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米芾的筆法主要學誰?筆法是否完美繼承魏晉風韻?
6
回覆列表
  • 1 # 魏青苗

    米芾書法的筆法不是純正的魏晉筆法,他也吸收和發揚了其他筆法的長處,他也不可能有純正的魏晉筆法。

    米芾心無旁騖用畢生精力精研書法,力追“二王”,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因為米芾對“二王”的書法作品進行過大量的收藏、臨摹與研究,良好的繼承了傳統,有因為他聰慧。努力,又在“二王”的基礎上有創新,形成“米書”

    清末藏書家楊鍾羲雲:“宋四家書法,當推米芾為第一,蓋猶有六朝三唐之遺意耳。”可見米芾在宋代的影響力之大。現存米芾的書體以行書和草書居多,成就最大的書體為行書。他的書法作品表現了強烈的變化和節奏,展示了其對書法藝術的理解。我們可以從中窺見一斑。

    米芾在32歲與蘇軾交往後,更加感受到魏晉書法中天真平淡的古意,並且發現唐代書法家刻意做作的弊端,從此之後,專學晉人。有無古意也是米芾評價書法作品的標準之一。以古為尚的書法思想讓米芾對前人書法有了更加明確的評判標準,在對古人的學習繼承上有了更明確的取捨。

    學二王魏晉之風

    首先值得說明的是,米芾是一位極其擅長臨摹的人。據古書記載,他曾經臨搨借來的書法作品,之後把自己臨寫的贗品歸還給人家,而主家不能發現。米芾用畢生精力精研書法,力追“二王”,並獲得不菲的成績,下圖就是王羲之和米芾二人的“安”字。從中可以看出明顯的師承關係。

    在不斷的臨寫中,米芾對“二王”的捻指轉管的絞轉筆法等技巧得到繼承,並發展為“獨有四面”。米芾自稱“刷字”也是印證了絞轉筆法的事實。另外,對二王的字型態勢,整體章法都有繼承和發揚。從上面兩個“安”字中就能看到其中的奧妙。

    承唐人提按筆法

    在“二王”的用筆上基礎上,米芾又做了其他的繼承和創新。其中明顯的一點就是在“提按”上做了加強。

    魏晉以來絞轉筆法(也就是捻管轉筆)豐富了行筆的過程,到了唐代修飾性的起筆和收筆瀰漫整個書壇,行筆過程逐漸弱化,這類書家以顏真卿為代表。米芾在繼承“二王”絞轉筆法的基礎上,又大膽融入唐人的提按動作,從而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而提按動作的加強,使米芾的書法有了更加強烈的節奏感。

    不僅有傳承唐人筆法,他自己在章法上也有自己的創新。其中之一就是,運筆速度與連貫性方面。在“二王”的書法中,以字字獨立為主,字與字相連一般不超過三個。而在米芾的書法作品中卻出現了很多連續的字組。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二者書學觀念的差別。

    總之,米芾在中國書法史上擁有極重要地位,不可能僅僅是純粹的魏晉筆法,也不可能有純正的魏晉之風,否則怎麼會有風格獨特的“米體行書”。整體來說,米書書風豪邁,灑脫自然,格調高雅,為後代學書者極力推崇,米芾也是行書史上的一代宗師。

  • 2 # 古墨觴

    非也,米南宮博覽群書,二王 魯公 用功最深,字型渾厚有力似魯公,筆似八面出鋒用二王。結體自成一家,刷的一手好字,

  • 3 # 昭銘軒書畫

      米芾用筆,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之間轉換,並且了無痕跡。達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米芾對書法有超高、超強的悟性,對毛筆以及用筆純熟於心,應之於手,所以各種書體兼善,而不出傳統本質。

    米芾學書歷程,自謂:初學顏,乃學柳,進而學歐,及看蘭亭,並看諸家法帖,得魏晉人筆。

    也就是說,米芾由唐入魏晉,是在不斷地追溯用筆之法。壯歲之前的集古字,正是米芾繼承前人經驗的過程,即,先入。積累有成之後,化出自家面目。

    魏晉人天性真實,既講求內涵風流,又講究與之相適應的表現形式。疾澀也罷,絞轉也罷,無非後人總結提煉出來的主流用筆方法而已。書寫這麼複雜的體系,又豈是幾個詞句就能概括的?屋漏痕、錐畫沙、夏雲奇峰,是比擬的表達,箇中需要強大的悟性和持續的實踐得來。

    這幾點米芾無疑都是具備的。他領悟到魏晉筆法的核心,即使自稱“刷字”,也不妨礙其對魏晉筆法核心的掌握。

    魏晉時代是文化燦爛,文人士大夫天性解放的時代,也是書法藝術發展中的第一個高潮。這個時代已經完全涵蓋了之前的,也達到了當時極致,成為後世的源頭。

    米芾追至魏晉,得其法,而自出機杼。成為集大成者。

    所以,米芾得魏晉筆法,掌握其核心,又有發展,謂之刷字,是得其高,述之低,舉重若輕。

  • 4 # 王廙

    (一) 首先說寫魏晉人的執筆法和米芾的區別

    魏晉時期已經有了矮桌,所以人們席地而坐由於字徑小,手臂不用懸起來,執筆是用“擫壓勾格抵拒導送”的方法,所以魏晉人的字徑是在方寸之間,手由於在桌面上略微浮起來,所以仍然會影響手臂手腕的擺動範圍,進而會影響到用筆的走勢,筆畫比較傾斜(前提為有筆心的纏紙筆,見王羲之《筆經》)。下圖為漢代畫像磚,能看到老師的位置有矮桌:

    而米芾據記載是懸腕作書的,即使寫小楷也是懸腕書寫,所以你看米芾的字沒有王羲之的字那麼精緻,也是由於懸的太高導致的不穩定,畢竟懸腕消耗了很大一部分能量,那麼分給字的能量必然會減少,比如下圖米芾寫的小楷,就可以看出懸腕寫字比較毛糙不精緻了。

    下面看看豐坊的一段關於古人執筆的記載,能看到魏晉執筆法是怎樣的,也可見小楷懸腕是沒有必要的。

    一,若字三寸至於五寸(約十釐米到十六釐米),可以端坐而書,亦必運肩及肘之力,使手離紙足許,所謂上腕也。伯高得法於賀季真,其筆如空中拋彈,壯偉奇怪,高視千古。正以能運上腕全力在筆,筆與神會,不自知其所以然而然也。

    二,其徑寸以內(三釐米以內),如《蘭亭》、《乞假》、《金丹》,小而《姚恭公》、《化度寺》、《宣示》、《力命》、《憂虞》、《樂毅》、《方朔》、《黃庭》、《曹娥》,細而河南《陰符》、法暉《塔經》,則運自肘至掌之力,手離紙三二分(也就是一釐米左右)即可,所謂下腕也。

    這是執筆的區別。

    (二)側鋒取妍,古質今妍,米芾對於側鋒的運用可以說要比王羲之更多。

    蔡邕《九勢》說“藏頭者,令圓筆屬紙,使筆心常在畫中行”所以古人的筆法更加強調篆籀意味,線條強調在中鋒的基礎上略微變化,更加純粹,不像米芾側鋒玩的那麼多。

    魏晉用筆更強調“自起自倒,自收自束”你看王羲之一個姿勢動作能完成多少筆畫,再看米芾就會覺得動作特別多,還做不到用一個簡單的手勢完成更多豐富的筆畫。所以王羲之比較無為,比較順暢,更加講究筆簡意豐,但是米芾則主觀能動性太強烈了,不夠簡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繪畫大賽,繪畫心理分析這些相關行業發展空間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