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能量的傑哥

    坑一:機關職位比基層職位好

      許多考生在選擇公務員職位的時候,老是覺得應該選擇機關的職位而不是基層的職位,尤其是在機關與機關之間,老是覺得應該選擇省直機關的職位,而不是市直機關或縣級機關的職位。實際上,在公務員考試中,機關職位並不一定就比基層職位好。尤其是從競爭性來說,機關職位的競爭壓力遠遠高於基層職位。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基層的職位考上以後工作更辛苦,而機關職位,地理區位更優越。但是,從競爭性上來講,基層職位的競爭性更小,相對來說才是報考公務員最划算的職位。

      坑二:一定要選擇熱門職位

      每年都有一部分考生在選擇公務員職位的時候,眼睛裡只看得見熱門職位,看不見冷門職位,其實熱門職位當然有其優越性,比如,考上了財政局的一名科員,和考上了一名鄉鎮的科員,待遇肯定是有差別,行政職權上也有差距。但是,熱門職位也意味著更加殘酷的競爭,意味著選擇熱門職位更容易成為炮灰。比如,2019年國考中,一部分熱門職位競爭比高達4000:1,可想而知,炮灰有多少?你有多大的信心保證自己不會成為炮灰?

      坑三:申論每道題都要寫滿

      一部分考生在考試中不善於審題,比如說,在考申論的時候,很多人的習慣就是,一氣呵成地把每一道題的格子全部填滿。實際上,申論考試對於每道題都有答題字數要求,答滿規定的字數也就夠了,沒有必要追求把格子填滿。很多人為了把申論考試的每一道題都填滿,導致時間不夠用,前面的題填滿了,後面的題沒寫完,最後影響了分數。

      坑四:總分高就一定能進面試

      還有一些考生覺得,在公務員考試中,總分最高的一定是第一名,一定能進面試。但是,公務員考試要考慮行測和申論的平衡性。每年公務員考試都會確定一個總分線,還會確定專門的行測分數線,這兩個線都達標才能夠進面試。否則,即便你成績是第一名,但是行測沒有達標,也沒辦法進面試。因此,在備考時,考生千萬要注重備考的均衡性。

  • 2 # 阿西爸

    雖然我是心理諮詢師,但實際上我以及身邊很多朋友都已經透過公考順利上岸了。

    所以回答這道題還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經過我的總結,我發現如今的公考裡主要存在以下五個大坑需要考生們格外小心:

    大坑一:異地、鄉鎮、五年服務期、三不限的崗位。這類不僅上岸難度高,而且上岸後前途可以說並不樂觀:因為異地就影響了人們照顧家庭、朋友的便利程度,而且更為重要的就是沒有自己熟悉的社交圈,職場上很容易受制於人、陷入被動;同時鄉鎮基層崗位工作量最大,責任最重、待遇卻不盡人意;加上服務期限的限制,讓你卡在位置上如果工作的不順心,無異於來了一次“有期徒刑”。

    大坑二:公考培訓機構各類協議班、狀元班、包過班。各種培訓班水平參差不齊不說,現在無論是國考還是省考都在很明顯的去套路化,就比如去年國考的申論直接取消了大作文,導致很多人措手不及。這種改革讓很多培訓班過去一套模版走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對於基礎較差的、家庭條件一般、沒報過培訓班的人影響較小,但一旦報了培訓班,形成了思維定勢,反而容易栽跟頭;

    大坑三:隨著公考改革的趨勢,往年的情況無法再用來做平行參考。很多機構都在用以往的公考資訊來宣傳、招生等,實際上這也是極為不負責任的。隨著國家相關體制的健全完善,未來公考雖然招錄人數趨勢會逐年上升,但招錄物件更多的也會像應屆生傾斜。很多機構完全隱瞞了這樣的資訊,只是在大字報上寫著:“今年招錄人數再創新高!再不報培訓班你就被別人落下啦!”等等製造焦慮的宣傳,等你報了培訓班,交了錢、職位表出來後發現,居然沒有一個自己能報或者想報的崗位!但錢已經交了,很多機構會設定重重障礙讓你無法順利退費,哪怕最後錢拿回來了但也折騰進去幾個月的時間,非常浪費精力不說還影響自己的考試計劃;

    大坑四:無意義大量刷題。很多考生都會有這樣的瘋狂舉動:每天上午一張行測,下午一張申論,晚上再接著刷真題,第二天週而復始。實際上這樣的學習模式非常低效:因為你跟本沒有給自己留出時間總結錯題,補強短板!當自己題做的多了以後就會發現實際上分數的提升就遇到了瓶頸:無論如何準確率就是無法更進一步了。這時候最需要做的就是在錯題中總結經驗教訓,讓自己的短板得到強化,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

    大坑五:沒仔細閱讀招考簡章及崗位表的要求。很多人報考的時候比較盲目,看到有能報的就報,資格初審過了就以為沒問題了,筆試成績也不錯,順利進入面試。但當面試之前資格複審的時候卻意外的被刷下去了,這一點也不冤:因為如果你沒有問題的話人家根本不會也不敢卡你!你能被卡掉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怪自己不仔細!被刷的情況有很多人只有畢業證沒有學位證、或者專業與所報崗位要求的不完全一致、或者為了能參加考試就在初審的時候填寫了假資訊,結果在複審時被查出來等等。無論什麼原因,在入圍面試階段被非考試因素刷下來都是非常影響信心、士氣的,對以後的考試心態會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所以在參加考試之前務必認真、仔細、如實的填報相關個人資訊,避免發生此類問題。

  • 3 # 中公F君

    誤區一:不管什麼職位只要考上就好?

    很多考生報考公務員只是為了就業壓力、工作環境不好等因素,就把考公作為救命稻草。因此,在報考時對報考職位不作深入瞭解,被錄取後發現離家太遠、工作太累等等諸多問題,但辭職是一件麻煩事。

    建議:考生在選報時要慎重考慮錄用後是否能接受,理性對待,不能盲目進行選擇。

    誤區二:盲目跟風或熱衷於報考“三不限”職位?

    很多考生在報名的時候,沒有仔細權衡自己的優、略勢,而是倉促決定報考職位,直奔三不限,或者盲目跟風,直接導致公務員考試失利,很容易炮灰。

    建議:考生一定要對自己的專業、學歷、特長、適應能力等情況進行分析,在填報職位的變數中找到一個基準點,關注不同時段你所報考的職位變數,競爭比例怎麼變化,有什麼樣的趨向,對所填報的職位有一個規劃。要審時度勢,不能盲從,更不能隨便報考。

    誤區三:傾向於報考招錄人數相對較多的職位?

