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久悟未空

    不好意思,《大秦帝國》這本書沒有看過,但是連續劇倒是看了。始皇大帝一帝成名萬古枯,但也把中華大地上,戰國割據的局面實現了大一統。否則以後的中國就像現在的歐洲一樣了,哈哈……

  • 2 # 將門府

    深深地被商鞅的才能和不屈服的人格、秦孝公的知人善用和堅持真理的決心、秦人在面臨國破家亡和發憤圖強是表現出的精神所震撼。

    三丈之木,取信於民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是商鞅的變法指導思想,為了取信於民,在變法令下達後,商鞅以三丈之木置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於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最後他將賞金增至一百金,有一人應募,即獲得一百金,以此來取信於民。可見誠信對一個國家的變法的重要性,對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同樣至關重要,我們能有今天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誠信”二字,“選擇二十冶就是選擇放心”這是我們的企業責任理念。一面面的錦旗、一封封的感謝信、不斷擴大的市場是最好的證明。

    忠於職守,威武不屈

    “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是古人高風亮節的人格,在這部連續劇裡的商鞅為了變法的實施,不畏同貴族、權勢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他也知道這樣肯定會得罪他們,但為了秦國的強大,為了自己的奮鬥目標,在他們的威逼恐嚇、甚至暗殺面前絲毫沒有退縮。這裡體現的是對事業的忠誠,聯想一下我們當代人,在困難和大部分人反對的情況下能有幾人能不退縮?社會的變革、企業的發展是必會觸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堅持真理、不畏強勢,才能實現社會的進步和企業的發展。

    不拘一格,廣納賢良

    當今社會與其說是經濟的競爭,不如說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戰略越來越被重視。秦國之所以能擺脫貧弱,一躍成為群雄之首,離不開像商鞅等一大批的人才引進。更離不開秦孝公的不拘一格、廣納賢良、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的思想。古人常說“千里馬好找,伯樂難尋”,今年我們二十冶一次引進了100多名大學生,如何為他們搭設展現個人才華的舞臺?如何讓他們一展所長?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原來的人才培養模式可能已經落伍,必須縮短人才的培養時間,使他們儘早發揮才幹。可以考慮選擇幾個好苗子先把他們推上去,讓他們直接接受市場洗禮,允許他們犯錯,經驗的積累是他們快速成長的電梯。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在秦國面臨內災外侵之時,秦華人的口號,他們表現出來的團結,全國上下齊動員捐款捐物,寧可自己餓肚子也要支援國家,是這部電視劇給我最震撼的一個場面。今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我們全華人民表現出來的,也印證了中華民族固有的愛國精神是深深烙印在骨子裡、流淌在血液裡的。什麼樣的國家最具發展潛力?什麼樣的企業最不可限量?就是要有一群團結一心、發奮圖強的人民和員工。我們二十冶闖蕩上海30年,能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不斷攀登高峰,靠的就是我們的團結、奮發的精神,這種精神還會帶領我們企業不斷創造新的、更大的輝煌。

  • 3 # 會講故事的明月

    《大秦帝國》是一部描述秦興亡生滅過程的長卷歷史小說,秦帝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際,建立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但她又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巨大的興亡之謎,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閃,轟鳴而逝。這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中,隱藏了難以計數的神奇故事以及偉人名士的悲歡離合。他們以或纖細、或壯美、或正氣、或邪惡、或英雄、或平庸的個人命運奏成了這部歷史交響樂。帝國所編織的社會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傳統,今天仍然規範著我們的生活,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 4 # 木子君的小屋

    《大秦帝國》是孫皓輝所著的一部煌煌鉅著,描寫了從秦孝公衛鞅變法開始,一直到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為止,數百年來秦國的歷史變遷,盛衰興亡。

    這部書分為六部:《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其中前三部已經拍成電視劇,搬上了熒幕,反映良好。

    《大秦帝國》是一部不錯的歷史小說,如果你想了解中國的戰國史,可以從這一部入手,雖說主角是秦國,但是對於其他六國的描寫,並不少,六國的政治、軍事、風俗、服色,李悝、吳起魏國變法、申不害南韓變法、衛鞅變法、馬陵之戰等經典故事,六國君王將相的性格特徵,都有描述。

    另外,對戰國時諸子百家都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描述,比如儒家、法家、兵家、墨家、陰陽家、計然家、農家、縱橫家、名家等都的一定的描寫,就第一部而言,就記載了衛鞅代表的法家與孟子代表的儒家之間的辯論,衛鞅與申不害、尉繚子之間的辯論,好多放在現在,都有借鑑意義。

