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孩子總說狠話,我打死你或者弄死你之類的。我不知道是詛咒敏感期還是什麼,我也沒有干預。但不知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16
回覆列表
  • 1 # 羽媽-明會

    家長沒必要過度緊張如果我們明白,說髒話狠話僅僅是孩子一個階段性的行為,就無須為此大驚小怪,平和淡定地面對就好了。如果我們不把它當回事兒,冷靜地面對孩子的這個行為,他的這種行為反而會消除得更快。一天去會所。有個小女孩看到我,跟我玩一會兒後來了一句:“我要殺死你。”當然,從孩子那澄澈的眼神可以看出,她說這話並沒有惡意。“是嗎?我要是被殺死了,你就再也見不到我了。”“那你去哪兒了?”“我就變沒了。”“那我要把你砍斷。”“我要被砍斷了,就需要用膠水把自己黏好。要黏不好就麻煩了,我就死掉了。”“那我把你頭砍下來。”“那我的頭一定很傷心,因為它不能跟我的身體在一起了。”……從始至終,我只是很平淡地面對孩子的這個行為,並沒有給她講道理,告訴她這話有多狠,有多不受人歡迎,只是很自然地呈現後果給她。聊了幾句,她很快被別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也就把要殺我砍我的念頭給忘了。過了幾天,孩子再也不曾提起過這個話題。當然,這個孩子並沒有因此就變得更暴力。某一天,再見我的時候,她沒再說殺我砍我,而是撲進我懷裡,摟著我說:“林老師,我好想你呀!”當然,我會給她一個熱烈的擁抱,親親她的小臉蛋,並且告訴她,我也很想她。正如上面的案例呈現的那樣,“詛咒敏感期”是階段性的,不會永遠延續。因此,在試探過語言的威力之後,孩子自然會明白,那些友好的、充滿愛意的語言更令人感動,更能帶給人溫暖的感覺,引發對方熱烈的反應,她自然就會嘗試其他的方式來與人互動了。當孩子說髒話時,一樣可以淡定面對朋友家孩子4 歲的時候,最喜歡用 “屁”、“臭”等詞。朋友總是去呵斥他,結果他總也改不了。有一天,小傢伙來我家。媽媽提醒他叫阿姨,他立刻來了一聲 “屁阿姨”。朋友正要呵斥他,我對她使了個眼色,制止了她。然後我轉頭面向孩子:“你知道pi有幾種寫法嗎?”孩子以異樣的眼神看著我。看得出來,他很詫異,完全沒想到我是這樣的反應。我找來紙筆,開始蒐羅那些發音為 “pi”的字——P、屁、劈、闢、癖、僻……然後就這些詞延伸,融入與其相關的知識點,跟他一起討論。很快,他的注意力被轉移,我們就這個發音拓展出很多有意思的遊戲。過了些日子,朋友打電話告訴我,回家之後,每當孩子說髒話,她就如法炮製,並拓展出更多相關的遊戲——比如,孩子說屁的時候,她就將 “劈”的動作演示給孩子看,透過畫畫,告訴他 “僻”的含義……結果,孩子發現與說髒話相比,還有更多更有意思的事情可做,他說髒話的行為自然就消失了。這樣的方式比呵斥孩子、責罰孩子有意義得多。當然,淡定地面對處在 “詛咒敏感期”的孩子,並不等於可以帶著賞識的表情看待他的這個行為,或者以欣賞的語調與他談論這些話題。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不可混淆,否則就會適得其反了。在孩子的理解能力足夠好之後,他在清楚界限的前提下依然說髒話狠話,那就說明他在挑戰規則。此時,我們還是要告訴他這些話有多不受人歡迎,以及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並告訴他哪些行為更受人歡迎,同時讓他感受到這個行為帶來的自然後果。比如,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他:“聽到這樣的話,我感覺很不舒服。我不想聽這樣的話。如果你再說,我只好躲到別的地方了。”這就是讓他感受到被冷落的後果。當然,不同的情形需要採取不同的方式去處理。總的原則是,不要讓孩子因為這個不被接受的行為受到更多的關注,或者達到他期待的其他目的。當他有更值得賞識的行為時,給予他鼓勵與關注,以此強化他那些更值得賞識的行為。並且,給孩子講這些道理時,點到就好,無須一再強調,也不要反應過於激烈。否則,這些方式都相當於給予了他更多的關注,一樣會對孩子的行為起到強化作用。本文摘自中信出版社《別以為你會愛孩子》一書。

