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龍山下
-
2 # 成長伴書行
大學思修關於人文社科相關的書籍有很多,但沒必要全部一一去讀,從兩個方面去考慮讀就好。第一個是和思修強關聯的書籍,第二個是適當的補充,從多個角度去思考這些書籍,讓自己的思考周密一些。
人文社科是研究社會文化現象規律和發展的學科,包含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等等。是一個內容比較廣泛的學科,我認為你從文學、歷史、哲學、藝術這四個主題去閱讀比較好。
文學書籍文學書籍可以讓你懂得社會上一些現象,以及前人對生活的感悟以洞察,閱讀這些書可以讓你比同齡人獲取不一樣的視野;歷史讓你透過之前人們的故事,從中探索出具備現實參考意義的道理;所有的學問都可以上升到哲學的問題上,閱讀一個國家的哲學史,就相當於瞭解一個國家的整個思想變化;藝術學習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標準。哲學書籍寫完上面這段話,每一本書都在我的頭腦中閃過。文學類的書籍能直抵我內心,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是《瓦爾登湖》。我非常贊同書中的觀點,孤獨並不可怕,生活也無需那麼多冠冕堂皇的東西。
哲學類的書籍,我推薦你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是大師,在美國給別人講授中國的哲學,他學貫中西。發現中國沒有人系統的整理過哲學的體系。於是他根據之前講課的語錄寫成了這本書,讀完這本書會讓你係統掌握整個中國的思想變化,一定對你做思修的讀書筆記有益處。
歷史類的書籍推薦《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五千年曆史,最重要的是你要能抓住它變化的部分。而這本書教給你如何去閱讀歷史,當你掌握這些方法之後,相信你隨便去了解一個歷史現象也能手到擒來。但要下苦功夫,歷史學博大精深。
藝術類的書籍推薦《中國藝術與文化》,一件呈現藝術的載體只是表面,更重要的是你要了解背後作者的思想,讀這本書就能讓你詳細的瞭解,作者當時的這件藝術品是如何呈現的。
《烏合之眾》。作者是法華人古斯塔夫·勒龐,心理學作品。
裡面有案例,不高深,看完以後讓你對當今的很多群體有深刻了解,可以讓你能夠分析當下噴子、傳 銷、憤青等很多心態,開啟了新的視角,足夠讓你完成作業,提升視野。
摘錄書中幾段深刻的句子:
群體很容易做出儈子手的舉動,同樣也很容易慷慨赴義。正是群體,為每一種信仰的勝利而不惜血流成河。若想了解群體在這方面能做出什麼事情,不必回顧英雄主義時代。他們在起義中從不吝惜自己的宣告,就在不久以前,一位突然名聲大噪的將軍,可以輕而易舉的找到人,只要他一聲令下,他們就會為他的事業犧牲性命。
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辭、言之鑿鑿、不斷重複,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眾機會上演說家慣用的論說技巧。
群體推理的特點,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情攪在一起,並且立刻把具體的事物普遍化。知道如何操縱群體的人,給他們提供的也正是這種論證。他們是能夠英雄群體的唯一論證。包含一系列環節的邏輯論證,對群體來說完全是不可理解的,因此不妨說,他們推理或只會錯誤地推理,也不受推理過程的影響。
群體的推理類似愛斯基摩人的方式,他們從經驗中得知,冰這種透明物質放在嘴裡可以融化,於是認為同樣屬於透明物質的玻璃,放在嘴裡也會融化;他們又像一些野蠻人,以為吃下驍勇敵手的心臟,便得到了他的膽量;或是像一些受僱主剝削的苦力,立刻便認為天下所有僱主都是剝削他們的人。
國家用教科書製造出這麼多有文憑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於是只好讓另一些人無事可做。
並非所有的詞語和套話都有喚起形象的力量,有些詞語在一段時間裡有這種力量,但在使用過程也會失去它,不會再讓頭腦產生任何反應。這時它們就變成了空話,其主要作用是讓使用者免去思考的義務。用我們年輕時學到少量套話和常識把自己武裝起來,我們便擁有了應付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再也不必對任何事情進行思考。
當群體因為政治動盪或信仰變化,對某些詞語喚起的形象深感厭惡時,假如事物因為與傳統結構緊密聯絡在一起而無法改變,那麼一個真正的政治家的當務之急,就是在不傷害事物本身的同時趕緊變換說法。聰明的托克維爾很久以前就說過,執政府和帝國的具體工作就是用新的名稱把大多數過去的制度重新包裝一遍,這就是說,用新名稱代替那些能夠讓群眾想起不利形象的名稱,因為它們的新鮮能防止這種聯想。“地租”變成了“土地稅”,“鹽賦”變成了“鹽稅”,“徭役”變成了間接攤派,商號和行會的稅款變成了執照費,如此等等。
統治者的藝術,就像律師的藝術一樣,首先在於駕馭辭藻的學問。這門藝術遇到的最大困難之一,就是在同一個社會,同一個詞對於不同的社會階層往往有不同的含義,表面上看他們用詞相同,其實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
在以上事例中,時間是促成詞語含義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如果我們再考慮到種族因素,我們就會看到,在同一個時期,在教養相同但種族不同的人中間,相同的詞也經常與極不相同的觀念相對應。不是見多識廣的人,不可能理解這些差別。正是群眾使用最多的那些詞,在不同的民族中有著最不相同的含義。例如今天使用如此頻繁的“民主”和“社會主義”,就屬於這一情況。
儘管存在著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譬如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不必懷疑,普選的弱點十分突出,所以人們很難視而不見。無可否認,文明是少數智力超常的人的產物,他們構成了一個金字塔的頂點。隨著這個金字塔各個層次的加寬,智力相應地也越來越少,它們就是一個民族中的群眾。一種文明的偉大,如果依靠僅僅以人多勢眾自誇的低劣成員的選票,是無法讓人放心的。
我們的政治經濟學家全都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大都是教授或學者,然而他們何曾就哪個普遍性問題——貿易保護、雙本位制等等——取得過一致意見?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學問不過是我們的普遍無知的一種十分弱化了的形式。在社會問題上,由於未知的因素數量眾多,從本質上說人們的無知沒有什麼兩樣。
因此,完全由掌握各種學問的人組成的選民,他們的投票結果不會比現在的情況好多少。他們將仍然主要受自己的感情和黨派精神的支配。對於那些我們現在必須對付的困難,我們還是一個也解決不了,而且我們肯定會受到身份團體暴政的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