    很多考生在報考時會傾向於選擇招錄人數相對較多的職位,認為這種職位的錄取率會相對較高。

    建議:招考的人數多,但是報考的人數同樣也會很多,報考的人數平均到招考的人數比例,它實際上跟幾百個考生競爭一個崗位是一樣的。報考招錄人數相對較多的職位成功率不一定高。

    誤區四:社會在職人員報考優勢較應屆生更大?

    在職人員有一定優勢,因此錄取機率會高於應屆生?

    建議:要全面分析在職人員和應屆生各自的優劣勢,理性報考。在職人員有工作經驗的優勢,也有自身的劣勢。應屆生沒有工作經驗的優勢,但有應屆生本身的優勢。

  • 4 # 韓劇嘟嘟網r

    1.報考別隻盯著部門,地區比崗位重要得多!你的收入水平,和你所在的部門有關,但關係不大,也許一個月就幾百塊的懸殊。但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年終,或許比隔壁地區一年多好幾萬。

    2.複習,一個月時間基本就夠了。一般人,花一個月,已達上限的90%。我見過不少人,方法不對,走火入魔,越複習效果越差。

    3.行測複習,方法比時間更重要!選詞填空、常識判斷、數學計算短時間提升很難,而資料分析、言語理解、定義判斷等等複習成效更大。如果複習平均用力,往往得不償失。

    具體可看:

    如何一個月複習行測

    4.關於申論

    在家備考,需要定力。看書,你是看不進去的,唯有做題。

    行測,先刷一張,一道題一道題認真做,做完你會發現:

    1.超時嚴重;

    2.有的模組正確率高,有的模組正確率低;

    3.行測原來就是考這些啊,初中語文和數學…

    然後,別急著繼續刷題,先停下來分析分析如下幾個問題:

    1.哪些模組正確率高,即哪些部分你擅長?

    2.哪些部分你花了大量時間?

    3.如果掐表做題,時間怎麼分配?重點抓哪些模組?告訴你:行測,不光考察你的邏輯能力、閱讀能力和計算能力,還考察時間把握能力,所以,合理分配時間非常重要。然後,你就一個模組一個模組地刷題,多總結錯題,千萬別把時間浪費在書本上

    2.申論

    申論的論點是否深刻,與是否淺顯易懂根本不矛盾。還有,以下並不是“套路”“模板”,是思維方式。需要長期練習,考試才會信手拈來,生搬硬套只會適得其反。

    根本不存在萬能模板。是臨場發揮。換個話題和材料,這幾個“度”肯定就不行了,只有老筆桿子能臨時想出很漂亮的套路。

    比如“精度”層面,就需要完善機制、問題導向、重點督察

    申論不能死記硬背,但有方法有套路。大作文只需複習三點:第一自然段怎麼寫;三個分論點怎麼寫;最後一自然段怎麼寫。第一自然段,前兩句鋪墊,第三局抬出中心思想。然後三個分論點三句話。最後一自然段,三句話昇華主題。看看,總共不超過10句。

    以“如何做好大學生就業”為例。

    第一自然段:

    隨著中國邁入2020年嶄新十年,社會越加求賢若渴,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進入社會,如何做好大學生就業,支援發展需求,成為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第一句交代背景)我認為:要護好大學生人才森林,引導人才從業就業,必須除雜草、種優苗、施好肥,三管齊下,才能為中國穩步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提供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第二句丟擲中心思想)

    三個分論點:

    1.要做好大學生就業,必須“拔雜草”,整治就業市場亂像。

    2.要做好大學生就業,必須“種秧苗”,培育多元就業渠道。

    3.要做好大學生就業,必須“施好肥”,出臺更多就業政策。

    最後一段:

    “治國經邦,人才為急”(名人名言)“第一個一百年”全面戰勝貧困已插上勝利的旗幟,“第二個一百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在路上。(呼應第一自然段)只要重才、惜才、愛才,將人才資源與社會需求無縫對接,中國方能實現彎道超車,崛起於世界之林。

    “開車法”:

    1.要做好大學生就業,必須把好“方向盤”,引導正確就業方向。

    2.要做好大學生就業,必須升級“發動機”,培育多元就業渠道。

    3.要做好大學生就業,必須踩穩“制動器”,打擊擾亂市場亂象。

    “打牌法”:

    1.要做好大學生就業,必須打好“教育牌”,引導正確就業方向。

    2.要做好大學生就業,必須打好“市場牌”,擴大市場就業渠道。

    3.要做好大學生就業,必須打好“監管牌”,打擊擾亂市場亂象。

    應各位網友熱烈要求,我整理了各種大法,供各位下來勤加練習,應付考試!

    “一字法”:

    1.要做好大學生就業,必須“一主題”深度點題,以“就業為中心”推動工作。

    2.要做好大學生就業,必須“一盤棋”統籌推進,引導社會、學校、就業單位協同配合。

    3.要做好大學生就業,必須“一條龍”全程服務,完善配套措施和相關政策支援。

  • 5 # 一天一口毒雞湯

    作為過來人,談談自己的看法,避免後來的人再踩同樣的坑。第一個坑:不要把公考當作是自己唯一的出路。誠然,參加公考是一個對報考者學歷、職業技能等歧視最少,也是相對來說最為公平的一種就業途徑。但是,許多人全職備考,甚至多年不就業,每年參加幾輪的培訓。這樣的做法,一是給自己無形中增加許多壓力,影響自己的心態,二是公考上岸是一個運氣加實力的過程,把公考當作唯一出路容易錯過就業的最佳時間與機會,一旦無法上岸,只會形成惡性迴圈。第二個坑:不要想著先上岸,盲目選擇一些冷門地點的冷門崗位。冷門地點,冷門崗位,一般來說都是條件艱苦,地理位置偏僻,生活不便,一旦上岸,必須滿足最低服務年限,這期間,你的編制是不可以調動,也不能辭職的,所以,不要為了就業,而盲目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崗位。第三個坑:所謂的培訓班的包過協議,其實大多都是坑,你考過了補交幾萬的培訓費,你考不過,要麼退一定比例給你,要麼繼續讓你參加下一輪培訓,坑!!!!!!!第四個坑:不要相信老一輩人說的,公務員工作就是一杯茶水加一張報紙,相信我,基層就不用說了,哪怕是省市單位,作為新人,你處於食物鏈最底層,雜事瑣事,不是你的事都會變成你的事,閒,不存在的!!!!第五個坑:不要相信外人說的,公務員有灰色收入,隱形收入。呵呵,唯一的獎金是第十三個月工資,發的還是基礎工資,你懂的,一兩千塊。

