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達達令觀史

    李斯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看,第一個階段是秦始皇在世時,李斯由一個上蔡小吏,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有所成後為了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來到秦國,拜在當時的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門下,勸說秦王趙政滅六國、成帝業,並獻上了以金玉賄賂六國官員的計策,他為秦國統一中原建言獻策,因此得到了秦王趙政的重用。

    之後在趙政驅逐六國客卿時,李斯一封《諫逐客書》力挽狂瀾,阻止了趙政驅逐六華人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保留了人才支撐。在秦始皇稱帝后,李斯被拜為丞相,在秦始皇的支援下他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車軌、度量衡,焚詩書、禁私學,加強思想統治,可以說李斯對大秦帝國的建立功不可沒。

    如果李斯的後半生能繼續這樣走下去的話,必定會成為一代千古明相,甚至如司馬遷所說“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然而在秦始皇死後,李斯為了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祿,受趙高蠱惑廢長立幼,背棄舊主,他原以為仍然能夠繼續擁有從前的無上尊崇,卻不想為趙高所害,身敗名裂,被夷滅三族,可悲可嘆!

    一、聽讒言李斯變節

    李斯的人生轉折點還要從秦始皇病死沙丘說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時突發重病,行駛到沙丘宮時撒手人寰。由於給長子扶蘇讓其回咸陽主持喪事的詔令沒有發出去,使得掌管遺詔和符璽的趙高看到了機會。

    趙高雖然身為宦官,出身貧賤,但是此人野心勃勃,一直在尋找機會想要染指朝政。由於秦始皇死的突然,朝中又未立太子,知道這道遺詔的人只有趙高、李斯與胡亥三人。趙高便想偷天換日,篡改遺詔,企圖立與自己有師徒之情的胡亥為太子,恰巧此時扶蘇遠在邊地,不知內情,而胡亥則在這次的巡遊隊伍中,於是趙高便找到胡亥,經過一番勸解,胡亥同意了趙高的計策,但是此事想要成功,必須獲得同樣是知情人的李斯的支援。

    上文說過,李斯與秦始皇自滅六國時就並肩作戰,君臣二人相互扶持,一直到秦始皇稱帝后,李斯為了帝國大業,兢兢業業,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秦始皇對李斯極為倚重,不僅讓李斯擔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還與他結為兒女親家,於公於私二人關係深厚,想要讓李斯背叛秦始皇似乎不那麼容易,然而精明的趙高從四個方面入手,恩威並濟還是拿下了李斯:

    1、太子的決定權就在我們手中。趙高直接對李斯說到:秦始皇去世,賜給長子扶蘇的詔書還沒發出去,目前知道此事的人不多,並且詔書和符璽都在胡亥手裡,立誰為太子就你我一句話的事,如果你同意了大事可成。

    2、扶蘇登基後必然會重用蒙恬。首先扶蘇和李斯政見有分歧,當年秦始皇主張坑術士時,扶蘇極力反對,可身為丞相的李斯卻未對秦始皇進行勸諫,可見李斯也是同意坑殺儒生的。扶蘇因為勸諫秦始皇遭到了斥責,被髮配到邊地當了蒙恬長城軍團的監軍,二人朝夕相處,蒙恬又手握重兵,一朝天子一朝臣,扶蘇登基後必定會重用蒙恬,李斯的丞相之位或許不保。

    3、秦國被免的丞相沒一個好下場。趙高對李斯說自己入宮二十多年,就沒見過被秦王罷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而且還能傳給下一代的,他們大多都以被殺而告終,幾乎都沒有好結果。這就意味著扶蘇登基後,李斯別說繼續當丞相了,能保住小命就不錯了。

    4、你如果不配合還會殃及子孫。趙高威脅李斯,當今天下的權力都掌握在胡亥的手中,而胡亥最聽我趙高的,你李斯如果順應時勢配合的話,保你永世封侯,如果不聽我們的,災難不僅會降臨到你的頭上,還會殃及你的子孫,你自己看著辦吧。

    於是,在趙高這麼一番軟硬兼施、威逼利誘之下,一向秉持“老鼠哲學”,不捨得拋棄榮華富貴的李斯,終於向趙高妥協了。之後,趙高、李斯、胡亥三人篡改遺詔,冤殺扶蘇和蒙恬、蒙毅,排除異己,終於扶持胡亥登上了帝位。

    二、遭陷害趙高設局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且陛下富於春秋,未必盡通諸事,今坐朝廷,譴舉有不當者,則見短於大臣,非所以示神明於天下也。且陛下深拱禁中,與臣及侍中習法者待事,事來有以揆之。如此則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稱聖主矣。”二世用其計,乃不坐朝廷見大臣,居禁中。趙高常侍中用事,事皆決於趙高。《史記.李斯列傳》

