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風堂李銘強
-
2 # 知名看淡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李壁墓誌與張猛龍碑十分相似,藝術價值很高,並且字數多,字口清晰,很適合初學。要想進步快,我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認真讀帖,仔細觀察分析筆畫特點,結構特點,熟練掌握基本筆畫,尤其是方筆點的訓練,正切和反切,方鉤和圓鉤,方捺和圓捺,每個筆畫起筆、行筆、收筆的特點,多看多練,熟能生巧。二是攻打重點字、常用字,掌握筆畫的長短粗細、角度弧度,掌握結構上的特點,平正還是動態,大小、輕重、枯澀、疏密、開合收放、欹側等字背誦記憶,背臨每一個字,不要抄帖,那樣是沒印象的。
二是在認真讀帖臨帖的基礎上,多進行集字創作,先練習再創作,為今後創作奠定紮實的基礎。三是要多學習書法理論知識、書法史、文學知識等,字外功夫很重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眼界,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實踐。總之一句話,按照正確的方法,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提高很大的。歡迎交流學習!
-
3 # 千千千里馬
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如何臨摹魏碑字帖《李璧墓誌》才更切實有效?”《李壁墓誌》是北魏正光元年(520)刻的一個墓誌銘。它的特點是把隸書和楷書結合的非常的好,點畫昂揚上進,結體寬博而嚴密,出鋒藏鋒變化莫測。書法的敘事性非常精彩,所以是大家非常喜歡學習的一個魏碑字帖。
書法家李松先生在《書畫頻道》上曾經演示過《李璧墓誌》這個書法作品的臨摹。
李松先生對魏碑書法的理解非常的透徹,也非常的精彩,他寫的字筆法墨法都已經是達到了爐火純青,非常好的一個境界了,但是,我個人認為,他的書法臨摹方法,基本上是意臨傾向的臨摹方法。他自己臨摹的時候也放得比較開,這樣呢,對我們初學者來說,學習他的那種方法,就不太好理解原字帖,很多原字帖的筆法原始筆法資訊就會完全的丟失掉。所以就臨摹不好原字帖的那個精神,我們也無法按照他的那個方法深入到字帖裡邊,領略古人字帖的精華的東西。
我們對臨摹書法一直在強調要把書法字帖裡邊的“法、意、勢”臨摹到手。也就是書法字帖的精氣神臨摹到手。
如果我們不去在字帖的“法、意、勢”中求得筆法,我們怎麼能夠真正的學到書法的精氣神呢?
我們從李松先生的《李璧墓誌》這個臨摹過程來看,在很多方面對初學者來說是非常難以理解的。
因此,今天我也借這個機會,以李松先生的臨摹為主,我們講一講如何才能夠具體的把《李璧墓誌》臨摹的更好。
《李璧墓誌》,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刻。這個碑刻出現的比較晚,不是碑學鼎盛時代的清中期出土的,而是在清晚期出土的,因此這個墓誌也沒有得到清代大書法家和大理論家們的的推崇,所以被我們認識的晚了一點。可能李松先生在書畫頻道上書法教學的演示,使這個墓誌得到了更多人的瞭解。
《李璧墓誌》具體的出土時間地點很有一些故事性和傳說的色彩:有一個說法是清宣統元年(1909)出土于山東德州;另一說法說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出土於河北省景縣。墓誌出土後不久歸濟南金石儲存所收藏,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移藏於山東省博物館。現在經過學者們的考證認為《李璧墓誌》的出土地點還是以河北省景縣為是比較正確。
我看到你臨摹的《李璧墓誌》中的這些字筆意也是還不錯,筆法還是有一些像原字帖的。看來你學習書法的成績還是很不錯的,如果繼續努力還會有很多的提高。如果按照業餘的最一般的普通的要求來講,你寫這樣的水平基本上應該說已經合格了。
但是書法臨摹,是博大精深的,我們要學到更多的知識,當然還是有學不完的知識的,因此,我們要知道學什麼,然後我們才能找到字帖本身的精神狀態是什麼。
那麼,《李璧墓誌》的精神狀態在哪兒呢?就在它的筆畫和結構之中,這是所有書法字帖共有的特點,《李璧墓誌》當然也不會例外。
《李璧墓誌》區域性所以,我們首先要把字帖上的筆畫弄清楚,這個筆畫到底是怎麼得來的?書法家是怎麼樣用筆的?我一直在強調學習任何一種字型和字帖,它逃不出筆畫裡邊的結構問題,就是起筆、行筆、收筆。
那麼在學習書法的時候,問題到底出在哪兒了?為什麼我們也都知道,起筆、行筆、收筆這些基本書法用筆知識,卻不能把一個字的筆畫寫好呢?難道一個筆畫真的就這麼難?