  • 6 # 公考經驗委員會

    1. 資料並不是越多越好

    很多備考的人都覺得只要書買夠了學習一定行,但是現實卻是書買了一堆,成績卻不咋地最後書堆成山,其實幹看書我個人認為效果並不大,太枯燥了。我就直接看的路子公考爆分課的影片課,其實筆試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做題技巧,路老師講的很多的答題技巧和方法對於筆試都是非常實用的。我一開始跟著教材書學的時候,數量關係還有資料分析一大半的知識我都是一知半解的,超級拖我的做題速度,我就一邊看路子的課一邊刷題,之前一道數量關係要兩分鐘,後面就平均40多秒一道。

    2. 基礎不穩直接刷題

    這個真的是大忌,浪費題還達不到效果,我學習的時候就跟著路老師學一遍技巧,然後邊練習邊將老師教的方法學會運用進去,這樣也能更好的查漏補缺,一遍打基礎,第二遍提高,把每個題型都學紮實了再去刷題,效果會更好,也會增強你的自信心。

    3. 申論不結合材料

    這是公考er的通病,上來就寫,根本不看材料,路老師在講申論小作文的時候就講到過,小作文的答案几乎都在材料裡,只要歸納總結到位,基本分數就能拿到了,不仔細看材料的結果必然是無法緊扣材料作答,無法拿到更高的分數。

    以上就是我總結出來的幾點,大概能想到的就這些,等以後想到其他的再說吧。

  • 7 # 非常滿足

    行測部分1、第一輪學習只看教材

    剛開始著手學習,由於對公考不熟悉,學習較為慢熱,導致看書效率非常低,而且看完一點印象也沒有。建議各位第一輪學習先看影片網課,網課雖然內容和教材無異,但影片形式更易於接受(想想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看抖音、快手),調動聽覺視覺器官,更有效率的記下知識點。

    2、不學行測方法,盲目刷題

    行測各板塊的做題技巧需要前期學習好,這是刷題的基礎。不少同學越刷分數越低,有可能是陷入盲目刷題陷阱。一旦放棄正確的學習方法,開始亂做瞎做行測題,你會發現行測正確率永遠有一個天花板,因為你原有的思維習慣的極限就在那裡了,想走更遠就要放棄雙腿,騎上腳踏車。

    道理還不明白,就想一下剛騎腳踏車比步行還慢。

    剛學騎腳踏車,由於不熟練經常騎騎停停,甚至摔上一跤,不如步行快。但騎術熟練以後,絕對比步行快多了。行測大抵也是這樣,沒學過方法的時候,憑感覺做題正確率還可以,學了方法,由於不熟練導致正確率更低,類似於剛學騎腳踏車的情況。

    不學技巧就開始亂刷題,結果事倍功半。科學的方法比盲目刷題更重要。

    3、喜歡找做題竅門

    比如學習各種秒殺大法,奇技淫巧學的不少,遇到題目該不會做還不會。巧解速度快,減少計算量。但注意適用性,不少秒殺技巧只適用小部分題目,絕大多數題目是不適用的;減少計算量是很好,但巧解通常增加了思考量,思維不夠敏捷或是方法不熟練,往往還不如笨方法。

    行測方法的終結:方法已經被挖掘的差不多了,各大機構在行測上的方法,至少70%以上是雷同的,學生比拼的是熟練度和技巧的吸收能力。不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尋仙問藥上,有可能你報的大神行測班,講的內容跟機構差不多。

    4、重聽課、看教材,輕視刷題

    有些同學問,看影片的時候很爽,一做題就懵逼:只看影片不做題,一做題就懵逼,不信你試試

    看完書看完影片題目還是不會做,幹捉急上火怎麼辦?

    苦惱|學完影片和書,做題還是沒效果……

    一方面有可能是沒認真聽,不做筆記,過眼不上心;更重要的,我覺得是現在公考課程的設計有問題,方法和實踐割裂,導致學生學了方法不會用。

    機構老師講課,總是先拿一些例題,透過例題來講方法。

    這樣講是沒錯的,可以加深同學對方法的理解。但換個角度看,學了一堆方法,怎麼把方法和題目對應起來?

    授課和做題的模式如下:

    授課模式:題型分類→→例題→→學生學習

    做題模式:???這題屬於哪類?→→到底用哪個方法?

    做題往往不是填坑式的思維,遇到的題目也不是那麼“典型”的例題,對於習慣“一聽就會”的學生,做題可不是“一做就懵逼”嘛。

    行測是一門實踐的藝術,如果不大量做題,是很難提高分數和速度,這是一些行測課程所缺失的。所以現在不少機構推出了刷題課,邊刷題邊講解,效果會比單純講技巧好一點。

    5、備考時間不足,總是裸考或是比基尼考

    許多進群的同學有類似問題,明明考了很多年行測卻仍是原地踏步,進而懷疑自己的智商……

    遇到這種同學,稍微問問就知道,壓根沒有系統學習,考前幾十天隨便一刷題就上戰場,次次做炮灰就發出類似感慨“我是不是特別笨!”

