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價效比和效能方面,能不能推薦幾款ssd。
23
回覆列表
  • 1 # 醉翁之意不在酒136843263

      1、m.2差不多是同容量最貴的固態硬碟,而sata3的是最便宜的。

      2、sata3的頻寬是6Gb/s,而m.2最小是10Gb/s,大的達到了32Gb/s。

      3、如果固態硬碟傳輸速度不大於550MB/s,就用sata3,如果大於這個頻寬,就用m.2。

    總的說m.2確實優於sata3.0。 M.2 SSD在設計之初,借鑑mSATA SSD留下的遺憾,在相容性上做了改進。一方面,M.2 SSD可透過走PCI-E匯流排,輕易突破SATA3.0的效能極限,彌補mSATA SSD的遺憾;另一方面,M.2 SSD還可透過走SATA3.0 6Gbps速率匯流排, 降低生產成本,接替mSATA SSD停產留下的空缺。

    但是個人覺得sata3.0好一點(M.2 SSD如今是高大上的電腦硬體,它的確有所向披靡的一面,秒殺SATA3.0 SSD綽綽有餘。不過它的另一面,頗有掛羊頭買狗肉的嫌疑) 由於快閃記憶體的壽命限制,消費級的M.2 PCIe SSD僅超過頂級SATA3.0 SSD大約25%的整體效能,並沒有達到我們要的驚豔效能。即使這樣效能的M.2 PCIe SSD,它的價格也高出同檔次的SATA3.0 SSD不少。簡單點說,花出去的錢,和獲得的效能不成正比,不是很值。

    當然,如果題主有錢,這些自然可以不用參考,畢竟選擇權在題主手上。

  • 2 # aliquis唯一數碼

    ssd固態硬碟,在市面上有很多種形式。

    首先來看大小方面,m.2介面的ssd比sata介面的要小很多,一般來說,sata介面的ssd大小和普通筆記本硬碟大小相同,一般放在原硬碟位或者改裝到光碟機位(淘寶上有通用的光碟機位硬碟工具,很便宜,動手也很簡單),如上圖所示,最小的是m.2的ssd,當然在淘寶上您也能看到m.2也有長條形的ssd,並不是所有的膝上型電腦都能安裝進去,所以決定買哪一種硬碟首先要看你需要哪一種大小的硬碟。

    之後再來看介面,m.2的ssd介面魚龍混雜,實際上,m.2並不代表高速度,部分廉價的ssd雖然是m.2介面,但實際上走的是sata的匯流排,與sata的效能差距基本沒有,還有一種叫做NGFF的,其實就是m.2的改進版,像之前推出的小米筆記本里就有這樣一句話:PCIe固態硬碟,如下圖,其實就是m.2系列中走PCI擴充套件版主線的一種ssd,他的速度更快更穩定,當然價格也更高,一般來說中高階使用者會選擇這一種(前提也要看你的電腦是否支援PCIe的ssd)

    最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選擇的ssd是什麼快閃記憶體晶片,是TLC?MLC?還是SLC?這個選擇從隨身碟時代就有了,TLC是一種廉價晶片,容易壞,可擦寫次數低,但是硬碟進入ssd時代後,TLC也有了明顯改善,最大的問題還是存在,就是用一段時間後掉速嚴重,需要注意和更換。MLC效能較為優異,不再贅述,SLC是企業級晶片,特別貴,看情況需要吧,一般MLC就夠用。

    主控的問題不多說,現在的正品牌子貨主控都不錯,沒有太大影響。

    附一個表,msata=sata,只有大小不一樣。PCIe的比普通M.2的長一倍左右。

  • 3 # 雲悅科技

    M.2是Intel帶領制定的新一代介面標準,具有體積更小,介面更快的特點。不過M.2介面的SSD固態硬碟匯流排還分為SATA和PCI-E兩種。M.2有兩種介面定義:Socket 2和Socket 3。Socket 2支援SATA、PCI-EX2通道的SSD固態硬碟,Socket 3專為高效能儲存設計,支援PCI-EX4。市面上有些廉價的M.2介面SSD硬碟是走SATA匯流排的,本質上還是SATA硬碟,只不過用的是M.2介面而已。走PCI-E匯流排使用Nvme協議的M.2固態硬碟才是NGFF,傳輸速度比SATA固態硬碟快得多。SATA3.0通道的理論頻寬是6Gb/s,在4K對齊情況下理論極限傳輸速度600MB/s,而主機板M.2介面走PCI-E通道傳輸通道頻寬為10Gb/s,理論值快了近1倍。不過價格方面,走PCI-E匯流排的NGFF固態硬碟SSD的價格目前相對於走SATA的M.2固態硬碟SSD來說還是比較高,畢竟效能擺在那,而走SATA通道的M.2固態硬碟SSD價格標準跟一般的SATA介面的SSD是同等水平。

