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逗趣夢夢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的慷慨悲歌曾經引起多少人的感嘆!燕趙北地貧瘠,民風彪悍,太多的能人志士懷才不遇,報效無門,稍得知遇之恩就以命相報。所以多上演一幕幕慷慨悲歌。

    河北境內的長城

    “燕趙”本是戰國反秦戰爭時期的一種政治身份和地域符號,但在日後其政治含義逐漸降低,地域含義逐漸增強。現今“燕趙”是河北的別稱,但廣義上的燕趙不僅包括河北,還包括著北京、天津、內蒙古中南部,以及山西北部,遼寧、河南、山東的部分地區。

    戰國形勢圖

    北方古代是遊牧文化主宰,逐水草而居,爭奪地盤,人性驍勇豪爽。即有農耕,又因地廣人稀,耕作也是粗放的——所謂“廣種薄收”。這樣的生存環境,人的性格就豪爽且好鬥,所以就常“慷慨悲歌”。

    遊牧民族

    南方是農耕文明,居有定所,人民很少遷徙(除非戰亂)。由於土地珍貴,人們往往精耕細作。手工業的發達,了培養的南方人的細緻溫柔的性情。 另外,南北氣候的燥溼冷暖,也是影響性格的重要因素。

    南方水田

    唐代以前,我們的老祖宗在情感上對少數民族充滿了蔑視。這種蔑視從對少數民族的稱呼上就可以看得出來。早在西周時期,我們對周邊的少數民族就是這樣稱呼的:“蠻”,“戎”,“夷”,還有“狄”。

    遊牧文化

    關於河北人的胡化,要追溯到唐朝的安史之亂。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定東突厥及契丹各少數民族後,聽不進魏徵的忠諫之言,不明於華夷之辯,將其內徙至河北一帶,河北於是成為少數民族雜居之地。

    契丹文化

    當地胡化甚深,漢化甚淺,因此與唐室的中原關係疏離。唐室為了便於統治,倚重能通各種胡語及瞭解異族民情的胡將、胡吏。李林甫出任宰相後,為鞏固權位,杜絕邊將入相之路,稱胡人樸直,忠勇而無異心,建議玄宗用胡人為鎮守邊疆的節度使,而且又放任他們擁兵自重,便宜行事。

    唐玄宗

    就這樣,漸漸地,漸漸地,量的積累終於引起了質的變化。隨著外遷人口的不斷加入和新生人口的不斷增多,胡人的數量遠遠地超過了漢人。

  • 2 # 草上肥貓

    古代的 “燕趙”之地是指包括現在的北京、天津、遼寧以及山西、河南北部、內蒙古南部、北韓大同江北部的燕趙周邊部分地區。還有河北省! 燕趙慷慨悲歌之氣質,是在戰國時代極為艱難困苦的生存環境下鍛鍊而出的。一切在變,今日燕趙人,早已不復當年苦累之背景,但這份血性、忠義與卓越的生存能力,仍然有,亦很重要。從東晉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祖逖,到南宋誓不降元、血戰到底的張世傑,到明末死守江陰、死不下跪的閻應元……燕趙英豪,每逢國家、民族有難,總能慷慨赴國難,名垂青史。

  • 3 # 廈門服裝印花廠小郭

    每一次在中華民族出現危機的時候 燕趙之地總會出現一些力挽狂瀾 不計代價來拯救這個名族的英雄簡單舉一些例子來說明一下 ...第一次民族危機永嘉之亂後五胡亂華,劉琨和祖逖志於恢復漢家河山,譜寫聞雞起舞枕戈待旦篇章。晉陽經歷戰亂,已成空城,幷州刺史劉琨在左右強敵環俟的環境下安撫流民,發展生產,加強防禦。不到一年晉陽就恢復了生氣,成為漢族在中原的少數幾個存留抵抗勢力之一,劉琨據守晉陽近十年,抵禦前趙。

    祖逖出身於范陽祖氏,西晉末年率親黨避亂於江淮。後祖逖率領跟隨自己南下的宗族部曲百餘家,毅然從京口渡江北上,並在大江之中,用力拍擊船楫,立誓要掃清中原。祖逖所部軍紀嚴明,得到各地人民的響應,數年間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進封鎮西將軍。但朝廷卻因他勢力強盛,對他非常忌憚,還派戴淵相牽制。大興四年(321年),祖逖因朝廷內明爭暗鬥,國事日非,憂憤而死,追贈車騎將軍,部眾被弟弟祖約接掌。北伐大業也因祖逖之死而功敗垂成,祖逖遺憾不下於岳飛。

