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炳升66
-
2 # 中國書法大課堂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打個比方:就好像我們華人看外華人,不仔細看都是一個模樣,看華人,一眼就能辨別出模樣的差異。這是為什麼?因為對外華人面孔生,對華人面孔熟。華人和外華人都是人,都有頭腳、四肢、身軀,這是共性特徵。細看面孔、膚色、體態各有不同,這是個性特徵。對於書法的欣賞、品評也是如此,要側重於對其個性的觀察,才能認識它們的個性本質。你看魏碑和館閣體很像,是你只看到了它們同屬楷書的共性,沒有仔細觀察它們的個性區別,所以你才會感覺很相像,這是錯覺。
它們不但不像,而且區別很大。就它們的屬性就不是一個類別,館閣體是明清時期朝廷提倡使用的楷書,屬“帖學”範疇;石門銘和鄭文公碑是北魏時期的摩崖石刻,屬“碑學”範疇。前者產生於明代初期(公元1368年左右);後者刻於北魏(公元500年左右)。相差800多年,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它的主流書風,這800年間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呀!
請看下面幾個圖比較一下它們的個性區別,你就會覺得館閣體和魏碑不像了,對它們會有有新的認識。
1、館閣體原名臺閣體,起於明代初期,沿用到清代。明代叫臺閣體,清代稱為館閣體。
2、鄭文公碑,北魏摩崖石刻,魏碑經典代表,又稱:鄭道昭碑、鄭羲碑
3、石門銘,北魏摩崖石刻,魏碑經典代表
請了解一下相關的基礎知識:
1、館閣體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提倡推行的一種楷書字型,用於明代官場文書,包括科考試卷。明、清兩代開科選士時,皆用楷書答卷,務求工整。書法欠佳者,即使滿腹經綸,也會名落孫山。因此,讀書人練字,都練館閣體這一種書體,來應對考試。這種書體端正拘恭,橫平豎直,端莊整齊,寫得像木版印刷體一樣,形成了明代的“臺閣體”。清代一直沿用,稱為“館閣體”。其特點是字型方正、光潔、烏黑,大小一致。館閣體屬“帖學”範疇。
2、鄭文公碑又稱:鄭道昭碑、鄭羲碑:
鄭文公碑,北魏書法家鄭道昭於永平四年(511年)撰刻的摩崖刻石、楷書書法作品。現上碑在山東省平度縣天柱山,下碑在山東省掖縣雲峰山的東寒洞是著名摩崖石刻。屬“碑學”範疇。
3、漢中褒斜谷口是褒斜道最險要的隘口,絕壁陡峻,山崖邊水流湍急,很難架設棧道。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最險之處開鑿穿山隧道,歷時六年而成;古稱“石門”。後石門道破廢,北魏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修褒斜道。 《石門銘》就是為紀念此事而刻,是著名摩崖石刻。屬“碑學”範疇。
4、魏碑
魏碑 傳世眾多,書法風格各異。其中包括:碑刻、造像記、墓誌銘、摩崖刻石四種,傳世作品均為拓(tà ) 本。碑刻和造像記,大多用筆方稜剛毅;墓誌銘,圓柔妍美;摩崖石刻,則雄偉奇絕。
這一時期的著名碑刻代表作有:《鄭文公碑》、《嵩山高靈廟碑》、《爨(cuàn ) 寶子碑》、《爨龍顏碑》、《張猛龍碑》、《石門銘》、廣武將軍碑》、《高貞碑》等;著名造像記有:《姚伯多造像》、《孫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楊大眼造像》、《解( xiè ) 伯達造像》、《魏靈藏造像》等;墓誌銘有:《張黑女墓誌》、《刁遵莛墓誌》、《司馬景和墓誌》、《元瑛墓誌》、《元懷墓誌》、《元倪墓誌》等;摩崖刻石有:《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水牛
山文殊般若經》、《匡喆( zhé ) 刻經頌》等。
-
3 # 善齋善哉
個人認為,書法的發展程序都是不能分割的,甲骨、金、篆、隸、草、楷、行,那個不是一步一步隨著文字和文化的發展,書寫記錄的便捷性而發展的。歷史各代碑、帖上有歷史痕跡和傳承都是正常的。反而現代有些所謂書法,完全拋開了傳統而創新,反而成了無根之源……
-
4 # 手機使用者7212119008
館閣體有很多名家寫不了,所以就另行捷徑。北碑、行書等體為所欲為,看礎筆畫和字的結構平整與險絕。歷代寫歐者能有幾人寫出歐公"九成宮"之險絕?之變化?
名利社會造就名利之人!
