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誰是姚明改革的絆腳石
-
2 # 甘肅慧乙德文化
駢文是魏晉以後產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體文”“駢儷文”“駢偶文”。因常用四字,六字句,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它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句式兩兩相對,好像兩匹馬並駕齊驅,所以被稱為駢體。南北朝是駢文發展的全盛時期,其中很多駢文內容深刻。如孔稚珪《北山移文》。唐朝以後,駢文到形式日益完善,出現了痛四篇,六句式的駢文。直至清末,駢文仍很流行。
賦是在漢代興盛的一種兼有韻文和散文的重要文體,有大賦和小賦之分。大賦多寫宮廷的盛況和帝王的生活,如班固的《京都賦》小賦多數是抒情作品,如《洛神賦》。漢賦的特點:內容多寫京都的繁華和帝王的遊樂,以此來粉飾太平,歌功頌德;文章前有序言,正文韻,散結合,其中散文用於記敘,韻文用於描寫,韻腳根據需要經常轉換,語言多用四六字句,且極力鋪陳,喜歡堆砌生僻字詞和形容詞,篇幅較長,情況通常由假設的兩個人以一問一答到方式來展開。
-
3 # 孫彥博
一.駢文與賦不同點:
1.兩者的含義不同
駢文是中國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
賦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
2.兩者的特點不同
駢文全篇以雙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
賦文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
二.駢文與賦相同點
1.兩者都是文體的一種。
2.兩者都是追求聲律的統一,詳盡的描寫。
-
4 # 待曉兒
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一貫以來的主角“詩文”,“詩”大致可以分為“古體”和“新體”兩種,而是“文”也分為“韻文”和“散文”。
“韻文”和“散文”其實涉及到一個文學分類的方法,那就是“文筆之爭”。
“駢文”和“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其實是分屬兩種文體的,要想區分二者,就要知道文學分類的方法。
何為“文筆之爭”?對文學特性的一次探討“文筆之爭”來自於劉勰的《文心雕龍》:
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在南北朝時期,文學理論的發展極為迅速,人們開始探求文學的特性,其實就是審美心理的進化。
在一些學者的認知中,講求“押韻”的作品被稱作“文”,而不講求形式之美的作品被稱作“筆”。
二者有著很大的差別,在這個時代也有著不同的待遇。
有韻之“文”其實就是形式上的一種整飭表現,在南北朝這種極為重視形式美的時期是非常受推崇的;而無韻之“筆”主要是以內容取勝,在形式上其實並不能滿足當時人們的審美,所以很多人也認為這些作品並不能被歸入文學之中。
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出師表》、《述志令》、《史記》、《春秋》等等作品都是應用文學,並不能算作真正的以審美為目的的文學作品。
但這樣的分法並不能說服當時的很多學者,自然也不會說服後世之人,所以“文筆之爭”其實是被看作關於文學作品創作和分類的一次探討。
將什麼樣的文學作品化為一類,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對於後來文學作品創作規則的制定有很大意義。
“駢文”和“賦”是各有文學衍變路線“駢文”的就是從這樣的時代背景中興盛起來的。之前“詩”和“文”的分野被挪入到了“文”的種類之中,用帶有韻律的文字構造文章,這就是駢文的特點。
這樣的文章不僅講求韻律,還講求節奏感,其實是借鑑了“詩”的格式。
我們今天見到的幾乎所有著名的駢文作品,雖然總說是“駢散結合”,但其實基本沒有散句,每一部分都有對應。
“四字句”、“六字句”往往成雙成對出現,“四加六”的組合句在總體上也是成雙成對的,構成了格式上的整飭。
所以駢文也稱“四六文”,而我們知道,詩歌在最初就是“四言體”居多,語句短促,節奏明快,但如果通篇累牘都是如此構造,形式就顯得呆板;
而“六字句”有兩個好處:
一是沒有“七言”節奏鮮明。七言讀法一般是兩字一斷,最後三字一斷;但是“六言”就有多種形式了,在通上比較方便。
二是語意並不豐富。“六言”句因為要考慮節奏的問題,其實很難把話說清楚,正好可以和“四言句”相配合。
四言概括,六言補充,這是一個很好的組合形式。
當然,這樣的文體在後來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四言句一般沒什麼變動,“六言”部分逐漸也出現了“七言”等其他形式,但作用都是一樣的。
“賦”是屬於“散文”的一種,不是韻文。這種文體抒情的成分更多,但最初是根據內容來抒情。
這種形式很有意思,尤其是漢大賦,透過“鋪陳”的形式來達到目的。
所以我經常可以看到一種現象,如果一個漢大賦想要描述一種色彩,比如說“紫”色,那麼它會將“赤橙黃綠青藍”也都描述一遍。
典型的就是《七發》,其實主要就是想表述“玄理”,但卻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寫音樂之悲、飲食之美、車馬之駿、遊觀之樂以及政獵之壯、觀濤之奇。
這樣的寫法在南北朝時期一樣盛行,比如江淹《別賦》中寫“離愁”,但並不單單說一種,而是講述了大量的因為各種理由分離的愁緒。
這就是“鋪陳”,透過內容的龐雜、豐富來給人一種抒懷之感。
這樣的“賦”因為要著重表露內容的充實度,使讀者被內容所吸引,所以在形式上就不會喧賓奪主。
但是,這兩種文體在後來的發展中有了融合的趨勢。
“駢文”借鑑“賦”鋪陳的壯麗,“賦”也借鑑“駢文”的形式美感。所造成的結果就是“駢文”越來越重視氣勢的營造,而“賦”篇幅縮短,越來越重視音韻之美。
這樣的結合到了極致的時候,就出現了一種新的文體,叫做“律賦”。
“律賦”的創作像詩歌一樣,對於用字的“平仄”、“韻腳”有要求,但實際上還是借鑑了“駢文”對於音韻的追求,而這種文體要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這是“賦”這一文體的具體內涵。
後世科舉考試之中經常會出現“賦”,其實指的就是這種“律賦”,而不是漢大賦、抒情賦等等較為古老的文體。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5 # 文藻巧翁
"駢文,起源於漢代,形成於魏晉的一種特硃文體。南北朝是駢文的全盛時期,成為文章的正宗。唐宋以後,“古文”取代了駢文的正宗地位,但仍有人寫作駢文。
駢文具有三個特點:
