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明國亮

    關於如何評價晚清時期的李鴻章、翁同龢、奕訢三人之間的關係,我以前聽說一個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窺知一二。

    關於清朝的未來該仰仗誰,光緒皇帝曾經請教過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恭親王奕訢,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因為思想開明,常跟洋人打交道,人稱鬼子六。

    早年,傳說道光皇帝還要把皇位傳給他,但臨末了,還是讓咸豐皇帝上了。咸豐皇帝一死,不地道,把奕訢給閒置了,還是咸豐老婆慈禧有眼力,拉攏他,搞了一個辛酉政變,把八個顧命大臣給弄倒了,開啟了慈禧垂簾聽政的歷史。奕訢也當了議政王。

    可以說,後面大清國沒完蛋,多虧了奕訢,這個人思想開放,洋務運動就是他主抓的。同治中興他的功勞很大,人稱賢王。當然到了後面,慈禧對這個小叔子也是又用又防。

    到了1898年,奕訢要去世了,光緒皇帝一看,得請他給大清國留個藥方,點兩付靈藥,保著大清國千秋萬代,至少要渡過眼下這難關。

    於是,光緒親自登門求教,問:大爺你要掛了,那我大清朝還有什麼人可以倚仗啊。

    奕訢還真心指點迷津。說了一個人:合肥相國積毀銷骨。

    合肥相國是指李鴻章,因為他是安徽合肥人。積毀銷骨就是講這個人為我大清拼了老命了,籤一回合約就要吐一回血。

    光緒一聽,不作聲,大概是嫌李鴻章太老了。事實上,兩年後,李鴻章就去世了。

    奕訢一想,是啊,幹部要年輕化,得,再給你指一個:京中惟榮協按祿。

    此人是榮祿,手握兵權,是慈禧重用的人。這意思是,在京中,你靠這個人就可以了。

    光緒一聽,這是慈禧爸爸的人,不是我的菜啊。

    於是,光緒繼續沉默。

    奕訢又提了兩個人:京外惟張制軍之洞及裕軍帥祿。

    張之洞跟裕祿。外面的事情交給這兩個人就可以了,張之洞就不說了,大家都熟,裕祿是直隸總督,能力一般,但忠心是有的,後面跟八國聯揮打仗,他敗於天津,自殺了。

    光緒還是不同意,感覺這兩個人還是不行。最後光緒皇帝自己提了一個人。

    “戶部尚書翁同龢如何?”

    奕訢一聽,這哪裡是求藥方了,明明是自己帶了藥方,要求我背書。

    奕訢一聽這個人名,氣不打一處來,掙扎起來,痛哭著喊道:是所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

    這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鬼子六這麼痛恨這個人呢?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翁同龢這個人。

    此人是清朝狀元,後面當了光緒皇帝的老師,是為帝師,光緒皇帝對他是很信任的。光緒小時候怕打雷,一打雷就往翁同龢身上鑽。翁同龢是戶部尚書,又是帝師,是朝中很重要的一個人。

    這個人也被公認為是有修養的,也能主持公道,比如楊乃武跟小白菜的案子就是他幫著翻過來的。另外,他也支援過維新,像康有為、梁啟超這些人都是他舉薦的。按說,是一個不錯的人,為什麼奕訢認為他不行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能力與地位不匹配。翁同龢是典型的儒家文人,搞禮教的,這種人好名聲,行事講正道,對人才很和氣,什麼人來了,他都能接見一下,什麼意見,他都能聽一下。

    那這種人應該去幹什麼?應該去當禮部尚書,管管文化方面的事情,而不是主抓國家大事,尤其是清朝這個狀況,非常時期需要非常之人才。這種人在盛世能錦上添花,但亂世就未必了。

    像曾國藩、李鴻章都可以算是這樣的人,但翁同龢不是,他沒有治國之才。

    就是什麼意見都聽,都覺得對,但沒辦法做決斷。他的朋友也說他:實無知人之才,而欲博公卿好士之名,實亦愚不可及。

    就是為了一個好名聲,所以什麼人都招。而榮祿直接說他, 李鴻章是甘做小人,而翁同龢愛作偽君子。

    讀書人好耍小聰明,是萬萬做不得大事的。順便提一句,翁同龢什麼人都聊,就是看不起袁世凱,可偏偏袁世凱最後成了大事。

    此外,翁同龢最為人詬病的是,他應該為甲午之戰的失敗而負責。

    甲午之戰是李鴻章負責的,但李鴻章是主張不打,但翁同龢是主戰派,堅持要打,其實當時的情況,全華人民都喊打。小日本竟然敢騎到華人的頭上了,不打能行嗎?

    關鍵翁同龢還說過一句話:吾正欲試其良楛,以為整頓地也。怎麼理解呢?看上去像是翁同龢說:打,我正要看看李鴻章是騾子是馬,要是輸了,我正好收拾他。

    後面,李鴻章果然打敗,鑄成甲午大敗,可以說這一戰後,清朝再無翻身的機會。

    而且翁同龢還被派去問李鴻章,老李啊,怎麼回事,打成這個樣子?

