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笑書籤

    說教式的教育已經不適合高二的學生了。

    高中的孩子已經不像中小學了,你要把他當做一個和你平等獨立的個體對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叛逆期,單純的說教是教育,會使他們更加反感。

    高中生都已經有了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欠缺的只是自律性。作為家長,在具體的高中知識方面,恐怕大多數人都不能給孩子更多的幫助。家長們需要做的事,做好孩子的後勤保障工作,衣食住行,還有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比如自律性差,比如孩子的心理波動等問題。

    從心理上真正的意識到你和孩子是一個平等的個體,是一起來共同學習,共同學習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技能,而不能把孩子當做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當做自己的附屬品,當做一個小寵物來對待。

    希望家長能意識到這一點,孩子正在高中的關鍵時期,孩子在進步,家長也要進步。

  • 2 # 雪喵來了

    是不是孩子的觀點總會遭到家長的反駁?

    孩子的興趣不能得到家長的重視?

    孩子高二,

    正值青春期

    學業與心理上的壓力

    容易讓孩子逆反

    試著幫孩子放輕鬆,

    試著與孩子多溝通

    讓孩子有最堅固的依靠

    讓孩子的想法有人支援

    相信他會好轉的

  • 3 # 志強哥31729

    父母都說尊重孩子,愛孩子,但尊重什麼,如何尊重卻常說不清。想不明說不清就一定做不到。我理解的尊重至少包含三點:尊重孩子的生長髮育規律,把孩子視為“孩子”;尊重孩子生命的唯一性和獨特性,視孩子為一個“獨特”的人;尊重孩子生命的尊嚴和價值,把孩子當“人”。

  • 4 # 首選商學院

    上高二的孩子一般是18歲左右,正值青春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們在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青春期孩子的特點

    這段時期的孩子們,渴望自立,與成人平等。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他們對長大的理解,決定著他們對周圍事物和對父母的態度。

    如果他們心中的”長大“意味著不受約束,他們就會設法掙脫束縛,反抗一切限制,這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常見的現象,還有很多孩子開始學著抽菸、喝酒、說髒話或夜不歸宿,有的孩子專門與父母爭針鋒相對,使得父母大惑不解,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一向溫順的孩子一夜之間變得如此叛逆。

    家長應該少說多聽

    劉老師認為,家長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應該少說多聽。

    如今我們處在資訊時代,孩子們幾乎人手一部智慧手機,他們在透過網路進行學習,他們的知識獲取速度和獲取量比我們成人不少。再加上學校各方面的教育活動也比較多,孩子們對於人生大道理都懂。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停留在簡單的說教上,那不但會沒有什麼效果,有時還會起反作用。家長要學會傾聽,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說教,他們需要的是理解和等待。

    舉個我身邊的例子:我外甥,前年上高二時,就像題主遇到的情況一樣。我姐在說教孩子的時候,孩子能把我姐說的無言以對,找不到反駁的理由。現在孩子上大學了,越來越懂事了,真的是個"大人”了。

    家長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我

    《論語》中,孔子說過一句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家長要想教育、說教自己的孩子,首先家長做的得是孩子的榜樣。比如,家長要求孩子不要總玩手機,自己卻抱著手機不停地刷抖音。這樣的家長,有幾個孩子會聽你說教?

    家長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理念,並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讓孩子能感受到家長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熱情,孩子自然也會朝著好的方面去發展。

    還有一個需要家長學習的原因,就是溝通需要有共同的話題。孩子關心什麼?心理需求什麼?對什麼最感興趣?都值得家長研究。在學校進行的問卷調查中,有一位學生寫道:“我們喜歡自然的溝通,不喜歡家長鄭重其事地說:來來來,我們坐下來談談。”

    所以家長們要在自然的狀態下溝通,就要求家長多學習,多看書,多接受新生事物。

    溝通要講究點技巧

    家長要先和孩子做朋友,再做父母。

    孩子小的時候,知識貧乏,生活經驗少,此時父母的角色是孩子的指導者、照顧者、呵護者;孩子長大後,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與看法,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時父母的角色應該轉變成孩子的顧問、合作者和朋友。青春期的孩子們往往對居高臨下的父母持否定態度或產生逆反心理,這與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有關。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具有批判性,對成人的話會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渴望平等”是這一時期孩子的最強烈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長最好以大朋友的身份來對待孩子,而不是以長輩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或以棍棒的方式教訓孩子。

    結束語:

    做為父母,我們要細心觀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就必須根據孩子的心身發育特點來進行。將“我講”變“我聽”,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

    在家長改變自我的前提下,孩子會逐漸和家長接近距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總會長大的,我們要學會等待。

    大家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看待的呢?

