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路難走小道全是狗

    我來說說吧!

    80後,小孩要的晚,現在快兩歲了,我們那個年代,上學基本就是混日子,所以我和媳婦沒有啥高學歷,畢業多年沒有接觸過小學作業,直到有一次給大哥家孩子輔道三年級數學題,不瞞你說,研究了很久,還是不會算,又看了很多其他題,都不會,或者很難,才知道,現在的孩子比我們那時候難太多了

    既然我們輔道不了孩子,起碼叫孩子上個差不多的學校吧!起碼學校起點比別的學校稍微好點吧!所以今年開始看房,二套房,裝修,樓層,年限等等都不考慮了,就是學區房為主,我所在,是新疆烏魯木齊市,三線城市,本市最好的學區單價20000多了,是我望塵莫及的價格,只能看看區一級好點的學區,我所在的新市區,最好的學區當屬鐵三中,鐵二小的雙學區組合,單價15000左右,也是買不起,比這個差一點是科學院子女學校,單價12000左右,再次點就是區重點小學35小學區房,單價9000左右,考慮再三,我們能承受的就是35小學區,看來看去,最終如願的再35小旁邊買了一套二手房,面積75,四樓,簡裝,總價55萬,98年的房子,全款付完當天去辦手續,房產證大概五天出來,過戶當天晚上釋出出租訊息,晚上就接到電話約看房子,第二天去看了租客就交錢了,月租金2000,半年付,租客保守租三年起,因為他現在孩子再35上學,才三年級,小的才四歲,他們在別處有房子,因為學校不好,再買不起二房,只能託人找關係進的35小,為了孩子上學,租到這了。

    現在的社會,都是比,大人在攀比,無形中帶動孩子受罪,我媳婦哥哥家的孩子在我們這地州,我們從烏魯木齊回去,想著週末帶出去玩,根本沒有時間,要上去舞蹈課,語文課補習班,英語班,問嫂子咋報這麼多,嫂子也很無奈,現在這些課程不便宜,別的孩子都報,你不報就不行,加之很多老師上課就不好好教,沒辦法只能報

    當初他們也是想找個好學校進去,可惜拖不到人就沒有辦法

    現在的社會,如果你條件能達到買學區房,就直接買吧,實在達不到好的,起碼像我這樣,找一個相對於差不多的吧

  • 2 # 直擊鹽城樓市

    學區房很重要,這是一個被大多數人認可的事實,主要有兩點原因:一、相較於普通小學,學區房對應的重點小學通常具有更好的師資配置。二、學區房價格昂貴,購買學區房的家庭通常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並且更為重視子女教育。購買學區房相當於一次對入學者的篩選,為孩子留下了更好的同學環境。

  • 3 # 熱心市民陳S

    在現在這個大環境下,我們沒有辦法說學區房不重要。

    畢竟現在孩子家長基本都工作在各自的崗位上,只有很少的時zd間可以和孩子待在一起,所以就顯得家庭的教育比較少,所以父母就寄希望於學校,你們一些所謂的升學率高等的“好內學校”就成為了家長心裡的首選,就衍生了學區房越炒越熱的現象。

    所以對這種狀態,我們也要理性選擇,選擇適合各自家庭的小區容域吧。

  • 4 # 知叔買房

    ①學區房的本質是,對稀缺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

    ②學區房的“學區”價格,可以算出來。

    為什麼要買學區房?

    本質上,學區房價格走高,表明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競爭加劇。

    一方面,居民可支配收入越來越高,經濟條件越來越好;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流入城市,成為城市白領,中產階層。這批人作為農村進城改變命運的一代,享受到“教育”紅利,肯定希望子女教育比自己起點更高,未來比自己更優秀。

    以深圳為例:

    2008年,深圳大專以上學歷人口90多萬,佔比全市人口約10%;到2019年,大專以上人口580萬,佔比全市人口約44.5%。

    流入大城市的人口不斷增加,帶來適齡入學兒童不斷增加,但相應的教育資源卻並未達到一樣的增幅。

    由此,形成巨大缺口。

    即使不懂經濟學,我們按常識,也知道:東西越“稀缺”,越貴

    近幾年,深圳的教育資源緊張,愈演愈烈。

    每年都有中小學校學位“爆倉”情況,就是:買了學區房具備入學資格的人數,大大高於實際招生人數。

    比如:

    截止2020年5月18日,光明區一共24所公辦小學,已有13所報名人數超招生計劃。

    2018年,龍華區一小學,報名人數太多,導致積分入學的,幾乎滿分才能入學。

    據香帥2019年的調查:

    龍華區一共38所小學,其中23所報名數超出計劃數2倍;寶安區一共73所小學,其中30所總報名數超出計劃數2倍以上。龍崗區甚至出現1萬多人搶300個學位的情況。

    競爭激烈,可見一斑!