    第二次民族民族危機南宋滅國,宋末三傑中張世傑隨幼帝崖山死戰;恢復漢家河山之時韓山童率先起義,大江南北紛紛響應。張世傑先後擁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終兵敗崖山海戰,因颶風毀船,溺死於平章山下。韓山童及其子韓林兒,元末民變軍(紅巾軍)領袖,出生於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強徵15萬民工修築黃河堤壩。韓山童、劉福通認為時機已到,編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四處傳播,韓、劉乘機在潁州潁上發動起義。後元朝軍隊集中力量消滅其勢力,掩護長江流域反元力量得以快速發展,明朝得以建立。

    第三次民族危機滿清入關,明末族傾,閻應元江陰悲歌。閻應元字麗亨,漢族,直隸(河北)通州人(今北京通州),明末抗清名將。任江陰典史期間,率六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鐵騎,兩百餘門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湧沸而僕”,卻始終沒有彎下膝蓋,終英勇就義。可謂是明末民間第一英雄也!

    第四次民族危機,清末民國國門大開,中國面臨亡族滅種,洋務重臣張之洞傾力救國興辦實務,李大釗探索救國救民之路宣傳共產主義。張之洞早年是清流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三江師範學堂、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臺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李大釗於河北省樂亭縣。中國正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和封建統治癒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災難之中,國家和民族瀕於危亡的邊緣。進入二十世紀,辛亥革命爆發、新文化運動湧起,特別是五四運動的發生,使中國社會出現了曙光初現的變化。李大釗同志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1913年,他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早稻田大學,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1916年回國後,他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宣傳民主、科學精神,抨擊舊禮教、舊道德,向封建頑固勢力展開猛烈鬥爭。他和他的戰友們改造舊中國的決心和激情,有力激發了當時中國青年的蓬勃朝氣和進取精神。1927年4月,在反動軍閥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釗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獄。他受盡各種嚴刑拷問,始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慘遭反動軍閥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

  • 4 # 一老沈一

    “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語出韓愈。

    他的《送董邵南序》的第一句話就是:“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韓愈說的是“感慨悲歌之士”,後來怎麼就演變成了“慷慨悲歌之士”了呢?第一,一定是在流傳中怎麼就變了;第二,這個變化也沒錯。因為,韓愈自己的說法,無疑也是從《史記.刺客列傳》來的,而司馬遷使用了“慷慨”一詞。

    《刺客列傳》,是《史記》中極為精彩的一篇,寫荊軻臨行的一段,尤為精彩。

    司馬遷說,燕太子丹欲遣荊軻刺秦,可荊軻遲遲未發,太子催之。“荊軻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流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這是說,荊軻發怒,質問太子老催是什麼意思。荊軻說,去了不能完成使命,那是沒出息的小子,況且只拿一把匕首就進入強盛的秦國?我所以停留,是在等一個同去的朋友。既然太子認為我耽誤時間,那我就於此訣別吧。然後荊軻就出發了。

    下面一段是重點——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司馬遷說,太子及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當然,為了保密,不可能讓更多人知此內情——都穿戴著白衣帽為荊軻送行。在易水岸邊,餞行,擇路,高漸離擊打築弦,荊軻和聲而唱,發出蒼涼悽惋的聲調,送行之人皆流淚哭泣,趨前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隨後,又轉為慷慨激昂的聲調。送行的人都怒目圓睜,頭髮直豎,把帽子也頂了起來。於是,荊軻登車而去,頭也不回地走了。

    韓愈“燕趙多感慨悲歌之士”的說法,來自司馬遷的講述。後來演變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亦來自史遷。誰也不錯。

    清代吳楚材、呉調侯編《古文觀止》,收入了韓愈的這篇《送董邵南序》。其注曰:“燕,今北京。趙,今真定,俱當時河北地。感慨悲歌,乃豪傑之士也。”

    燕趙,確是今北京河北一帶。不過司馬遷具體說的,是戰國時的燕國和趙國。

    韓愈說,燕趙自古多感慨悲歌之士,有何具體具體例證呢?

