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喬欣Bridgtte

    開門見山,發燒這東西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一分價錢一分貨,十分價錢兩分貨,一百分價錢三分或者零分貨。 HiFi就是一個暴利產物。

    有人拿iphone成本1000塊舉例,我覺得極為不妥。手機作為剛需,且同行競爭十分激勵。公司在研發上投入的金錢要遠遠大於十年打不出個民用新科技的聲響界。第二臺iphone的成本可能只要1000,但第一臺的成本則不可估量。

    Hifi作為小眾愛好,其銷量遠遠小於其他民用科技行業。如果不做到暴利,那就算是akg等大品牌也難以存活,這是不爭的事實。再加之hifi玩的越深,人們會越多的關注高階品牌,而高階品牌往往是更小眾,甚至是個人作坊的產物。就拿定做手工吉他的例子(和hifi運作模式差不多,也更熟悉些,所以在此以之舉例),定做一把電吉他,一般談攏後往往會先收取20%左右的定金費用再開始開工。這樣下來4000美金的吉他定金上得收取800美金。而往往所謂的“成本”,即木材成本、機械磨損、用電等,是不會超過這定金的價格的。甚至連定金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因為其800美金不僅要囊括成本費,還要維持制琴師在制琴期間(一把琴的交貨週期通常在1年左右)生計以及顧客的違約風險。所以再好的木材、風乾時間再多也不會超過這幾百的美金。那剩下的3200美金又是什麼?私以為這就是野合菌所說的“虛榮稅”。

    虛榮稅包括很多,研究經費、人工成本、製作思想、品牌底蘊、情懷,這方面就是仁者見仁了,你不信這套的完全可以不買帳。

    另外hifi圈的水很深,我真心建議發燒點到為止即可。別等到花了幾十萬買了個抄襲600塊錢先鋒dvd的hifi至尊cd機,抑或花了十幾萬美刀買了所謂的無源前級了,才知道其中的騙局。

    當然大部分還在折騰k701的燒友們請放心,你們還處於“一分價錢一分貨”的階段,暫時沒有危險,請盡情享受你們的音樂之旅吧!

  • 2 # cyl03130316

    我說一下自己的初燒之路,當年在陶街地攤買了一個耳機,攤主神秘兮兮說是廠貨,鐵三角的cks系列的一款,紅色造型誇張得像個u盤,一看就很厲害的樣子,帶上去聽一耳朵細節。對於聽慣諾基亞手機配塞的我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可惜造價100,當時覺得很貴遂放棄。

    後來自己大學了,兼職掙了點錢,想著一把上檔次,看來看去入了地外科技jvc的雙動圈入門fxt100,499元購入,一耳朵悶糊,黑人問號臉的我懵逼了。隨後知道了煲機,煲了一段時間之後好多,也不知道是真的好多還是我自己習慣了,總之塞子是低頻勁高頻細中頻凹陷,人聲靠後。聽電音還是不錯的。

    之後fxt100已經滿足不了我,我深感要找到自己喜歡的必須試聽,於是到實體店聽,拿到一副鐵三角ckr10插在zx100上,當時就震撼了!細節好多,歌手的口水聲換氣聲一清二楚,包圍感十足,低頻下潛深到心窩,三頻線條分明。當時只有一個聲音不斷撞擊我的腦袋“原來這就是高階耳機的感覺”。

    再後來聽得多了,入了fx1200和便攜播放器,後面又入了hd650上了解碼耳放。再往上幾萬十幾萬的裝置無緣聽過一耳朵,但是現在問我幾千塊的耳機有沒價值,我就覺得價值肯定是有的,解析 調音 聲場都吊打幾十塊錢的,讓人更能沉浸在音樂中。試聽和挑選的過程本身也是種樂趣。