    沙丘之變後,胡亥登基成為秦二世,趙高因為擁立有功從中車府令被提拔為九卿之一的郎中令。趙高掌權之後,大肆陷害忠良排除異己,為了防止這些人在秦二世面前告狀,他就對秦二世說:“天子之所以尊貴,就在於大臣只能聽到他的聲音,而看不到他的面容。陛下您還年輕,未必什麼事都懂,如果在朝堂之上有什麼做的不妥的地方,在大臣面前暴露了,就不能顯示出您的聖明瞭。不如您深居宮中,讓大臣們把要上奏的文書送過來,我們一起研究,這樣天下的人就稱您為聖明之主了。”

    秦二世胸無大志,只知道奢侈享樂,他巴不得不上朝呢,聽到趙高這麼一說,馬上同意了。趙高這招實在精明,他把皇帝和大臣隔絕開來,在外控制群臣,在內掌控天子,這麼一來朝中所有的事皆由趙高一人決定,大臣們連皇帝的面也見不到,只能依附於趙高。

    此時,天下反秦組織群起,秦二世又廣徵勞役建造阿房宮,百姓叫苦不迭。知道事態緊急的李斯一直想向皇帝報告,可是因為趙高的原因一直見不到皇帝,為此他對趙高頗有不滿。而本就野心勃勃的趙高,在沙丘之變時雖然和李斯暫時結盟,在胡亥稱帝后,越來越覺得這個李斯有些礙事,在知道李斯對自己不滿後,趙高更加想除掉這個眼中釘、肉中刺,於是他眼珠一轉便計上心來。

    高聞李斯以為言,乃見丞相曰:“關東群盜多,今上急益發繇治阿房宮,聚狗馬無用之物。臣欲諫,為位賤。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諫?”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矣。今時上不坐朝廷,上居深宮,吾有所言者,不可傳也,欲見無間。”趙高謂曰:“君誠能諫,請為君候上間語君。”《史記.李斯列傳》

    有一天,趙高找到李斯,對他說:關東群盜蜂起,天下形勢已經相當危急了,可是皇上還在忙著徵調大批人員修建阿房宮,我想勸諫陛下,可我的地位太低,丞相您身為重臣,為什麼不勸著點呢?李斯一聽,不巧,倆人還想到一塊去了,就對趙高說:我早就想給皇上提意見,可是皇上久居深宮,不見大臣,我是苦於沒機會啊。趙高立即“善解人意”的說:假如丞相願意進諫,我願意為您尋找機會。

    於是,趙高還真給李斯找了三次勸諫的時機,只不過對李斯來說這不是製造機會而是給他製造麻煩。原來趙高每次等秦二世正跟嬪妃們親熱時,就立馬派人通知李斯,說陛下現在正閒著,趕快來。等到李斯一來,秦二世正在興頭上,守門人報告說丞相來了,他只能放下美女,去見那個老態龍鍾的李斯,如此三次,讓秦二世大為惱火,他跟趙高抱怨說:我平常空閒的時間很多,丞相都不來,每次我一跟嬪妃們玩樂時,他就來了,這是丞相瞧不起我呢,還是覺得我鄙陋?

    趙高就趁機向秦二世進讒言,歷數李斯的三條罪狀:

    一是李斯想要封王。沙丘之變,丞相是參與者,如今陛下已經當了皇帝,但李斯卻認為自己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他日夜想的就是裂地為王。

    二是李斯包庇陳勝。李斯是楚華人,陳勝也是楚華人,他們倆人是老鄉。李斯的兒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時,陳勝的隊伍經過,李由就任由他們經過,聽說他們之間還有書信往來。

    三是李斯位高權重。李斯身居外朝,權力太大,甚至都超過了陛下。

    趙高這麼一說,立即引起了秦二世的懷疑,可是苦於沒有確切的證據,只能派人先從調查李斯的兒子李由入手。

    三、被暗算李斯入獄

    李斯作為當朝丞相自然耳目眾多,當聽到皇帝已經派人調查兒子李由後,他決定先下手為強剷除趙高。於是,他給秦二世寫了一封奏章,裡邊講到了兩個故事:一個是子罕篡國,另一個是田氏代齊,都是大臣蠱惑君主,最後以臣弒君,取而代之的故事,李斯此舉就是向秦二世表明趙高圖謀不軌。

    二世曰:“何哉?夫高,故宦人也,然不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絜修善,自使至此,以忠得進,以信守位,朕實賢之,而君疑之,何也?且朕少失先人,無所識知,不習治民,而君又老,恐與天下絕矣。朕非屬趙君,當誰任哉?且趙君為人精廉強力,下知人情,上能適朕,君其勿疑。《史記.李斯列傳》