    其實和她類似的考生非常多,往往以在職備考,考前一個月、半個月稍微複習一下就上考場。

    參加公考的考生中,是以這些“裸考”或“半裸”的學生為主,報考心態也是“試試看,萬一考上了呢”。

    這種同學其實不在少數,針對這類公考群體,甚至發明了一個名詞“比基尼考”。

    比基尼考就是比裸考多一點點。只經過簡單的複習就參加考試。或者來不及準備只好硬著頭皮臨陣磨槍。中國公務員考試越來越像比基尼考試,大部分考生因為沒有時間複習,而臨陣磨槍參加考試。”

    就像文章中寫的:筆試不繳費會計入誠信檔案嗎?聽說棄考之後都不能參加公考了……

    事實上,國考筆試棄考的同學,佔透過稽核人數的30%左右。

    例如2019年國考共計招錄1.45萬人,透過資格稽核的人數為137.93萬,繳費人數為108萬,而實際參加筆試的考生數量為92萬。透過資格稽核後棄考考生數量為46萬,繳費後棄考考生數量為16萬。

    大量考生報名的同時,大量考生棄考、裸考才是公考的現實。這種心態和學習態度能理解,不少人原有工作尚可,考上公務員最好,考不上也行,反正工作也可以做。態度決定用心程度,沒什麼好指責的,畢竟不是所有考生非公務員不做。

    但是,如果抱著“摸獎”的心態,去質疑為何中不了“五百萬”,這就有點意思了,“半裸考”屬於買了幾塊錢彩票,卻總是想得大獎,能不能中獎怎麼沒點數呢?

    上邊說的是心態,之後解釋一下行測學科的特點,道理明白了就知道為何越來越差……

    行測是極度依靠做題敏感度的考試,如果不長期做題保持手感,一旦荒廢等於從零開始。不少在職同學這麼想,我每年學一個月,累加N年就有N個月的學習效果。

    這是大錯特錯的!一旦考完試不再做題,來年就基本從零開始甚至更差。就像燒開水,除非一鼓作氣燒到100度,弄到80度放一會就又變0度。

    所以真誠的建議各位“裸考”或“半裸”的同學,如果下定決心要考上公務員,不妨提早準備,特別是在職備考的同學,最起碼提前半年以上,花心思、多刷題才是上岸的捷徑!

    如何判斷需要多少備考時間?

    求問備考時間的,總共分兩派,一派是“太早”,另一派是“來不及”。雖然我自己的觀點是,只要下定決心備考,盡力而為就行。但也不妨思考一下,究竟什麼時候準備剛剛好?

    從兩個角度考慮:一、看個人基礎;二、看報考職位;

    看個人基礎

    每個人基礎不同。多年的培訓經驗,我遇到過基礎特別好的,比如17年問道二群有個人民大學的學生,第一次卡時間做行測就考了70+;也遇到過基礎一般,做行測只考40多分的:省考模擬考試行測40+是什麼水平 ;

    甚至有些人學了好久,做了上萬題,也只有這點分數:辭職備戰省考,行測依舊五十幾

    給各位一個標準,把17-20年國考地市級行測真題卷子模擬一下,按照110分鐘做題(考場塗卡需要10分鐘左右),算一下平均分。

    機構編寫的國考答案准嗎?怎麼估分比較準確?

    行測題目分值多少?如何算分?

    情況一:平均分不到55分,建議你1000小時+3萬真題

    想考上,去做3萬真題

    情況二:平均分55-70,建議700-800小時,1-2萬真題

    情況三:70+,大神你可以去裸考了

    首先給大家說一下,按照國考行測的要求,如果你想考發達地區和較好的崗位(西部偏遠地區或是冷門單位自動忽略以下內容),行測要在65以上進面較穩,部分競爭激烈地區,70+是必備的。

    行測考到多少分算可以啊?行測考到多少分算可以啊?

    為什麼55分以下就要學這麼久,乍一看50分到70好像差距並不大。

    但你要注意,行測四個選項出現的機率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你全蒙一個B,也至少得25-30分左右。

    換個角度,如果你只考了40多分,也就比全蒙一個多對了十幾分吧……

    而且行測提分符合邊際成本遞增的定律,50分到60較容易,再往上走,多考5分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 8 # 公考大學長

    我踩過的坑一:盲目報名

    第一年的時候,我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小白,就覺得公務員工作好,待遇優,適合我,考就考吧。在考試報名後的時候,我選了一個南寧市區、有專業限制剛好自己專業能報的崗位。然鵝,當報名結束的時候,我報的崗位竟然進入全廣西報名人數最多的前10名之列,可謂上千人競爭一個崗位。這樣的結果導致我縱然考了135分也無緣面試(雖然分數不算高,但是看到學習群裡有好多人考了120+分都進入面試了,有些偏遠的地方甚至110+分左右都能進面試。)我的成績如果報名其他非熱門崗位,其實是可以有機會進面試的。

    僅僅因為報名不對錯失了面試機會,這個教訓對我來說太沉痛了。所以我希望你們千萬不要踩報名的坑。

    如何避開盲目報考的坑?

    公考界流行這樣一句話:“考得好不如報的巧”。報名環節真的很關鍵,想要上岸,考高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報對了崗位。

    我踩過的坑二:盲目備考

    我第一次備考的時候,就是因為盲目備考錯失了機會。雖然在同學的建議下我買了一套行測和申論教材和歷年真題卷,但是並沒有認真投入進去,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有時間的時候就翻翻書,做做題,做完了對答案。但是效果很不理想,提升很慢。考場上也是最後一刻才寫完卷子,晚上聽各機構的估分課才發現,那些題自己選了什麼答案都不記得了。就這樣懵懵懂懂的考完了試,結果就只能重考了。

    如何避開盲目備考的坑?

    我的建議是:給自己定學習規劃,每天給自己做學習筆記,大量做題,並且是有針對性的刷題,多鞏固薄弱模組,把整體成績拉上來。

    我的做法大致是這樣的:

    每天我會用零碎的時間在手機上刷題,主要是刷常識、判斷、定義等,在相對完整的時間刷言語理解,週末的時候集中做數量關係和資料分析,因為這兩個模組計算量大,也是需要整塊的時間。此外,我一週要參加一次模考,在模考中檢驗一週的學習。如果某個模組錯誤太多,下週再針對那個模組多刷題。

    市面上有很多個機構的刷題APP我基本都用過,不過後來佔用記憶體太多導致手機卡頓,我把那些APP都解除安裝了,改用小程式刷題。那段備考的日子,我就是個刷題達人,只要有空就刷題,地鐵上、飯後休息時,臨睡前,只要能用的時間都在刷題。

    我日常各模組的刷題量能每天保證200題以上。

    除了刷題外,我每天強迫自己記學習筆記,像考大學一樣去考公務員,上岸也是遲早的。第二次我能考142分,跟平時嚴格要求自己是分不開的。希望你也可以。

  • 9 # 華圖教育雲浮分校

    1、切勿盲目選崗

    公考競爭難度也是逐年上升,盲目選崗的後果只會是浪費時間浪費金錢。從目前來看,應屆生在公考也是越來越吃香,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提前做好備考,甚至後來選擇棄考,白白地浪費了一次考試機會。圖圖建議大家一定要提前瞭解公考的競爭難度,切勿畏首畏尾,只有勇往直前才有上岸機會。

