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指動濟南

    向11個國家宣戰!

    哪怕是世界上最強大的11個國家。

    這不僅是慈禧的瘋狂。

    大清朝跟著一起瘋了。

    發瘋的誘因很簡單:一群大師兄、二師兄們平地冒了出來,他們領著如同打了雞血、自稱刀槍不入的一幫男男女女要“扶清滅洋”……

    1、全是“第一次”

    第一次!李鴻章25年來第一次遠離權力核心。

    1895年,72歲的他在日本馬關議和談判中,處處碰壁於強硬的伊藤博文,後被日本刺客開槍擊中面頰,血灑異鄉……甲午戰爭、《馬關條約》成了李鴻章平生最大的痛!

    儘管,他誓言永遠不再踏上日本領土,但無助於減輕“罪過”。只能在榮祿等人“運作”下,加上帝師翁同龢推波助瀾,接受了萬夫所指的事實,被迫離開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位。

    之前,他在這個職位上幹了25年之久。

    成為兩廣總督的李鴻章,遙望京師,無一時刻不在盼望著重回權力巔峰。

    同時,甲午戰爭的慘敗讓他傾向於變法革新,對維新派抱以同情,一再無視“捕殺康黨、剷平康氏祖墳”的慈禧懿旨……此舉嬴得梁啟超好感併為此致函李鴻章,讚譽李中堂“殷勤垂愛”維新逃亡人士,對此表示感謝等等。李鴻章的親信幕僚劉學詢等人,則積極與孫中山的線人何啟、陳少白聯絡,籌劃著李鴻章能振臂一揮實現“兩廣獨立”……

    就在各方勢力圍繞李鴻章大作文章時,大師兄、二師兄們從天而降了。

    對於義和團的出現,清廷分為剿殺派、扶助派,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不過,西方列強可不願再等什麼爭論結果了!1900年6月,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3天后攻陷天津並且兵臨通州。

    通州是北京門戶,不容有失!慈禧急了,把拯救京師的寶押給了義和團!處死數名持不同政見的大臣後,11國宣戰詔書熱血沸騰地出爐了。原文如下:

    我朝二百數十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迨道光、咸豐年間,俯準彼等互市,並乞在中國傳教。朝廷以其勸人為善,勉允所請。初亦就我範圍,詎三十年來,恃中國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囂張,欺凌中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兇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慢神聖。

    中國赤子,仇怒鬱結,人人慾得而甘心。此義勇焚燒教堂、屠殺教民所由來也。朝廷仍不開釁,如前保護者,恐傷我人民耳。故再降旨申禁,保衛使館,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諭。原為民教解釋宿嫌,朝廷柔服遠人,至矣盡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挾,昨天覆公然有杜士立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炮臺,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危詞恫喝,意在肆其猖獗,震動畿輔。

    平日交鄰之道,我未嘗失禮於彼,彼自稱教化之國,乃無禮橫行。專恃兵堅利器,自取決裂如此乎?朕臨御將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孫,百姓亦待朕如天帝。況慈聖中興宇宙,思德所被,浹髓淪肌,祖宗憑依,神只感格,人人忠憤,曠代所無。朕令涕淚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徙,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泱雌雄?連日召見大小臣工,詢謀僉同。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至於五尺童子,赤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彼尚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中國忠信甲冑,禮義幹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翦彼兇焰,張國之威?其有同仇敵愾,陷陣衝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餉項,朝廷不惜破格懋賞,獎勵忠烈;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即刻嚴誅,決無寬貸。爾普天臣庶,其各懷忠義之心,共洩神人之憤,朕有厚望焉。

    這封宣戰詔書如同江湖約架信,非常虛張聲勢——你11國雖有“詐謀”和“悍力”,但我有義兵“不下數十萬人”,五尺身高的“童子”也來助陣了,“二十餘省”的“四百餘兆”人將讓你們有來無回。

    但是隻靠大師兄、二師兄們打這場群架行嗎?

    或許慈禧心裡也沒有底,於是就遍撒“英雄帖”,要求封疆大吏率兵北上,一起前來打群架。以李鴻章在“江湖”中的地位,自然不能少了他。但是,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反應冷淡,發電報對“北上約架”一事非常不屑,回覆“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這麼亂七八糟的命令誰下發的,我兩廣地區不會奉詔執行。

    第一次!這是李鴻章生平第一次對慈禧大聲說“不”。

    他還斷言“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如果自不量力輕易開啟戰端,擁有數千年文化和歷史的中華文明將從此消亡。隨後,他拉來6大實力派人物助陣: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瓜爾佳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在李鴻章支援或操縱下,這些人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訂約實行“東南互保”,承諾不跟風參與打群架。

    一個個封疆大吏,不奉詔書之命!不怕掉腦袋嗎?而且,帶頭者居然是一等肅毅伯、“東方俾斯麥”李鴻章。於是,京師一帶刀光劍影、炮火連天,到處有人掄著大刀找洋人拼命;東南地區卻在李鴻章等人統轄中歌照唱、舞照跳、酒照喝,躲進小樓成一統,管爾春夏與秋冬……

    第一次!這是封疆大吏們第一次對大清朝的詔書、懿旨視若無睹。

    亂了,全亂了!200多年來,大清朝歷史上出現了這麼多的“第一次”。

    2、李鴻章要當“和尚”

    早在向11國宣戰前,李鴻章就接到了要求他回京與洋人交涉的“電傳諭旨”。為何直到被要求“北上勤王”時,他仍會大聲說“不”?

