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弦人
-
2 # 資深肥宅奶爸
學習心理學在育兒方面確實是有一定幫助的。比如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行為來看出孩子內心的想法。
比如孩子好動可能是好奇心驅使孩子很快會被其他東西吸引注意力,所以更加好動。或者是孩子心裡想獲取父母更多的注意,所以經常亂動吸引;
孩子總是玩沙子,是因為這是他們認知世界的一種途徑:
孩子說謊,這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是兒童智力發展過程中重要的階段。
這些簡單的小問題,在心理學中都可以得到解答。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聰明,想法越來越多,在我們沒有那麼多經驗的時候,是可以透過學習一些專業知識來育兒的。
-
3 # 凡人心法
我是米格魯小夥伴,人力資源經理,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學習心理學對育兒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心理學這門學科就是一門研究人心理活動的學科。
學習心理學
第一,可以矯正自身言行。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說: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說謊罵人,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注重自己的言行,經常說謊罵人,卻教育孩子不要說不要罵,這是自欺欺人。學習心理學有利於認識自己,調節自己言行。
第二,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但是方法不當,往往造成事與願違。其原因就是隻愛孩子並不瞭解孩子,不懂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心理特點來因材施教,過於遷就或者拔苗助長,造就一幫熊孩子,啃老族等等。
第三,心理學可以提高自己人際交往能力,改善人脈關係,提高工作效率。當今社會除了強調智商,就是情商,學習心理學對提高自己情商幫助很大,為人處事能力會更好。
第四,目前的心理學分科種類繁多,可以說各行各業,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心理學已經是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了。
其次,如果想學習心理學,入門建議從心理學的概念學習,可以百度看看關於心理學方面的基礎知識,之後再根據自己需要分類學習。推薦幾本書《心理學與生活》,《人性的弱點》,《實用心理學》等。比如育兒就要去看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專業書籍。針對性較強。
最後,活到老學到老,只有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知識,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獲得幸福生活。
-
4 # 大聖在飛啊飛
我認為學習心理學對於育兒是有幫助的,這樣可以更清楚的瞭解嬰兒的想法,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成長。比如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固執的認為他哭鬧的時候可以稍微等一等,不要慣著他,以免養成嬌氣的脾氣,後來我看書意識到嬰兒小時候非常需要媽媽的關注。他如果能第一時間得到你的愛護,他會產生一種滿足感,對他的成長是有好處的,我認為這個是非常有道理的,畢竟他還那麼小,我們不要過於強調延遲滿足。如果我堅持用自己的想法去養育他,我有可能走入很多誤區,所以我覺得應該適當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用心的陪伴孩子,孩子的需求真的特別少,就希望我們跟他玩一會兒,一起看會兒書,非常簡單,但是如果我們拿著手機不願意去投入到孩子的世界,那樣的話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是一個災難,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心的去陪伴孩子成長,然後再利用心理學知識幫助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回覆列表
建議先學習戴維邁爾斯的《心理學》,很厚,裡面是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從生物基礎到心理成因,實驗和資料非常詳實。裡面有很多和育兒相關的內容作者也直接提出了。
當然,因為心理學的物件是健康的成年人,所以《兒童心理學》一書也十分值得一看。
學習心理學對於育兒非常有幫助,過去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常喊,理解萬歲。
真正的理解孩子,知道他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不但有利於親子關係,更有利於幫助孩子成長,也有利於緩解父母的焦慮。
大家都明白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所以一定不會有一套正確的辦法是能夠照搬著來就能教育好孩子的。但是沒有正確的辦法不代表沒有正確的理論,科學養娃就是要重視科學的精神,用經過驗證的科學理論來育兒卻是再正確不過了。