其實筆畫問題還真在筆畫裡面,要想把筆畫除了起筆、行筆、收筆解決好之外,我們還要注意這一個筆畫裡邊,它還包括其它的三個問題,這也是學習書法筆法重要的元素。
1.筆法
2.筆意
3.筆勢
所以,我們不光是要看到是如何起筆,如何行筆,如何收筆,同時,我們寫出來的時候,一定要包含著筆畫裡邊的那種筆意和氣勢。而要達到或者完成筆畫和筆意的氣勢。就就必須要全面的具備我們剛才講的筆法、筆意和筆勢。
臨摹的時候要注意“心連心”的地方啊由於你寫的這些字太小,我們無法去做圖畫來示意,所以我就借用李松先生臨摹《李璧墓誌》中的一些字來說明這些道理。
比如說,我們看這個“淹”字。我們先看這個字的,它的結構是個左右結構,三點水旁邊是一個“奄”字,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原字型上,在三點水和這個字之間它有一個距離。我們用黃顏色的方框來表示這個距離。
但是李松老師臨摹的這個距離就基本上被擠壓了。
那麼這個問題出在哪兒呢?為什麼把那個距離給擠壓了呢?
這個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寫完三點水之後寫的第一個筆畫是橫。
而這個橫畫的位置的起筆位置。被李松老師給忽略了。這樣就影響到後面那個距離就永遠不會存在了。這個問題叫什麼問題呢?我們把它叫做“接筆”失誤。
臨摹字帖千萬要注意下一個筆畫和上一個筆畫之間的接觸點選在什麼位置,這就叫“接筆”之法所謂的“接筆”就是指下一個筆畫的起筆點。每一個字除了第一個筆畫,所有的筆畫都有這樣的任務,就是在寫“下一個筆畫”的起筆的時候一定要找準這個“接筆點”在什麼位置?
我們再檢查一下李松老師寫的三點水。注意看:圖片綠圈這個地方 的起筆。
這個三點水大體上寫的沒什麼問題,但是第三個點,挑的“起筆”寫法,字帖上明顯不是切的那樣齊。所以我們講臨摹字帖,起筆、行筆、收筆,每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任務是什麼,一定要把它看準確完成好。由於這個挑畫寫的跟字帖上不一樣,我們就把它叫做“筆意”不吻合。
因為你寫的那個筆畫的意思和人家那個意思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講,臨摹字帖一定要注意“筆法、筆意、筆勢”。
筆法就是起筆、行筆、收筆要對。這是一個用筆的問題,但是用筆對,不等於用筆的效果對這就是“筆意”問題。
我們繼續看李松老師臨摹的下一個字“風”的寫法。我們先看瘋子的第一個筆畫豎撇。我們看字帖,它的豎撇的起筆不是切的那樣齊,這個起筆一定要寫好,因為他是很有變化味道的,如果寫的太齊就索然無味了。
我們再看起筆之後的“行筆”部位,《李璧墓誌》上“風”字第一個筆畫明顯就是“內擫”行筆,然後“外拓”出去藏鋒收筆。
李松老師臨摹的這個筆畫的筆意大體上是對的,但是“筆勢”出錯誤了。也就是說他的筆畫“行筆”部位寫的過於的垂直。把瘋子的鄙視也就是他的氣勢沒有表現出來,而且第一個筆畫收筆的位置還是一個“出鋒”收筆不太合適。而且字帖上面的出分部位,我們看他寫的非常的輕巧而又厚重,但是臨摹就把它寫得有點笨拙了。
我們在看橫折彎鉤這個筆畫,這是一個分字的主筆,也是非常難寫的一個筆畫,我們首先看橫折彎鉤的起筆部位,那個起筆的尖太突出了,我用一個圓圈來表示。請大家注意看一看。
最後就是橫折彎鉤的收筆部位,我們看字帖上面是比較平的。而臨摹,李松老師的臨摹就有點斜度了,最後是那個勾,勾的方向也跟字帖上不太一樣。我們學習字帖就是首先要看到字帖上的筆法、筆意、筆勢這些東西,如果你看不到這些東西,你怎麼能夠把這個字寫好呢?怎麼能夠寫出字的真正的它的神采呢?