  • 5 # 溪水談高考

    一,家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習慣,性格從小養成,對感情也是從小培養,你們之間的關係距離,在於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你們是特別融洽還是經常爭吵,孩子是聽話的孩子還是調皮的孩子都在於父母的教育培養。小學是習慣,初中是基礎,高中應該拼搏。現在孩子高二,但是你說話不聽,證明你們溝通交流存在問題。孩子自身習慣性格沒有達到你們的那樣優秀,你們在孩子教育培養方面也有不足。所以你要從自身方面改變,有一句話叫:“改變別人從改變自己開始”,你瞭解孩子,有什麼優缺點,儘量看孩子的優點,鼓勵表揚;對於缺點委婉表達,藝術的處理,不要直白的針對他的缺點問題進行批評,讓他能夠接受的話語和態度,一定不要發火激動,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要真誠有愛的言行去引導,對孩子要平穩不要著急,教育孩子就向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慢慢欣賞,靜等花開,讓他有欣賞的價值。

    二,做好與老師的交流溝通。孩子每天在學校與老師息息相通,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孩子習慣,性格;孩子哪科成績好,哪科不願意學習,孩子在課堂的表現,是注意聽講還是經常小動作;孩子與同學的關係,是與學習好的同學一起,還是與不好好學習的同學一起,這些你都要掌握,然後與老師共同想辦法有的放矢的去做好孩子的不足。

    三,讓孩子有一個好圈子。在家有父母,課堂有老師,而重要的是孩子其他時間是什麼狀態,這恰恰是最重要的,所謂他的小圈子。他下課和學習好的同學玩嗎?和學習好的同學討論不會的題嗎?還是經常做違反校規校紀的事,這方面作為家長更要關注,要經常側面觀察,想辦法儘量別讓他進入學習不好的圈子。圈子好,氛圍就好,學習,品德,都會向好。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總之,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的。需要全方面的努力,需要孩子自己的付出,需要家長的培養,老師的教育,合力而為。高二雖然有點晚,但是孩子是你自己的,你自己瞭解,怎麼去改變,還得根據孩子因人而異,解鈴還需繫鈴人。希望你家孩子能夠向好改變,成為一朵讓人欣賞的鮮花,絢麗綻放。

  • 6 # 中學生成長日記

    你好,我是南門,一名中學生生涯規劃師。

    家長僱傭我來解決孩子中學生時期的各種問題,好好學習,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

    你的問題中有“說教”這兩個字,從你的用詞來看,你自己也感覺這種方式不太合適,是嗎?

    從我服務過得很多案例來看,高中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多數問題在家長方面。

    中國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沒有理性,在父母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小孩子。卻不知道孩子進入高中以後,已經長大了,從心理到生理都在發生著變化,可以唯一沒有變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他們還是那麼呵護著他,當他是小孩。

    孩子進入高中以後,已經擁有了獨立的人格,知識的儲量也豐富了起來,他們對於問題有了自己看法和見解,不再是小學初中時期父母說啥就是啥的時候了,可是父母轉不過這個彎,那麼孩子自然會產生逆反的心理。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也不願意跟父母交流,有個自己朋友圈子,有了自己的社交。這也是很多高中生家長在教育的時候感到無力的地方。

    高中孩子雖然叛逆,但是父母在他眼裡還是有著絕對的權威的。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在和父母吵架以後,他們的內心也很痛苦,他們也不想讓父母傷心和失望。

    因為不瞭解你家的具體情況,只能給你一點建議,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去對待,不要把他當做你的兒子,你的私人物品。“兒大不由娘”,父母在這個階段能做的是引導而不是說服。

  • 7 # 弘道

    這很正常,作為一個高二的孩子早已經有了自己的見解和見識。在這個階段,家長要學會平等和有方法的溝通,而不能一味地說教,更不能以權威自居。

    作為家長要學會佔在孩子的角度上來思考問題,也要對自己的說法進行反思。你的想法就一定是對的嗎?孩子為什麼會有牴觸?

    假設你的想法是對的,也需要找到最合適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傳遞。做一個好家長真的是很難的,在這一點上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

  • 8 # 英語碰碰堂

    從您的描述來看,您的孩子和您目前的親子關係不太好,更不夠密切,導致孩子對您的言語和行為形成了牴觸情緒。這和你們平時不注意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相關。

    如今,整個社會飛速發展,每個人都很忙碌,不僅包括大人也包括孩子,而當我們都把注意力放在養家餬口這種更為基本的事情上的時候,高密度的工作學習產生的種種壓力和負面情緒無處排解,所以人人都渴求關心和理解。在這種前提下,要求我們父母還要兼顧孩子的心理動態,不僅做到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對於高中生來說,更要儘量去走進孩子的世界,去了解他在想什麼?他的處境是什麼樣子的?他需要父母做點什麼事?那麼如何做到這幾點呢?建議您從以下幾點做起!

    第一、孩子對父母形成對立情緒,表明他不願與父母溝通,對父母沒有信任感,而且對父母的尊敬指數也不高。那麼,家長就要反思自己平時是否說教太多,讓孩子產生了很強的牴觸心裡,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少說教,敞開心扉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平等協商式的溝通,不過家長要注意,不要讓孩子欠著鼻子走,在一些事情上,家長一定要有底線,讓孩子知道家長不是一味的遷就他,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透過這種方法,讓孩子重新信任你,尊敬你,進而樹立起來家長的權威。這樣,他才會願意聽你說話,雙方才能夠有限溝通。

    第二、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戶外活動,有時候活動能使親子關係更近,避免使用過多電子產品導致人與人的關係疏離。例如,可以飯後一起散步,邊走邊聊,還可以週末參加一些戶外活動,暑假的夏令營都可以讓家長在實踐中親眼目睹孩子的所作為為,進而瞭解孩子所想所思。有時候隔閡的產生源於不瞭解,瞭解了孩子,對症下藥,問題不就好解決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完公考,你發現公考裡有哪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