  • 4 # CY9618

    去年推出的產品SATA介面的沒有M.2介面的速度快。SATA介面一直停留在3.0階段一直沒有升級速度只有600M。M.2介面現在最高速度可以達到32G。

    但是現在的M.2介面的新產品高速版基本都超過了1000元。如果要價效比我推薦英特爾600pM.2介面的,讀1.3G、寫600M。效能夠用。價格在750左右,三星相近速度的產品都超過了1000元。

    SATA介面推薦三星的850Evo,讀寫都接近600M,價格在700以內。

    世面上的固態硬碟只有三星和英特爾是自己研發的主控新片,我覺得這兩家的產品在耐用性和穩定性上比使用通用主控的固態硬碟要好。以前喜歡買閃迪的X系列,但是這個系列一直沒有在國內正軌渠道銷售,閃迪被收購以後一直沒有什麼亮眼的產品推出,我也放棄了購買閃迪固態硬碟的打算。

  • 5 # ZOL問答

    自2015年以來,諸多廠家都相繼推出了基於M.2介面的固態硬碟。而M.2 SSD 又分為SATA和PCI-E兩種,雖說長得一模一樣但是效能卻是差之千里。

    M.2有兩種介面定義:Socket 2和Socket 3。Socket 2支援SATA、PCI-EX2通道的SSD,Socket 3專為高效能儲存設計,支援PCI-EX4。所以使用者在購買主機板的時候也要注意主機板是否支援M.2介面,支援的話又是支援哪種通道。有的主機板僅支援PCI-E,有的主機板是兩種都支援,如果買錯了那肯定是用不了的。

    走的通道不一樣,速度自然有差別,SATA3.0通道的理論頻寬是6Gb/s.理論極限傳輸速度600MB/s,主機板M.2介面走PCI-E通道傳輸通道頻寬為10Gb/s,要比SATA3.0的高很多。同樣走PCI-E通道的SSD價格自然也要貴一些了。如果追求價效比的話那無疑還是選擇SATA3的比較好,雖然不如PCI-E快,但是也能滿足絕大多數使用者的需求了。

    像三星850 EVO系列,浦科特M7VC系列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 6 # 當夢醒的時候1

    如果資料傳輸不大的情況下,用2.5寸SSD或者M.2介面的sata3.0匯流排的SSD還是不錯的,支援Nvme協議的PCIE匯流排的SSD價格比較貴,還不太成熟,必須B150 或B250級別的板子,如果普通家用或者辦公使用者700M/s基本也都是系統瓶頸了,開機6左右,載入軟體遊戲等,其他沒什麼用武之地

  • 7 # 使用者11512057

    理論上m.2比sata好,但是m2價格也好看。不過正常家用sata的足夠了。

    一般的買ssd來裝個系統來說兩種基本沒有差別(本人親身體驗,臺式是sata筆記本m2)用來裝遊戲也是一樣,所以買的建議sata

  • 8 # AAENIUNE

    拋開價格不說,先看一下匯流排,m.2有的也是用sata,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就不用太糾結介面區分了,但是如果是nvme這樣走pcie的就不一樣了,不過這樣的ssd價格也比較感人,不是經常讀寫大檔案的小夥伴就按自己價格承受能力來吧,真正使用的時候區別不是很大,另外格盤的時候記得4K對齊,附上本人作死換ssd跑分

  • 9 # 硬體學堂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白的是,SATA 與 PCI-E 由於架構和協議上的區別,傳輸的最大速度差距很大,SATA 要比 PCI-E 的最大傳輸速度小。

    固態硬碟目前主流的有三種介面型別,分別是 SATA、M.2 和 PCI-E。SATA 介面的固態硬碟自然最大速率不及 PCI-E 介面的固態。

    至於 M.2 介面的固態硬碟,由於走的內部介面不同又分為兩種,當然也就是 SATA 和 PCI-E 這兩種。要弄清楚的是 M.2 介面只是一個外部形態,內部走 SATA 還是 PCI-E 匯流排與是不是 M.2 介面沒關係。

    所以走 SATA 的 M.2 只是形態改變了,速度與 SATA 介面的固態硬碟沒有差別;走 PCI-E 的 M.2 也是一個道理,速度與 PCI-E 介面的 SSD 沒有差別。

    那麼究竟怎麼選?