    誰知秦二世看了李斯的上書後卻說:趙高就是一個宦官,國家安定他不會放縱自己,國家有難他也忠誠不改。我非常信任他,你為什麼會懷疑他呢?我年少喪父,不懂得治國,丞相你年齡又大了,我靠不了多久,我不靠趙高,我還能靠誰啊?趙高精明勤奮,上知人情,下體我意,您就不要猜忌他了。

    秦二世非常信任趙高,他不但聽不進去李斯的話還擔心李斯會利用丞相之權殺了趙高,於是私下還把李斯的話告訴了趙高,趙高聽後對秦二世說:丞相最怕的就是我趙高,如果我一死,他就真正成為齊國弒君奪位的田常了。這次秦二世聽進去了,立即讓趙高去審理李斯一案。

    四、受酷刑李斯認罪

    趙高此人心狠手辣,他明白李斯不死自己地位不穩,於是藉著李斯和兒子李由謀反的事情,將李斯的賓客和宗族的人全部逮捕。趙高知道酷刑之下沒有勇夫,於是他對李斯嚴刑拷打,用盡極刑,李斯忍受不住酷刑的折磨只能冤屈的招供了。

    然而儘管在這種條件下,惜命的李斯仍然沒有自殺,他自負能言善辯,自己對大秦立有大功,並確實沒有謀反之心,他想要上書辯解,希望秦二世能像他的父親秦始皇當年接受《諫逐客書》一樣,能夠打動皇帝赦免他的罪責。

    為此,他列明瞭自己的“七大罪狀”:

    一是兼併六國統一天下;二是南平百越北逐匈奴;三是善待功臣擁立皇帝;四是建立社稷修建宗廟;五是統一制度統一文字;六是修築馳道大興樓觀;七是輕刑薄賦爭取民心。

    李斯這是正話反說,這份奏疏是他的最後一搏,他自述的“七大罪狀”實際上是他輔佐秦始皇的“七件大功”,本想著秦二世看完後應該會有所頓悟,解救他於水火。然而當這份奏疏上報上去被趙高看到後一句“一個囚犯怎麼能上書”,給扣了下來,根本就沒有傳到秦二世的手裡。

    趙高不僅摧毀了李斯最後的希望,深通律法的他知道這麼大的案子秦二世一定會派人重審,於是他先讓自己的門客假扮成複審的御史、謁者、侍中,輪番審問李斯,不明真相的李斯看到複審的官員又有了翻供之心,於是他實話實說,想證清白。不想得到的不是這些人的同情,反而又是一頓酷刑,後來秦二世再派人去驗證李斯的口供時,被打怕了的李斯不敢再改口供了,於是在供詞上承認了自己的罪責。

    秦二世看到趙高拿來的判決書時,高興的說:沒有趙君,我幾乎都被丞相出賣了。於是李斯被判處腰斬之刑,夷三族,走完了自己一生流血的仕途。

    五、李斯之死誰之過?

    李斯身為大秦帝國的兩朝元老,對秦始皇有輔佐之功,對秦二世有擁立之恩,那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他的非正常死亡呢?

    第一,趙高的陰謀算計。俗話說得好“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秦始皇死後,趙高想要篡改遺詔必須得經過丞相李斯的同意,所以此時的李斯對趙高來說還有利用價值,他只能加以哄騙籠絡,讓李斯上自己的這條賊船。等到胡亥登基,趙高大權在握,此時的李斯不再是盟友,而是自己想要獨掌朝政路上的絆腳石,為了防止李斯在背後給自己放冷箭,在秦二世面前詆譭自己,李斯必須要除掉,而秦二世相對於李斯,更信任自己的這位“老師”,於是在趙高佈置的陷阱下,李斯一步步陷落,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身首異處的下場。

    第二,秦二世的腐化墮落。胡亥登基後並沒有自己的父親秦始皇那樣的雄心壯志,相反在親身經歷了秦始皇兢兢業業的一生卻因為過度勞累而死的事實後,他覺得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才是正事。有了這個想法,再加上趙高的蠱惑,“君王自此不早朝”,只知道躲在深宮中和嬪妃們調情玩樂。此外,在秦二世眼裡李斯這個丞相比作為宦官的趙高威脅更大。而且趙高城府頗深凡事都順著秦二世,說話專揀好聽的說,而李斯卻每次都來觸秦二世的黴頭,彙報的也都是天下大亂這種秦二世不想聽到的訊息,為了能繼續自己的享樂生活,殺了李斯這個礙眼的,也是秦二世求之不得的事情。

