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輝boss
-
2 # 小閱閱世界
真是諸葛亮的話,也難以統治三國,水鏡先生評價諸葛亮:“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天下實力大勢決定了趨勢了。
-
3 # 傷心驛站
我是諸葛亮就在郭嘉死後,幫助曹操一通天下。。朱是好人但是選擇錯誤跟了劉備。憑一己的智力勉強讓劉得了三分天下。。到最後病死在統一的戰場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選擇大於努力。跟對人和企業有多重要。你就是千里馬遇不到伯樂也沒有。。
-
4 # 原來陽光會生鏽
首先先看蜀國敗亡的具體原因。第一: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個大家都很清楚了。在劉備取得漢中大勝後,風頭一時無兩。又在成都稱王,封五虎上將,大封群臣。
此時的關羽因為在鎮守荊州,沒有參與奪益州,定漢中的這關鍵戰役。所以急需建功。就出兵樊城,結果被呂蒙偷襲後方。大意失荊州。從此蜀國失去腹地荊州。此後,劉備稱帝,出兵伐吳,結果被陸遜打敗。損失了蜀國大批精銳。而劉備也病死白帝城。
從此蜀國進入防守階段。一直到諸葛亮數次北伐失敗。最後蜀國被滅。
我如果是諸葛亮。第一重視南邊的吳國,只能交好。第二注重人才培養,蜀國後期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人才凋零正所謂"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第三,暫緩北伐,先休養生息。第四,再聯合吳國,確保說過東南平安。
-
5 # 小智歷史趣談
假如我是諸葛亮,我不準備統一三國。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我會避而不見。實事求是的說能統一三國的人,應當只有像曹操這樣的雄主才能做到,諸葛亮只是一位謀士,並且更善於坐天下而不是打天下。處理內政是諸葛亮的長處,但是領兵打仗卻並非所長。人民在經受長期的戰亂後,渴望統一。如果諸葛亮不出現,可能三國時期將大大縮短,天下統一也將提前,由此看來,諸葛亮不出現,就是為三國統一作出的貢獻。
-
6 # 臣默讀歷史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蜀漢的丞相,杜甫曾經詩云,“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最終沒有統一全國。假如我是諸葛亮,我應該這樣做。
作為蜀漢的實際的一把手,不能事事事必躬親,這樣不僅自己累,也不能發揮部下的最大潛能。其實蜀華人才也不少,如魏延、王平、廖化等等。這些人才都沒有發揮自己的能力。我想,應該各盡其責。
軍事行動過於謹慎,六出岐山,沒有新意,敵人早就知道軍事計劃。沿途攔截就可以,應該像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給敵人以突然攻擊,就會收到良好效果,如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
經濟上,蜀國作為三國最弱的國家,應該首先發展經濟,使自身強大起來,諸葛亮可以坐鎮成都,派大將北伐就可以了。
綜上所述,作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以一布衣書生,開創了蜀漢歷史。但是歷史告訴我們,諸葛亮沒有完成統一他的失敗,給後人留下的只有教訓和遺恨。
-
7 # 一家之說
諸葛亮字孔明。蜀漢丞相,曾多次北伐曹魏,無功而返,最後憂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被後世當成了智慧的化身,更是在《三國演義》中被塑造成了神一樣的存在。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假如我是諸葛亮,可能隆中都出不去更別談統一三國了!
所以假設我是諸葛亮,且有諸葛亮的能力和智商,那我試著談談我的統一的思路。
首先,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要好好保養、鍛鍊自己的身體,後世養生的手段得掌握好,好歹活個七老八十吧。
對於統一的思路我(諸葛亮)早就提出了,隆中對就設計的很好。當時的設計是跨有荊、益二州,佔據險要,西和諸戎,南扶夷越,外結好孫權,招賢納士,發展內政經濟。一旦天下有變,由益州、荊州兵分兩路直取中原。但荊州沒了,所以需要《隆中對2.0》:首先肯定要和周邊打好關係,就算是魏國也可以暗通款曲。然後就是坐守蜀地,以觀天下之釁。如果出現了司馬氏篡權魏國內亂這樣的大好時機,把握機會兵出漢中,迅速佔領關中。此秦,漢所以一統天下之根本。那佔據關中,就有了戰略主動,進可兵出潼關以圖天下,退擁關中,有蜀地以為後援。亦不失為一方霸主。如果沒有機會,那就學習愚公精神,子子孫孫無窮盡也,關起門造人,統一就留待後人嘍。
還有一種思路,就是出奇制勝。在國力和軍力皆不如的情況下,如果北伐,就要靠奇計迅速開啟局面比如子午谷奇謀,不然一步步來,後勤跟不上,國力也耗不起。但諸葛一生唯謹慎,這個風險太高,我(諸葛亮)不會幹的。