    作者孫浩暉作為法學博士,比較崇尚法家,而法家又有好幾個流派,比如申不害代表的術治,衛鞅代表的法制,都有一定的描述。而法家內部衛鞅與申不害的辯論,也使人印象深刻。透過此書,你會了解到戰國時百家爭鳴,諸派傳人在齊國稷下學宮坐而論道,行走於各國,遊說君王的盛況。

    總之,透過此書,你可以瞭解到戰國初期到戰國末期,再到秦始皇、二世以及楚漢相爭時代的政治、軍事勢態,在本書中,孫皓暉用自己的史觀講述了這一段令人熱血沸騰的歷史故事,一個禮樂崩壞,大爭之世的畫卷在你的眼前緩緩展開,讓你彷彿回到古原上,站在戰車了揮戈衝鋒;或者羽扇綰巾,和各國君王相對而坐,談王道,談霸道,兜售你的學識,一展你的治國之能。到了《鐵血文明》,在秦王贏政的鐵蹄之下,東方六國相繼滅亡。作者都會把自己對於六國滅亡國的原因與你一一分析,讓你感悟。

    當然,本書的不足之處也有很多,比如:

    一、人物形象臉譜化。

    作者筆下的大秦,從孝公到始皇帝,大多數秦王都是正面的,向上的,甚至都是偉光正的,而他們的大臣,比如說衛鞅、張儀、呂不韋、李斯等,都是有志之士,他們憚精竭慮,不顧個人私利,一心為了老秦的強盛而貢獻自己的力量,甚至有人曾經說,看《大秦帝國》,就像在看dang史,每一部的主角,不管出身,派別,都往改革家上靠,反而寫的不倫不類。

    而其他六國,不論皇帝還是權臣,都是一個個小丑,或懦弱,或剛恢,或短視,或貪婪,讓自己地忠臣如公叔痤、屈平,心憂自己的國家,無奈遇到了奸臣昏君,只能飲恨退幕。

    二、為了故事衝突而篡改歷史。

    當然,孫晧暉寫的不是通史,而是歷史小說。為了衝突性,甚至把人物的年齡都進行調整,比如蘇秦和張儀,明明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而作者為了戲劇的衝突,把他們分到一個時代,成為師兄弟,相愛相殺,張儀到秦國為相,作為師弟的蘇秦來投,卻不受師弟待見,只好回到自己的家鄉,而回家之後,頗受冷遇,嫂子不做飯,妻子見面都不行禮,他搬至草廬苦讀,終於學有所成,執六國相印。

    而後來再遇張儀,張儀才告訴他自己冷遇他,就是讓他好好讀書,學有所成,這樣他才有對手,縱橫家在各國才有發展的可能。

    夠狗血吧。

    三、販賣私貨。

    孫皓暉作為法學博士,是法家的擁泵,他的理念是以法治國,於是在書中,百家爭鳴中,對儒家又有所鄙薄。

    總之,這是一部渾厚的歷史,如果你對戰國,秦朝,楚漢爭霸沒有多大的概念,可以讀這本書入門。但是,小說畢竟是小說,如果把他當成歷史來說,就大可不必了。

  • 5 # 雷子的文學分享

    一個民族的崛起。一個完成帝國霸業的艱難旅程。幾百年的底蘊才造就一個大秦帝國!

    讀完此書後分享一下感想,君臣同心是變法圖強的關鍵。起初景監推薦衛鞅於秦公,三次面試爾後,秦公與衛鞅暢談三天四夜,立下變法圖強大志。二人均是極心無二慮,一心一意為國是。在秦公臨終前,兩人談話,衛鞅說我們可稱得上互刎而死的朋友,可我要繼續護法。可謂是肝膽相照,成為千古絕唱,彪炳史冊。

    《大秦帝國》高調塑造了秦公和衛鞅兩個完美無暇的形象。成為流傳古今的一段君臣同心變法圖強的一段政治佳話。渠粱為變法殫精竭慮,他的一世使貧弱的秦國逐漸強大。商鞅為護法,英勇赴獄,大義凜然,被車裂而死。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全秦上下捨生忘死,立志圖強,可謂秦能走向強大之力量源泉。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盡,誓不休戰!”在秦國面臨內災外侵之時,秦華人的口號,他們表現出來的團結精神。在國家有困難時,紛紛解囊捐獻,太后捐把震宮之寶“藍田紅玉枕”都捐出來了,贏虔捐出了其視為生命的“天目劍”,公主捐出了先父給的“嫁妝”。全國上下齊動員捐款捐物,寧可自己餓肚子也要支援國家,是這部電視劇最讓人震撼的一個場面。

    衛鞅變法的法制思想很超前。如“有功於前 不為損刑 有善於後 不為虧法”正體現了法制的嚴肅性;“刑上大夫 禮下庶人”體現了法制的公平性;“國無二法”體現了法律的權威性;”大仁不仁”體現了法制的前瞻性。法制的目的不是以施暴為目的而是以防範犯罪為最終目的以震懾犯罪為目的。如此公平合理的司法實踐可謂法制文明的一盞明燈。