  • 3 # 傳說黑夜DN

    筆者不是專業做耳機的,也不懂製造業裡那麼高深的理論知識,但身邊卻有一些從事於耳機研發和製造的朋友,他們對於耳機的設計和製造過程會更熟悉,關於耳機的製造成本和定價這類問題也更有發言權;而針對於這些問題筆者已經向身邊的朋友做了諮詢,今天就整理出來供小白使用者參考;同時也看一看市面上那些十幾元的耳機和上千元耳機的差距究竟在哪裡。

      耳機的研發和開模都是高成本投入

      一款耳機從研發到正式上市要經過很多道程式,每一道程式都需要成本,而對於一款售價幾千元的耳機來說,單是研發的成本可能就很高,這其中包括研發工程師團隊的工資、裝置/軟體的費用和工程機的生產加工費。工程機屬於樣品,是用來檢驗和送測的;因此在外觀、聲學結構、線材等方面可能都會進行調整和改進(如果是藍芽耳機的話還會更復雜);並且這個過程可能還會反覆多次的進行,而每一次都是需要耗費成本的,最終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那些上千元的耳機到底貴在哪裡?

      至於在研發這個環節需要投入多少資金,每個耳機廠商都有不同的標準;但肯定的是,一款耳機的研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裝置/軟體、人員工資、產品加工、調整改進等方面也都是一個相對長期的資金投入,雖然這些詳細的費用筆者不得而知,但就生產和加工一次樣機來說,需要幾千到上萬元不等;而人員工資和裝置/軟體的費用肯定就更高了。

      ▲研發成本實在是高啊

      接下來這個環節可以說是非常耗費成本的,就是模具組的製造(簡稱開模),包括機械裝置與模具都是佔總投資較高的生產工序,生產技術和材料等都有可能給開模增加成本,但它又是耳機進入量產前最重要的環節,耳機所需的各部分構件就是透過這些模具製造出來的,對於一套製造耳機的機械裝置和模具來說,少則十幾萬,多則幾十萬上百萬也不足為奇。

      ▲好的耳機揚聲器單元價格不菲

      開模完成後,還需要材料費,包括揚聲器、麥克風、線材、其他附件和包裝盒等;這部分的費用是根據材料的質量來計算的,如果是量產的揚聲器其實是很便宜的,幾十元的揚聲器可能都算是貴的,而且產量越大成本壓得越低,因此常用於量產很多的中低端耳機中。但若是定製型揚聲器就會很貴,因為量產小,又需要重新開模具,成本會很高,組裝成的耳機自然也很昂貴。對於普通耳機來說,像麥克風、線材、附件和包裝這類配件的成本都比較低,具體費用方面並不瞭解,不過如果一家耳機廠商不能控制好附件材料部分的成本,很難實現盈利。

      裝置維護和產品營銷更燒錢

      在耳機正式進入量產前,廠商都會安排一系列的樣機流水線生產(也稱試產);一方面可以檢驗產品自身和流水線安排上的問題;另一方面是讓工人更加熟悉產品的組裝流程以便提升效率;正所謂時間就是金錢,這一點在產線上的體現非常明顯。這個流程同樣會反覆多次的進行,直到所有關於量產的問題都已解決,才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量產。

      ▲技術要求嚴 生產成本高

      無論是在試產和量產過程中都會出現殘次品,而這些殘次品是不能售賣的,一般都會送到殘次品回收庫,有些可能會進行二次回收利用,有些則被銷燬或作為垃圾變賣;不管這些殘次品以何種形式處理,它們也都屬於成本的一部分。因此為了減少這部分成本的損失,廠商需要對機械裝置和模具進行維護;加大對產線上工人的監管力度;要求產品供應商提供質量更好的元器件;顯然,這些需求都會增加投入的成本。

      ▲明星代言太燒錢

      在量產耳機產品正式釋出之前和上市之後,廠商們都必須給自己的產品打廣告做推廣,沒有一個好的營銷團隊是不行的,而這部分的投資顯然也是非常高昂的,如果再請個明星做代言的話,砸個千八百萬的也不新鮮。因此大家可以換位想一下,廠商投入了這麼大的資金,怎能不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在生活中,如何解決婆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