所以我們看總體上看字帖上面的這個“風”子,寫的有氣勢有動感,而臨摹出來的就顯得臃腫,不是那麼靈動了,為什麼呢?因為他把筆法、筆意和筆勢都沒有寫出來。
我們最後再看李松老師臨摹的《李璧墓誌》中的“魏”這個字的寫法。
這裡我們主要說一說“鬼”字的豎彎鉤這個筆畫。這個筆畫是這個字非常有氣勢的,最後一個筆畫也是主筆畫之一,所以一定要寫得非常的突出,我們重點是說豎彎鉤平的這一部分筆畫字型裡邊有一個筆試就是稍稍地向上億點,但是李蘇老師臨摹的是比較平緩的或者比較水平的走過來的。這個就叫“筆勢”缺席。
其實李松先生的“魏”這個字臨摹的是比較成功的,除了左右結構中間那個空隙“接筆”的位置,又有一定的失誤之外,總體來講,臨摹的是比較好的。但是最後一個筆畫確確實實在“筆勢”問題上沒有把握好,所以這個字的身材給人感覺就不是那麼飽滿,再加上他在豎彎鉤中間的“撇折點”這個筆畫也沒寫好。所以也影響了筆畫的順利完成,因為在完成的這個過程當中,把起筆、行筆、收筆接以及筆法、筆意、筆勢都沒有考慮進去,因此,就無法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儘管有李松老師很好的書法功底,也沒有辦法把這個字的筆法、筆意、筆勢都寫出來。
我們雖然舉的是李松老師寫的字,當然這不是我們批評李松老師書法水平不好,大家不要誤會這一點。李松老師的書法水平很好,我們講的是書法的學習方法問題。雖然每個人都有個人的方法,但是我們最終要達到一個基本一致的效果,那就是比較逼真,比較生動。效果好才能說明你的方法好,你的方法再好,效果出不來,你就無法達到好的效果。
以上我們講的內容都屬於學習書法的“四法三筆”原理。所謂的“四法”就是起筆、行筆、收筆、接筆;所謂的“三筆”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法、意、勢”即:筆法、筆意、筆勢。如果我們臨摹字帖的時候,緊緊的抓住“四法三筆”,那麼一定會提高你臨摹字帖的質量的。
我們這種臨摹方法既是準確的臨摹方法,也是開放的臨摹方法,因為我們學習書法的時候只要學會臨摹每一個筆畫的“法、意、勢”那麼一個字的神采他就出來了,這就是臨摹方法的開放性,如果我們準確的做到“起筆、行筆、收筆、接筆”那麼一個字的比較正確和“逼真”的形象就出來了,這就是臨摹字帖的準確性。所謂學習書法主要是形和神的問題,你掌握了“四法三筆”的書法臨摹方法,想要達到的目的不都就解決了嗎?