    荊軻肯定算一個了。

    司馬遷在《刺客列傳》裡,著重寫了五個人——魯莊公手下的曹沫;一百六十年後吳國的專諸;又七十年後晉國的豫讓;再四十年後軹邑深井裡的聶政;最後是二百二十年後的荊軻。

    五個人裡,只有荊軻一個人屬於燕趙感慨悲歌之士。

    其實,荊軻是衛華人,祖先是齊華人,後來到了燕國,被稱為荊卿。

    這些細節,可以不去管。司馬遷在敘述荊軻刺秦這件事時,實際上還講到了幾個人。

    一個,是荊軻剛到燕國後結交的朋友,就是前面說到高漸離。此人屠狗為生,擅長擊築。“築”,是一種以竹尺擊打其十三絃的樂器。他倆喝酒吃肉,當街擊築唱和,一會又旁若無人相對大哭。用現在的話說,大約就是“酒肉朋友”了。

    不過在荊軻刺秦失敗後,高漸離又易容混進秦宮,欲圖刺殺秦皇。秦臣提醒秦皇高漸離這個人很危險,嬴政因為太喜歡其擊築才能,就用藥薰瞎了高漸離的眼睛。但高漸離一意行刺,結果失敗,被秦皇所殺。

    高漸離,肯定也屬於“燕趙感慨悲歌之士”了。

    還有一個,是燕國的田光。此人為閻王太子丹設計了刺殺秦皇的計謀,並且說,他自己已經老邁了,有辱使命,於是向太子推薦了荊軻。田光去說服了荊軻。最後,他用自殺激勵荊軻,刎頸前囑咐說,告訴太子我死了,表明我不會洩露機密的決心。

    田光,亦屬於“燕趙感慨悲歌之士”無疑。

    司馬遷身上,有一種俠客的氣概。或如此,他也極敬重豪氣幹天、大義凜然的人。在《刺客列傳》最後,他說,從公孫季攻開始,董生——應該是指董仲舒,司馬遷是其學生,還有夏無且遊,都瞭解荊軻的事蹟並講給我聽,“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太史公說,從曹沫到荊軻五個人,他們的俠義之舉有的成功了有的沒成功,可他們的志向決然明瞭,都沒違背自己的良心,名聲流傳到後世,這難道是虛妄的嗎?

    還要說幾句的,是韓愈的《送董邵南序》。

    董邵南,唐貞元間人,舉士不第,大感懷才不遇,於是要到北方藩鎮手下謀事。韓愈寫了臨別贈詩《嗟哉董生行》,前述這篇是為序。

    此序僅百餘字,卻婉轉深藏,一波三折,大開大合,氣魄恢弘。

    兩人又在片尾讚道:“董生憤己不得志,將往河北,求用於諸藩鎮,故公作此送之。始言董生之往必有合,中言恐未必合,終諷諸鎮之歸順,及董生不必往。文僅百十餘字,而有無限開闔,無限變化,無限含蓄” 。

    這叔侄二人感嘆,韓愈真不愧“短章聖手”。

    強烈推薦大家讀讀韓愈此文。

    特把文章附後。

    附錄——

    韓愈《送董邵南序》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彊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 5 # 路途故事

    歷史上,燕趙大地是邊境,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化衝突和部族之間血緣融合的地區,戰亂多於和平,眾多的有志之士心繫國家人民,這就逐漸形成了一種‘俠’的意識!

    另外,燕京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重鎮和都城,燕京大地拱衛首都,深受京畿文化的影響,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保衛京城安定團結的任務已深入人心,逐漸形成了獨有的“仕”文化,職責就是圍著老帥,保護老帥。

    燕趙各地的地名都有慷慨悲狀的痕跡,像南邊的保定,是保衛首都安定;西北的張家口,要看好自家門口;京津之間的走廊叫廊坊。固安、懷安、文安、豐寧、灤平都是很有深意的。

    一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歌,一劍可抵百萬之師的俠士風采,以及臨死不屈、捨身報恩的精神,都影響鑄就燕趙人慷慨悲歌,俠肝義膽的性格!