  • 2 # babyvcve

    友善提醒立規則

    這個階段的孩子說髒話並不表明他惡意為之,他可能覺得好玩或者僅是無意識的模仿,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不好的。父母不要對孩子無意識的行為加以指責,但是也不能置之不理,可以友善地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幫助寶寶建立正確的語言規則,明確了自己行為的範疇之後,寶寶會慢慢糾正過來,大人也不用過多幹涉。

    嚴厲批評不可取

    在發現孩子說髒話時,父母嚴厲的批評很可能觸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因為他知道他這樣做能夠左右你的情緒和行為,甚至故意以此為工具來挑戰你。合理的引導而不是硬性的批評,對於叛逆期的孩子而言會更有效,切不可為了圖立竿見影的效果反而強化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以平常心對待

    孩子說了髒話時,不要用壞孩子的眼光看待他,以平常心對待。當你心理上過度緊張此事,言行舉止上的表現會將自己的心理壓力轉化到孩子身上,讓他感到恐慌。如果父母放鬆心態,把孩子說髒話的行為看做生活中的一種經歷,只是短期現象,孩子在寬鬆的狀態下改變起來會更容易,也不會留下心理陰影。

    家庭成員以身作則

    孩子學說髒話最近的來源是家庭內部成員,如果家裡有人說髒話,孩子很快就會跟著學,即使孩子不懂得髒話所代表的意思,但他覺得好玩,就會學著大人的口吻說出來。如果不想讓孩子“出口成髒”的話,儘可能給孩子提供乾淨規範的語言環境,大人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如果孩子已經學會大人的髒話,可以跟孩子約定好一起改正,和孩子一起努力,對孩子的進步給與肯定和鼓勵,孩子一定會很樂於跟家長“比賽”的。

  • 3 # 像風一樣吹過4

    “臭媽媽,我不喜歡你了!”“我要打死你!”當孩子突然有一天開始說這些狠話,甚至國罵連篇,以致有比國罵更不堪入耳的詞句出現時,你可知道,他為何如此?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某日,幾個小男孩在一起鬥狠。小男孩甲說:“我要打死你!”小男孩乙:“我要拿刀把你剁碎。”小男孩丙:“我要把你從窗戶扔出去,把你摔成肉餅。”“我要把你切成兩半。”“我要把你頭砍下來當球踢。”

