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毒霸一芳441

    有這種說法的人可能沒寫過古體詩詞。有些字在詩詞中的發音和現在不同,原因有下面幾個可能。一,隨著歷史文化的演變發展,語言文字也發生了變化。二,詩詞平仄規定(比如平水韻表),古時沒有完全統一語言,那時候的音韻多是方言,造成了和現在的讀音不同。三,由於文化傳播方式的原因,有的字在印刷,傳抄過程中出現錯誤。……總之,有一部分字,在詩詞中的另類存在,並不是獨立的體系,在當時的發音是與語言同步的。

  • 2 # 明之書苑

    詩詞沒有獨立於所在時代的發音。韻律不是詩詞核心,意境才是核心。

    詩詞的韻律,是遵照歷代韻書的規定而進行的。

    一、隋唐以前的詩詞平仄韻律,比較不嚴格。隋朝開始,慢慢嚴格起來,出現了陸法言的《切韻》,總結了中國南北方的語音特點。

    二、到了唐代,孫愐根據語音變化對《切韻》做了增修,定名為《唐韻》。整個唐代作詩詞,基本都遵循《唐韻》等韻書進行。

    三、到了宋代,由於語音的變動,陳彭年等奉詔修訂了韻書,是為《廣韻》。後因書中多有失當處,舉人經常誤用,又修訂出了一本《集韻》。

    四、金朝劉淵,出了一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由於劉淵是山西平水人,所定韻律被稱為“平水韻”。

    五、元朝時,出了《古今韻會》《中原音韻》等韻書,

    六、明朝時,宋濂等奉詔出了《洪武正韻》。

    七、清朝時,出了《佩文韻府》。

    以上這些韻書,都是根據語音變化等因素修訂出來的,是各個時代文人士子所尊奉的標準。從韻書可以看出, 語音變化是一脈相承的,雖然不是詩詞的核心,但影響還是有的。尤其元代以來,北方語音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普通話,入聲字沒有了。和唐宋延續下來的語音有了較大不同,而韻書仍然是以唐宋時的語音為基礎的。這就給當代人寫舊體詩帶來了很大困難。

    目前一些方言當中還保留有入聲字,用方言讀詩詞,會比較原滋原味。比如用我們閩南方言讀黃庭堅的詩:

    花氣薰人慾破禪,

    心情其實過中年。

    春來詩思何所似,

    八節灘頭上水船。

    就比較有韻味。當然,這首詩的“禪、年、船”的語音隨時變化了,但普通話讀起來還能押韻,很多詩歌,普通話讀了已經沒有押韻了。

  • 3 # 黔山逢春

    古詩詞有極少的讀音與今不同,不是另有一套發音體系。今詩詞皆以普通話讀音為準,該怎麼讀就怎麼讀。只朗誦根據表達情感需要,有的讀音要加重,有的則輕讀。有的讀音短促,有的則要拉長。

  • 4 # 天才育兒

    古代詩詞講究平仄和對仗,最後一個音基本要讀成第一聲或者第二聲;古人在創作過程中那些字基本是得到考驗的經典,但是在現代讀音中,他們“變”為其他聲調了,因此,為了好聽講究格律感,會把這些音硬生生讀成kan,xia等。

    但是,以上說法只是一個簡單的示例,也並不是非常準確的,比如這個“斜”古代也不讀xia”。古代每個字的發音都跟現代發音相差很遠,這首詩裡的“斜”字跟後面“家”、“花”二字是押韻的,單純從好聽的角度把他念成xia,沒有對錯,更不是權威,只要你覺得好聽,依然可以把他讀成xie。

    並不是說我們今天的發音不科學,其實在古代時候,一千多年前,人們在讀更早的

    《詩經》時候已經發現前人本來押韻的詩後人讀起來不押韻了,這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才遇到的問題。先人用他們的語音來讀《詩經》中的詩作,讀音也是五花八門,但究其原因還是為了好聽。

    這種方法叫做叶音,知道了這一點,就可以不怕別人用叶音讀法去糾正別人的普通話讀法,叶音作為一種臨時的權宜讀法,也有很大的缺陷。最大的問題就是,叶音沒有規範,容易造成混亂。

    另一方面,古詩詞有一定的聲調之美,用叶音雖不倫不類,但是也是可取的一種方法,對詩詞初學者終究是有很大幫助的。對詩詞的韻律熟悉到一定程度後,不需要改變字音也能感受詩詞的音韻之美。但叶音只是個幫助讀者理解的工具,在入門後這種就是要捨棄的。

    有個錯誤認識流傳特別廣,說在古代的詩文中,“石”作為計量單位應該讀dan。實際上古時候文化階層愛用“石”,民間愛用“擔”,久而久之,民間看到“石”也念“擔”這個讀音了。就好比我們看見km會讀成“公里”一樣。詩文中的“石”,還是應該讀如字,念shi。

  • 5 # 雸夜青藜

    這就是韻書了。從廣、切到平水,再到新韻,韻的發展也與時俱進。但青藜偏愛平水韻(只寫過一首新韻,那還是其韻太窄,又實在不捨得棄用一個非常好的詞)。別人叫孤雁格,我把他歸之於新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珠》裡面龜仙人為什麼不用萬國驚天掌絕學來打比克大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