    2、招錄人數多的崗位要巧妙報考

    很多人看到那種招錄人數大多的崗位就認為上岸的機會很大,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主要是看地區辨崗位。並不是說不能報那種招錄人數多的崗位,只是要合理的報名,儘量選一些限制要求很高的而且你能打到要求的崗位,上岸率將會有很大的提升。

    3、稽核通過後不能改報

    考生在報名的時候,時間儘量靠後。因為不管是省考還是國考,都只能選擇一個職位,一旦稽核通過後就不能改報。之所以把報名的時間選擇在後面,就是為了避開一些職位大坑。除了選擇觀望之外,考生對職位競爭一定要有預判的能力,一定不要盲目報名。

    4、謹慎選擇偏遠地區5年服務期限的崗位

    很多偏遠地區的公務員崗位都會限制最低5年服務期,而且此類崗位也是逐年增多。很多考生當初為了提升上岸率而選擇了此類崗位,入職後才發現與自己想象的公務員崗位大有不同,就算是考上也很難待下去。而且你還不能辭職,如果選擇辭職後,在5年之內不能參加任何公職考試。

    總結:

    1、報名時間儘量靠後,能夠合理的避開過熱崗位,上岸率會有很大的提升。

    2、能報高就不要報低,充分利用自己的條件選擇條件苛刻的職位。

  • 10 # 逗你玩不玩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我是很有發言權的,下面我就列舉幾個公考中容易遇到的坑。

    1.為了上岸而上岸。上岸前沒有做充足的準備,對所選的崗位、所選的地區沒有充分了解,總想著先就業再擇業。最終的結果,你會發現現實與理想差距很遠,想放棄又不捨得,不放棄又很痛苦。所以,千萬不要為了上岸而上岸,也要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

    2.不要盲目選擇培訓班。在選擇培訓班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如果你平時學習成績不錯,有很好的基礎,那就完全可以報一個衝刺的筆試班,從而用最少的時間和金錢贏得最大的效果。對於面試班,不需要只盯著某公、某圖等大型培訓機構,可以在你們當地打聽一下有沒有黨校老師或者是之前上岸的同學開辦的培訓班。一方面收費較為便宜,另一方面教學十分靈活,有助於思維的擴散。

    3.體檢前注意休息。體檢可以說是公考的最後一個考驗了,有些同學在這裡就有所放鬆,認為這個崗位已經收入囊中。其實不然,因為我就遇到過在體檢中,由於大魚大肉吃多了體檢沒過,也有在體檢中太緊張,導致血壓不穩定、偏高的情況。結果就是功虧一簣,前面的努力全部白費。因此,同學們一天沒有正式去報道上班,就一天也不能放鬆。

    避開了這些坑,我想,同學們上岸的利率會增大,上岸以後也會過得更加幸福,才能以更好的心態為人民服務!

  • 11 # 公考丸子醬

    這個問題讓我不禁想起尾田老賊寫海賊,郭德綱說評書,一步一個坑,這坑完了下坑已就緒。

    公考裡的坑那就是小兔子拔蘿蔔——都是坑!

    鄙人也曾參加數次公考,各路江湖豪傑也見過不少,由我們總結出的深坑可謂刻骨銘心。深坑

    備考之中踩坑者可分為六大派1.黃老之學-信天命

    這類大佬,那就是老子的死忠粉。能否考上看天不看我,這些大佬把親近自然發揮到了極致,是真的裸考啊,一絲不掛,但凡有雙襪子都是對黃老學的不敬。曾經有位大神,在考試前經人提醒才想起他報名了……他不想考?錯,人家也有一絲入世救人的想法,奈何自然風光無限好,老祖宗已經羽化成仙,後輩子弟還是有些嚮往的。不是經不住誘惑,實在是誘惑太大,漸漸迷失在芸芸眾生之列。當然學派中也有派系,黃老學中也有派系。一些學子覺得不行,太親近自然冬天會感冒。偶爾也要和俗世一般,抖音刷累了?打球打累了?聯盟defeat了?來本行測脈動回來,有精神了接著去親近自然。

    2.儒家-禮法為大

    此類學子心中有大理想,仕途乃是正解,萬般皆下品,唯有編制好。他們心中的道,那就是已經入仕的前輩們。前輩的方法不可變,前輩說這裡怎麼學,那就怎麼學,那些投機取巧者都是邪門歪道。

    前輩的時間規劃,複製貼上;前輩的考公心得,複製貼上;前輩的申論模板,複製貼上;前輩的飲食起居,複製貼上。最後前輩的失敗經驗,複製貼上。

    3.墨家-兼愛天下

    此類學子也算是墨家傳承者的有利競爭者,這類學子大多老實忠厚,品性極佳。在這類學子眼中,只要是考的那就是要學的。想要投機取巧?心性不佳!行測常識考的多?背!花時間背!行測數量太難?學,花時間學!申論大作文不好寫?寫,花時間寫!申論模板,金句背,行測刷題刷題刷題。你敢考啥我學啥。老祖宗說啥了?兼愛非攻。一個不能少,有多少學多少,時間太長?那是磨練心性呢。學習就要努力,那些說什麼要合理安排,殊不知書到用時方恨少,等你和人對罵的時候罵不過人家的時候,你就知道知識多麼重要了,等到考試的時候發現你不會的時候就晚了。4.法家-重法輕禮

    這類學子是對前輩的方法進行改進,儒家學派不行,不能這麼學!!!此話可是平地驚雷,一時激起千重浪。代表人物曾說,公考考什麼?行測和申論!申論要去學嗎?學了有用嗎?

