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甲良生日記

    歷史沒有假如,如果真有假如,秦始皇沒有統一全國,就會有個李始皇、張始皇。

    首先得看當時的局勢,秦國之前是七雄爭霸紛亂的戰國時期,各國合縱連橫,然而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列國的紛爭最終必將趨於統一,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以秦國最強,又注重改革,重視人才,故統一全國是歷史必然。

  • 2 # 謝汝男

    不會,第一:地理大發現時期距離此時還很遙遠。第二:日本全面仿效中國是在唐朝的時候。第三:秦朝到唐朝差了四五百年,期間是中國發展中國的,日本發展日本的,,很少往來。第四:結合戰國時期合國情況,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歷任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四代的經營,秦國已是各國最強的,統一六國必不可然。

  • 3 # 寄暇學宮

    英國處在歐洲大陸的邊緣,一面左右著歐洲的局勢,一面利用海路向世界各地發展。一度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英國對歐洲採取“大陸均勢”政策,的確起到了阻止歐洲統一的作用。這一切的前提是當時英國具備了相應的實力。

    秦始皇滅掉六國之後,建立了大一統的秦朝。在這段時期,日本基本上還是處於原始社會的階段。

    此時的日本比中國周邊的那些民族相差甚遠。即使當時秦始皇沒有完成統一,日本也不可能對當時的任何一個國家產生影響。

    假如秦始皇當時沒有完成統一,並不代表從此就再也統一不了了。中國的統一是必然的趨勢,只不過統一的時間晚了幾年而已。在這段時間裡,日本還是發展不起來,依然產生不了任何影響。

    退一萬步來講,假設秦始皇沒有完成統一,中國從此一直處於戰國時期的狀態。日本依然還是處在吳文化、齊文化、高麗文化的輻射之下。

    日本社會的發展,基本上不會偏離歷史的程序。在這種狀態下,日本還是依然產生不了任何影響。唯一可能發生的變化,是對高麗的壓迫力有所增強。

    在中國文化輻射之下,日本不太可能產生工業革命。沒有發展出近代科技,日本也不會發展成英國那樣。

    如果日本拒絕接受中國文化,那麼日本僅憑自己天然的發展,很有可能會像美洲的印第安人、澳洲的土著那樣。那麼更是一點兒影響力也沒有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4 # 皮叫獸說古

    每天講歷史,今天來說一下秦始皇和日本。

    秦朝

    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六國,成為第一個統一中華大地的皇帝,這是非常厲害的存在,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的話,現在整個世界格局真的不好說。

    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發展貿易等等舉動,雖然後來被趙高和胡亥坑了,但是他存在時候的種種政策舉動,非常大的一個作用,奠定了很多的制度。

    雖然秦二世很快把自己老爸的江山毀了,但是不能否認秦始皇的貢獻巨大,雖然當年修建長城是勞民傷財,但是老百姓還是很害怕他的威嚴。

    日本

    其實秦始皇統一以後,就想追求長生不老和長生不死。

    怎麼辦呢?想出海去尋找長生仙藥,派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徐福和一批聰明能幹的童子童女,準備出海去找機會。

    據聞,徐福去了日本,把優質的基因帶去了日本大地,畢竟當初的那批童男童女都是比較聰明伶俐的,然後很多人傳聞徐福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之類的,對於這個,本人是有點持懷疑態度,但是不可以否認就是,徐福的行為絕對改變了日本。

    畢竟當時日本還是一個土老帽的國家,徐福帶去一些先進的思想,對於日本幫助應該是巨大的。

    秦始皇假設沒有統一中華大地,日本會如何?大概會落後一些,畢竟沒有了中華文化的加持,日本就接受北韓文化,本地的土著可能就會非常落後。

    英國在以前是非常厲害的國家,日不落帝國。日本沒有接受中華文化,可能也不會有後來的一系列改革等等,更別說九十年代直接和美國叫板的經濟實力了。現在估計可能是個發展中國家。

  • 5 # 生物學家講歷史

    正式回答之前,首先幫題主做下說明,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華夏地區繼續保持分裂,日本能不同透過採取跟英國一樣的大陸均衡政策,在東亞地區取得類似盟主的地位。

    這種想法很新穎,日本和英國的地緣格局有很多相同點,孤懸於大陸之外,又和大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很多人都曾將這兩個國家的歷史進行比較,但很少有追溯到秦漢時期的。我們就來試著瞭解和推理下題主設想的場景會否出現。

    這個問題有兩層,第一層是若秦始皇沒有發動統一戰爭,或者乾脆失敗了,華夏地區是否會一直分裂下去。第二層則是假定華夏地區沒有統一,日本能否成為英國。

    先說第一層,這個問題是很多中國歷史愛好者乃至歷史學家都很感興趣的問題,乃至都提出過很多有意思的見解。但除非存在平行宇宙,否則永遠不會有答案。既然題主在這裡又提出了,我試著表述下我的理解。