    第三,李斯的貪戀富貴。李斯之所以在秦始皇死後,選擇和趙高、胡亥狼狽為奸,歸根結底是捨不得自己手中的權位,身後的富貴。李斯只看到了扶蘇即位後,蒙氏兄弟受重用,自己必然會失去丞相之位,卻沒有想到自己雖然失去權力,卻會帶來整個帝國的平安。如果他早知道自己會是這樣的一個結局時,一定會後悔當時參與的沙丘之變。李斯不懂得,人生要追求卓越,但是更要能接受平淡,人生本應該知進退,而李斯卻只知進不知退,其實,人生懂得退比懂得進更難,因為進是人性的本能追求,而退則是人生的生存智慧,李斯之死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自己的不忍放手。

  • 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李斯的命運,從來就不是他自己所能左右的。在他踏入秦國政壇的那天起,就己經註定了其盛衰榮辱,皆將繫於君主之好惡的結果。

    李斯因受秦王嬴政的賞識而飛黃騰達,最後在秦國兼併六國之後,得以官居丞相重任,為鞏固秦朝的統一,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也因此深受秦始皇的寵信,其家族也因此而榮耀於一時,呈現出了烈火烹油、氣焰沖天之勢!

    然而凡事每當盛極之時,則必當走向其衰落的結局。李斯也是這樣:在秦始皇突然暴亡於東巡之路時,曾提前遺書給公子扶蘇,暗示由其繼承皇帝位,但是書信未及發出,落到了胡亥的師傅趙高之手。趙高為了實現其不可告人的野心,一心想要扶持胡亥上位!於是便與李斯密謀,李斯本不願參予其中,無奈因為受到了趙高的威逼利誘,而不得不從命。

    由此才引出了,公子扶蘇被矯詔賜死、蒙氏兄弟不得善終的結果。而正是李斯這一步走錯,為他以後的悲劇結局佈下了陷阱:胡亥即位後親近趙高而疏遠李斯,並且趙高還對李斯的權位垂涎三尺,必欲取而代之。於是便佈下了陰謀陷阱,引誘李斯去跳,故意讓李斯去觸怒胡亥。

    在趙高多次陷害之下,秦二世胡亥的耳朵裡灌滿了李斯的壞話,使得胡亥對李斯越發的不滿和不信任!爾後,趙高見時機成熟了,便給李斯栽贓他和其長子,勾結天下反秦起義軍,欲圖謀不軌。而胡亥對此也深信不疑,便將李斯及其家族、門客一併下獄治罪。

    趙高利用職權,對李斯採取了刑訊逼供再輔以誘供的手段,迫使李斯認罪!最終被秦二世下旨在咸陽處以腰斬之刑,並被誅滅了三族!李斯之敗亡,歸根結底要歸罪到其雖有本領,但卻毫無政治操守上,為了繼續享受榮華富貴,而不惜放棄政治原則,與他人合謀擁立昏主,其敗亡實為咎由自取,絲毫不值得同情!

  • 3 # 焚劍煮酒

    天才也會有愚蠢的一面。

    李斯一生中最榮耀的時刻應該就是親手在和氏璧上刻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大字吧。從小就很聰明的李斯,長大後拜師荀子,學成後前往秦國為官(聰明人的眼光確實很毒辣),早先作為丞相呂不韋的門客,後來成為嬴政的長史,提出“滅諸侯,成帝業”的偉大建議。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拜李斯為丞相,隨後李斯提出焚燒民間《詩》《書》等諸家學說以穩定思想,又主張統一文字、車軌和度量衡來進一步固定思想,這些措施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從基礎著手潛移默化六華人民之思想。然而在秦始皇駕崩後,李斯竟愚蠢到與趙高合作,李斯本以為他吃定了趙高,但他沒有想過這個帝國最強大的並不是他李斯。

    憑空而降的天大機遇。

    世界上有什麼比做皇帝還要再大的機遇?縱觀歷史,也只有少數人得到過這個機遇,如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再比如嬴政的兒子胡亥。

    秦始皇在又一次巡視中病死了,但他寫好的遺書還沒有安排信使送到北方去,他出色的兒子扶蘇正在哪裡組織長城的修建,始皇顯然已經預料到自己命不久矣,於是提前寫好了遺書,沒想到的是遺書還沒有遣人送過去,自己的生命就結束了,更沒想到的是趙高和李斯竟敢合謀悖逆。

    於是這份天大的好事就落在了胡亥的頭上。史書對胡亥的記載非常差勁,胡亥殘暴不仁,上任不就並將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部殺害,整日飲酒作樂不理國事,他是否厲害我們不知道,但他實在不是一個好皇帝,甚至太過昏庸無道,於是他最信任的人趙高幫他處理了這些政事,並掌握了權利。

    帝國的腫瘤:趙高。

    如果將秦帝國比做一個很強壯的人,那趙高就是這人體內的一個腫瘤,早先本來有機會做手術將這個腫瘤拔除掉,但做手術的大夫(秦始皇)居然死了,而護士卻不知道這個壯漢出了什麼問題,就準備打一支抗生素,結果還拿錯了,抗生素變成了毒藥(胡亥),而且抗生素(公子扶蘇)還被摔破掉了,這個沒有了抗生素的如壯漢般的帝國還能活多久?