01知識點1、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是,人們會將行為和結果聯絡起來的作用,當行為和結果聯絡起來,人們會反覆表現出被獎勵強化的行為,而不會出現受到懲罰的行為。
2、強化不僅僅是獎勵,任何能增加行為出現頻次的刺激都是強化物,強化物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同一刺激對不同的人來說強化作用不同。
3,、強化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積極強化是行為之後能得到愉悅感覺的刺激,消極強化是行為之後能得到痛苦感覺的消除。
以上的基礎理論綜合起來,通俗的說就是,因為人們,包括兒童,在心理層面上會將一種行為與結果聯絡起來,而好的結果又會反過來增加行為頻次,所以我們可以使用這樣的理論基礎,來塑造兒童的行為。
02無意識的行為可能強化了孩子的壞習慣以孩子不滿意就哭鬧的壞習慣舉例。
看一個大家可能都會碰到的類似場景:有一個叫比利的孩子,他自己是會繫鞋帶的。這一天比利非要讓父親給他繫鞋帶,父親一開始和往常一樣並不理睬,比利開始低聲哭鬧,父親依然說在看一個重要的新聞要等一下,直到比利第三次的大聲哭鬧,父親才放下手機去給比利繫上了鞋帶。
這樣的場景實際上是比利的父親在無意識的獎勵和強化比利的哭鬧行為。
因為比利哭鬧的行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父親的關注,這是愉悅的刺激,所以屬於積極強化。若是長期的積極強化,比利以後想要得到父親的關注,或者長大以後尋求關注時,都會無理由的哭鬧和傷心。
從這個事例可以推斷出三點:
1、及時給予孩子合理的照顧,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可以減少孩子哭鬧行為的最佳辦法。
2、孩子提出不合理需求時的哭鬧行為,一定不能透過滿足他的願望的方式來停止他的哭鬧,否則這將是一個積極的強化作用,後續的哭鬧行為會變本加厲。
03懲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學上並不建議使用懲罰的方式來停止孩子的哭鬧。
懲罰的效果與強化是相反的,它確實可以減少獲得懲罰的行為的出現頻次。但是心理學拉茲勒對懲罰研究的結果表明:受到體罰的兒童更可能會表現出侵犯、抑鬱和低自尊行為。同時懲罰還有如下缺點(Marshall,2002):
1、被懲罰的行為並未被遺忘,它只是被壓抑了。被壓抑的行為有可能會聚集起來爆發,並且懲罰後不好的行為被壓抑,對父母也是消極強化,父母的懲罰行為反而會更加頻繁。
2、懲罰讓兒童學會的是區分環境,而不是行為不好。因為知道在父母面前不作出會被懲罰的行為,這樣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在家乖乖虎在外小霸王,造成父母對孩子十分放心,但是並不瞭解孩子的實際情況和心理成長情況,可能反而會釀成大錯。
3、懲罰會產生恐懼。懲罰所產生的的恐懼會泛化,也就是不僅對行為恐懼,也對懲罰過他的人和被懲罰時的場景產生恐懼。恐懼會產生不可控感和未知感,進而產生無助感和抑鬱。在家或在學校受到過懲罰的孩子,在做錯事情時會離家出走或逃學的機率很高。
其實使用更溫和的說教策略和暫停效果(待孩子哭累了,哭鬧結束後再進行說教),比懲罰是更有效的。
懲罰只會讓行為壓抑住,但是獎勵強化可以改變行為。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作為父母要學會有底線、堅持原則,不使用懲罰特別是體罰的手段,不對孩子的不好的行為軟化使孩子得到積極強化。
在此基礎上,要學會說話的技巧,來把原本需要懲罰的效果轉化為代表獎勵的強化。
例如,將“這樣不對,下次不允許”改成“如果下一次這樣做就更好了”,將“不收拾好你的玩具就別吃飯”改成“收拾好玩具之後我們就能一起吃飯了”等等。這當然需要家長們耐住性子,改改脾氣,但是相信我,堅持下來就能收穫非常和諧的家庭氣氛。
04要視情況獎勵強化然而,獎勵強化的理論並不能漫無目標的使用,這也是前文提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人類擁有潛伏學習(latent learning)的本能,在某種動機和某種情形下,不需要獎勵和懲罰也會出現好的學習行為,學習這一行為不僅僅包含行為的反應與結果的聯結,其中還包括人的認知能力。
認知的觀點提出了一種獎勵效力的重要條件:不必要的獎勵會導致潛在的浪費。
獎勵當然是能夠激發人的活動興趣的,但是當承諾兒童對那些他們已經感興趣的活動和行為提出獎勵時,反而效果不佳。這是因為過度的獎勵改變了兒童的內部動機,使行為的動機從興趣變為了獎勵。書中言“似乎兒童是這樣想的:如果你賄賂我來作這件事情,那麼它本身應該就不值得我有興趣這樣做了”。
也就是說,家長要分清孩子做一件值得鼓勵的行為的動機。若發現孩子因為內部動機喜歡做的事情,應該去讓孩子進一步發現這個行為的樂趣和優點,而不是用獎勵強化去幹預,而是否則會削弱孩子的快樂,進而使孩子不再愛好這種本該持續的行為,適得其反;若是因為外部動機,也不需要無休止的提供獎勵強化,而是要慢慢和孩子一起將發現行為對自身的好處,將外部動機逐漸歸因為內部動機,是能更好的讓孩子維持行為的方式。
例如:孩子並沒有那麼熱愛彈鋼琴,但是想要透過鋼琴等級考試來向家長和同學證明自己,你可以對孩子說:“這次彈得非常好聽,你看起來就是那種熱愛音樂的孩子,這樣的音樂真的讓人快樂。”
最後,用一個科研成果來結束回答:
獎勵,若能恰當地被使用,就能激發高成就和創造力。(Eisenberger&Rhoades,2001)
祝家長們都能成為更好的家長,祝孩子們都有非凡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