    秦始皇和秦國的確足夠偉大,華夏地區分裂混戰了數百年,各國甚至已經形成了各自獨有的文字和貨幣。照這個情勢發展下去,各國的確有自成一體的可能。無論是各國王公還是平民對各自國家都有了一定歸屬感,秦朝覆滅後,項羽也沒有謀求成為皇帝似的角色,而是恢復了分封制。劉邦稱帝后同樣如此,將一半的國土拿出去分封諸王。可見民間的離心力很強,且帶有巨大的歷史慣性。若秦皇嬴政沒抓住機會發動統一戰爭的話,只怕阻力只會越來越大。

    但這些對統一不利的因素並不是絕對的,並不是只有嬴政能克服,也不是隻有秦國能實現統一。

    戰國七雄秦楚燕韓趙魏齊本就同根,都是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治下國民語言相通,要不然人才流動也不會那麼頻繁。他們是有共同認知的,各國甚至會公開選調本華人到對方國家任職,國家之間的界限遠沒有後世認為的那麼大。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國孟嘗君就曾公派到秦國為相。趙武靈王為了擴大影響力,公開選派趙人推薦到其他諸侯國任職。這些諸侯也沒覺什麼不妥。

    (趙武靈王)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賁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史記·趙世家》

    事實上,對於華夏為一家的認知並不能算是秦漢之後才形成,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能很好的反應彼時人們的思想狀態。

    凡帝王(者) 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蟲寅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呂氏春秋·應同》

    這段論述出自戰國時期的陰陽家,說的是諸代國主有自己專屬的五行之德。在他們的認知和學說裡,自黃帝時代始,他們這塊大地就一直存在共主。夏之後有商,商之後有周,大家一脈相承。這並不是《史記》之後才有的共識。

    除了文化認同,各諸侯王都有成為天下共主的念頭,並不是只有秦人如此,要不然也不會有慘烈的“戰”國時代。春秋時期的一百多個諸侯國到戰國後只剩十個左右,大家打來打去還不是為了吞併敵國,按照這個趨勢戰國七雄終能成為一個國家。

    戰國首霸魏國就多次主動發動對外戰爭,為了擴大地盤,不惜跨越韓趙兩國也要滅亡中山國。後來接連攻打趙國,一度佔領邯鄲,意圖徹底吞併趙國,這可不僅僅是為了做盟主那麼簡單。網紅國君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銳意進取,為了專心備戰甚至不惜退位,一心搞軍事,打的心思就是一舉滅秦。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史記·趙世家》

    就算是偏居北隅的燕國一有機會,也想徹底吞併敵國,燕將樂毅伐齊,齊人最後只剩兩城還不罷休,燕人這就是奔著徹底消滅齊國去的。

    消滅其他諸侯,並不是秦人獨有的想法,只不過只有秦國有實力去實現罷了。相信就算沒有嬴政,這個養蠱遊戲最後也會有唯一的贏家。

    現在再來說第二層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日本能否成為英國。

    我們必須先假設東亞大陸一直處於分裂狀態,但是我們無法假定日本列島和英倫三島一樣和大陸聯絡那麼緊密。

    大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之間英吉利海峽最窄處只有34公里,日本列島和北韓半島之間的對馬海峽雖然也不是很寬,但和華夏核心地域可就差的有點遠了。兩千多年前並不以航海技術見長的羅馬人就可以征服不列顛,而秦始皇則需要專門的探險隊(徐福東渡)才隱約知道日本列島的存在。

    英國和日本與大陸間的聯絡不可同日而語。英國和西歐聯絡緊密,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沒有代差。日本自成一體,遠沒有大陸地區發達,否則也不會有一批批的遣唐使了。

    而且日本國土狹長,內部的地理隔離也要比英國嚴重,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日本亦是處於分裂狀態,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干涉大陸。

    具體來看,秦漢之後,中國也存在很多分裂時期,但在大東北亞這個棋盤上,也很難發現日本的身影。中國的三國時期,日本島上還說不清有多少個方國。南北朝時期,日本人也在忙著統一。五代十國時期,日本相對統一,但毫無對外擴張的意思,安心內鬥。

    有意思的是,日本也不是完全無心向大陸施加影響。但受制於航海技術和通訊水平,日本人必須以北韓半島為跳板,日本人和唐軍與明軍在北韓半島兩次交手,結果都已失敗告終,無緣走出列島。

    如果當時中原地區處於分裂狀態,那日本有機會取得更多成果嗎?