    估計不會有多久,因為腫瘤(趙高)已經變成了惡性腫瘤,而且晚期。特別是趙高在朝堂上“指鹿為馬”時,滿朝文武都知道了趙高才是這個帝國的真正主人,只有在臺上縱情聲色的胡亥不知道。

    而李斯也發現了這一點,於是他警告趙高,沒想到趙高竟直接對李斯動手,藉助最高權利掌控者胡亥之手,將李斯殺害掉了,從此沒有任何人能對趙高產生威脅,就算是胡亥也不行。

    李斯本以為能控制住趙高,因為他是這個帝國的丞相,除了秦始皇以外,自己就是最大的,但秦始皇已經死了,而胡亥信任的是趙高,而不是你李斯,且胡亥也並沒有始皇帝之英明。李斯被趙高所殺,實在不冤。

  • 4 # 厚土高天識君

    李斯是大秦帝國的締造者,也是間接的摧毀者。李斯的一生充滿輝煌,充滿邪惡,充滿悽慘。由位極人臣的萬人之上,宕落成為囚犯被腰斬東市,悲慘哀嘆之餘!實乃咎由自取。

    李斯(前284年——208年)戰國末楚國上蔡人(今河南省上蔡縣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

    李斯初為郡小吏,因”老鼠哲學”感知人生因環境而改變命運的處世觀,逐辭職投奔秦國尋求發展。被秦相呂不違任以為郎。官雖小但能見到秦王贏政,藉機施展才能,陳述秦滅六國宏觀規劃,乃實行措施,被贏政器重升職長史。因計謀成功離間六國君臣,升職客卿。前237年因南韓間諜鄭國潛入,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遂上書《諫逐客書》陳述利害關聯,為秦王贏政採納,升廷尉。奏滅六國時,李斯出謀劃策深受贏政倚重。秦統一後,與王綰,馮劫勸進嬴政稱”皇帝”即帝位,參與制定了文字,衡量度,郡縣制模擬草案製作,推行。被始皇帝任丞相。這是李斯人生的巔峰時期。

    秦始皇出巡天下,李斯侍奉左右是肱股之臣,當時的趙高只是一個車府令(小車班班長),與丞相位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可能平時李斯都沒正眼瞧這個車伕頭,然而始皇帝的暴斃,卻讓倆人走到了一起。

    善於揣摩人心趙高,為了更大的富貴榮華,便緊緊抓住眼下時機,篡改始皇帝遺詔,擁立好操縱的小兒子胡亥為帝,方能飛黃騰達。但是要作成這件事,必須丞相李斯點頭方可行。

    於是老奸巨滑的趙高,揣摩到李斯貪戀權利富貴的弱點,陳述合法繼成人扶蘇上臺將推行儒家學說,必將廢除法家政綱。將要失去權勢為誘餌,與李斯達成”沙丘之盟”,篡改遺詔逼死扶蘇,立胡亥為帝。

    成為秦二世的胡亥,對二人的”擁立”非常感恩,什麼事都仰仗二人。為了恐固胡亥帝位,趙高唆使胡亥逼死蒙氏兄弟,殺害十二位公子,十位公主及朝中有異議的大臣將軍。面對一個個政敵被消滅,李斯睜眼閉隻眼。當沒有了威脅,趙高畫質楚的意識到,為了更容易操縱控制胡亥保富貴,只能除掉李斯才能確保萬無一失的獨攬朝政,讓胡亥圍著他轉。

    趙高藉著太監身份的有利條件,給李斯下圈套,只等李斯鑽。而李斯以為始皇帝那樣的朝綱,頻頻上奏朝野大事,卻處處在趙高的算的計之中。

    當李斯以”謀反”定罪後,趙高卻派人冒充朝廷監察御史官,對李斯的申辯,嚴刑烤打。讓李斯不敢辯解。表示認罪。當真的御史來後,李斯以為又是假冒,不敢申辯,默預設罪。

    當李斯以腰斬被殺時,浮想連籬,這個親手締造的帝國,將被胡亥和趙高斷送。

    除掉了李斯,趙高一手遮天,用”指鹿為馬”的把戲,除掉了朝中敢講真話的大臣。至此胡亥真的成了”孤家寡人,翁中之鱉。

    趙高的陰謀得逞,與胡亥的昏庸愚蠢是分不開的。

  • 5 # 哈士不是奇

    李斯,向來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一方面,他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制訂國家政策,功不可沒;另一方面,他和趙高一起策劃了沙丘之變,扶胡亥登基,使得秦朝二世而亡,罪惡濤濤。就是這麼富有爭議的人物,卻死於趙高之手,確實有點匪夷所思,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何李斯會死在趙高手裡。