    不就是一些大作文嗎?能拉開分數嗎?此話情真意切,吸引無數學子效仿,申論不學了!還有後起之秀進一步精進該學說,兩門考試取行測,但是行測裡面就一定要跟著學嗎?常識你背了有用嗎?背了考嗎?不需去背!數量這麼難,你學了能學會嗎?不用去學!更有甚者,再次豐富了該學說。行測已經放棄了常識和數量,但是其他模組裡的知識點就一定要學嗎?言語理解裡面的語句排序,高中沒有學過嗎?何必再學!判斷推理中的圖形推理,這麼多的圖片看著不蒙圈嗎?放棄!能放棄的都放棄,咱就學最主要的!5.兵家—三十六計

    這類學子那就是和墨家對著幹的,你要兼愛非攻?胡說八道,古來成大事者,哪能沒點兒心思,只知道盲目學的悶葫蘆怎麼為國為民。兩軍陣前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才是我們平生所追所求。常識太多?沒有技巧嗎?找技巧去背啊。圖形推理圖片太多?沒有技巧嗎?申論太難?沒有技巧嗎?一切都可用兵法解決,三十六計就是這麼玩的。這類學子畢生所求就是找到所有的技巧,什麼狗屁的基礎,不用,撥千斤才是制勝之路。

    6.讀書不知讀何物

    大家都是讀書人,讀書人自然要有書。當今天以三家書局最為出名,中公為尊,考公人皆知中公,底蘊強大。華圖為後起之秀,一手模組劃分掀起江湖風浪。然華圖內部分歧,一場大戰,其中一大派系選擇獨立,成立粉筆大教,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書局派系繁多,究竟選擇何派圖書讓天下讀書人苦惱已久,更有甚者,索性銷量為王,哪本賣的多選擇哪本。可能忘了刷單這個行為的存在,不過畢竟是讀書人,不懂商戰也理解。如何避坑

    諸子百家,鄙人也就見過這幾大派系的代表人物。茫茫考公路,百家爭鳴,有代表性的派系也就這麼幾個。索性也有學院派老學究發現,不行,諸子百家不能拯救考公人,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諸子百家固然牛逼,但是人畢竟少數,什麼人最多,江湖俠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人組建的門派還是具有實踐意義的。1.考公需要苦行僧

    考公之路漫漫,想要上岸不努力,想啥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裸考的這些人還不如不考,浪費那幾十塊錢,浪費那大好年華。想要進入仕途大道還不努力?華夏要這種人何用?光屁股躺草地玩去吧,還親近自然?死了之後還能和自然一體呢!!

    想考公務員至少要準備個半年時間吧,那天不得看著月亮起,伴著月亮睡?最不濟也要一天仨小時的時間吧。

    2.大道三千,不可盲信

    那些只知道複製貼上的都是小渣渣。先說複製人家的學習規劃,人家的規劃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的,你和他的作息一樣嗎?你和人家的基礎一樣嗎?小道士學習老天師,幾斤幾兩不清楚?計劃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哪裡不會學哪裡,隨機應變。再來說申論模板,那是用來想思路的,那能直接照搬?看到一道題目,可以利用申論模板去找思路,找到思路之後具體內容還是需要自己填充。如果有了別的更好的思路,大可以自己補充。大道三千,還需找到自己的路。3.吾日三省吾身

    再來說說申論,申論大作文是僅僅能靠背書嗎?能只背金句嗎?申論小題目是能靠刷題來提升嗎?大作文,要範文,要背金句。背這麼多,有何用,就是無用功。不背了?不可!還要背,但是不可貪杯。範文用來分析結構的,用來看人家怎麼用詞的,金句是為了點睛來用的。再來說說行測,行測的常識花費這麼多時間幹嘛?背的也不考,作為一個開胃菜不就得了,偶爾去看一看。行測刷題不過萬,考試就完蛋?胡說八道,哪個江湖傻子說的?哪個劍客練劍不悟劍?佛祖還獨坐菩提樹悟道呢。刷題還要悟題,只知道盲目的刷題,如何證道刷完題目要分析,哪裡出錯了,一定要有心得體會。將每日所思所想寫下來,時常翻看,謹記於心才好

    4.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申論不學習,考試沒問題的思想,實屬荒謬。行測裡面不會的就放棄,考試成績也要放棄了?申論學習重點:首先申論小題是分為歸納概括、對策、分析、貫徹執行、論述的。這些題目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分類去學習。概括題目答案要有核心關鍵詞+具體解釋;決策問題則是關注問題是否解決,講究實操性。每個型別題目都不一樣,自然要分類。當然申論做題在精不在多,一道題目反覆刷,吃透再看下一道,不需要像行測一樣大量刷題。申論大作文就需要去背誦範文了,範文在背的時候,是為了理解人家的行文結構,前期沒有學習基礎,自然就要去多背多看。

    找到人民日報的時評文章,去分析結構,看觀點是如何貫穿全文的,看詞彙怎麼用的。平時模仿這些文章去寫,寫之前把觀點和大綱立起來,慢慢練習提升能力。

    行測較難的模組就放棄?更是胡說八道。常識問題雖然難,但是就不準備了嗎?平時也要去準備,一道題目將近1分,放棄一分可能就是一個崗位。但是不要耗費太多的時間,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學習。數量關係確實比較難,但是有一個非常好的點,掌握了考場上十有八九能做出來。平時得多少分,考試的時候基本不會有差別。

    再來說下其中的等比問題、比例問題,這不就是高中最簡單的問題嘛,這部分一定要把握。至於考試的時候實在不會可以蒙,但是平時準備的時候千萬不能放棄!!!判斷推理中的圖形推理問題,之前沒有見過就不再學習了嗎?這些圖形大多也就是位置規律、樣式規律、和屬性規律這幾大類。

    千變萬化,但做題方法是不變的,跟著阿甘上岸說總結一下技巧:看位置、看數量、看曲直、看點線,一個個去試還找不到嗎?備考時間很長,把所有型別的題目集中到一起,刷的多了見得多了,自然就能掌握了。5.兵者詭道,學習陽謀

    學習怎能投機取巧,什麼都找技巧,最後只能落個學藝不精的後果。先說申論投機取巧的人,大多找模板,套模板。模板可以用,但是能直接照搬嗎?問題是變化著的,模板只能提供思路,但是想要得高分?不可能。大作文找金句填充?適合的句子固然精彩,然而能有幾句?行測數量關係各類技巧方法當然可以用,但是沒有基礎技巧何來?尾數法、化同法、截位法這些需要去學。但是要在基礎知識掌握牢固的情況下去學習,還有所謂的看關鍵數直接找答案的理論更是荒誕。終究還是一句話,技巧要學,但不是主要目標。基礎牢固之後再去學習一些做題技巧事半功倍6.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影片課一定要看阿甘上岸說,解題技巧講解一絕。像資料分析,遇到複雜分數的時候,直接用老師講的直除法,再去做題能省一半計算時間。

    教材方面,中公的《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內容豐富全面,題目深奧,教研強大,但是沒有針對性,剛入門的學生很容易產生迷茫,更為適合考公經歷豐富的人選擇。粉筆內容嚴謹細緻,把模組劃分進一步發展,尤其是申論的規矩和行測5000題更是所向睥睨。無論是內容設定還是答案講解都比較適合剛剛入門的學生。最後,公考之中的坑真的多,能避則避,進入一個坑,說不定就是十幾分沒了。想一想一共才多少分?