-
8 # 雍州牧HY
假如我是諸葛亮,三國必然統一。且聽我分解。
必然統一的背景仍然是人心向漢,向漢不是向漢的腐敗和宦官弄權,還是向漢的一統與強盛。其縱觀中國歷史,每遇分裂都思統一,因為分裂的區域性力量總是無法比擬一統的國力強盛。
然後諸葛亮統一天下的原因有五。
第一是戰略執行實事求是
其實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已經規劃了統一天下的三步走戰略,雖然有些瑕疵,但可行性確實很高。一步走東和孫權在荊州站穩腳跟;二步走以荊州為基礎佔據西川;三步走西川荊州兩路夾攻,奪取天下。這三步走戰略不可謂不高明,實際上已經成功實施兩步,在第三步時,劉備破壞大局。前兩步簡單不累贅敘述,第三步其實積具戰略眼光,中國大一統的實現都是從北向南打,從高緯度向低緯度打,宋元清還有解放戰爭都走這條總路線。實事求是執行該戰略是成功的基礎。
第二是溫情解決劉備掣肘
統一天下務必大權在握,劉備並非猜忌難對付的人,與諸葛亮也是互利的存在。其實佔領西川前諸葛劉備是能夠和諧打天下的,西川后劉備君權膨脹,但和諸葛亮並非有多大矛盾,他倆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統一,只是分歧在先打誰的問題上。我是諸葛亮,解決劉備掣肘非常可行。最不行,劉備去世後,諸葛還有大把機會。
第三是大力培養蜀華人才
諸葛的最大短板其實是不能用人,不重視培養人,結果才“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西蜀多俊傑,川軍耐苦戰這是千古認證了的。劉備能發現法證,黃權等優秀人才,我是諸葛,定當補充比短板,大力發展人才提拔機制,人盡其才,引進人才,任總賢才,專業人做專業的事,成立自己從上往下的人才團隊。
第四是廣積糧,緩稱王
其實諸葛六出祁山失敗主要失敗在後援,糧草不足,諸葛明知道,但無奈。我是諸葛,蜀中自古沃野千里,糧豐民足。他的前任劉章父子本就無能尚能富足,諸葛的智力不可能不知道發展農桑,廣積糧草,戰略備戰,三百年多年前劉邦不就是這麼出來的。先富民,戰略準備充足是勝站之道。
第五是巧用三國關係
猛將千員,人才百萬,川軍有素,荊州在手,民豐富足,同時江東咽喉在握,長江上游中油盡在我手,派精兵守荊州,大利和孫權,然後北上戰曹操,曹操老邁,曹丕之才一般,最大努力蕩平北方;然後江東,無需征戰,高壓、大利誘降。
最後整頓天下,一統江山,成就王朝。
-
9 # 峰哥耍大槍
李世民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雖然避免了子嗣版的“玄武門之變”,但誰知臥榻之處還有武周代唐,竟然還是個女的!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作為後世諸葛亮的我
作為後世諸葛亮的我,哭過,哀嘆過,悲傷過,咒罵過,就因為我歷史成績不錯,瞬間被虐,被車輪碾壓的唧唧叫,自古以來但凡中國的統一戰爭基本上都是北方佬事多,隋唐,北宋,元,清等都是由北到南,而南方主動挽胳膊的只有明朝和近代的北伐。由西到東的只有:秦始皇和劉邦(仔細研究歷史地圖還是有待商榷!),而巴蜀之地有二世而亡的魔咒,五代十國的前蜀、後蜀包括我們的蜀漢全部都是煮熟的餃子一鍋端。關門閉戶的地理優勢同時也是劣勢,就不過多分析了。
作為前世諸葛亮的我
作為前世諸葛亮的我,春風得意,志得意滿,如雷貫耳的《隆中對》讓我出盡風頭,大名鼎鼎的《出師表》讓我傲世群雄,氣吞萬里,鐵血丹心。我突然靈光乍現,為了統一全國我做了如下幾件大事:
政治上:
積極引進中原文化,招攬人才,進行必要的社會制度改革打破士族壟斷統治。進行合理的權力分配,整合已有的三種勢力:劉備的荊州勢力,劉璋的殘餘勢力,本地舊有勢力。緩解集團及階級、階層矛盾。採用強力手段控制劉禪,防止皇帝親近佞臣、小人
經濟上:
獎勵農桑,加上水利建設,積極儲備糧食,蜀地本來就富饒,因此容易達到,提升後勤的管控能力,合理的佈局糧倉設定地點。積極展開與東吳的經濟貿易。提升一身實力
文化上:。
積極遵從儒家文化,鼓勵教育,同化蠻族。提升國家認同感。降低內部文化差異,減少叛亂。
外交上:
積極聯絡東吳,與東吳進行對等交易歸還荊州,緩解兩者之間的矛盾。締結同盟關係。
先魏後吳,先擊敗魏國再包圍吳國。
人口上:
鼓勵生育,提高人口基數,積極同化蠻族,進行通婚。整合人口資源。
軍事上:
由於人口少,兵員少,因此必須升高兵員素質,提倡精兵政策,發揮步兵特長,逐步最佳化兵種結構,積極吸納其他民族軍隊,增加騎兵數量,根據實力效仿東吳建立一定規模的水軍。
減少作戰頻率及降低戰爭規模,避免國力無謂的消耗,對魏國採取游擊戰術,騷擾邊境,聚集兵力,儲備糧草,為重大戰役做準備。
-
10 # 歷史漩渦裡的雜學家
扮演諸葛亮統一三國的馬後炮思路。
首先,需要在劉備上門的時候裝死,偶有貴恙,動彈不得,反正別出山就對了。
接下來,算算時間差不多就往南跑,到長沙去找張機,然後連哄帶騙弄回湖北做客,中間和張機學一學南方常見傳染病的治療方法,以及防疫治疫的理論。等劉琮投降之後,就去荊州曹操軍營附近“無意中路過”,然後“無意中發現有疫病”,接著“順手”治好幾個,刷一刷聲望。
等到有些名氣,被高階官員注意到的時候,就告訴他們“學醫救不了華人”。然後開始發揮自己真正的特長,大局觀也好,謀略也好,雜學也好,可勁兒忽悠。最終目的是混進曹操的軍師團,讓曹操明白“哦豁,竟有人可與奉孝比肩?”