    李斯與趙高

    李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便為秦朝丞相,位列三公,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趙高只是箇中車府令,為九卿之一的太僕下屬官位,官職不算低,但也說不上高。可以說,他們之間的身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應該沒有多少交際才對,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

    中車府令這個官職,主要掌管的皇帝的交通出行事宜,相當於秦始皇的專職司機。可以預想,一個時刻伴隨在皇帝左右的人,儘管職位不高,但也絕對不容小覷。更為關鍵的是,秦始皇還十分喜歡這個專職司機。

    趙高曾經觸犯法律,經蒙毅審查(這也是趙高痛恨蒙氏一族的緣故),按律當斬,但秦始皇惜才,親自赦免了他的罪過。可見秦始皇對其之喜愛。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李斯是秦始皇外政的好幫手,而趙高則是秦始皇內事的好幫手,儘管兩人身份有所差距,但都算是秦始皇身邊最貼近的人。這也就不難解釋,秦始皇死亡之時,只有他們二人知道。

    趙高對李斯的勸說

    沙丘之變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趙高對於李斯的勸說。

    首先,趙高分別從五個方面對蒙恬和李斯進行了對比。即“誰的本事大,誰的功勞高,誰更加深謀遠慮,誰更受百姓愛戴,誰和扶蘇的關係更好。”此時李斯說:“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責之何深也?”可以看出,李斯還能暫守底線。

    其次,趙高再次進行了分析,先是從秦國曆代換太子以後丞相的結局出發,暗示李斯可能會獲得悽慘晚年。再從扶蘇的性格出發,闡述了扶蘇上位後必定親近蒙恬,李斯的丞相之位不保。而此時李斯說了一句代表其意志開始瓦解的話,即“聽天由命”。

    趙高前面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為了最後一步做鋪墊。《史記·李斯列傳》裡這樣記敘趙高之言,

    “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

    不得不說,趙高的勸說手段很高明,先抑後揚,先言弊再言利,一步一步的瓦解了李斯的心理防線,使得李斯既不願,又無奈,只得仰天長嘆一聲:“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

    趙高利用職務之便,行欺騙之實

    實際上,從李斯同意趙高修改詔書開始,李斯就已經完全在趙高的掌握之中了,取而殺之,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沙丘之變,參與者一共為三人,即胡亥、趙高和李斯。而這三人中,趙高很早便是胡亥老師,又身處內廷,因此胡亥對趙高十分親近。反倒是李斯,在沙丘之變之前,一個為丞相,一個只是不成器的皇子,交集甚少。這就反映出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即沙丘之變重要參與者之一的李斯被孤立了。而這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李斯慘死。

    胡亥即位以後,縱情享樂,不理國事,這也是趙高願意看到的。但是想要徹底的權傾朝野,李斯顯然是一個阻礙。於是趙高便想了一個主意,勸諫胡亥道:“天子之所以尊貴,就是因為面容不能被別人輕易看到,反之如果親臨朝政,就會暴露缺點,有害無益。”而這正合胡亥心意,於是欣然接收。

    李斯等眾大臣由於見不到胡亥的面,想要奏請國事,就只能透過趙高,這樣一來,只要操作得當,很容易就能殺死李斯。

    而趙高的操作手段也很簡單,無非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一邊對胡亥說李斯故意搗蛋,一邊對李斯說只要胡亥有空閒就通知他。一來二去,胡亥就認為是李斯瞧不起他,再加上趙高一旁的蠱惑,李斯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階下囚。

    雲軒君說

    李斯身為丞相,權力僅次於皇帝,怎麼會死在趙高手裡?我們可以看見,趙高雖身份地位比不上李斯 ,但卻是皇帝身邊最為貼己之人,論優勢,李斯反而還比不上他。同時,趙高還擅長揣摩人心,如果不是他成功地勸說了李斯,篡改了遺詔,也就沒有後來那麼多事了。