    李鴻章哭笑不得,說打的是你,又不是我。

    李鴻章答:先前我要辦海軍,數次申請銀子,你們戶部都不批,現在問我怎麼打的?怎麼不早關心一下!

    翁同龢搖頭:既然這麼重要,你們應該多申請兩回嘛。

    就是這麼個情況,像是翁同龢故意抬槓,為難李鴻章,這是什麼原因呢?

    據說是公報私仇。

    當年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在當安徽巡撫時,曾經翫忽職守,被李鴻章給查辦了。把他哥革職充軍。因為這事,翁同龢對李鴻章一直有意見。

    就這麼著,國家外有強敵,內部還在內鬥,清朝安能不亡?

    故事結束了,不知道您會有什麼體會呢?

  • 2 # 文史不假

    作為晚清政壇上極其重要的三個人物,李鴻章、翁同龢和奕訢都發揮了各自不同的歷史作用,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的程序。

    李鴻章(1823年——1901年),字漸甫,號少荃,他是被後世爭議最多的一個歷史人物,與曾國藩、左宗棠和張之洞四人,被並稱為清朝末期的“中興名臣”。

    在曾國藩之後,李鴻章成為了當時的漢臣之首,官至直隸總督併兼任北洋大臣,一手建立了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的實際推動者。慈禧太后對於李鴻章的評價非常高,稱其是“可以再造玄黃之人”。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號聲甫,諡號“文恭”。他是當時著名的清流領袖,不僅為官清廉,而且在文學上頗有造詣,更是同治和光緒兩代帝王的老師。

    作為咸豐朝的狀元,翁同龢在士人中極有威望,出仕後歷任戶部侍郎、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和戶部尚書等要職,一直做到了軍機大臣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的職務。

    奕訢(1833年——1898年),清道光帝最寵愛的皇子,咸豐帝的同父異母弟弟,被人稱為“鬼子六”。

    在咸豐皇帝駕崩後不久,奕訢就協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發動了“辛酉政變”,完全改變了咸豐臨終前的政治安排。在同治時期,他在政治上崛起,基本上總理了大清的內政和外交事務,被加封為滿清的第十個鐵帽子王。

    在這三位晚清的重臣之間,李鴻章和翁同龢幾乎是水火不容之勢。基本上,只要是李鴻章所支援的,比如廢科舉、重西學、搞洋務、練新軍等,翁同龢必定反對。而奕訢,在很多方面都會支援李鴻章。

    一、李、翁結怨

    李鴻章和翁同龢的恩怨,要從翁同龢的兄長翁同書提起。

      翁氏一族從翁鹹封時開始發跡,他雖沒有中過進士,但卻改變了翁家的門風,極力培養兒子翁心存透過科舉取士進入仕途。

    翁心存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翁同書、次子翁同爵和幼子翁同龢。翁同書在擔任安徽巡撫期間,面對太平天國運動時不但作戰不力,甚至還棄城逃跑。加之,他還有包庇叛將苗沛霖的嫌疑,被負責剿匪平亂的曾國藩所彈劾,之後流放新疆伊犁並病死在了西北。

    而當時正依附於曾國藩的李鴻章,親自捉刀代筆了彈劾奏摺《參翁同書片》。於是乎,翁同龢和李鴻章二人就此結下了深深的私仇。

    二、洋務運動

    在1861年,滿清為了應對日益頻繁的外交事務,應各國列強的要求,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由恭親王奕訢具體負責。

    在奕訢、文祥等朝中重臣的支援下,地方上的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開始進行洋務運動,以此進行統治階級的自救,也艱難地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程序的步伐。

    對此,作為洋務派的領袖人物,奕訢對於李鴻章給予了堅決的支援。不過,洋務運動自然也遭到了頑固派的堅決阻撓,除了為首的倭仁以外,翁同龢也對洋務運動持一種懷疑甚至抵制的態度。

    隨著洋務運動的緩步推進,開始涉及到了改革舊式教育和引進西式教育。而作為清流的代表,翁同龢頑固的要求繼續維持傳統教育和理念,對於洋務運動開始愈發的排斥。

    甚至於,他利用自己帝師的身份,不斷在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面前進讒言,故意抹黑洋務運動。受此影響,原本對於洋務運動基本持支援態度的慈禧太后,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於是,無論是李鴻章還是恭親王奕訢,都對於這個道貌岸然的翁同龢更加反感。

    三、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在軍事領域的最大成就就是建立北洋水師,發展新興的海軍力量。而在北洋水師的問題上,翁同龢與李鴻章和奕訢的關係更加惡化。

