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燈獨酌
-
2 # 蝸牛小小姐
2017年10月23日13時27分,迎來秋天最後一個節氣——秋分。
霜降是秋天向冬天過度的開始,霜降後,天氣日漸寒冷,早晚溫差加大,民間也有許多在霜降時節的節令習俗。
賞菊:提起秋天,大多人們首先就想到菊花。霜降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好多地方都會組織菊花展,以表達人們對菊花的喜愛。
吃柿子:柿子也是秋天的代表,在中國很多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僅可以禦寒保暖,還能補筋骨。也有些地方認為霜降這天要吃柿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登高:金秋十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是最合適不過的,想起了毛澤東的一句詞“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還有劉禹錫的《秋詞》,登高既可以健身又能達到心曠神怡的目的。
敬老:九月九日重陽節,也是中國的老人節,這天人們都要表達對老人的孝敬,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
3 # 古代那些事兒
霜降,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是在每年的10月23日。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會有水珠凝結成霜的情況。那麼民間都有哪些霜降時節的風俗習慣呢?
娛樂習慣賞菊飲酒
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中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
2. 登高
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天高雲淡,楓葉盡染,登高遠眺,賞心悅目。
飲食習慣1. 山東霜降吃蘿蔔
山東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蔔。秋後蘿蔔賽人參。蘿蔔是種家常菜,也被認為是秋冬的看家菜之一。生吃,涼拌著吃,做成熱菜、湯飲、粥品、主食,甚至還能做成藥膳。
白蘿蔔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蘿蔔一是下氣,解腹脹之圍;二是白蘿蔔入肺,肺 應秋季,白蘿蔔可以加強肺的肅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腸運動,肺與大腸相表裡。
2. 泉州、福建吃柿子
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3. 閩南臺灣吃老鴨湯
閩南臺灣的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我們北方常說的“貼秋膘”。每到霜降時節,閩臺地區的鴨子就會賣的非常火爆,有時還會出現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
凡體內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體質虛弱,食慾不振,發熱,大便乾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秋季老鴨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鈣、磷、鐵等,而且性寒涼,最適合體熱上火的人,對女性尤其有滋陰養顏的功效。
4. 廣西玉林吃牛肉
中國有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習俗。例如廣西玉林,這裡的居民習慣在霜降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蘿蔔,或是牛腩煲之類的來補充能量,祈求在冬天裡身體暖和強健。
-
4 # SUNNY175661077
霜降習俗
節氣霜降: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13:27
霜降,是中國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這意味著寒冷的冬天日漸臨近。霜降日如果有云,稱為護霜雲。寒露後十五天,斗柄指戌為霜降。此時,太陽執行到黃經二百一十五度,空氣寒涼,露凝結而成為霜.故而得名。在這秋冬交替時節,各地百姓有怎樣的民趣民樂呢?
打霜降
相傳清代以前,江蘇常州府武進縣的教場演武廳旁的旗纛廟有隆重的收兵儀式。按古俗,每年立春為開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夕,府、縣的總兵和武官們,都要全副武裝,身穿盔甲、手持刀槍弓箭,列隊前往旗纛廟舉行收兵儀式,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
霜降日的五更清晨,武官們便會集廟中,向旗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
禮畢,列隊齊放空槍三響,然後再試火炮、打槍,謂之“打霜降”,百姓觀者如潮。
祭旗纛
《周禮》中記載,大司馬(統管全國軍事的官職)凡是出師的時候,都很重視旗鼓的作用,要對旗纛進行祭祀,稱之為軍牙六纛之神。(牙旗,是主帥在軍隊中位置的標識。纛,是浦頭,古代馬頭上的一種札飾,是皇帝乘輿的標記性裝飾。天子有六軍,因而稱六斌。)
漢高祖當初立為沛公,在沛豐供奉黃帝,祭祀擻尤,以所殺白蛇之血塗鼓旗行祭。《漢書·郊祀志》載:“秦代祀東方八神將,三日兵,主祠蚩尤。”蚩尤旗,是星名,這是祭祀旗纛的開始。後來漢武帝設定靈旗析祝兵事,太史以此旗指向所討伐之國。三國孫權曾做黃龍虎牙旗。後齊天子親征,也建有牙旗。自唐以後,各個朝代都有旗纛之祭。