  • 6 # 大風起兮偶飛揚

    是的 韓愈是唐代著名占卜家 他就像一個人見人愛的先知一樣 知道河北人以後會湧現出一大批慷慨悲歌之士 像馬勝利 等 河北人出門是一條龍 在家是一隻蟲 我們河北人出經驗 可能就是大家說的失敗者 但我們不屈服 河北人可能缺少團隊精神 喜歡單打獨鬥 比如像劉備 趙匡胤 趙坨 一樣 有一種平民精神 在順境中 河北人比一般的人素質高一些 但是遇上群體挑戰者 就容易失敗 河北人歷來少拉幫結派 他們不注重團隊 以前河北是封建國家的前線 北方和南方在河北一線長城附近展開了長達千年的拉鋸戰。 上千年的戰爭前線 對北方遊牧民族 歸根結地 我們就是失敗者 我們不重視騎兵的作用 一直影響到現在 爆破筒 手榴彈和坦克對抗 這個就是一個前線省份人的為什麼會有慷慨悲歌的獨特情懷了 這個是我的看法 大家是什麼看法 謝謝了 學習了 可能大家有人反對 我表示謝謝了

  • 7 # 呆念想

    早在春秋戰國兩千多年前,河北附近的燕國,趙國,中山國前後分別被戰國其它大國欺辱及到後來亡國滅族,遼宋元明清民國名朝河北燕趙後人們經歷了皇室政權穩固,及皇家衰退進而戰亂,直到日本人打入民國國都北平,戰領近代亞洲最大經濟大國中國。這使河北燕趙本土百姓與文化志士,深深懂得亡國奴的恥辱及戰亂的悲慘,河北,天津地區近代抗八國聯軍的英勇事紀,都一一表明,燕趙河北百姓與志士,比外阜臣民略敏感於政權穩固及國家政治事件,並勇於挺身而出,(這也包括民國時:汪精衛刺殺:清朝保皇復辟王爺載豐事件)所以自古就有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中國南北家喻戶曉的燕趙慷慨悲歌。尤其是近代北京偉大的五四運動更是沿續了,燕趙慷慨憂國憂民,偉大愛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

  • 8 # 老貓談史

    燕趙之地的歷史非常有就,早在戰國時期,因為此地區一直被燕趙兩國佔領,因此被後人稱為"燕趙大地"。

    燕趙之地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燕趙之地的壯美山河和優美環境造就了樸實豪放的民風,使得燕趙大地英雄輩出。

    韓愈說過"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荊軻不顧個人安慰,隻身前往戒備森嚴的秦國去行刺秦王,目的就是為了報答燕太子丹的賞識之恩。燕人張飛,在面對曹軍大軍來臨的情況下,為了掩護結拜兄弟劉備撤離,一人憑藉其勇猛的氣勢喝退百萬曹軍。到了近代,狼牙山壯士為了掩護百姓撤離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之下為了不做亡國奴,向懸崖縱身一躍。

    所以說,燕趙大地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地方。

  • 9 # 花近高樓1

    慷慨悲歌是什麼?

    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悲壯,是“大丈夫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的”豪情!

    在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無處不在的烈士陵園,更有數不勝數的烈士紀念亭。

    抗日戰爭初期全華人口4.2億,抗戰勝利後變成了4.6億,十四年緩慢增長了四千萬,只有河北省的人口從抗戰前的2980萬銳減到不足2570萬,人口減少了400多萬,犧牲的比例甚至超過了蘇聯。

    只有河北人最相信八路軍才是抗日的中堅力量,至少有超過100萬人參加了八路軍,他們絕大多數都沒有看到抗戰勝利的那一天,就變成無名烈士中的一員。這些只是八路軍正規部隊在河北擴軍的記錄。這些是超過兩千人以上的自發的抗日武裝,另外還有遍地開花的縣大隊,區小隊,實實在在的讓日本鬼子感受到人民戰爭的威力。

    河北周邊的省份,山東人以俠義著稱,河南人精明,山西人善於經營,東北人則是出了名的彪悍,而河北人給人的印象是什麼。沒有人能說清楚。

    在戰爭中,犧牲大繳獲少的仗非攻堅戰莫屬,解放戰爭中的東北戰場上,馳名四野的攻堅老虎17師,清一色的燕趙子弟兵。聽一個老兵講:在東北最殘酷的四平攻堅戰中,一包包炸藥送上去,一具具屍體抬下來,一個齊裝滿員的連隊180多人,過了不到半天,稀稀拉拉回來十幾個。換成其他地方的戰士,早就……,只有河北籍戰士,把幾支打殘的隊伍組合在一起,又一聲不吭的上去了。

    浙江金塘島,一個不被河北人熟知的地方,當年正是燕趙子弟兵冒雨戰金塘,從陸上猛虎化身水上蛟龍,憑著無畏的勇氣佔領了金塘。

    沒有人知道有多少燕趙勇士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單是一個不知名的小縣南皮,就犧牲了54個。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也許李白筆下的俠客正是燕趙兒女的真實寫照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別人議論自己該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