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一筆
-
2 # 蕭立誌
慈禧雖然破壞了戊戌變法,但是她支援了洋務運動,並在晩年進行了比戊戌變法更激烈的清末新政。至於毒殺光緒,不過是民間猜測,不為歷史定論。而且光緒雖表現出有為之君的氣象,但從甲午戰爭、戊戌變法中可以看出他雖心比天高,但治政能力一般。他活著,對中國而言也未必有什麼更好的影響。所以這兩件事不足以使她千古留罵。
但是中國近代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大半是在她執政時期。作為當時中國實際掌舵人她負有極大的責任。
-
3 # 何運超
這兩件事如果扯到千古罵名這樣大的帽子上,有點誇張,實際要分兩個層面來分析。
對變法的認識,當時作為保守思想的清廷高層和高層的高層——慈禧的態度如何?茅海建在前後兩本關於戊戌史事的書基本已經說的很透了,從原始清宮檔案看和本身變法過程看,慈禧原則上並不反對變法,當時上下喊變法本來是時髦,正如洋務派張之洞、李鴻章等也打求變革旗號一樣,甚至一度張之洞還被視為領袖,希望進北京領導變法,一躍成為朝廷支柱,六君子裡面楊銳、劉光弟都是張之洞的人,和康梁譚原則上不算一夥,只是具體工作成為一個小團體。對於接連應對洋人失敗,再怎麼保守的清方也還是希望振作圖強,這個宗旨是有的。
戊戌的問題在於變著變著,康梁的矛頭希望讓光緒徹底清除所有的障礙,尤其是慈禧。但是怎麼就變得要針對慈禧?他們追求的是打破當時朝廷格局,甚至要伊藤博文來朝廷當顧問,連走向共和也演了這一幕。這觸犯慈禧大忌。本來慈禧在頤和園躲清閒,當然沒有完全放手,但一般是隻看看光緒隔三差五彙報的大事奏摺備份,確實並沒有干涉光緒做事。但是訊息耳目是靈通的,因為對康梁變法流言實在太多,終於在伊藤博文來見光緒這個事情成為導火線,包括譚嗣同對慈禧試圖徹底打擊,在聯絡袁世凱的事情上栽了跟頭。
所以慈禧在變法這個事情上是有變化的,原本不積極是肯定的;但出於支援光緒振興清朝,不反對變法也是事實;但心理防範光緒,時時盯著他,最後對康梁痛下殺手也是事實。慈禧是有變化的,連帶楊銳、劉光弟兩個張之洞的人也遇害,張之洞多次讓兒子和同僚打聽幫忙營救,也沒有來得及。
反過來如果說慈禧是不是 背上千古罵名,可能有點嚴重,慈禧的問題在於作風保守。在晚清這種國際局勢變化多端的階段,保守可說是試圖穩健,但也可以說是落後時代。恰恰對於中國來說,後者問題要大一些。晚清受到列強欺負,上下都希望奮發圖強,慈禧在光緒時期年紀不算小了,又是一個女人當家,自然就成為眾矢之的。
本來鴉片戰爭時候,雖然敗了兩次,清朝對於英法列強,並沒有算落後很多,也開始逐漸同洋人接觸,試圖學習一些海軍海防建設等等,跟著就有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籌劃,從學堂到製造局的建設。但朝廷紛爭太多,好比李鴻章的北洋與左宗棠的南洋自己都在搶奪競爭,互相扯皮。慈禧等上層對國防、工業、經濟、民生基建這些到了近現代該如何發展當然統統認識不到位,根本沒有全域性謀劃,到甲午時候,距離鴉片戰事就四十多年,清朝追趕洋人的差距就很明顯了,與小日本一比居然一敗塗地。
但是,康梁這一批人同樣是熱情有餘,實幹並不多,因為一批人在朝廷毫無根基,地方也沒有資源,如何把一件件想做的改變都落實下去?我們的歷史中一個顯著特點是文人書生和吏治能臣是兩批人,互相交集的有,但總體不多。所以李鴻章、左宗棠是後者,既有地方人脈,朝廷方面也憑藉戰事威望獲得認同,他們才能具體做成一些事。而康梁是前者,雙方是敵視的,正如從唐代張九齡李林甫到李德裕牛僧孺,宋代趙普盧多遜、寇準丁謂、王安石司馬光所謂派系之爭的主線。大臣的爭端大體是文人書生和吏治能臣的分歧。
慈禧幹掉區區六君子如何成影響千古的罪名,對六君子同情惋惜是一方面,重要康梁兩個首腦沒有死,他們又是主要的角色,且都是文章高手,各種撰述記錄,把變法的理想當成好像做成的樣子,如此推給慈禧的罪名當然就嚴重了,這是一種情感上的轉嫁。正如六君子即便有錯,肯定罪不至死,反之,慈禧下令殺他們肯定也是罪過,但要說影響千古也過了。