各地一般都有旗纛廟,在廟中築臺,設定軍牙六纛神位。春季在驚蟄日祭祀,秋季在霜降日祭祀。明代祭祀旗纛,在每年仲秋祭祀山川之日,由專人在旗纛廟裡的壇內進行;箱降日,在教場祭祀;歲末祭獻太廟的時候,則在承天門外祭祀。此外,凡是軍隊出行,都要祭祀旗纛。清代在霜降日五更時,鳴炮致祭。武將主祭,在演武廳迎接巡視的帝王。祭祀完畢,將士們齊集教場,兵士們披掛整齊,展示武器,唱著軍歌整隊而歸,或者繞街遊行。
吳地民間,這一天天未亮時,人們就相互提醒,以免沉睡錯過,只要聽到訊號,就爭相趕到教場觀看儀式,稱之為看旗纛,據說如此能拔除不祥。
習戰射
霜是殺伐的象徵。古人為了順應秋天的嚴峻肅殺,都在這個月操練戰陣,進行圍獵。正如《春秋感精符》所記載:“季秋霜始降,鷹隼擊,王者順天行誅,以成肅殺之威。”
自從漢代以來,就在季秋之月講習武事,操演比試射技,以進行賞罰,已沿襲成為慣例。賈思艦(齊民要術》還將其列為農家九月中的事宜,“繕五兵,習戰射,以備寒凍窮厄之寇”。
穀物滿倉
霜降是每年秋後農業收穫的一大節氣。武進農諺日:“霜降到,嘸老少。”意即此時田裡的莊稼不論成熟與否,一齊都可收割了。
買柿子和蘋果。
黃河以北在霜降這個時節也有不少吉祥的民俗:如老百姓會買柿子和蘋果,意思為事事平安,商人會把栗子和柿子放在一起圖“利市”。
賞紅葉
霜葉紅於二月花。霜降過後,楓樹、黃護樹等樹木在秋霜的撫慰下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非常壯觀。
霜降賞菊
霜降時節,正是菊花盛開之際。此時,民間會舉行菊花會。以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有一種小範圍的菊花會,是富貴人舉辦的,不必出家門的。在霜降前就採集百盆名品菊花,放置廣廈中,前軒後輕,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長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後喝酒賞菊,賦詩潑墨。而北京文人多在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舉行菊花會。
霜降吃柿子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在南方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俗話說:“霜降吃燈柿,不會流鼻涕。”民間認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會感冒、流鼻涕。事實上,由於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此時節的柿子皮薄、肉多、味鮮美,且營養豐富,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因而就形成霜降時節吃柿子的習俗。霜降時節,正值柿子成熟之時,在中國有些地方則有霜降時節吃柿子的習俗。此時天氣轉寒,人們認為吃柿子不僅可以防寒保暖,而且還能補筋骨,非常適合霜降時節食用。如在福建閩南地區,有俗話說“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人們認為此時節吃柿子,冬天就不會感冒、流鼻涕。
有些地方則認為此時節吃柿子,到了冬天嘴唇就不會乾裂。
中醫認為,柿子味甘、澀,性寒,歸肺經。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說的就是,柿子具有清熱去燥、潤肺化痰、止渴生津、健脾、治痢、止血等功效。所以,柿子是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動脈硬化、內外痔瘡患者的天然保健食品。
柿子的品種繁多,大約有一千多種,根據果實在樹上成熟前能否自然脫澀分為澀柿和甜柿兩類。除鮮食外,人們還將柿子整個曬乾製成柿餅。柿餅外部有一層白色粉末,叫做柿霜。柿霜不是澱粉,主要是由內部滲出的葡萄糖凝結成的晶體構成,它是柿子的精華,食用的時候不要除去。柿餅具有澀腸、潤肺、止血、和胃等功效。適合脾胃消化功能正常的人食用。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柿子含有較多的靴酸及果膠,空腹吃的話容易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硬塊,硬塊越積越大而不能到達小腸,就會在胃中滯留形成胃柿石,若無法排出,就會造成消化道阻塞,出現上腹部劇烈疼痛、嘔吐,甚至嘔血等症狀,這在醫學上稱為“胃柿石病”。
因此,空腹情況下不應吃柿子。
霜降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人們同樣非常重視,各地還有祛兇、掃墓等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東煙臺等一些地方,霜降這一天人們要去西郊迎霜;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霜降時節,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河內塔,在塔裡面放入乾柴點燃,火燒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燒紅,再將河內塔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這在當地稱為“打芋煲”,最後把瓦片丟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人們以這樣的方式,闢兇迎祥。
霜降掃墓