    因此,李斯儘管身份尊貴,卻也比不上皇帝身邊最親近之人,而李斯之死,完全也是因為趙高利用了職務之便,造成了資訊的不對等。

  • 6 # 人者仁義也

    因為李斯搞不定皇帝秦二世胡亥,所以被胡亥信任的宦官趙高陷害被殺。

    秦二世胡亥這個人十分年輕,繼位稱帝的時候才20歲,被趙高逼著自殺的時候才24歲,是一個很年輕的人,大家可以想一想你們20歲的時候都在幹什麼。這樣的一個年輕君主當政秦朝時,他居然有一種感慨人生苦短的感覺。胡亥曾經私底下和趙高有過這樣的談話,胡亥說:“人勝於天地之間,時間就好比白駒過隙一般飛速流過,我現在已經君臨天下。我現在要向縱情聲樂,好好的享受一下人生,一直到我死去,可以嗎?”可以想見這個20歲年輕人登基之後的想法就是享樂,這個想法的誕生就決定了胡亥想要找一個代理人替自己執掌皇權。而趙高過去曾經教胡亥寫字和獄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裡很喜歡他,可以說趙高是胡亥的老師,胡亥十分信任趙高。沙丘之變中,趙高冒著殺頭的危險說服了李斯,讓胡亥得以順利登基稱帝,可以說是胡亥的第一功臣和重臣。所以趙高變成了胡亥的代理人。當時的胡亥不處理政事,只是居住在皇宮大內,從來不面見大臣,而能夠侍奉胡亥身邊的只有趙高,所以朝廷的政務多由趙高決斷。

    李斯雖然參與沙丘之變,但是李斯的目的很簡單,他只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當時的太子扶蘇所信任的蒙氏兄弟不是很喜歡李斯。李斯雖然擁立了秦二世胡亥,但是李斯還是有自己作為政治家的覺悟的。李斯作為秦始皇留下的大臣,而且年齡也足以做胡亥的父親,這樣的人胡亥面對他也會不由自主的有壓力。作為秦朝的丞相,面對這個時候天下的局勢糜爛,陳勝吳廣,劉邦項梁大批起義軍橫行天下,李斯憂心忡忡,作為政治家他不由自主的想要勸諫秦二世胡亥。因為秦二世在這個時候還在修建宮殿,比如阿房宮,修建直道和馳道,徵發徭役和戍卒,導致天下百姓苦不堪言,而陳勝和吳廣就是當時被徵發的其中戍卒,他們在途中起義,起義軍的烽火點燃了百姓對於大秦帝國的仇恨,一時間起義軍風起。陳勝部下週文一度進軍到戲,兵臨咸陽。

    但是趙高缺不待見李斯,一心想要爭奪權力,看到李斯想要面前胡亥,而自己則是中間傳遞訊息的宦官,趙高就開始設計陷害李斯。他首先故意跟李斯講天下局勢糜爛,讓李斯前去諫言。隨即他安排李斯諫言的時候都是秦二世胡亥在和後宮妃子玩樂的時候,讓李斯前去諫言,也就是胡亥在房間裡玩樂,李斯在門外將國家大事。胡亥能開心嗎?就這樣趙高讓李斯連搞三四次這樣的事情,這讓胡亥十分生氣,自己玩的高興的時候,李斯就給打斷了。在胡亥憤怒的時候,趙高趁機誣告李斯謀反,說李斯的兒子李由作為三川郡的太守和起義軍有勾結,為什麼呢?因為吳廣起義軍經過三川郡的時候,李由放起義軍透過三川郡,但是真實情況是李由和吳廣作戰頑強,把吳廣抵抗在滎陽,而陳勝另外指派周文攻入關中。趙高利用胡亥不理政事的緣故,故意忽悠胡亥,胡亥還真的相信了自己的老師趙高。

    胡亥認為李由勾結起義軍理由充分,情節合理。由此秦二世胡亥派人調查。李斯聽到之後想要面見胡亥不得,因為胡亥當時在看角抵戲(類似於相撲)。李斯只好上書給胡亥訴說趙高會危及胡亥和江山社稷,胡亥不聽,還把李斯的上書給趙高看。於是在趙高的說服下,胡亥以李斯和長子李由勾結起義軍為理由下令逮捕李斯,李斯下獄。趙高讓人嚴刑拷打李斯,讓他承認罪行,李斯受不了酷刑,只好假裝承認自己有罪。從而得到機會寫文書向胡亥訴說自己的冤屈,但是文書在送往胡亥的途中被趙高安排的人攔下,趙高的理由是囚犯有什麼資格上書。此後趙高數次派朝廷官員前去審訊李斯,先開始李斯都以真實的情況訴說,但是李斯說實話,趙高就派人給李斯上刑,重複多次,當真正秦二世派人前來的時候,李斯已經不敢說實話,認罪伏法,最終被殺。

  • 7 # 水一白聊歷史

    官職大小

    從官職上來說,李期臨死前的官職毫無疑問是比趙高大的,但是倒也不是僅次於皇帝。

    當時在秦朝,有左、右丞相制度,當時李斯的位置是左丞相,右丞相名叫馮去疾,只是在史書中記載較少,所以比較容易被人忽略,但不管怎麼說,李斯都算是三公之一。趙高當時的位置是郎中令,負責的是皇宮守衛工作,只不過是九九卿之一。