    嚴格要求自己,能做到的就要做到,不能做到的可以做一半啊。至少保證後面總結的時候,想起某個時間段不會捶胸頓足。

    就是這些,潛心修煉去吧。

  • 12 # 小圖圖媽m

    考完公考,你發現公考裡有哪些坑?

    浙江,女生,22年國考一戰上岸,行測80+,申論75+,面試85,綜合第一。

    不講廢話,乾貨直接拉滿!盤盤公考中的那些坑!

    ·到底是誰說備戰國考要把學習計劃精確到每一天甚至是每時每刻的。

    參考著大家的計劃制定完精確到每時每刻計劃之後,我發現,沒有哪一天我能夠像計劃裡那樣精準完成任務的,毫不誇張的講,還是那種高不可攀的完不成,早上開始學習下定決心,今天!我一定行!到了下午就焉巴了。

    個人感受:不需要做那麼精準的計劃,因為每天學習的內容不一樣,例如今天學習言語,明天學習數量,進度是絕對不一樣的,無法做到精準預測,完不成任務絕大部分人會由生出很強烈的挫敗感,而不是咬牙跺腳也要克服困難的積極性。

    只需月計劃和周計劃即可,比如這一週資料分析部分我要刷500道題,今天的題簡單,我就刷100道,明天的太難了,我就刷50道,確保每道題我都能搞清楚,靈活把控節奏,要明白,公考不考驗學習程序,只考驗對知識的把控程度。

    ·到底是誰說努力就會有收穫,但是卻沒有說如何正確努力。

    剛開始備考的時候,我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每天不到六點就起床背言語的詞彙,背常識的知識點,看別人的經驗帖發現這個人七點才起,在心裡暗暗吐槽“這人還沒有我努力,不太行”。

    個人感受:努力真的不是給別人看的,那些表面功夫最後只是感動了自己,欺騙了別人,最後自己都信了,有的人可能考完試突然發現了這一點,有的人一輩子都發現不了。

    我想說的是,考公浩浩蕩蕩的隊伍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偽軍”,看著別人考上了就去輕信備考經驗,並盲目跟隨,最後發現再努力分數也上不去,但就是不改,畢竟人家考上了,一定“行”。

    ·到底是誰說備考時複習資料越多越好。

    翻看著各種經驗貼,買了一大堆資料,回來書都沒翻幾頁,就讓它在角落裡生灰。考完試了賣了三十幾塊錢,還不夠我吃一頓飯,想起來就覺得自己可真。。。。

    個人感受:教材行測和申論各一套就行,多了真的沒精力吃透,只是做個簡單的輔助資料。三個大機構的公考教材隨便選哪個都可以,全憑個人喜好。

    像我當時備考時用的粉筆家的教材(行測的思維+申論的規矩)感覺就還不錯,知識點全面,針對重難點還用不同色彩的筆進行標記,一眼看過去直接就能看到重點,就挺適合小白打基礎用。

    ·到底是誰說國考就一定得報班學才能上岸。

    剛開始備考的時候花了小兩萬報了某公的協議班,跟著學了幾天,老師天天坐著照著PPT念,我是真的受不了!後來就退課回家自學了!

    也相信很多小夥伴都跟有過相似的經歷,甚至還有的在備考的時候為了省錢,選擇自己去找資源課程聽,這看一節那聽一節的,前後毫無聯絡,而且還是不同老師講的,這就很容易擾亂自己的備考節奏,只會適得其反。

    個人感受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專注地跟著一個課程系統學!頂多就是基礎一個,技巧一個。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備考時全程都是跟著潘銘國考課學,其它課程都沒看過。

    這個課程是行測和申論都包含在內的,既有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也有高分做題技巧方法的講解,全程只需要把重心放在這個課上就OK。

    而且這個老師講課透徹好理解,基本上都是透過講題的方式去講題目涉及到的知識點,以及針對每題型需要用到的答題方法,讓我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去進行知識識記和技巧學習,相比那些只扣基礎知識講半天的課程來說,要更實用些。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這種純乾貨型的課程!絕對是每個國考上者的考前必聽課!

    ·到底是誰說題海戰術很重要!卻不告訴我應該刷什麼題!

    現在只要想到我天天拿著各機構的模擬題在那做的時候我就覺得我是個大傻X。一點用處都沒有,刷了一個月成績愣是沒啥提升。

    個人感受:專項題和真題卷是備考時的必刷題,行測和申論至少一套!

    把理論知識和技巧方法掌握住的基礎上,題海戰術必然是不能少的。要想在基礎上進行拔高,就得靠多刷題去突破。

    模組題跟真題卷是備考時必不可少的練習物件。一是模組題可以幫我們做好每模組知識點鞏固和做題方法的總結;二是真題卷可以使我們更快地找到自己的薄弱點,把握住考試的側重點,進而掌握高分答題的方式。

    我當時用的模組練習題是粉筆5100題(行測5000+申論100)+粉筆APP,上面的題型全都是按照模組分類整理好的,都是從歷年考試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典型題目,參考價值高,題量也足夠我們練習用。

    真題卷我選的是中公家的,比較喜歡它家的真題解析,就是要比其它兩個機構要全面細緻,參考起來更方便。大家可以在對照真題解析的時候,把三個機構的放在一塊對照著看。

    下面盤點一下國考考試科目中很多人都會踩的坑,繞道啊繞道!

    ●行測坑

    1. 切勿一上來就盲目刷題

    行測刷題固然重要,但切勿陷入刷題誤區,不要上來教材不看,課程不聽,就直接開刷。否則就會發現無論刷多少題,行測正確率永遠都是一個天花板。

    一定要結合著潘銘國考課把行測每模組的知識點和解題技巧給掌握住,在短時間內快速地梳理清楚每模組的考試重難點在哪。只有這樣才能在刷題的時候保證正確率。

    記住!正確的解題方法要比盲目的刷題更重要!

