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都梁香草

    1、趙佩茹老先生是最早重視捧哏的獨立藝術價值的相聲表演藝術家。 他認為捧哏演員在臺上要盯住逗哏的,隨著逗哏演員的敘述表示各種不同的感情,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有誇耀讚美的,也有冷嘲熱諷的;有的是用語言,有的是用神氣;有正面烘托,有側面渲染,有輔助明墊,有輔助暗墊,有代表觀眾提出質問的時候,也有現掛包袱增強效果的時候。

    2、馬三立先生說過:“我是孫猴,佩如是如來。假如佩如逗哏我捧哏,他拿360,我拿120,不少。假如我逗哏,佩如捧哏,我拿120,他拿360,不多。我是唱戲的,佩如是鼓佬。佩如下底傳中,我才能臨門一腳。”

    他們的合作,在各自藝術上都是一個飛躍,一個里程碑。馬三立發現了趙佩茹,趙佩茹發現了馬三立,他們各自又都發現了自己。在兩位大師的碰撞下,藝術之光耀眼奪目。

  • 2 # 蘭竹ZLZ

    都知道早幾十年前趙佩茹和馬三立搭檔說相聲,趙佩茹的師父是老前輩張壽臣的紙媒為師,再往前縷空間更大,範圍更廣由於趙佩茹先生跟張壽臣學的是單口相聲,又沒留下來什麼具體資料所以無人談及。

    趙佩茹做為60年代最佳的捧哏人後來與上輩人馬三立先生搭檔為捧的相聲藝術,輩份之高不得不說:他是德雲社班主郭德綱的“師爺”,由於輩份原因趙佩茹(1941年出生)是相聲界的第六代傳人,我聽過說:少馬爺的輩份之高目前誰也比不了。

    趙佩茹是侯耀文之師,身份自然貴重,有根兒有蔓為相聲界的必備,回到話題:郭德綱的師爺是趙佩茹先生,但年齡段可以與馬派創始人馬三立同臺,(隨說馬三立比趙佩茹高一輩?)說起來很複雜而且不是一兩句就能說的清透。

    到底第一代是誰?因為到了郭德綱這輩已經是第八代,與郭德綱的同輩人姜昆于謙馮鞏,再往上論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我看來只知道郭和於及姜同輩,難怪姜某人總與郭先生做對?

    (如果錯位請提示,權當杜撰見諒)

  • 3 # 第五評委

    趙佩茹老先生師承焦壽海,在相聲的輩分“德,壽,寶,文”裡面,他應該算是“寶”字科的,而且他也是焦壽海先生的入世弟子,也是大弟子。在相聲界是第六代傳人,和侯寶林,馬志明是同一輩相聲藝術家。

    趙佩茹先生在相聲界的聲望

    趙佩茹先生在剛剛步入相聲這個行業之時,由於是焦壽海先生的入世大弟子,深得他的真傳。在相聲表演形式上功底深厚、活路寬闊,用字準確,細緻入微而聞名於相聲界,因此,他倍受同行們的崇敬。最關鍵的一點,在那個時代,捧哏,逗哏沒有現在區分的這麼清楚,只要是一個相聲演員,在這兩方面都必須做到遊刃有餘。趙佩茹老先生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他在捧逗上面,都發揮的特別出色。

    早年期間,他和常寶堃互相搭檔,而且主要以捧為主,兩個人在一起表演了大概有14年的時間,再一次慰問北韓演出中,常寶堃不幸離世,趙佩茹先生也受傷。

    離開了常寶堃先生以後,他換了好幾個搭檔,先後和李壽增和馬三立表演了很多的經典相聲作品,直到1973年與世長絕。

    趙佩茹先生一生一共收了33個徒弟,其中就有現在最火的相聲演員郭德綱的師傅侯耀文先生。

    趙佩茹先生和馬三立合作的契機

    趙佩茹先生的老搭檔常寶堃去世以後,他這位被稱為“亙古一捧”的寶藏相聲藝術家一時間沒有合適的搭檔,自己做過單口,也和李壽增搭檔過,效果都一般。

    而馬三立也先後和楊少華等人搭檔,因為他的馬氏相聲一頭沉的表演方式,為他捧哏的幾位相聲藝術家都顯得話特別少,包袱不夠響。直到後面遇到趙佩茹以後,兩個人配合的很默契,而且在捧逗之間,他們的語言接洽能力也是相得益彰。也為以後創作出很多優秀作品奠定了基礎。