    三公九卿,在官職上來說,還是有著檔次上的差距的,理應是李斯在上,趙高在下。

    權力大小

    但是,很可惜,李斯管不到趙高,因為他們負責的方面不同,而李斯又需要看趙高的眼色,因為趙高把秦二世吃定了。

    “朕”這個字相信大家都不太陌生,當時趙高跟秦二世說了一句話:“天子之所以尊貴,就是因為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所以才叫朕。”意思是神秘感才讓皇帝變得貴不可言,你皇帝想要了解大臣們的訊息也很簡單,透過我趙高就可以了。

    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史記·李斯列傳》

    說白了,趙高阻斷了大臣和皇帝之間的這條路。

    李斯之死

    當時,在關東六國,起義軍已經風起雲湧,而秦二世還想著修建阿房宮,因為趙高跟他說的是那些起義軍很快就會被消滅。

    李斯、馮去疾和將軍馮劫一直吵著要見皇帝,所以趙高就故意趁著秦二世正在開心玩樂的時候把幾個人帶了進去。可想而知,儘管李斯、馮去疾等人義正辭嚴,力求減少徭役,可正玩在興頭上的秦二世哪裡管得了那麼多,當即命人把左右丞相一起,全關進了監獄。

    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戌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史記.秦始皇本紀》

    李斯等人在獄中不斷地上書,結果顯而易見,都被趙高扣了下來,反而傳到秦二世那裡的卻是李斯與其子李由謀反。另一邊,趙高開始命人對李斯嚴刑拷打,已年逾七十的李斯不堪忍受,只好認罪。

    最後,七十多歲的李斯被腰斬於東市,其子李由則在與起義軍的戰爭中被斬。

    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兩人早已不堪受辱,自殺了。

    除掉了李斯和馮去疾的趙高終於登上了大秦朝的丞相,後來更是將秦二世逼死。當然,他也沒有什麼好下場,最後還是被三世子嬰設計殺掉了。

  • 8 # 蟻史為諫

    李斯戰國時期秦國丞相,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秦始皇時代的權臣也是一隻找到了糧倉的老鼠;他為了自己的權利至國家的命運於不顧聽信趙高的慫恿,設計害死公子扶蘇大將軍蒙恬。

    在一定程度上他的權利僅次於皇帝。他擁有治理國家的權利,卻也只是一個為皇帝打工的外人。所以當皇帝想要處理他的時候,他就在劫難逃。

    趙高是一個閹人,他可能存在這嚴重的心裡扭曲;他又是一個努力的閹人,透過自己的努力精通了秦國律法成為秦始皇的中書令專職為皇帝蓋章;後來又成為公子胡亥的老師。

    在胡亥登記成為皇帝這件事上趙高是最大的功臣。再加上他從小教導胡亥,可想而知胡亥對他的信任與倚重。

    因此在胡亥登基為秦二世時,趙高的地位也水漲船高逐漸超過了李斯的作用。他所說的話胡亥更是言聽計從。

    趙高告訴胡亥,曾經的那些偉人都已經一去不復返;人早晚都要去見閻王爺的,所以你應該好好享受將國家的事交給我來處理。

    他還對胡亥說:你剛剛登基在朝中沒有威信,如果事實沒有處理好就會有更多的人反對您,所以請您不要見朝廷的大臣了,有什麼事到我這先過濾一遍再彙報給您;即可以避免您處理不當而丟了面子又不耽誤工作。

    就這樣趙高掌握了最高權利,沒有趙高的允許沒有人能見到皇帝。

    李斯幾次去見皇帝都是皇帝在陪美女們喝酒耍樂的時候;於是胡亥開始厭惡李斯。趙高不失時機的在胡亥面前說李斯的壞話。

    這樣的情況下趙高得勢,李斯作為趙高最大的政敵被處死;不久後趙高就替代了李斯宰相的職位。

    還有一個原因,在進入戰國時期以來各諸侯國都在對內部進行改革。他們不斷加強皇權,而秦國是做的最好的;這也是為什麼呂不韋同樣為宰相卻也難逃一死的命運。

    回顧秦國曆史,真的和趙高這個閹人分析的一樣。從商鞅開始沒有哪個秦國宰相是有好下場的;商鞅死後還被車裂,張儀跑到魏國度過晚年,呂不韋被迫自殺。這是統治者為了鞏固地位的手段也可能是政見不和,甚至有可能只是為了緩解矛盾。

    無論哪種原因統治者想要殺死宰相已經是輕而易舉的事。而這時候的趙高已經掌握了秦二世,秦二世對他言聽計從所以趙高殺李斯實際上借的是皇帝的名義,殺李斯對於這時候的趙高並不困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瞭解這個東西?從民俗和使用方面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