對光緒謀害的問題,當然也類似。光緒身體一直很弱,本來就有病。慈禧當然顧慮的還是穩健傳位,她自以為已經安排好了,不希望死後有人利用光緒活著再推出來搞亂朝廷,當時已經風雨飄搖。客觀看,算是有一份苦心在裡面,當然對於歷史大勢同樣是無用的,個人的力量從來太渺小了。生前那麼牛的慈禧也沒把大清推向中興,何況臨終的小手腕?
最後當然沒給末代皇帝溥儀什麼好的安排,都知道這個皇帝當得悲催。其父載灃一度攝政,實際作為晚清的末代紈絝子弟,能力也沒用的,根本不是袁世凱對手,所以區區三年就被趕下臺了。但載灃晚節是很好的,變得順應大勢,痛斥親生兒子溥儀去東北投靠日本人搞復辟,所以說人在經歷洪流後有些人會徹底墮落,但也可以脫胎換骨,最後載灃還捐出全部家產支援新中國抗美援朝,這個末代王爺晚年是相當令人敬佩的。
-
4 # 秦川大叔
大清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的一個,也是中國由強盛轉為衰落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百年屈辱歷史的見證者。慈禧太后作為清朝實際的最高統治者,無疑要為此負責。
慈禧太后,歷經咸豐,同治,光緒以及宣統四朝,實際上從同治開始就“垂簾聽政”,成為大清朝實際掌控者,歷時幾十年。
實際上,清朝的衰敗從乾隆皇帝傲慢地對待英國的特使喬治•馬葛爾尼就開始了,清朝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的唯我獨尊,傲慢自大,以及所採取的閉關鎖國的政策,對當時世界新技術,科技,經濟,文化以及制度的漠視和熟視無睹,最終導致在以後的150多年的歷史為不堪回首的一段屈辱史。國家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落後就要捱打。
慈禧太后,在她掌政的幾十年裡,國內先後發生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義和團運動,對外發生了導致圓明園被焚之一炬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再加之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使清王朝最終分崩離析,走向崩潰。
慈禧太后曾經支援洋務運動,企圖透過造更多的艦船槍炮,來強大中國。但是甲午戰爭把這個泡沫捅破。後來,對標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而實施的戊戌變法,因變法會觸及自身利益而放棄,直接導致“戊戌六君子”被殺。光緒被迫退位軟禁在中南海瀛臺,最後在她臨死的時候,也不忘透過在藥裡下毒,帶走了光緒。
大清朝的衰敗與滅亡,不是哪個人的問題,它是千百年來的文化屬性中某些落後的根深蒂固的痼疾積重難返。即使慈禧繼續支援戊戌變法,也只能延緩而不能改變清王朝的命運。
-
5 # 大浪淘張
明亡,始於嘉靖。而清朝的衰落,可以說始於乾隆執政中後期。到了光緒年間,整個政治治理體系發生了崩塌,雖然慈禧太后要負一定的責任,但是也不至於說她是千古罪人。這是一種可以商榷的說法。
我們就拿日本的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做一個比較:
在我們的印象中,明治維新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政改(議會、憲法),其實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成功的經濟改革基礎上的。事實上明治維新最成功的改革是在於經濟領域,明治維新一開始也是從經濟領域所做的改革,只是方式和方向與清不同。 跟清朝一樣,出於抵禦西方侵略者的需要,日本一開始也是從引進軍工技術開始經濟改革,但是,政府並不懼怕民間掌握這些所謂“高精尖”的技術,更不壟斷這些技術,而是從一開始就決定要依靠整個國民的力量,將技術和資源推廣到民間中國企業(比如三菱),它們的前身都是日本軍工國企。 這樣的結果是:帶來了民間經濟的興起和活躍,全民走向共富,因為有經濟行為作為聯絡紐帶,整個社會上的人都是你中有小企業,透過法律扶植民間中小企業發展。