赤壁之戰打不打看曹操心情,但一定要給曹操灌輸,現在疫病橫行,要打贏面不大,就是郭奉孝還活著也不會讓你打的。如果曹操軍依然輸了,想起你勸過他,再加上“奉孝若在,孤何以至此”,必然對你的信任超級加倍。萬一打贏了,那統一基本已成定局,遊戲結束。
按赤壁之戰曹操軍敗北的線繼續。接下來拉攏江東赤壁之戰之前的投降派,邀請投降派派出使者到中原屯田效果比較好的地區進行考察,讓這些江東蠻民感受一下中原花花世界的美好。當他們按捺不住的時候就去撩撥一下週瑜,從“你兄弟的兒子現在還被你兄弟的弟弟軟禁著呢,你帶著兵他都不敢讓你回建業。”入手,沒事就多發一些嘮家常的信件,有意無意地讓孫權的人截獲,等到孫權按捺不住原地爆炸的時候,就讓投降派行孫策舊事。江東自然不戰而潰。
劉備入蜀之後,相比原時間線,沒有了諸葛亮的手腕,法正會把劉備忽悠得團團轉。法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對於匡扶漢室劉家的天下並不感冒。只要多給他送一些關於水利和農業技術的書籍,就可以穩住他。這樣除非劉備把法正除掉,否則別想全心全力地從蜀中打出來。
隨著蜀中興修農業和水利,本就是天府之國的蜀中物產日益豐富。這時暗中鑄造劣幣,不斷入蜀進行大采購,這個動作有官方統一施行,嚴禁私人買賣。再過得三五年,蜀中劣幣氾濫,此時全面停止與蜀中的貿易,蜀中直接爆發經濟危機,經濟崩潰。魏國大軍入蜀,天下一統。
吳蜀兩方的攻略是同時進行的,前後耗費大概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出山時間大概在207年,即便用20年時間完成統一,諸葛亮也才46歲,還沒有勞心勞力積累下的暗疾。剩下的時間和賈詡隱居去算了,深藏功與名,完美。
-
11 # 茅匯
這裡,有一個兩難的選擇。
想成就一個臥龍,就無法統一三國。
想統一三國,就成就不了臥龍。
為什麼這麼說呢?
以當時的條件,能統一天下的,只有曹魏政權。
因為曹操,佔據了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的優勢。
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歸心,政治影響力獨一無二。
經濟上,北方當時是全國的經濟重心,肥沃的農田主要集中在中原,當時,東南,西南,還沒有完全,充分的開發!
文化人,曹操包攬天下人才,別看吳蜀那些人才在歷史上挺出名的,可也就那麼幾個,跟曹操的人才集團根本沒法比。
那麼,諸葛亮想要統一天下,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跟著曹操幹,這才有統一天下機會。
可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諸葛亮跟了曹操,還能顯出他麼?
曹魏人才濟濟,用東北的一句話就是,他啥也不是。
曹操根本不可能像劉備一樣,把諸葛亮當成主心骨,最後還託孤。
而在蜀漢就不一樣了,劉備缺人,好不容易添了一個龐統,還落鳳坡死了。
諸葛亮就是劉備希望,諸葛亮就是劉備的未來,諸葛亮就是劉備心中的南波灣!
所以,諸葛亮最後選擇了劉備,所謂,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諸葛亮也知道,跟著劉備,統一大業幾乎不可能完成,可是也足以體現他的才華了,起碼有生之年,他能保證不被曹操團滅,小小的蜀漢也足夠他裝逼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要想統一天下,就得跟著曹操幹。
可是,統一了天下,也不會完全歸功於他,做不到像張良,劉伯溫那樣!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既能成就臥龍,也能統一天下,那就是趕在曹操之前,幫著劉備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北方。
可是,諸葛亮終究還是生不逢時,出生的晚了,曹操他們逐鹿中原的時候,諸葛亮還小呢!
回覆列表
利用蜀地易守難攻的優點一直死守,發展勢力,有機會就統一,沒機會就算了。
我是諸葛亮,是個謹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