    2. 不要在常識判斷上花費太多時間

    這個模組涉及到的知識點非常多,包含各個領域的知識點,例如經濟、政治、法律、哲學、地理等考試都可能考到,只能靠平時積累去做題,想透過短期的看課和刷題就進行提升是不可能的。

    因此建議在備考的時候不要在這部分浪費太多的時間跟精力,也不用很細緻地看課和刷題,平時可以透過瀏覽時政熱點去做知識點的積累,是在想記的可以看看李夢嬌的常識口訣課。

    3. 不用掌握數量關係的所有題型

    看課跟做題,都只學習簡單題型的知識點,練習的時候也只練自己擅長的,只要能保證在考試的時候把簡單題型把握住就OK,難題可以直接放棄。例如利潤問題、工程問題等等,都是比較容易的,這塊和常識一樣,在考試中就是連做帶猜,能保證每模組達到50%-60%的正確率就可以。

    切記!數量關係不要輕易放棄!嚴格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

    畢竟國考難度放在這兒,要想國考穩上岸,就得儘可能在考試的時候多答題多拿分,要把能抓住的分數全部抓住。

    4. 資料分析、判斷推理、言語理解三個模組是重點學習物件

    這三個模組可以說是整個行測的重點,要想行測成績穩定在80分左右,就得把幾個模組的知識點做題方法給吃透,正確率至少要穩定在85%左右才行。刷題的時候要主攻這三個模組的練習。

    資料分析不要輕言放棄,掌握住方法很容易拿滿分的。要跟著課程去學速算技巧,掌握快速找關鍵資料的能力。需要記的公式一定要記住,然後再透過刷題去提高正確率。

    言語理解是重中之重!是行測分值裡佔分比最高的、題量最大的模組,申論的答題也會涉及到言語理解模組的技巧,所以要重視!按照題型分配複習時間,邏輯填空、主旨概括和意圖判斷所需要的複習時間要多些,要特別注重詞彙上的積累。

    判斷推理是技巧性最強的模組,包含四個題型,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和邏輯判斷,每個題型都有自己的解題技巧,需要學好技巧後才能把握好這個模組的內容,老師在課上針對每道題型的技巧講的都很透徹,聽課的時候做好筆記。

    5. 行測備考要懂得取捨,讓優勢模組更強!

    基本上行測分數高的小夥伴,都是在做題時擅於做取捨的。建議大家備考時把重心放在資料、言語、判斷三個模組上,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看到效果提升最快的,數量、常識放在最後。

    有舍才有得,平均用力反而不好!切勿每個模組都是半吊子!

    ●申論坑

    1. 狂刷模擬卷+必買押題卷

    刷題的物件都用錯了,成績咋可能會有進步!模擬卷跟押題卷都是機構老師用來譁眾取寵的,自己出的題,含金量真的不咋滴,做多了,真的會偏離真題的答題本質。

    建議申論做套卷只以真題卷為主,模擬卷一律不做。因為真題是經過命題組老師深思熟慮之後才制定出來的,每道題考察的知識點非常全面,可以較全面地考察到考生各方面的能力,更接近考試題型,參考價值更高。

    儘管每年的材料內容不同,但是題型都是很穩定的,答題思路基本上都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能把每題型的答題思路掌握住,無論考試遇到什麼題型都能很快進行作答。

    2. 只寫不看,僅在頭腦中做構思

    不知道你們是不是這樣的,總之我剛考試備考申論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就覺得申論需要寫的字比較多,就不願意動筆,就只在心中和腦中做構思,但這樣學了幾天之後發現根本沒效果,心裡想的再好,不動手練根本不行。

    最好的方式就是勤快點,一個題型一個題型動手練。剛開始可以降低對自己的預期,無論寫成什麼樣都沒關係,就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氣呵成,不要做塗抹勾畫,等全部答完之後,在嚴格對照真題解析去做調整和補充。

    基本上按照這種練習方式堅持刷個幾套,慢慢就能熟練下來!

    最好是跟著潘銘國考課把每道題的答題方法先掌握住之後再去做練習,這樣答題的時候也就不會那麼迷茫跟沒思路,正確率也能更高些,可以減少自己的答題壓力。

    3. 練字就行,不注重內容上的提升

    這點應該絕大多數備考者不會犯,我覺得大家都可能會比較注重答題內容,但不乏有小夥伴會這樣做,說出來也就是為了警示大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申論考試中,字跡工整漂亮給閱卷者的第一印象就比較好,會成為自己的一項加分項,但老師會更注重作答內容的質量,所以我們在作答的時候要按條羅列清晰,讓老師能一眼看到你的表述,因為申論閱卷都是按點給分的。

    所以,我覺得申論作答內容為王,字跡次之。

    4. 盲目迷信參考答案

    我發現很多小夥伴備考的時候都喜歡背答案,就是唯答案主義,就覺得參考答案就是最標準的。

    但我們要清楚的是,參考答案也是機構老師自己整理的,所以才出現每個機構的真題解析都不同,而官方也並沒有給出標準答案,所以,我們在做真題練習的時候,就把解析拿來做個參考即可。

    我們只需要在作答的時候擺脫學生心態,結合材料有理有據,把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即可,做到兼聽則明就OK。

    是在不會的就去看潘銘國考課上老師針對每題型講的答題方法,相信大家看完都會有自己的申論答題方式。

    5. 大作文過分注重背範文、背時政

    死記硬背本身就不是一個明智的方式,理解運用最重要。因為現在國考出題特別靈活,完全的反模板化,很可能你背了很多東西到考試的時候一個都用不上。

    而申論大作文的作答也是緊扣材料的,即使背過同類型的文章,要是話題設定跟材料重點不同,那範文基本上就用不上。

    所以,我們再做素材積累的時候不用死記硬背,只需要能把自己積累的素材靈活地穿插到自己的寫作中就可以,多學學別人文章的框架,寫作的方式,這才是最重要的。

    人民日報和半月談就是我常用的素材積累軟體,我的寫作框架基本上都是跟著人民日報學的,內容主要就是參考半月談,每天花半小時看看,堅持到考試也能積累不少了呢!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啦!想到其它的會再繼續追更!

    希望這些坑大家備考時都能規避掉!早日成“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適合一個人做的不用投資太大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