    如果你對速度有很高要求,自然要選 PCI-E 介面,或者走 PCI-E 通道的 M.2 介面的固態硬碟(也就是 NVMe 協議的 M.2 介面固態硬碟)。這兩者沒有速度上的差距,有形態上的區別。比如你是 ITX 主機板,可能就沒有多餘的 PCI-E 介面,所以就買 M.2 介面的。比如你的筆記本沒有預留硬碟位,那隻能買 M.2 的。

    如果你對速度要求不高,那麼自然選擇 SATA 介面,或走 SATA 通道的 M.2 介面的 SSD。這兩者的速度沒有差異,同樣是形態上的區別。

    另外,M.2 介面的 SSD 無論走什麼通道,由於體積較小,發熱都會比 SATA 和 PCI-E 介面的 SSD 要高。如果你的電腦散熱不夠給力,SSD 長期過熱會影響壽命和速度。

    當然,還要考慮的是價格問題。M.2 SSD 無論走什麼通道,一般情況下價格都比 SATA 貴,走 PCI-E 通道的更是貴得多。

  • 10 # 回的都是實在看不下去

    我講通俗點吧,介面來說,有m2,sata和pcie介面的硬碟,但是勒,只是介面型別而已,m2介面有sata通道和pcie通道,SATA最多速度500m每秒左右,pcie可以3000左右,sata的硬碟有2個缺口,pcie有1個,很好認,sata的牌子無所謂了,價格都差不多,pcie甬道的主選就是三星961了。SATA介面的就只有sata通到了,一般主機板都只有6個sata通道,如果m2介面上接了一個sata通道固態的話,有一個sata介面就會失效。顯示卡介面的固態就不說了,天價

  • 11 # 超能網

    從效能方面來講,走PCI-E通道支援NVMe規範的M.2 SSD要遠遠強於SATA SSD,現在廠商都不做高階SATA SSD了,高階全都轉向PCI-E,而且隨著低端採用PCI-E x2通道的主控出現,低端的M.2 SSD也開始出現,未來SATA SSD的市場份額會被M.2 SSD逐漸侵蝕。

    另外M.2介面也有分兩種的,從外形就能看出來,Socket 3走高速的PCI-E x4通道,它只有一個缺口,而Socket 2有兩個缺口,它支援SATA 6Gbps、PCI-E x2介面,高效能的M.2 SSD都是使用M.2 Socket 3介面的,另外還有N多種給其他裝置用的M.2口。

    M.2實際上是個龐大的規範早期的M.2介面使用的是PCI-E 2.0 x2通道,理論頻寬10Gbps,不過在Intel 100系晶片組之後,M.2介面現在全面轉向PCI-E 3.0 x4通道,理論頻寬達到了32Gbps,遠高於之前水準,大大提升了SSD效能潛力,而SATA介面頻寬只有6Gbps,它早就成為SSD速度的一大瓶頸。想要最好的效能當然是選擇採用PCI-E 3.0 x4並支援NVMe規範的M.2 SSD,NVMe規範有著低延時、高IOPS、低功耗、適用性廣等優勢,現在新的M.2 SSD大多數都支援NVMe規範,而且SSD的包裝上都會寫明。

    想要高效能產品的話三星的960 PRO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價格實在太高了,現在有PM981這一個選擇,雖然是它用的是TLC快閃記憶體,不過在新主控和三星的3D V-NAND的加持下實際效能可與960 PRO相比。當然瞭如果是想要高性價比產品的話還是用SATA的吧,建興睿速V5或者浦科特M7V都是個不錯的選擇。

  • 12 # 風科技

    不可否認的使用了nvme協議的m點二固態硬碟,比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速度快很多。不過他們各有各的用途,並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區別。

    現在的電腦100%都有SATA介面,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主機板都有m點二介面,所以具體使用哪種還是得看自己的主機板有哪一種介面。當然,對於沒有m點二介面的主機板,我們可以使用轉接卡,但是個人不推薦這麼做。