    X……各種狠話源源不絕從孩子們嘴裡飄出來,讓人心驚肉跳。什麼是詛咒敏感期?小夥伴之間如此鬥狠是常有的事。孩子們湊到一起,但凡有人無意間提到一句,立刻就會引發其他孩子的連鎖反應。當然,把矛頭指向爸爸媽媽或者其他家庭成員就更多見了:“打死媽媽!”“殺死爸爸!”“摔死奶奶!”“臭媽媽!” “壞奶奶!”類似的話,只要家有孩子,我們基本都有機會聽到。越是孩子親近的人,他越是樂於用這些語言去攻擊對方,以觀察對方的反應。並且,越是那些惡毒的、難聽的語言,他們似乎越感興趣。這就是所謂的 “詛咒敏感期”。詛咒敏感期何時出現?“詛咒敏感期”一般出現在孩子3 歲左右,與孩子 “語言敏感期”緊密相關,可以算是“語言敏感期”的一種特殊表現。進入“語言敏感期”後,孩子吸收並運用語言的熱情高漲,對髒話、狠話更是情有獨鍾。原因就在 於這些語言能引發聽者更強烈的反應,看起來更有威力,效果更加明顯。最初,孩子說髒話狠話僅僅出於好奇,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說狠話髒話的時候,往往是笑眯眯的,完全把它當成一個遊戲在玩兒 ,沒有任何的惡意。只有當我們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欠妥當時,孩子才意識到,原來這些語言具有殺傷力。在他意識到這點之後,他才會有意把它當武器使用。家長應該如何應對當孩子們的髒話狠話陸續登場,我們往往不知如何招架。大多數爸爸媽媽都會給孩子講道 理,告訴他這些話如何不好,不能說。當勸說無效時,我們可能就會透過呵斥甚至體罰來阻止孩子,但是這樣處理,效果往往不好。孩子天生都是小小外交家,他們很清楚我們的界限。因此,倘若呵斥與體罰是象徵性的,他會覺得爸爸媽媽的這種反應很有趣,於是,與爸爸媽媽透過這種方式互動成了一個他期待的遊戲,結果他反而會更多地透過這種方式來吸引我們的關注,導致他的這種行為被強化。倘若我們是認真的,他也感知到我們的底線不可以觸碰,但是他並不清楚自己究竟錯在哪裡,他會很困惑。或者雖然他暫時放棄了說某些詞,但他的好奇心並沒有獲得滿足,他就會在其他人面前,或者在其他場合繼續試探,獲得他期待的反應。因此,這樣的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孩子的這種行為。這樣的方式要麼讓孩子覺得這是一個刺激爸爸媽媽的有力武器,要麼讓他有 “我不好”的感覺,但又不清楚如何才是 “好”,對改善他的行為無法產生實質性的幫助。若家裡個別成人也有說髒話狠話的習氣,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更難以消除了。即便家裡有人管制他,他在家迫於壓力不敢說,到了外面這種壓力消除了,他就會補償性地滿足這種嘗試的慾望。家長沒必要過度緊張如果我們明白,說髒話狠話僅僅是孩子一個階段性的行為,就無須為此大驚小怪,平和淡定地面對就好了。如果我們不把它當回事兒,冷靜地面對孩子的這個行為,他的這種行為反而會消除得更快。一天去會所。有個小女孩看到我,跟我玩一會兒後來了一句:“我要殺死你。”當然,從孩子那澄澈的眼神可以看出,她說這話並沒有惡意。“是嗎?我要是被殺死了,你就再也見不到我了。”“那你去哪兒了?”“我就變沒了。”“那我要把你砍斷。”“我要被砍斷了,就需要用膠水把自己黏好。要黏不好就麻煩了,我就死掉了。”“那我把你頭砍下來。”“那我的頭一定很傷心,因為它不能跟我的身體在一起了。”……從始至終,我只是很平淡地面對孩子的這個行為,並沒有給她講道理,告訴她這話有多狠,有多不受人歡迎,只是很自然地呈現後果給她。聊了幾句,她很快被別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也就把要殺我砍我的念頭給忘了。過了幾天,孩子再也不曾提起過這個話題。當然,這個孩子並沒有因此就變得更暴力。某一天,再見我的時候,她沒再說殺我砍我,而是撲進我懷裡,摟著我說:“林老師,我好想你呀!”當然,我會給她一個熱烈的擁抱,親親她的小臉蛋,並且告訴她,我也很想她。正如上面的案例呈現的那樣,“詛咒敏感期”是階段性的,不會永遠延續。因此,在試探過語言的威力之後,孩子自然會明白,那些友好的、充滿愛意的語言更令人感動,更能帶給人溫暖的感覺,引發對方熱烈的反應,她自然就會嘗試其他的方式來與人互動了。當孩子說髒話時,一樣可以淡定面對朋友家孩子4 歲的時候,最喜歡用 “屁”、“臭”等詞。朋友總是去呵斥他,結果他總也改不了。有一天,小傢伙來我家。媽媽提醒他叫阿姨,他立刻來了一聲 “屁阿姨”。朋友正要呵斥他,我對她使了個眼色,制止了她。然後我轉頭面向孩子:“你知道pi有幾種寫法嗎?”孩子以異樣的眼神看著我。看得出來,他很詫異,完全沒想到我是這樣的反應。我找來紙筆,開始蒐羅那些發音為 “pi”的字——P、屁、劈、闢、癖、僻……然後就這些詞延伸,融入與其相關的知識點,跟他一起討論。很快,他的注意力被轉移,我們就這個發音拓展出很多有意思的遊戲。過了些日子,朋友打電話告訴我,回家之後,每當孩子說髒話,她就如法炮製,並拓展出更多相關的遊戲——比如,孩子說屁的時候,她就將 “劈”的動作演示給孩子看,透過畫畫,告訴他 “僻”的含義……結果,孩子發現與說髒話相比,還有更多更有意思的事情可做,他說髒話的行為自然就消失了。這樣的方式比呵斥孩子、責罰孩子有意義得多。當然,淡定地面對處在 “詛咒敏感期”的孩子,並不等於可以帶著賞識的表情看待他的這個行為,或者以欣賞的語調與他談論這些話題。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不可混淆,否則就會適得其反了。在孩子的理解能力足夠好之後,他在清楚界限的前提下依然說髒話狠話,那就說明他在挑戰規則。此時,我們還是要告訴他這些話有多不受人歡迎,以及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並告訴他哪些行為更受人歡迎,同時讓他感受到這個行為帶來的自然後果。比如,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他:“聽到這樣的話,我感覺很不舒服。我不想聽這樣的話。如果你再說,我只好躲到別的地方了。”這就是讓他感受到被冷落的後果。當然,不同的情形需要採取不同的方式去處理。總的原則是,不要讓孩子因為這個不被接受的行為受到更多的關注,或者達到他期待的其他目的。當他有更值得賞識的行為時,給予他鼓勵與關注,以此強化他那些更值得賞識的行為。並且,給孩子講這些道理時,點到就好,無須一再強調,也不要反應過於激烈。否則,這些方式都相當於給予了他更多的關注,一樣會對孩子的行為起到強化作用。本文摘自中信出版社《別以為你會愛孩子》一書。