    其實,這是李鴻章與滿臣陣營的一次較力。

    自從清末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漢臣崛起,清朝在臣僚官吏使用中的“重滿抑漢”國策已悄然改變,大批漢臣官員開始更多的佔據顯要位置,洋務運動的興起更讓以李鴻章為首的眾多漢臣,同以端王載漪為首的滿臣形成兩大陣營。

    在大師兄、二師兄們起勁鬧騰時,載漪、剛毅聯合奕劻、榮祿等滿臣推行“聯拳滅洋”,力主向洋人開戰,被一幫滿臣忽悠起來的慈禧,就這樣釋出了11國宣戰詔書。

    斷定此舉“必釀大變”的李鴻章,以坐觀其變的態度,遲遲不動身北上,目的就是為了讓殘局來得更猛烈、更難以收拾。同時,李鴻章再三給慈禧寫信,要求重新確定“國是”,希望不要同洋人鬧翻,要“先清內匪,再退外兵”,對義和團實行高壓政策,“否則大局不堪設想”。

    事態發展果然被李鴻章言中。1900年8月15日北京淪陷……

    在此之前,大師兄、二師兄們的“牛皮”已被戳破!慈禧開始謀求與洋人和解,聲稱“設法相機自行懲辦”所有“亂民”,派兵保護各國使館,還分別向俄英日三國發國書,懇請它們捐棄前嫌以“共維全域性”。

    慈禧高估了大清朝國書的分量,11國絲毫沒有停下進攻腳步的意思。

    放眼看去,大清朝誰說的話能讓11國聽進去?只有李鴻章。

    所以,慈禧不斷髮“電傳諭旨”,催促李鴻章北上赴京,“毋稍刻延”。李鴻章仍然穩坐釣魚臺,充耳不聞。他在等待手裡有足夠多的砝碼!終於,慈禧和光緒倉皇逃離北京前,發出了一道任命書:李鴻章由兩廣總督升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代理一切洋務事宜。

    收到任命的次日,李鴻章就啟程了,9月29日到達天津。

    京師在望,卻物是人非,大清朝國都的這片土地,已被八國聯軍蹂躪45天。何以解危?唯有李中堂。

    但是,李鴻章77歲了。

    行將就木的年紀,重返權力頂峰,李鴻章能給同樣行將就木的大清朝注入一針強心劑嗎?

    不能!

    因為,李鴻章早已做好當“和尚”的準備——在廣州啟程北上,接管失去5年的最高權杖時,送行的南海知縣裴景福躬身向前,問李鴻章這次能幫大清朝減少多少損失?大清朝掙扎在開戰、簽約、割地的迴圈中久矣!因此,裴景福才有此問。李鴻章的回答是:“不能預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緩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幾年?一日和尚一日鍾,鐘不鳴,和尚亦死矣!”在此,李鴻章自比為一名撞鐘應付公差的“和尚”。

    怕是大清朝的破鍾還沒敲響,“老和尚”就已死去。這是李鴻章接受止戰、和談任務前真實地心理寫照。

    3、想死也難

    也許是為了給駐留天津的“老和尚”鼓勁,逃亡中的慈禧連連出手——8月20日,光緒釋出“罪己詔”。8月24日和27日,先後授權李鴻章、奕劻在談判中可“便宜行事”,抓緊促成議和,表示“不為遙制”。9月7日釋出“剿匪”諭旨,稱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非痛加劑除不可”……

    做完這些鋪墊,慈禧以光緒的名義於9月8日電喻李鴻章,稱“罪在朕躬,悔何可及”,希望李鴻章即刻進京,以“旋乾轉坤”的力量,讓八國聯軍坐到談判桌前。

    10月11日,李鴻章終於到達北京。

    幾經屈辱的斡旋,直到11月初李鴻章才拿到一紙答覆,11國要求把“懲辦禍首,索取賠款,使館須駐紮衛兵,拆毀大沽炮臺,天津至大沽間駐紮洋兵“等作為談判的先決條件。

    隨後,更為苛刻的“議和大綱”出籠了。

    訊息傳出,以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的東南諸位封疆大臣,全體反對簽署“議和大綱”。滿朝喧囂,很多人作慷慨激昂狀,猶如大師兄、二師兄附體,聲稱不惜與八國聯軍決死一戰者,有之;要求遷都西安、召天下勤王之師共抗洋人者,有之……