一,駢偶和“四六”。駢偶就是兩兩相對,即對仗,這就是駢文得名的由來。所謂“四六”是指駢文的主要句式是四字句和六字句,故駢文又稱“四六文。”在駢文中,要求四六字句各各相對。
二,平仄相對。從齊梁開始,駢文要求對仗時以平對仄,以仄對平。
三,用典(用事)。魏晉以後,駢文逐漸以數典為工,而且不指明出處,講究選取適用的古語古事,並把它們融化改易,使其同作者要表達的意思相合。
駢文形式整齊,聲音諧美,文字典雅,但也容易流於單調板滯、繁冗晦澀,初讀者尤其感到困難。就一般情況而論,駢文形式優美,而內容則比較貧弱。
辭賦。漢代對辭和賦的統稱。辭即楚辭,漢人把它歸入賦類。賦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的一種文體,它起源於戰國荀況的《賦篇》,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賦的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文心雕龍•詮賦》)。漢賦是最能體現鋪陳事物這一特點的,如楊雄的《解嘲》。那些描寫京都和苑囿的賦更是極盡描摹鋪陳之能事,著名的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班固的《西都賦》。賦要押韻,句式一般以四言和六言為主。典型的漢賦多夾雜散文句子,詩、騷則基本上沒有散句。詩、騷的語言往往是突躍式的,不講究形式上的聯絡,而賦則與散文一樣,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多用“故”、“是故”、“然而”、“若夫”、“且”、“遂”之類的連結詞語來連線上下文。另外,從內容上來看,賦比詩、騷抒情的成分少,詠物說理、客觀敘寫的成分多。賦的性質介於詩和散文之間。賦又可分古賦、俳賦、律賦和文賦四種。
漢代的賦是古賦,其特點是一般比較長,多采用問答式,韻文中夾雜散文,句式以四言六言為主。
六朝的賦是俳賦,又叫駢賦。其篇幅般比較短小,除用韻外,駢偶和用典是它的特點。如江淹的《別賦》。
律賦是唐宋時代科舉考試所採用的一種試體賦它比駢賦更追求對仗工整,並注意平庂諧和,對押韻也有嚴格的規定。宋代范仲淹《金在熔賦》便是這類作品。
文賦是受唐宋古文運動影響而產生的中唐以後,古文家所作的賦,逐漸以散代駢,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隨便,更加接近散文。其典型作品有蘇軾的《前赤壁賦》。
-
6 # 尼古拉斯憶心
駢文是一種中國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
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
由於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住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而南北朝時期,亦不乏內容深刻的作品。唐以後,駢文的形式日趨完善,出現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直至清末,駢文仍十分流行。
1、賦 中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採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
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2、駢文
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1、含義不同
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中國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
賦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
2、特點不同
駢文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中國的散文從漢代到六朝,出現了“‘文’、‘筆’”之辯。
賦文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賦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對方向發展,叫做“駢賦”。
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
由於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住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而南北朝時期,亦不乏內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賦》,他一方面描寫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則譴責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達對故國懷念之情。唐以後。駢文的形式日趨完善,出現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
回覆列表
賦與駢文不是一類事物,劃分的依據不同,也不存在發展的問題。
駢文是指用整齊的對偶句寫的文章,相對的概念是散文。
賦則是一種文體,相對的概念是詩、文、詞等等。
駢文與賦的區別是多方面的。從起源看,賦的源泉一是屈原、宋玉的楚地文學,二是荀子的《賦篇》;駢偶句古已有之,在漢魏時期,文章中偶句愈多、對仗愈工,漸漸發展為駢文。
從句法上看,駢文致力駢偶,而賦的正宗為散體大賦,自然以散句為主,至少駢散不拘。從內容上看,“賦體物而瀏亮”,兼抒情,多鋪陳排比;而駢文因為只是文章的駢化,故可以勝任各種內容。
從格式看,賦要押韻;駢文需要平仄諧婉,句式對仗。而且賦受儒學博識名物觀念的影響,喜用僻字奇字,駢文則好隸事用典。賦的題目一般有“賦”字,駢文的題目沒有固定規則。
賦和駢文又有共同性。比如追求聲律、敷衍辭藻、描寫詳盡等等。賦與駢文的交集是六朝駢賦,兼有兩種文體的上述特點,例如江淹的《麗色賦》、庾信的《鏡賦》。可謂八音迭奏,五色相宣,極具形式美。
駢賦的流行可能使人們愈加混淆了賦和駢文。但我認為駢文是當時的大趨勢,各種文體都在駢儷化,賦也如此,駢賦是賦適應時代發展產生的新形式。一如漢初受楚文化影響產生的騷體賦、唐代受律詩影響產生的律賦、宋代受古文運動影響產生的文賦,都是賦的不同形式。
所以賦和駢文雖有相似之處,但不是同一範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