分析原因了,可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的成績又恢復了原來的水平,所以耐心的觀察勝於草率的下結論。

    可以這樣說, 家長們最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了,才有像標題所說的表現,這完全是家長對於學習概念不清的原因,他們只關心成績,而不關心自己做什麼來幫助孩子保持成績,完全把成績歸因於孩子本身,其實家長們可以做的很多,講個高考狀元的事吧,一孩子高考中狀元,鄰居們紛紛來取經,這時孩子說我認為這歸功於我的父母,當我寫作業時,父母不看電視,不玩手機,也坐在沙發上看書,這種環境使我的心靈得到淨化,學習效率更高,此外家長還能為孩子們提供很多很多學習上的幫助,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

  • 5 # 甜樂姐妹花

    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而憤怒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現象,如果學生在某一階段認真學習,即便是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考試的時候肯定會有進步,哪怕只是小小的進步,家長也能夠感受的到,何況,考試沒考好呢?在沒考試之前,家長肯定也是會千方百計去幫助學生去學習,這個幫助其實對學生是沒用的,因為學生個人就沒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這裡說到一個內驅力,只要自己從內心願意去做,並付出努力,就會進步很快,否則,別人再怎麼幫助也是徒勞,那麼這次考試對學生的否定,其實是家長在為自己的辛苦付出得不到回報而憤怒。

    學生成績下滑嚴重

    如果這名學生以前成績很好,而這一次成績下滑很嚴重,那麼家長就會很容易生氣,這時學生給家長的感覺就是,我好像不認識這個人了,家長心平氣和的去溝通,而學生始終說不出合理的理由,來說明成績為什麼下滑,家長有耐心的會想盡辦法去找原因,但是有部分家長,就把孩子成績下滑歸結到交的朋友、玩遊戲等等方面,學生認可還好,不認可家長的觀點,就會發生語言衝突,家長就不可避免的去否定學生。

    考試成績一直不理想

    現在的很少因為一次考試而全面否定自已孩子的,因為現在都在說鼓勵教育,我們去跟家長交流的時候,就經常說一定要多鼓勵學生,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進步,所以,我感覺題主說的這個問題有點太絕對了,也可能是這個學生成績本來就不好,只不過這次考的更糟,還有可能就是家長因為孩子的這次考試被叫到學校,因此家長會去否定自己的孩子。

    結語:不管學校的老師還是輔導班的老師,對待每個學生都是公平的,考試只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一方面,不要因為一次考試就對一個學生全面否定,我也教過很多考試不好的學生,但是我發現他們中有的人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有的有美麗的歌喉、還有的畫畫特別好,學生學習不行可以在其它方面去引導,去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還是要以鼓勵為主,不要用太苛刻的眼光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 6 # 怎樣做家長

    你好!非常感謝你的精彩提問。

    可以這樣說,在日常的生活,類似情景司空見慣。家長不僅會因為孩子的一次考試而否定他們,還會因為孩子呈現出各種狀態,未達到家長的期望而不斷否定孩子。例如:

    “唉,你以後怎麼辦呀?唉,唉...?"父母整日唉聲嘆氣,傳遞給孩子全是負面情緒。

    “橡皮又丟了,你怎麼不把自己給丟了?丟三落四的,你以後能幹什麼事。”因為一個丟了的橡皮,傳遞給孩子”我不能”的錯誤信條。

    “你看小朋,這次考試又考了滿分,你什麼時候也給我考個滿分回來。”時常將孩子與其他同學做對比,孩子感到自卑。

    父母表現出來的一言一行,無不是在對孩子進行“犯罪”。導致的結果,自然是孩子的自卑,叛逆,親子關係緊張。

    孩子是未成年人,屬於弱勢群體,根據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孩子天生的有自卑感,父母要尊重和接納孩子的認知不足、身體弱小、能力欠缺的事實,尊重和接納孩子表現出來的各種錯誤情況,相信孩子努力朝向上、向善、向好方向發展的生物本能,從而不斷積累和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為建構良性、高質量親子互動關係,持續性地務實基礎。

    那麼,這些現象背後的根源在哪呢?根源在於認知。

    根源具體可以分為以下4點:

    1.對於“家庭教育是什麼”我們家長是沒有科學的認知的更共識的

    2.我們都再說,“教育孩子”那麼家長到底教育孩子什麼呢?這也沒有科學認知於共識的

    3.到底要如何做一個合格、稱職的家長?我們家長也沒有認知和共識的

    4.如何預防和矯正孩子身上可能的不良生活、行為和思維習慣,我們家長更是沒有認識於共識。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不知如何做父母,甚至做錯了,都是可以的,也是正常的。但要命的是,父母在不懂教育,不懂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情況下,對孩子教育亂幹,蠻幹,遇到實際問題不躬身自身,反而外求於孩子。雖說,無知者無罪,但代價卻是孩子對未來的,對生活的感知力。

    正如兒童心理教育泰斗陳鶴琴所說,做父母是一項技能,人人都得學習。

  • 7 # 筱元的育兒生活

    不是有些家長,我覺得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的教育,對孩子都是吼式教育,一次沒考好就否定你的一切,什麼都不行,很多家長對孩子好是因為你有什麼優點值得讓我對你好! 這就是常說的中國式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些孩子被打壓下去了,變得懦弱,內向,有些孩子雖然沒有被打壓,但也脾氣暴躁,叛逆,最後,這些孩子長大了,也會不自覺的遺傳了父母對孩子的態度,雖然他們也不想這樣對孩子,但總是忍不住。為什麼會這樣,也許是對教育的無知吧,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以自己以為對的方式對孩子,以為打擊孩子可以讓孩子進步吧!

  • 8 # 長安少年遊

    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家長的付出特別大,因此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就高,擔心也就越多,所以就會變得非常的緊張敏感。第二就是群體壓力導致的,每次考試後,很多家長就會炫耀自己孩子的成績,給別人造成壓力,家長們談話的內容就是你孩子考多少,我孩子考的很好。第三就是家長沒有科學的育兒觀,想一想自己的人生經歷,哪有一帆風順的時候,人們是特別健忘的。總是記得自己小時候的優點,忘了自己小時候的缺點。最後送給各位家長一句話:記住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在失敗中學習長大,在摔跤中不停爬起來的過程。

  • 9 # 雨媽成長課堂

    我想,這樣做的家長,有些是出於一種恐懼和焦慮的心理。

    在他們看來,孩子考得不好,並不是一件簡單獨立的小事,而是關乎孩子的長遠未來。

    他們所認可的人生邏輯,通常是:

    這次考不好,以後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掙不了大錢;掙不了大錢,就過不上幸福的生活。

    這樣的家長,一般吃過“因為學習不好,而導致生活不如意”的苦。家長自己已經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於是就把期待壓在了孩子的身上!

    所以,一旦孩子考不好,家長就恐懼,就焦慮。恐懼孩子沒有好的未來;焦慮孩子以後也過著辛苦的生活。

    於是,家長開始對孩子憤怒,開始對孩子各種不滿意。為了發洩情緒,更是要責罵批評否定孩子。

    這樣做的結果,只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他的情緒會隨之低落。心情會變得壓抑。最終導致,孩子的成績每況愈下;而在不久的將來,孩子真的有可能會走上家長走過的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應對暑假期間,爺爺奶奶放任孩子長時間看電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