  • 4 # 津沽一頁書

    趙佩茹先生是相聲寶字輩的大門長,在相聲圈的聲望當然不小。在馬三立所有的搭檔裡,論業務,沒人比得上趙佩茹。用馬志明的話說:“當代中國說相聲的捧哏,超過趙佩如的...甭說超過,接近他的可以說是沒有。”

    對於普通相聲聽戶,趙佩茹先生的聲望屬於第二梯隊,當然,第一梯隊也就是張壽臣、常寶堃、侯寶林、馬三立、劉寶瑞五人而已。

    從解放前袁文會對他的態度,也能看出趙佩茹先生的地位。

    當時燕樂和慶雲打對壘,燕樂年終演員有雙薪,袁文會掌控的慶雲約的是一、二流的曲藝名角,如小彩舞的京韻大鼓,陳士和的評書,趙小福的時調,金萬昌的梅花大鼓,郭榮山、韓永先的拆唱八角鼓,于德海、馮書田的中國戲法,佫樹旺的罈子,譚俊川的翔翎技藝(踢毽),吉平三、荷花女父女倆的太平歌詞,常樹田的單絃,張壽臣、侯一塵的相聲,另外又找來幾個漂亮的女演員清唱二黃。陣容強大,一時無兩。大軸主角小彩舞原己在小梨園挑大軸,憑著袁文會的勢力,小梨園允借兩個月。

    其中常寶堃和趙佩茹的相聲也是頂樑柱,有一次常趙二人談閒話,就說咱們這麼賣力,票房這麼好,也混不上雙薪。誰知被袁文會知道了,馬上派人把趙佩茹打了一頓,殺雞儆猴,好在沒打常寶堃。

    可見在袁文會心中,趙佩茹先生比常寶堃先生差一點點,但又比其他藝人高。

    後來袁文會又成立了兄弟劇團,以常寶堃和趙佩如為主角。從此,他們倆平時受壓迫還不提,有一次因為上座不好,袁文會的狗腿子就要把常寶堃和趙佩茹給廢了,結果兄弟劇團全班人馬都到袁文會家去跪地哀求,向袁賠禮,才算罷休。

    舊社會藝人的地位低下,很多時候被人欺負,從被欺負的情況也能看出地位聲望。(兄弟曲藝劇團的反串戲及彩扮相聲劇,一直演到解放後的一九五零年,最後的一齣戲是《槍斃袁文會》。這齣戲是對壓迫藝人的惡魔的控訴,也是對舊社會的控訴,對袁文會其人其事,其罪孽,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且又都身受其害,所以演得很成功。趙佩茹的袁文會,如實塑造了一個萬人唾棄的惡霸形象。)

    而馬三立和趙佩茹作為搭檔,可謂天造地設。

    趙佩茹先生和馬三立合作的契機

    趙佩茹先生的老搭檔常寶堃去世以後,他這位被稱為“亙古一捧”的寶藏相聲藝術家一時間沒有合適的搭檔,自己做過單口,也和李壽增搭檔過,效果都一般。

    而馬三立也先後和楊少華等人搭檔,因為他的馬氏相聲一頭沉的表演方式,為他捧哏的幾位相聲藝術家都顯得話特別少,包袱不夠響。直到後面遇到趙佩茹以後,兩個人配合的很默契,而且在捧逗之間,他們的語言接洽能力也是相得益彰。也為以後創作出很多優秀作品奠定了基礎。

    1973年趙佩茹因病去世,馬三立聞訊痛哭失聲,這也是馬三爺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幾次落淚。

