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振廷1

    君子倒不如說富人利用萬物之財,不淫慾養身,惜命養生,盜天地之元氣。小人倒不如說窮人拼命掙錢,惜財卻傷了身體落下一身勞疾,元氣被萬物所盜。

  • 2 # 轉運中的幸福

    謝敬!

    “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這就是“君子”!當你知道啥是君子,你就不會貶斥這裡的君子,君子發財取之有道,要想做一個正人君子以財發身,談何容易?!

    但也有守著一方淨土,幹出驚人的事來,個人理解這句話,就是君子以財發身,他的正面意思是,君子之人發了財啦,同時他也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其身價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而是他用錢財做了比金錢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事情!

    比方說,有些人發了財啦,他就沒有忘記鄉親們,更沒有忘記滋養過他的那一片土地!修路搭橋,救濟與人困難之中,在改變著家鄉的面貌和環境,這種人間大愛!君子在默默的做,你能說他不是君子之風度以財取得了榮譽和足夠的尊重嗎!!

    然而小人以身發財,簡而言之吧,現在有的不法商販們,(個別),不擇手段的偷機取巧,賣東西時缺斤短兩,童叟亦欺,鼠目寸光!斤斤計較那,個人得失,幹著克隆的勾當,昧著良心做事,以小人之心 覬覦別人的成功,狹隘齷齪下流不說,還招致人們的謾罵,這樣的人連一點兒公德心都沒有,即使你發了財啦!也沒有人看得起你,從心裡鄙視你,這就是小人發財得來的浪得虛名!!

  • 3 # 標峰理論評

    這句話的意思是:仁者利用財富達到自己的理想,不仁者以自己作為獲取財富的工具。這裡的“以財發身”和“以身發財”其實道出了兩種人不同的財富觀。

    “以財發身”是利用財富完成人生的理想,這裡財富是一個媒介,是實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一個工具,財富是人的從屬。擁有“以財發身”價值觀的企業家就會處理好財富與社會的關係。

    “以身發財”則把追求財富作為人生的目標,人變成了財富的工具,成為利益的奴僕。擁有“以身發財”的企業家就會愛財如命,奉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原則,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或貪贓枉法,或鋌而走險。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講的是保持財富源源不斷的訣竅。

    仁”是單人旁加個“二”,表示兩個人合為一體,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共同利益。故“仁”即為維護共同利益的行為,“不仁”就是從共同利益中獲取個別利益的行為。“仁”與“不仁”是一體兩用,是方向相反的兩種行為,他們共同的載體是“身”,“身”就是身命,身命即為德。身命是發財之體,要發財必須有身,也就必須有德。

    所謂發財,就是將德(即已得)轉換為欲得,利用已有的因素即“身”,來換取希望得到的東西。這個過程即為“不仁”。沒有仁德的人把自己的生命、人格、尊嚴都當做手段,為了錢財,不惜貪贓枉法、坑蒙拐騙,甚至以身試法,鋌而走險。這種人即使獲得財富,也是從共同利益中得來的不當之財。故有“不仁者以身發財”。

    身命是發財之本,發財命來自於“仁”的行為。“仁者以財發身”,指的是仁者用財養身發德。仁德的人仗義疏財,用財物使下屬和百姓得益,並把這個當作自己的追求,顯示出“仁”的價值,這樣的人,他的道德會日隆,威望會日高,人們會樂意為他盡忠義。所以聰明人在發財之後,是非常善於用財養德發德的,以便使下次發財有體可用,有資可用。若一味只顧發財,將所有的仁德都敗光了,此時身命就不全乃至不存了,所發之財又做何用?

    故而發財後一定要用財養德。發財必須依靠四德,即己之德、合作者之德、社會之德、自然界之德。所以所獲之財也應一分為四,由四家共享。有人發財後,將所有財富據為己有,不知回報合作者,回報社會,回報自然,自然最終都沒有好結局。民間說富不過三代,現在很多人是富不過一代,甚至富不過三年。清代名臣曾國藩的外孫,接觸過大量富人,寫了本《保富法》,總結了一批富豪的結局,足可證明古人所言,委實不虛。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以德養位,以位取財,以財培德,這便是儒家的財富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是獨子,如果女生檢查出懷不了孕,要不要提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