    房子的“學區”值多少錢?

    在深圳,我們經常看到一種現象:

    兩個小區隔一條路,路這邊A小區化畫到一個好小學;路那邊B小區畫到一個普通小學。A小區能賣到10萬/㎡,B小區只賣7萬/㎡。

    比如下圖:

    益田路左側,劃的中學是石廈中學,福田排前八;益田路右側,劃的中學是皇崗中學,福田排二十左右。

    對應的房價:

    左側,星座大廈2005年,60㎡兩房,總價720萬,單價11.9萬

    右側,皇庭世紀2002年,60㎡兩房,總價560萬,單價9.2萬

    在房子樓齡、地段、配套差不多的情況下,兩套房單價相差2.7萬/㎡——這就是“學區”溢價的鮮活例子。

    因為房子不論大小,一套房配一個學位。所以,房屋面積越大,每平米的學位溢價反而越低。

    現象就是:好學區,同一個小區,面積越小,單價越貴;面積越大,單價反而便宜。

    以深圳名校深圳實驗中學所在的百花片區為例:

    明顯,一套房子價格=居住價值+學區價值。

    按照公式:房價(y)=房子居住價格單價(k)×房子面積(x)+房子學區價格(b),香帥帶團隊,計算出了百花片區的學區價值=612.38萬

    這就是一個學區的價值!

    現在,你懂得“學區”的價值了吧!

    要不要加入這場學區房爭奪戰呢?

  • 5 # 讀書20年

    首先,買學區房的都是為了孩子上學,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真的很重要,雖然有一些高考狀元是自學成才,但那只是個例,全國才多少個狀元啊,真的有對比的,就像現在很多單位為什麼要985學校的學生,都是一樣的學歷,好的學校教出來的學生他們接觸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其次,學校老師的教學水平也是不一樣的,好的老師教東西,學生理解快,成績也好。所以,要是有能力就買,為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把握未來的機會。

  • 6 # 貞觀盛世

    學區房是否重要這個要看你自身的能力和現狀。

    如果你家庭條件很好,並非普通的工薪階層,那完全不用買學區房。因為可以將孩子送到管理、教學質量更好的私立學校,而且周圍的同學非富即貴,完全不是問題。

    但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或者中產階級,那從投資層面來說還是應該買學區房,而且應該買價格很高的那種。

    因為一方面,學區房可以提高孩子接受教育的水平,同時學區房的價格還能起到篩選的作用,篩選掉普通家庭的孩子進入。

    另一方面,學區房未來出手更容易,可以實現更高的漲幅。

  • 7 # 西一安鮮

    我以下的回答應該會令部分普通收入者感到不適,但在討好和說實話之間,我選擇後者,因此請玻璃心、一點就著的那些網友不用瀏覽以下內容,我不吸粉,僅僅是回答提問者的問題。

    學區房真的那麼重要嗎?回答:非常重要亦一點都不重要!

    這是什麼回答?因為學區房對於不同價值觀的人來說其價值和意義完全不同。

    如果把學區房比作青龍偃月刀,你不是關羽,它帶給你的禍大於福。

    同理,如果你的價值觀消費觀達不到這個標準,購買學區房對於你來說就是苦大於樂。

    也並非是所有的學區房都是有錢人去購買,也有很多普通工薪一族哪怕借錢也要去購買學區房,他們的目的很簡單:第一、重視子女的教育;第二、認定這個社會是分層的;第三、有勇氣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我個人並沒有購買學區房的執念,不過運氣比較好,早年先購買了城市開發區的一套商品房,隨後圍繞著該樓盤周邊配套了優厚的教育資源,自己的房子也成了學區房。

    但是我個人很欽佩那些為了孩子教育,拼盡全力去買學區房的家長,是從內心裡的欽佩,欽佩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自己做不到,自己不願意犧牲某些愛好及個人時間,花費在未來孩子的教育方面,說白了沒有那些家長偉大。