-
5 # 辛野人
《鄭文公碑》、《石門銘》,是天下著名的北魏摩崖書法石刻,其藝術性前人已有定論。兩個刻石同出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間,二刻石書先後相差三年。其中《石門銘》刻成為永平四年(511年),書丹者王遠,刻石者武阿仁;鄭文公刻石為永平二年(509)年刻書丹者鄭道昭,刻石者不詳(從原石鄭文公前後刻痕對比看,應屬一人所刻,刻工之精湛,);二石刻都有書丹者姓名,可見鄭道昭和王遠,都是當時的書法高手。至於館閣體(臺閣體,已向印刷體靠近),則起源於明初朱元璋,一直延續到清末。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由於個人喜好,他們都曾大力提倡書法,一時帖學大盛。成祖下詔求海內擅書之士,邀集於翰林院,倍加恩寵。明代開科選士時,皆用楷書答試卷,務求工整。字寫得欠佳者,即使滿腹經綸,也會名落孫山。這對當時書法藝術風貌產生過較大影響。因此,讀書人寫字,惟求端正拘恭,橫平豎直,整整齊齊,寫得像木版印刷體一樣,這就形成了明代的臺閣書體,稱“臺閣體”。其功能就是實用,不許抒情,不許半點不正,半筆不穩,藝術性幾乎喪盡。而摩崖刻石,則是以摩崖為紙,因石面大小,書者可隨情隨石面的高低不平,而應變用筆、結字的大小、疏密、奇正,點畫的大小長短,都是隨著石面的變化而變化。因字生勢,因石生字,加上書丹者書寫的是摩崖,書寫姿勢和用筆方法肯定和在几案上不一樣;此二摩崖刻石,較同時代的的造像刻石,又異曲同工之妙。都有野逸,率真,拙趣自然之美。和當時的北魏墓誌銘書法在用筆、書寫方法上大不同,多數墓誌銘石刻,都界格書丹,多少限制了書丹者的自由,加上墓誌銘本身的意義(為死者立傳)書丹者不可能不小心謹慎書寫。從出土的墓誌銘看,多數風格相近。多數北魏墓誌銘書法藝術性遠遜色於摩崖刻石。康有為《廣藝舟雙輯》中“評《石門銘》飛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門頌》、《孔宙》等碑,皆夏、殷舊國,亦與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籠也。”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寫道:“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碑》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南朝遺蹟唯《鶴銘》、《石闕》二種,蕭散駿逸,殊途同歸。
以上述可知,鄭刻石更趨於中庸,有廟堂高古端莊雄偉之美,石門銘更趨於野逸,有山林野逸灑脫之美;共同點都以篆隸筆意,古厚大氣。與館閣體形成天壤之別,摩崖書丹,更接近藝術的本源書寫,也是書者心靈的外在表現形式。
庚子孟夏,新野人記於重慶龍頭寺【歸一堂】
-
6 # 竹溪草堂於長瑠
石門銘和鄭文公都是寫碑的代表性好字帖,你認為寫這兩本帖和館閣體很像是你的錯覺。首先我們怎麼樣分辨館閣體,館閣體其實是有書法根據的,問題是館閣體把字寫的過於規範死板,字字狀如運算元,看似筆筆有功力,實則用筆結字沒有豐富的變化。而石門銘和鄭文公用了很多篆書筆法寫碑厚重奇強,結字也富於變化,兩者審美意思是截然不同的。能把鄭文公寫好那也是寫魏碑的最好選擇!
-
7 # 素里布衣楊半
出現這種認知,原因在於你對於這幾種字型的瞭解深度,注意“深度”二字,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只能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其實魏碑中的【鄭文公碑】和【石門銘碑】及館閣體差別還是蠻大的。
上圖為【鄭文公碑】區域性
我曾經寫過一首小詩評價【鄭文公碑】是這樣的:
中外聞名【鄭文公】,文雅雄渾自天成。
厚重寬博摩崖上,北朝稱冠得殊榮。
端莊渾厚是【鄭文公碑】的主體風格。
上圖【石門銘碑】區域性
集字詩原文是這樣的:
崖閣百丈臨天險,諸路曲迴難行攀。
自強敢往不通地,會載賢德南北山。
我也曾寫過一首小詩來評價【石門銘碑】
飄逸瀟灑少雕琢,跳躍疏朗大氣魄。
翩翩欲仙盡奇意,魏中精品可楷模。
奇逸變化是【石門銘碑】的主旋律。
上圖為明代沈度楷書【敬齋箴】
這是典型的館閣體,館閣體實際上是指著某一型別書法,館閣體的最大特點是勻稱規整,端莊雍容,有十足的書法功底做支撐,現代的許多書家鄙視館閣體實際上是一種無法達到的內心酸楚和無奈而已。
雍容規整是館閣體的特徵。☘️☘️
希望在我簡單的介紹中你能發現它們之間的不同。
感謝支援關注楊半【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
上圖
回覆列表
你可能是位專業的書法院校生吧?
學習書法,無論是老師教或者是看書法理論,他們的要求大都是要求你要臨到神形兼備。
若是專攻一體,這沒有什麼錯。若是要取百家之長,那就錯完了。
臨帖是此葫蘆畫瓢,各種葫蘆就會有各種的瓢形。
若是比著葫蘆畫葫蘆,就會出現沒有自我,這叫進去出不來。
入帖可以,出帖就不談了。
館閣體字也沒有什麼不好,不要排斥,因為那也是非常吃功夫的。
書法人窮其一生能將自己的字寫成大眾認可的館閣體豈不是也是對社會的一大貢獻嗎?
本人不寫正書,瞎侃兩句,僅供參考。
這是我昨天寫的行書《笠翁對韻》第一節的樣稿,已經被撕碎扔了。
(我寫的書法樣稿是從不留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