    據說馬三爺去火葬場送趙佩茹先生時,看到趙先生的遺體,說了一句:佩茹啊佩茹啊,說了一輩子相聲沒“頂瓜”,今天怎麼“頂瓜”了呢。

    “頂瓜”的意思是緊張,出汗,原來趙先生的遺體從冰櫃裡推出來,遇到空氣後臉上有了水珠,所以馬三立大師有此一說,在場的人聽了,著實心酸。

  • 5 # R娛記

    趙佩茹是有名的相聲演員,沒有什麼負面新聞,馬三立之所以會和他搭檔說相聲,是因為趙佩茹原來的搭檔去世了。

    趙佩茹因功底深厚聞名於相聲界,還有很多知名徒弟

    趙佩茹(1914~1973),自幼隨戲法藝人趙希賢學藝,後拜相聲大家焦壽海為師,專門學習相聲。

    趙佩茹是“寶”字輩藝人,在相聲界的輩分相當高。他還是同代藝人當中最早拜師的,因為是入室弟子,得到師父的真傳,基本功紮實,又能靈活應用,而在相聲界有很高的名望,倍受同行們的尊敬。

    上世紀30年代前期,著名相聲演員李增壽曾經給趙佩茹捧哏。二人搭檔,在京津兩地的劇場及電視臺演出,很快便名聲鵲起。

    解放以後,趙佩茹積極創作新的相聲段子,如《新燈謎》等等。

    趙佩茹臺風穩健,人物活靈活現,語言節奏鮮明,包袱又響又脆。無論是捧哏、逗哏,還是單口、群口、對口相聲,都能輕鬆駕馭,讓傳統相聲充滿魅力。

    不僅如此,趙佩茹還廣收徒弟,桃李滿天下。其中,很多徒弟都是相聲界響噹噹的人物,共有33名,李伯祥、高英培、常貴田、侯耀文等等,趙佩茹還是郭德綱的師爺。

    趙佩茹的搭檔不幸去世,才和馬三立說相聲

    趙佩茹與常寶堃搭檔挺好的,但在1952年4月,二人赴朝慰問志願軍時,常寶堃光榮犧牲,趙佩茹也不幸負傷。

    1952年至1954年,趙佩茹改成單口相聲和評書,偶爾也說對口相聲,是常連安給他捧哏。

    1954年,趙佩茹與李增壽開始搭檔說相聲。

    1962年至1966年,趙佩茹與馬三立結識,開始搭檔說相聲,趙佩茹主攻捧哏,留下很多珍貴的資料,《三字經》、《學外語》、《賣掛票》、《對對子》、《扒馬褂》等。

    趙佩茹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相聲演員,跟誰搭檔說相聲都挺好。

    1973年,趙佩茹生病住院,侯寶林經常來看他,並且答應等他病好以後就接他去北京,為侯寶林捧哏。沒想到,那一年趙佩茹就去世了,享年59歲。

    趙佩茹後半生以捧哏為主,是有名的捧哏演員,同德雲社于謙的風格差不多。所有和趙佩茹搭檔的相聲演員當中,馬三立是最有名的。可以說,馬三立後面成為相聲大師,與趙佩茹有很大關係。

    馬志明對趙佩茹的捧哏有極高的評價

    少馬爺馬志明對趙佩茹有極高的評價,他這樣說,“我認為趙佩茹的捧哏藝術超過了老前輩”。馬志明雖然說的不是金科玉律,但他的話是非常中肯的,他不會去刻意巴結別人。

    看過趙佩茹相聲的人,拿他與當今的相聲演員對比一下就會發現,趙佩茹的捧哏水平確實是一流的,當今的相聲界沒幾個人能趕得上。

    趙佩茹對相聲的貢獻是非常大的,還為相聲界培養了那麼多的優秀徒弟,比如常貴田等人,他們也都在收徒弟,繼續為相聲的傳承做貢獻。

    侯寶林當年還想讓侯耀華拜趙佩茹為師,幸好沒成功,要不然侯耀華的做法會毀了趙佩茹的一世英名。

  • 6 # 鹹魚茶館

    趙佩茹能夠走上相聲道路,也是機緣巧合的事情,因為他家不是幹這個的。

    趙佩茹的父親趙希賢,是挑廚供的(春典,變戲法的),按理說趙佩茹應該子承父業,將來也挑廚供。

    但當時焦少海(也叫焦壽海)在京城找不到搭檔,據說是因為焦少海太矯情,喜歡把自己打扮的油頭粉面的。而當年的相聲藝人膩歪這個,覺得你一個賣藝的江湖人,留著小分頭抹一腦袋髮油,很多活都使不出來。因為傳統段子的角色都是底層,流氓痞子沙雕居多,油頭粉面的塑造不了角色。