    此時,在談判中即將耗盡生命最後一點燈油的李鴻章,倒下了。

    再也無力“舌戰群儒”了!李鴻章讓兒子李經方傳話:希望太后上念祖宗下為臣民,答應11國的要求,否則戰火將再次無情蔓延……慈禧該如何決斷?逃亡中的她很快作了回覆,大清朝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12個字就此出爐: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於是,1901年9月7日,李鴻章帶著病體前往西班牙公使館,在《辛丑條約》上籤了字。《辛丑條約》讓大清朝接受了數額前所未有的“庚子賠款”,按當時全華人口計,一人一兩共4.5億兩,這個金額被11國稱為“對全部華人的懲罰”。根據賠償額度大小,11個國家的先後順序是:俄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美國、義大利、比利時、奧匈帝國、荷蘭、西班牙。

    簽約後,李鴻章返回寓所,病情加重,“寒熱間作,痰咳不支,飲食不進”,經過20天靜養“諸病痊癒”。此時,俄國在李鴻章將熄的生命燭火前,猛然掀起一陣狂風:東三省礦業和相關利益必須轉給俄國道勝銀行,否則不撤軍。

    李鴻章得知後“大發雷霆”,稱“從來不敢對這種協定承擔責任”。

    見李鴻章不配合,俄國公使接道勝銀行密電,稱如果李鴻章不能“在最近數日”簽約就採取措施。10月30日,李鴻章只好前往俄國使館談判,俄國公使則“竭盡恫嚇、脅迫之能事”。

    在又驚又嚇中度過一天,李鴻章返回家中就“嘔血碗許”,西醫診斷為“胃家小血營掙破”,即胃出血。

    11月7日,李鴻章離開人世。死時“目不暝”,被親信大聲告之:俄約已籤,兩宮已在迴鑾路上——至此,他才安心地閉上雙眼。同日早些時候發來的“賞假十日,安心調理”的慈禧懿旨,成了一張廢紙。

    將死未死之前,李鴻章曾老淚縱橫地吟詩一首: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這首詩是李鴻章內心的真實寫照:身為孤臣,死前才知道想死也難,近300年的國運一片凋零,八千里江山一副民殘,秋風起、寶劍殘、孤臣淚漣漣,將壇上只留一絲旌旗餘輝,來自海外的狼煙還沒有消散,請後來人不要掉以輕心……

    參考文獻:《李鴻章傳》、《李鴻章與慈禧》、《李文忠公全集》、《李鴻章回憶錄》,感興趣者可詳細一讀

  • 2 # 農民阿偉

    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清朝國宣佈與各國進入戰爭狀態。朝廷的電報一封接一封地到達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滅洋。朝廷下詔,將李鴻章由兩廣總督重新調任為清朝國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職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紙任命是:“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

    清廷再度授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連續電催其北上。李鴻章乘輪船至滬後,以身體不適為由遷延觀望,部下及親屬也都勸其以馬關為前車之鑑,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為替罪羊。直至7月30日,北方局面實在無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電催李鴻章北上。1900年8月15日,清朝國都城淪陷,政府和朝廷逃亡。9月29日,李鴻章到達天津。10月11日,李鴻章到達北京。由於心理壓力巨大,李鴻章病倒了,他在拜會英、德公使後回賢良寺的路上受了風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價”的聯軍沉不住氣了,他們唯恐朝廷再也沒人來收拾這個爛攤子,一個耗盡“中國財力兵力”的“議和大綱”終於出籠。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在“議和大綱”上簽字。華人聲討又起:“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李鴻章開始咳血了,他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李鴻章想盡快地結束談判。可“議和大綱”簽字後,聯軍並沒有撤軍的跡象。各國的態度是:必須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此時的李鴻章已經沒有力氣與洋人爭來爭去了,他吐血已經吐到了“瀕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後時間裡,李鴻章已沒有精力面對面與洋人再論長短了。李鴻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揮著下級官員把損失降到最低點———從一開始提出的10億兩白銀降到4億5000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4億5000萬兩,是對4億5000萬華人所定的數字,“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鴻章接受了這個侮辱。

    1901年(光緒27年)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 ——“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而後病逝北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他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享年79歲。

  • 3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李鴻章和俄國的的淵源長久。

    早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夢想透過外國干涉來解決中日問題的策略是徹底失敗了,但是李鴻章還心存希望,因為畢竟有三國干涉還遼的成功。故而李鴻章認為外國是可以利用的,但是必須是堅實的盟友,他想找一個堅實的盟友,啥時候都能出頭的,找上了沙皇俄國,在尼古拉二世登基之際訪問俄國簽訂了《清俄密約》,但是這只是一張紙,俄國只是看中了這張紙的利益所在,並沒有實際上給予李鴻章期望的那樣的感覺。

    之後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的辛丑條談判中,俄華人一再逼迫,甚至在李鴻章去世前幾小時內還在找李鴻章籤條約,逼人太甚。

    大家覺得呢?