甚至國家在建成一些國有大型企業後,會以很低的價格賣給民間企業家,由民間參與中國產化的設計和研發,比如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著名的日本跨國企業(比如三菱),它們的前身都是日本軍工國企。 這樣的結果是:帶來了民間經濟的興起和活躍,全民走向共富,因為有經濟行為作為聯絡紐帶,整個社會上的人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服務,彼此需要,也相互制衡。在強大的民間經濟對政治的訴求之下,1881年,睦仁釋出詔書,承諾推行憲法,實行憲政,並在八年後(1889年)成功頒佈憲法和推行憲政,第二年召開第一屆國會,成功地實現了政治體制改革——此時距離明治維新(1868年)開始已經有21年了。
而清國的情況有些不同。出於統治的慣性,朝廷不僅沒有“全民共富”的想法,甚至對人民根本沒有信任。話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派人去老百姓家收菜刀,老百姓買賣菜刀被嚴格控制,最後只能是幾個鄰居合用一把菜刀,碰上逢年過節大家就排隊等著切菜。清國朝廷正是成功地繼承了這個收菜刀的傳統,朝廷似乎總在幻想全體國民骨子裡都是暴民,第二天早晨起來滿大街都是起義的隊伍。於是在1860年的洋務運動開始後,朝廷不僅不敢把當時最新科技——軍工技術下放到民間,甚至在其他民用領域(鐵路、電報)等也嚴格壟斷著技術和資源。 這樣造成的結果與明治維新截然不同。
如果從這個層面來看,慈禧不是罪魁禍首,而是當時朝廷的權臣利益團體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至於毒死光緒,這是野史,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
6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破壞戊戌變法,毒殺光緒皇帝,這兩件事還不足以讓慈禧背上千古罵名。為什麼這麼說?
就算慈禧不反對,戊戌變法也不可能成功。戊戌變法的主要領袖是光緒帝,領導者是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梁啟超和康有為等讀書人,地方督撫和各級官吏支持者甚少,沒實權沒經驗,空有滿腔熱血只會紙上談兵,卻對當時的國情缺乏最基本的判斷,一心認為只要效仿日本就可以成功。
變法一百零三天,光緒大概釋出200多道聖旨,可以說是朝令夕改,如此激烈的變法讓統治清朝的中堅階層非議不斷,聽的康有為大為不爽,竟脫口而出“必須殺掉幾個一品大員”。種種作為,讓一些頗為支援變法的地方督撫憤怒不已。
但面對如此情況,康有為依然在《日本變政考》裡用日本天皇來激勵光緒說:“人主欲轉移天下,收攬大權,不過稍紆尊貴,假辭色,即可得之,亦至易矣。”
沙培德就在他的著作《戰爭與革命交織的近代中國》中評價道:“中國革命中交織著烏托邦主義與務實主義,而戊戌變法則是烏托邦主義最明顯的體現。”
就算慈禧不破壞,維新變法也必然失敗。
至於慈禧為什麼毒殺光緒,在光緒維新變法即將遭遇失敗之時,光緒和維新派曾經寄希望於袁世凱,希望他發動兵變來殺掉慈禧,以此來奪取皇權繼續推行維新變法。
這可把慈禧給氣了個半死,她本想廢黜光緒另立大阿哥,然後再慢慢將光緒折磨死,但由於遭到列強的反對,最終只能作罷,留著光緒繼續做皇帝。
光緒的命是留下了,但苦難的日子才剛開始,慈禧先是將光緒軟禁,不準跟王公大臣交流,不允許太醫為光緒看病,椅子上的坐墊已經磨破了也不換新的,穿的是不合腳的破鞋,住的房間裡就一張大床,還有一個泥火爐,供冬天取暖之用。房間的牆壁雖然糊了紙,但早已破敗不堪,其居住條件跟當時的下層百姓相當。
後來慈禧和光緒都病重臥床不起,光緒曾在日記裡寫道:“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覺得老佛爺(指慈禧)一定會死在我之前。如果這樣,我要下令斬殺袁世凱和李蓮英。”然而此事卻被李蓮英得知,他將這件事稟告給慈禧,慈禧聽完憤恨的說道:“我不能死在他之前!”