    其四,衛鞅與白雪,秦公與玄奇的愛情故事也感人致極。白雪,前魏國丞相白圭之女,跨國鉅商白氏家族繼承人,衛鞅的紅顏知己,白雪為了商鞅的變法甘願放棄了和商鞅退隱,在山中隱居數十載,在商鞅臨刑時又大義而來,與商鞅一起死在了雪花滿天的天地之中,她這樣敢進敢退,明情重義的偉大情操,令我感慨萬分。

    玄奇和孝公的愛情故事則是至貞至重。自從玄奇和秦孝公邂逅後便一見鍾情。兩個人一樣的心如烈火,然而卻拙於言情。所以,兩人的情感,歷經了初識、分離、思念、重逢、共同赴險等一系列過程沉澱,才在孝公化解墨家總院危機後的陳倉河谷,發生了明確的轉折——彼此的思念嚮往,才得以初次爆發,化為簡約持重的愛的誓言。這段戀情構成了玄奇生命的主旋律,“不移、不易,不離,不棄”,在等待中等待。終於,秦孝公嬴渠梁以生命的最後燃燒,結束了這場漫長的等待。那一場大雪,咸陽城銀妝素裹。玄奇穿上了火紅的新娘吉服,走進了巍巍宮闕,與秦孝公一起登上了情感世界的巔峰。

    典故:衛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已成為“萬事信為本”的典故。

    遺憾:商鞅是法家,為何渠粱不把老子的“功成名遂身退”思想教育他呢。按說老子在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並有預言,百年之後,秦將成就統一大業。對此,只有國君口口相傳,不計栽,不入史。可查閱相關資料補充之,以記下。

    實際上,書中世族代表人物,老太師甘龍的“颶風過崗,伏草唯生”就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好應用。

    預言:秦周同源,合起西陲;秦為諸侯,而秦周分離;離五百年,而大合於秦;合十七年,則霸王出。這預言預示著秦國將統一天下,且就在這兩百年以內!

    是啊!你看那“赳赳老秦”昂揚向上,勇往直前的氣勢;你再看全國上下,雖有紛爭內鬥,但為圖強捨己之利一心為國,困難時傾囊相捐。這樣的國不稱霸還有誰行!

  • 6 # 混沌偷光者

    《大秦帝國》是一本煌煌鉅著,描寫了一個戰火飄搖大爭之世,秦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歷經六代君王,最終實現了大一統,秦孝公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孝公割地暫停了連年的征戰,開啟變法強秦,商鞅所制定的一套法治體系,耗盡了秦國六代君王的心血鑑定的執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商鞅變法是裂變的基石,廢井田,郡縣制,獎勵耕戰,把國家打造成了一部機器,根本上改造了窮秦弱秦的面貌並以生命捍衛了變法的成果,孝公以後,惠文王、秦武王、昭襄王、莊襄王基本都是賢君,堅持正確的方向不動搖,張儀、白起名士雲集,在近百年合縱、連橫大格局的戰略對抗後,勝利的天平已經沒有懸念的傾向了秦國,秦王嬴政是一個收割者,清掃了戰場完成了大一統,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誕生了,嬴政史稱秦始皇;

  • 7 # 碧盛園藝

    大秦帝國從秦國由弱變強,經歷商鞅變法,國力大增,經幾世明君,終在秦王贏政一統天下,成就九州歸一,結束動亂的戰國時代!

  • 8 # 翰墨中原

    《大秦帝國》這部書沒看過,不過《大秦帝國》的影視作品卻是一集沒拉全看完了。

    《大秦帝國》一共有四部,現在上映的是前三部,分別是《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裂變》和《大秦帝國之崛起》。最後一部《大秦帝國之天下》到現在還沒有上映,只看過片花。

    從兩千七百年前開始,老秦人在群雄逐鹿的歷史背景下,推動歷史前進。經過商鞅變法,秦朝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國家迅速崛起。

    隨著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等國家棟梁歷經六百多年沉浮,終於在公元前221年平定六國,統一天下,實現了中華民族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從《大秦帝國》幾部曲,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現在的中國正直髮展的黃金年代,需要我們年輕一代團結一心,砥礪前行,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前行!

  • 9 # 使用者67724358697

    這本書很難寫。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準確說是滅七國,還有當時殺死周幽王後,佔據陝西西安(豐鎬)的犬戎一國。

    只不過當時佔據陝西的並不是漢人,而是殺死周幽王這些漢人敗類的遊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滅陝西的時候更快。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人毅然決然辭職了去旅遊,有沒有考慮過今後生活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