  • 4 # 坐古談今

    李鴻章的死很正常,既無他殺也無暗害,主要是病死和鬱悶死。

    (1)李鴻章鬱悶死一:李鴻章很看不上邊疆地區,從1874年到死,都希望將新疆讓給沙俄,以利於“中俄結盟”對付外敵。臨死前仍主張將西到新疆東到東三省出讓。其公開理由是收支問題、國力問題

    對於這一問題,我在“如何評價梁啟超先生”這一問題(2018年3月17日回答)中,已經進行一定程度地說明。主要針對梁先生在著作中,一直拒絕簽署沙俄佔領東三省等地區協議(《奉天交地暫且章程》以及十三條、十二條、十一條等協議)進行說明。

    即清政府已經要求李鴻章不許簽署出賣新疆、蒙古、東北領土的協議,張之洞、劉坤一和西方英法等國強烈反對下不敢簽署,並非他不主張簽署。

    而李鴻章、弈劻在清朝下令不許簽署前,曾對談判人員楊儒指示簽署,李鴻章甚至曾逼迫過楊儒儘快簽署。相關內容請移步查閱相關問答即可。

    (2)李鴻章鬱悶死二:他不想被歷史證明,他和他的最大競爭者左宗棠都是失敗者,而失敗代表他的一生註定是兩極化評價

    社會上一些人根據李鴻章、盛宣懷在中法戰爭時期差點治死胡雪巖、福州船政局主要成就被北洋水師佔用、北洋水師成軍、李鴻章長期主管洋務企業、李鴻章後人政經通吃等,便說在左宗棠是失敗者,李鴻章在與左宗棠的鬥爭中勝利了。說早了。

    正如一個政治人物評價歷史功績不僅僅看活著的時候,也要靠死後他的歷史業績是否延續和政策是否成功來評判。

    很顯然,左宗棠因為他的治國強國政策沒有得到慈禧地支援,從而,在政策延續性上失敗的。但李鴻章同樣因為政策被執行的結果仍是失敗。

    A.洋務企業流傳至今並非其功勞。有些人以洋務企業流傳至今作為證明他是成功的,但問題是,包括輪船招商局在內的洋務企業本質上就是“以國有資產營建私人企業”,李鴻章時期的這些洋務企業,都是依靠清政府的力量才得以延續,在企業管理上沒有任何貢獻,只是作為洋務企業的利益代言人在清廷內為其收攬業務,其競爭力非常弱。

    B.同樣引以為巨功的北洋水師乃至整個北洋系陸海軍,雖然其武器是清朝頂尖級武器,但卻在抵禦外侮、維護國家安全上沒有顯示作用。這點就不能稱其為成功。

    所以,李鴻章在政策上是失敗的。而因為其自身、所處淮軍的“道德缺陷”,腐敗、對外妥協、戰鬥訓練不足等直接將“不弱之國”(1880到1885年應該是晚清實力與西方差距最小的時期)變成“弱國”的重要原因,由此,對李鴻章的評價註定將是“兩極分化”嚴重。

  • 5 # 走過路過錯過不悔過

    《清史稿李鴻章傳》:“積勞嘔血薨,年七十有九。事聞,兩宮震悼”。

    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之後,慈禧和眾大臣逃離京城,

    電報78歲李鴻章和慶王愛新覺羅·奕劻,北上和八國聯軍商討議和之事。

    弱國無外交,哪裡有商討一說,不過是簽字罷了。

    慶王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代表,按理說《辛丑條約》應該他來簽字

    然而,李鴻章說了一句

    “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後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籤吧。”

    簽完條約,李鴻章一陣劇烈咳嗽,吐血不止

    簽字後,聯軍並沒有撤軍的跡象。各國的態度是:必須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此時的李鴻章吐血已經吐到了“瀕危"的程度,躺在病榻之上,指揮著下級官員把損失降到最低點一一-從一開始提出的10億兩白銀降到4億Z5000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4億5000萬兩,是對4億25000萬華人所定的數字,"人均一兩,以示侮辱"。

    兩個月後,李鴻章病情急轉直下。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的病床前,

    俄國公使逼迫他在俄佔中國東北的中俄密約上簽字,

    承認它侵東三省合法化

    此時的李鴻章已是油盡燈枯

    但俄華人態度蠻橫,強迫他立即簽字

    簽完字後,李鴻章大口大口吐血,

    “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

    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而後病逝北京,

    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

    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

    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他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享年79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w-60w左右有什麼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