    所以沒人願意跟焦少海聯穴,東安西城天橋他都去不了。而焦少海自己又不擅長單春(單口相聲),只願意使對口活,於是找到朋友趙希賢商量。趙希賢一想自己兒子學戲法要吃多少苦才能出師,還不如學一門文生意(當時相聲評書是文生意,打把勢賣藝是武生意)更好,於是就讓兒子拜焦少海為師,跟他學習相聲,也順便解決了焦少海搭檔的問題。

    於是趙希賢的兒子趙佩茹就成了焦少海的弟子,藝名叫小齡童,記住前面沒有“六”啊。

    另一種說法是趙佩茹壓根就是老焦家養大的孩子,沒懂事就住在焦家,給他開蒙的也是焦德海,後來才指派給兒子焦少海當徒弟的。

    無論哪一種說法,當時焦少海為了把小齡童帶出來,親自給他喂活,自己那麼大一個角兒給孩子捧哏,那自然是能耐蹭蹭的漲了。而趙佩茹也是天賦異稟,畢竟有文武兩門生意的底子,無論說口還是身上,那都一等一的棒,等到他出師的時候,名氣已經遠遠超過其師父焦少海,成為獨當一面的大角兒了。

    當時趙佩茹被各個茶館劇場邀約,甚至連當時非常奢侈的電臺都請他去錄相聲,每天少說也有十幾塊大洋的收入。而趙佩茹紅了之後仍然孝敬焦少海,讓焦少海非常感動,拿著徒弟給他的錢去花天酒地(當時的藝人娛樂活動就這些),徹底忘記了自己養徒弟是為了重回舞臺巔峰的目標。

    於是趙佩茹就去找了小蘑菇常寶堃當搭檔,兩人確實是天作之合,一個是從小被父親量活長大的,一個是被師父從小量活長大的。天賦滿滿的同齡人一碰撞,立刻火花四濺一舉成名,當時天津五檔相聲,小蘑菇和趙佩茹幾乎壓過了張壽臣,成為天津劇場的頂流。

    至於兩人跟袁文會那些恩恩怨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畢竟那是特殊歷史下的故事。但趙佩茹確實捱過袁文會的打,而且對他的恨也更深,以至於解放後慶雲雜耍館解放後改名為共和戲院,趙佩茹扮演袁文會,因為演得太傳神,張壽臣後來看見趙佩茹都“頂瓜”(緊張害怕之意),可見趙佩茹的表演功底有多深。

    趙佩茹現在也被人稱為捧哏亙古第一人,主要原因就是他兩個主要的搭檔——常寶堃和馬三立實在太有名,而他逗哏的搭檔又太一般,以至於趙佩茹捧逗雙絕的能耐都被忽略了。

    實際上趙佩茹對於逗哏捧哏兩個位置都有非常深刻的見解,怹對於舞臺尺寸的掌握,以及觀眾情緒的把握都是獨一檔的。趙佩茹的捧哏功底可見於常寶堃和馬三立,尤其是馬三立在離開趙佩茹以後,跟張張慶森王鳳山的合作,綜合表現就差了不少,所以馬老才會對趙佩茹如此痛惜。

    而趙佩茹逗哏的水準,可以從他的徒弟高英培李伯祥身上看到端倪,佩茹老可不是那種收了錢給個名分的商人師父,怹對徒弟都是親自教學,而且嚴格到了讓人髮指的地步。正因為這種對藝術的一絲不苟,所以高英培和李伯祥等才有這種藝術成就,兩人都是津門相聲的風雲人物,足以印證名師出高徒這句話。

    總而言之,正如德雲社總教習高峰所說,趙佩茹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神,這並非人云亦云,實出於趙先生藝術的精道。

    至於侯耀文這個帶拉的徒弟,趙佩茹一個字都沒教他,只是掛個名而已。至於侯耀文的徒弟郭德綱,他是連侯耀文都沒教一個字的人,就更加和佩茹老拉不上關係了。

    這種師承關係和藝術無關,屬於商業領域的範疇,應該另當別論才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班族失眠是的治療方法是靠藥物呢還是心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