慈禧破壞戊戌變法、毒殺光緒,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場傀儡皇帝光緒和掌握實權的慈禧之間的權力鬥爭,而這樣類似的權力鬥爭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多次,如果這樣就會留下千古罵名還是誇張了點。
-
7 # 爽哥的週末淺談
如果說慈禧是十惡不赦的大壞蛋,是不公正的。但是對於您的問題,我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
歷史背景首先說清亡不能歸罪於慈禧一人身上,那是因為大清走下坡路是在乾隆時期就開始了,正是因為18世紀西方正在因為工業革命 國立迅速發展,乾隆卻無腦的摒棄科學,甚至緊鎖國門才導致後來一百多年後清帝國的命運積重難返。
扼殺戊戌變法在這樣的歷史積澱下,慈禧實際掌權期間,不是沒有任何功勞。她垂簾聽政之初,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支援洋務運動;推行“新政”等舉措都對後來的變法圖強起到了積極影響。只可惜她所做的一切不是憂國憂民的軍國政治因素,而只是一個想維持自己統治地位的妥協。
當聽說康梁創辦的強學會保中國,不保大清時,她就已經為捍衛自己的私慾做好了準備!所以說破壞戊戌變法是她暴露自己丑陋面目的開始,同時也激起了全國愛國維新人士的憤慨!
而在戊戌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慈禧殺害後,她囚禁光緒皇帝,自己設計了一出百官哭請老佛爺再次訓政的戲碼。
這時的慈禧已經不再有一點偽裝,恐怕安享奢侈的晚年是她最關心的事情。哪管風雨飄搖、百姓疾苦的國家?慈禧的心裡是病態的,她一直以為自己為國家做了太多,現在想好好給自己養老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囚禁、毒害光緒帝說到毒害光緒皇帝,這要說到光緒雖然是慈禧的親侄子,但是她希望光緒是個只知道傻吃傻玩的無能皇帝,並不希望他有宏圖大志。所以後來她還曾一度想廢掉光緒,可礙於大臣的反對就沒有成功。到後來光緒帝和慈禧漸漸變成了對立:帝黨維新派VS後黨頑固派。矛盾越來越激化。要說光緒讓他這個親爸爸真正失望透頂的事件,還是譚嗣同深夜秘訪袁世凱後,袁世凱向老佛爺全盤洩密,
當說到“去此老朽”這句話,慈禧還能放過光緒嗎?所以慈禧剛去世,光緒也死了。直到後來人們才無意間發現光緒的死因竟然是中毒,那到底是誰毒死了光緒。不用多說大家心中就都有了答案。假設光緒沒有英年早逝,以他的抱負可能會改寫部分歷史。
綜上所述,我認為慈禧殘害戊戌黨人,毒害光緒皇帝絕對可以讓她被後世人唾棄!
回覆列表
這都是愛新覺羅家的家事,慈禧只是在處理家事而已。
換句話說,慈禧不配因為這兩件事而背上千古罵名,資格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