    不過我可以分享一個身邊原先是月光族,後拼命努力賺錢買學區房朋友的真實故事給大家參考。

    我這個朋友大學沒讀完就輟學了,然後去學習攝影,後來又去學習設計,然後在全國各地奔波闖蕩,可以說30歲之前他的人生就是自由自在,做自己。

    影響和改變他的並不是老婆意外懷孕,而是女兒都已經出生後,有一天他因為公事要去老闆家送一份檔案,從步入小區直到到了老闆家的疊層別墅後,他後來告訴大家說:那房子真漂亮。

    尤其是看到老闆的愛人和孩子在別墅後院給家裡的金毛洗澡時,他有了換房子的想法。

    又過了大半年時間,他帶著公司裡的兩個員工,正式出來創業了,同時還帶走了公司的一個客戶。

    雖然有點不地道吧,但他也說了,要做生意要賺錢就得狠一些。

    如今的他換了房子也換了車,兒子也上了本地比較好的私立學校,雖然說整個人有點飄,但是這也是人家努力的結果。

    提問者問:一定要買學區房的理由是什麼?

    我的回答是:購買學區房對於這個社會的部分群體來說,是日常生活的標配。也就是說,對於他們來說,買房必須帶學區,這根本不需要理由,而且他們有資本有資源可以去填補即使自己孩子上了名校依然沒有太大出息的這個坑,明白嗎?

    而對於這個社會的另一部分群體來說,購買學區房是一次賭注、是一次投資,不過他們或許沒有更多的資本和更廣的資源去鋪設孩子更加未來的道路,因此就形成了爸媽已經努力了,剩下的就交給你了的客觀現實。

    那麼延伸一下這個問題,普通收入群體要不要砸鍋賣鐵借錢買學區房?我的建議是:不需要!

    當然這僅是我個人建議,也只是針對提問者一個人,不需要其他網友認同。如果其他網友有不同意見,可以去回答該問題幫助提問者,無需在我的回答下面爭辯黑白,感謝理解。

  • 8 # 武漢樓市指南

    您好,學區房一直處於風口浪尖,話題從未間斷,你想為孩子付出多少也是對很多家長的靈魂拷問,下面分析學區房顧名思義,有好的學票資源,我們的國度重教育是傳承幾千年的歷史,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更是家長奮鬥的目標。理由一:觀念,茶餘飯後的談資就是誰的孩子更優秀造成攀比,學習是唯一出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夙願。理由二:資源稀缺,好學票資源匱乏,供需失衡,北京是家喻戶曉的文教勝地,這也是很多家長留在北京的原因想給孩子最好資源,北京好的學校又集中在西城、東城、海淀,所有人都想躋身於此,導致供需失衡的原因教育資源匱乏理由三:金融屬性,學區是金融屬性最好的新增劑,也就是保值增值最快,只要有孩子的家庭都想有好的資源也就是針對學區所有家庭都是剛需,學區房不愁賣天價學區房就在於此,吸引了大批投資客。

    總的來說買房能掛學區就不要錯過

  • 9 # 笑挽孤獨

    我理解你問這個問題的心理是:有買房的能力,但如果入手學區房,壓力會比較大,目前對於買不買學區房處於糾結的階段。

    其實學區房重不重要不是那麼絕對。學區與非學區的本質區別在於自己的孩子以後能不能享受本地優質的教育資源。明白了這一點,我繼續往下說。

    為什麼我們華人那麼重視教育呢?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上學是一個人改變自己階層最簡單、最輕鬆、最捷徑的一條路,看清是改變自己的階層。在中國這個大環境下,想改變自己的階層難不難?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難!但不是沒有辦法。比如:我可以一年掙個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一個小目標,那樣你就可以踏入一個新的階級,以後你孩子的起點也是新的階級,他可以更好的享受國家發展帶來的福利。可是你知道在國內月入過萬多難嗎?

    根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

    2018年,月入2000元以下的群體,佔比約為38%;月入2000—5000佔比46%;月入5000—10000佔比13%;月入過萬的佔比3%。

    2019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1.53萬元,意味著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2550元。換句話說,月入過萬已經是全華人均水平的近4倍了。

    看到了嗎?這就是學歷帶來的收入,不要再相信讀書無用論了。

    為什麼說學區房不那麼絕對呢?因為在這個開放的時代,你仍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跨越階層,但你知道這有多難嗎?一句話,小機率事件,我不多說了,其餘的你去問問度娘吧。

    綜上,如果可以,為了孩子,請買學區!學區貴是有道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運球還行,投籃姿勢怪還不準,寒假二十多天怎麼快速提升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