    日本吞併北韓半島難度不大,但繼續北上首先要面對的不是尚文的中原人,而是令中原政權都頭疼許久的遊獵民族。無論是契丹人、女真人還是蒙古人,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敢說能他們屈服。大東北可沒那麼好混,缺乏騎兵的日本人根本不會是他們的對手。

    既然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日本人要靠什麼去左右大陸各國的態勢呢?日本有的,大陸都有,反倒是日本沒有的,大陸有很多

    二十世紀,中國境內軍閥混戰,完成工業革命的日本終於有機會扮演英國的角色。可惜玩家太多,歐美列強個個都比日本強。之後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就算排除了其他國家的影響,日本骨子裡也是要成為華夏文化裡的那種天下共主,而不是西方世界裡的那種盟主。

    綜上,中國華夏的統一基因要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深入骨髓,即使沒有秦皇嬴政,沒有尚武的秦國,也會有別的強人和國家來完成這個目標。假使東亞大陸一直分裂,遊離於東亞大陸圈之外的日本也沒有足夠實力對外干涉,即使有了那個實力,日本人想的也不是成為英國式的盟主,而是成為絕對的統治者。日本成為不了英國。

  • 6 # 伊祁石一

    這個問題提得像關公戰秦瓊,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是,突顯了題主對地緣格局的關心,對歷史研究的興趣,對建設強大祖國的探究。興趣相同,謹抒拙見:不可能。

    題主的問題建立在英日與大陸在地理上有相似之處~都孤懸海外,又積極參與大陸政治的基礎上,探究日本能否像英國一樣成為強國,實施“大陸均衡”政策,制約大陸各國發展強大。

    既如此,那就先說地理條件。英日與大陸的地理條件極為相似,但也有很多不同:

    1.島嶼多寡。英國雖號稱英倫三島,其實它哪有那麼多?這造成英國也像大陸國家一樣,易言同文,路同軌,有利於在早期形成統一大國,形成民族文化,這是形成強國的基礎,只有統一大國,遭逢歷史機遇才能成為強國;反觀日本,島嶼眾多,國土狹長,聯絡鬆散,所以它統一較晚,又文化落後,圖強則難,強則亦晚,難以圖霸。歷史確實如此。

    2.島嶼大小。英雖島國,面積不大,同樣歐洲各國,尤其是與之爭霸諸國也不大,基本與其相當;而日本則不同,它要面對的即使戰國七雄,很多都比它體量大,人口多,資源豐富。弱雞如何鬥虎狼?

    3.海峽寬窄。英吉利海峽只有30多公里,所以,英華人,甚至北歐人很早就駕著小木船,甚至獨木舟到歐洲大陸搶劫;而日本呢?相對來說,距大陸較遠,只有北韓海峽較窄,日本歷史上就多次乘此便利入侵大陸,而此地民族,除北韓族外,鮮卑,契丹,女真,蒙古,哪個民族不是能征善戰,民風彪悍?自然會成為日本入侵大陸的天然障礙。何況背後還有一個偉大的民族?

    總之,日本雖然與英國有著相似的地緣格局,但是也不具備英國“均衡大陸”的地理條件。更為重要的是,要想像英國一樣“均衡大陸”,首先自己必須足夠強大;英國也不是很早就能“均衡大陸”的,即使在海外建立了十分廣大的殖民地,且具有商業和軍事優勢後,也不能,只有具有工業革命的先發優勢後的十八,十九世紀,它才能夠“均衡大陸”。反觀日本,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哪個方面,它一直處於落後追趕狀態,又怎麼可能能像英國一樣“均衡大陸”?

    再者,中國甚至整個東亞,東北亞,東南亞與歐洲大陸歷史文化也不相同。中國的歷史文化,從最早的三皇五帝開始,便是天下共主,沒有城邦共和,而且具有悠久歷史的華夏文化,漢文化和儒家文化早已經從中原向四周傳播,並滲透到各族人民的血液中,積澱在人們的骨髓裡。因此,即使沒有秦始皇,也會出現趙始皇,或者齊始皇,楚始皇,總會有一個皇帝完成一統大業。而歐洲大陸的歷史文化則不同,他們自古至今都崇尚城邦共和,標榜自由民主,到20世紀,他們才剛剛產生統一意識,產生鬆散的歐洲聯盟。然而,即使在這樣的鬆散聯盟面前,今日的大英帝國的脫歐計劃實施起來也是艱難無比,痛苦難當;更何況面對強大一統意識的日本呢?

    再退一步講,假使亞洲大陸確實沒有形成統一的強大國家,或者恰逢中國大亂,日本又恰逢國運強盛,日本能否像英國一樣“均衡大陸”,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呢?我的回答依然是:不可能,有十四年的抗戰歷史為證。

    讓人更覺可笑的是,這個假設讓我想起了徐福,我想如果不是秦始皇派徐福東渡求藥,使日本的文明程序上了快車道,說不定,日本還像非洲一樣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歷史上一些黑幫經常做一些黑得不敢見人的事,所以日常對話都用隱語,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