  • 4 # 小獸Time

    這樣呀,最近我們姐姐看來真出於詛咒敏感期,他每天和我打招呼就是,臭媽媽,你好呀!生氣就跟我說,你是我的壞蛋媽媽,你是個臭媽媽,我不要理你了!

      最初,孩子說髒話狠話僅僅出於好奇,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說狠話髒話的時候,往往是笑眯眯的,完全把它當成一個遊戲在玩兒,沒有任何的惡意。只有當我們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欠妥當時,孩子才意識到,原來這些語言具有殺傷力。在他意識到這點之後,他才會有意把它當武器使用。

     從始至終,我只是很平淡地面對孩子的這個行為,並沒有給她講道理,告訴她這話有多狠,有多不受人歡迎,只是很自然地呈現後果給她。聊了幾句,她很快被別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過了幾天,孩子再也不曾提起過這個話題。當然,這個孩子並沒有因此就變得更暴力。

  • 5 # 果果愛分享

    當孩子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就開始了詛咒語言的使用,他們只是沒輕沒重的快樂使用,如果成人沒什麼反應,他們說一陣子也就算了,但如果強烈阻止,只會讓他覺得更好玩。在同一時期,語言的歧義也在萌生,他們開始發現同樣的語音卻有不同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大人所說的同音詞。除了可以忽略醜的語言,我們還可以還他一起找他所知道的同音詞,轉移重心。

  • 6 # 育兒小盒子

    最近閨蜜的孩子也進入詛咒的敏感期了,孩子會冷不丁地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像“我打你”、“大傻瓜”、“你是豬”等等。而且,如果閨蜜對孩子的詛咒反應越強烈,孩子就會越喜歡說這樣“有力量”的話,就會沒輕沒重、沒完沒了、樂此不疲。

    閨蜜對此不予理睬,不急著糾正,而是繼續做手邊的事情,就不會產生孩子預期的效果了。閨蜜越是不當回事,孩子就越是感到索然無味,就會覺得很沒趣。幾個月後,孩子的這種“有力量”的語言就會悄無聲息地離孩子而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稻的種植步驟有哪些?有什麼先後講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