回覆列表
李璧墓誌是刻於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志為青石質,為前人舊碑改做而成,因此我們在學習中要注意點畫的辨別。
《李璧墓誌》細加審查在與《張猛龍碑》、《兗州賈思伯碑》、《爨龍顏》、《靈廟碑》氣息上很接近,尤其和張猛龍碑逼肖,故有學者認為二碑為同一人所書。
相較其它,李璧墓誌字口清晰,字數多,便於初學和臨創轉換。結字行筆節奏感強,點畫輕重對比明顯得宜。或峻厚凝重,或粗重霸氣,或纖細勁挺,細而不弱。筆斷意連,書寫節奏感強,篆籀漢隸方圓結合筆法駕馭其中渾然天成。
字形靜中顯動,凝色而有力,不拘陳法,重調解安排。開合疏密、倚側錯落,俯仰向背,生澀空靈,雄強跌宕。或縱橫或長形,或內緊或外放,因勢付形,在平整中求得氣象靜然渾厚,在倚側中顯神采飛揚、靈動奇宕,正所謂之豪邁渾然天成,而古法洞達。
在臨習中要注意拋棄唐楷筆法,運筆要注重透過刀痕溯源筆鋒原則,以達自然書寫狀態。就方圓用筆而言,有如下幾種方法書寫可借鑑。
其一,要做到凌空蓄勢同畫變態處理,筆切入鋪毫著紙即翻腕,然後微提做立筆調峰,再行筆運腕調峰出方。
其二,側勢四十五度以上執筆逆入落紙後,調整筆桿至約八十度鋪毫回鋒出方。就此,建議執筆做50-80度微側勢,純正九十度執筆寫李璧點畫會有刻畫描摹做作之嫌,達不到自然翻腕鋪毫的書寫性,實不可取。
其三,圓筆可參考大小篆書用筆和漢隸蠶頭入筆法。
其四, 點畫行筆中段注意運用絞鋒裹筆,以使線質渾厚,行筆中可根據個人習慣,適當加入正反時針微微攆管調整筆鋒。爭取做到小細節使轉,配合攆管調峰換面自然。長線條使轉儘量用腕不用指,以使筆腕同步線質勁挺。
從題主發的臨帖來看,優點是點畫書寫乾淨利索,粗細對比明顯,結字緊湊。缺點是用筆只有切入出方而無一圓筆相容。結字不準,點畫內緊有餘外放不足。需在點畫訓練上拼棄唐楷運筆,重點練習切翻和逆入回鋒運腕出方,建議兼習漢隸篆書,書寫做到“三根線”自如運用,即粗線肅穆渾厚而雄強,細線勁挺有彈力,中線飽滿圓潤不燥不枯有張力。
在結字臨習中注意不要抄書,要單字解決筆法和結構問題。
其一,可先通篇找出你認為較特殊字形的字,不方正的字,用彩色記號筆把外輪廓圈畫出來,容易看準外形從而把握好字形關係。
其二,找出每個字的主筆和部首點、畫間的空間疏密來,用不同顏色記號筆圈出,臨習時重點強化。
其三,同一字裡注意點畫角度關係,點畫長短粗細倍數關係,臨習時加以強化注重。
其四,執筆需做到指實掌虛,指、腕、臂,肩肘放鬆、自然下垂。拇指執筆做龍睛狀,配合其餘四指伸曲自然,萬不可做鳳眼狀,伸直不曲,這樣筆會越執越勁。執筆不要用力過大隻要掉不了,運筆自然為宜。因為一般的筆的自重不會超過50克,筆尖的彈力也就在三分一內,運腕提筆保持住這筆尖的腕力書寫足夠,因此書寫不會感覺費力,越是在放鬆狀態越能寫好,由此才能做到自然書寫狀態。
只要方法對思路清晰了,再用心感悟!加上大量的訓練,變相信題主會寫的越來越好!
附李壁墓誌部分單字及本人拙作請諸位方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