    慈禧太后雖然下旨,同意由洋務派們籌建新式海軍。不過,迫於當時清政府的窘境,海軍近代化的程序開展起來可謂是舉步維艱,捉襟見肘。

    北洋水師在成軍以後,雖然一度號稱是亞洲第一的海軍力量,擁有各類艦船一百多艘,官兵四千多名。不過,這是在翁同龢使壞以前。

    等到翁同龢擔任了軍機大臣並主理戶部事務後,立即百般阻撓北洋水師,阻撓李鴻章和他的洋務派們。受此直接影響,北洋水師的發展瞬間進入到了瓶頸期,長期停滯不前。

    儘管光緒皇帝非常重視北洋水師的發展,多次下旨撥付軍餉和款項。但是,當上諭傳達至翁同龢處時,他表面承旨,實則卻以種種理由搪塞,比如國庫空虛、災情嚴重等等。

    眼見中日關係越來越緊張,李鴻章斷定兩國之間必有一戰,多次上疏才說服光緒皇帝撥款,準備向歐洲國家購置軍艦和彈藥。同樣,掌管戶部的翁同龢繼續推諉,找出各種理由拒絕撥付軍費。

    為了徹底阻斷光緒皇帝和李鴻章的念頭,他索性將國庫僅存的銀子撥給了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可見,翁同龢以私廢公的狹隘,對於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難逃干係。

    基本上,自翁同龢掌管戶部後,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就再沒有購置過一艘新式軍艦,甚至連起碼的彈藥供給也大受影響,極大地降低了原有的戰鬥力。

    四、甲午戰爭

    正如李鴻章所預料,隨著日本的咄咄逼人,終於爆發了甲午戰爭。日本畢其功於一役,擊敗了滿清政府,而北洋水師也全軍覆沒,李鴻章受此波及被罷官免職。

    早先,在北韓國內爆發東學黨起義時,北韓國王向宗主國大清求救。而日本,也乘機不請自來,藉口保護僑民大肆向北韓半島出兵。

    按理說,出於國家的道義和宗主關係,清政府應該出兵助其平叛。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成了一具空殼,自保的實力尚且不足,根本無力出兵國外。

    李鴻章正是察覺出了這點,才在出兵北韓的問題上持否定態度。可是,翁同龢卻不斷慫恿年輕氣盛的光緒帝,鼓動他在對待日本時採取強硬的手段,甚至不惜與日本進行硬槓。

    最終,受其蠱惑的光緒帝,不顧李鴻章的一再勸阻,堅決出兵北韓並在倉促之下與日本僵持。豐島海戰,日本主動攻擊清軍,取得了甲午戰爭的勝利。

    事後,只會耍嘴皮和推責任的翁同龢,竟恬不知恥地將戰敗的責任全部歸咎於李鴻章。不可否認,甲午戰敗李鴻章難逃罪責,但如果讓他承擔所有的責任,絕對是不恰當的。

    五、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的慘敗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對國內的時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接引發了隨後的公車上書,並在幾年後正式開始戊戌變法。

    李鴻章被罷職後,翁同龢繼續落井下石。為了進一步區分自己和李鴻章的優劣,一向以忠臣自居的翁同龢向光緒帝大力舉薦康有為進行變法。不僅如此,他還親自擬定了戊戌變法的綱領性檔案《定國是詔》,更被幼稚的維新派譽為是中國的“維新第一導師”。

    事實上,雖然李鴻章賦閒在家,但他依然頗有勢力,依然深受慈禧太后的信任。對於維新變法,李鴻章也極為贊同,認為變法也是洋務運動的一種延續。

    在戊戌變法前的一個月,光緒帝曾專程前往恭親王府探望重病的恭親王,病榻上的奕訢當面向光緒推薦李鴻章和張之洞。而對於翁同龢,恭親王則痛罵不已。據《清史稿》記載,恭親王面奏光緒:

    若用此人,所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大錯!

    甚至於,恭親王在過世前還顫顫巍巍地寫下了“居心叵測,並及怙權”這八個大字,算是對翁同龢的最終評價和定論。

    很多人誤認為,因為翁同龢銳意支援維新,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利益,才被慈禧太后罷免。其實,將翁同龢罷職的人並不是慈禧太后,而是當時尚有實權的光緒帝。

    透過以上許多事件,光緒帝徹底認清了自己這位道貌岸然和不通實務的老師,只好打發他回家養老。據《國朝事略》記載:

    二十四年夏,今上嚴責中外諸臣實行新政,革翁同龢職,逐回原籍 。

    戊戌變法的失敗是在光緒二十四年秋,而翁同龢被罷官是在當年夏,彼時光緒皇帝還沒有被囚禁,還掌握著朝廷的大權。

    或許,李鴻章沒有那麼英明,而翁同龢也沒有那麼昏庸,奕訢則沒有那麼睿智。三個滿清重臣,都有各自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不過,在面對晚清這艘鏽跡斑斑的破船時,三個人儘管存在分歧和矛盾,但也在透過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去續航。

    回答完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反宮馬布局怎麼樣?大家覺得反宮馬的主要不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