古時候,霜降時節人們還要去掃墓。據《清通禮》記載:“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擴荃,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如今,霜降掃墓的風俗已少見。但霜降時節的十月初一“寒衣節”,在民間仍較為盛行。寒衣節,也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節”等,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三大“鬼節”。為避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寒衣節這天晚上,人們要在門外焚燒夾有棉花的五色(紅、黃、藍、白、黑)紙,並且把餃子倒在一個灰圈內,意思是天氣冷了,給先人們送去禦寒的衣物。寒衣節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悲憫之情,也是親人們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霜降進補
此外,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霜降時節,天氣越發寒冷,民間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們認為先“補重陽”後“補霜降”,而且“秋補”比“冬補”更要緊。因此,霜降時節,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迎霜兔肉”的食俗。俗話說吃啥補啥,據說吃煲羊頭有助於“頭風”等疾病的治療。醫書上也有加“四珍”、“八珍”的補藥煲羊肉,可以輔療肺病、瘧疾的記載。迎霜兔肉就是經霜的(即霜降)的兔子肉,這時候的兔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較高。
嶺南放風箏
江南放風箏,民諺道:“楊柳青,放風箏。”北方一些地區人冬後才開始有放風箏的活動,直到清明時停止。嶺南一帶,則又不同,在農曆重陽風力方始有力上行。三月四月,在當地是雨季,淫雨霏霏,最不適宜放風箏。
《嶺南風物記》載,嶺南節氣,大抵比江南早三個月。江南春季到來時,風力自下而上,因此清明可以放紙鳶。而嶺南一帶,霜降重九時可以放風箏,春季反而放不上去。福建、廣東各地,晚秋多放紙鳶,式樣繁多,高的可以直凌雲霄。當地有一種叫抬雲的風箏,掛著藤弓,在半空中發出嚓亮的聲音.非常惹人喜愛。
-
5 # 幸運雲朵在西安
霜降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八個節氣
霜降時晝夜溫差變大,也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
霜降時有好多民俗習慣,吃柿子,賞菊,登高遠眺,吃鴨,牛羊肉等風俗習慣。
“冬補不如霜降補”霜降時吃兔肉是最應景的美食。
回覆列表
昨天剛好更新了一篇霜降習俗的文章,下面就擷取一段出來。
1、打霜降:按古俗,每年立春為開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夕,府、縣的總兵和武官們,都要全副武裝,身穿盔甲、手持刀槍弓箭,列隊前往旗纛廟舉行收兵儀式,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
2、祭旗纛(dào):各地一般都有旗纛廟,在廟中築臺,設定軍牙六纛神位。春季在驚蟄日祭祀,秋季在霜降日祭祀。明代祭祀旗纛,在每年仲秋祭祀山川之日,由專人在旗纛廟裡的壇內進行;箱降日,在教場祭祀;歲末祭獻太廟的時候,則在承天門外祭祀。此外,凡是軍隊出行,都要祭祀旗纛。
射箭
3、習戰射:自從漢代以來,就在季秋之月講習武事,操演比試射技,以進行賞罰,已沿襲成為慣例。賈思艦(齊民要術》還將其列為農家九月中的事宜,“繕五兵,習戰射,以備寒凍窮厄之寇”。
柿子
4、吃柿子:民間認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會感冒、流鼻涕。事實上,由於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此時節的柿子皮薄、肉多、味鮮美,且營養豐富,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因而就形成霜降時節吃柿子的習俗。
菊花
5、賞菊:霜降時節,正是菊花盛開之際。此時,民間會舉行菊花會。以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
芋頭
6、送芋鬼:霜降時節,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河內塔,在塔裡面放入乾柴點燃,火燒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燒紅,再將河內塔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這在當地稱為“打芋煲”,最後把瓦片丟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人們以這樣的方式,闢兇迎祥。
7、掃墓:霜降時節的十月初一“寒衣節”,在民間仍較為盛行。寒衣節,也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節”等,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三大“鬼節”。為避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寒衣節這天晚上,人們要在門外焚燒夾有棉花的五色(紅、黃、藍、白、黑)紙,並且把餃子倒在一個灰圈內,意思是天氣冷了,給先人們送去禦寒的衣物。寒衣節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悲憫之情,也是親人們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8、進補: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霜降時節,天氣越發寒冷,民間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們認為先“補重陽”後“補霜降”,而且“秋補”比“冬補”更要緊。因此,霜降時節,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迎霜兔肉”的食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