    對於沒有m點二的老舊的電腦來說,建議只使用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就可以有很大的速度。如果是最新的電腦,可以使用m2的固態硬碟也可以使用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雖然m點二的固態硬碟,在持續讀寫的速度上要快很多,不過就係統啟動和軟體執行方面差別不是很大。

  • 13 # 老牛聊數碼

    目前ssd固態分三種介面,sata,m.2,pci-e。目前來看比較普及的是sata介面和m.2介面,兩者速度對比的話還是m.2介面更快一些,要注意m.2介面還分sata通道和nvme通道。不同通道的m.2硬碟速度也是千差萬別。

    sata介面硬碟

    sata介面是目前最主流的硬碟介面,速度方面最大理論讀寫速度分別達到700MB/s、500MB/s;當然不同品牌的固態硬碟本身速度也是有差距的。

    M.2介面硬碟

    M.2介面和插槽有細分為B KEY和M key兩個模組,M key是目前主流的M.2介面,可以支援支援PCIe×4,理論介面速度高達32Gb/s,超五倍於SATA介面。如果固態硬碟支援NVme協議的話可以達到2000Mb/以上的讀寫速度。

    兩者速度對比

    下圖是在nvme協議下的m.2固態硬碟的跑分和sata通道下的M.2固態硬碟的速度對比,可以看出來同樣是M.2介面的固態硬碟在不同通道下速度也是千差萬別的。

    小編總結

    購買M.2硬碟首先看主機板的介面型別,如果是M key插槽的話選擇支援nvme協議的M.2固態硬碟,這樣速度是最快的。如果只是B key插槽,那麼M.2和sata介面速度相差並不大,即使這樣M.2速度還是要略快與sata介面一些的。

  • 14 # 筆點酷玩

    好了,切入正題,請看我的評測,主角是建興出品的T11 Plus 256GB M.2 2242 NVMe SSD。

    電腦提速利器,小而能當的建興T11 Plus 256GB固態硬碟體驗

    兵貴神速,電腦慢,你忍不住!有個說法是,人們總是嫌手裡的電腦不給力,要麼隔兩年整體大換血,要麼不停折騰升級配件;多虧固態硬碟(SSD)10年來的技術進步,到了2018年,只需幾百塊就能給老裝置加一塊固態硬碟(SSD),從此開機10秒進桌面、半分鐘拷倆大片,比勞民傷財的“板U記憶體顯示卡升級”擁有更實惠的提速效果,因此大夥都樂此不疲。

    略科普下便知,如今SSD已經進化到傳輸速度更快的M.2介面+NVMe傳輸協議,由於效能高、有更小巧的規格尺寸,幾乎成為主流主機板標配,相比之下傳統的2.5英寸SATA SSD則顯得有些落伍。不過筆記本使用者可能要發愁了:由於那些預留M.2的超級商務本或者輕薄本,比如ThinkPad T570/X270/X1 Carbon 2018版或者華為MateBook X,大多是M.2 2242或2260的小規格,主流高效能2280規格的SSD太長了插不上去!

    於是,一些廠家開始推出多平臺相容性更更強的M.2 2242 SSD,比如我體驗的這款建興T11 Plus 256GB,便是主打迷你身材和高效能低功耗的一款新品。接下來就請大家隨我一起看看它的效能實測。

    建興T11 Plus的包裝非常簡單,透明塑膠扣盒外加正面引數貼紙,貼紙上有品名、引數和條碼資訊,可以看到T11 Plus的工作電壓/電流為3.3V/1.5A,容量256GB,生產日期是2018年9月,產地臺灣,全國三年聯保。

    建興T11 Plus共有128GB、256GB和512GB共3個容量版本,從貼紙上可以看到其中256GB版本SSD的持續讀取速度為1550MB/s,持續寫入速度為900MB/s,隨機讀取和寫入速度分別為170000IOPS和180000IOPS,該資料由CrystalDiskMark v5.0.2在華碩Z270平臺、Windows10 64bit專業版系統下測試得出。

    建興T11 Plus 2242尺寸為22mm x 42mm x 2mm,沒有配備散熱外殼,正面晶片僅有貼紙護體,盒內除SSD外還配有一枚專用固定螺絲。從SSD金手指處的2個缺口特徵,可以看出是目前大多數入門級M.2 NVMe SSD所採用的M.2 Socket 2介面標準,頻寬PCI-E Gen3.0x2與主流最高32Gbps傳輸速率的PCI-E Gen3.0x4不可同日而語,但可比SATA 6Gbps介面的SSD快多了。

    背面無晶片,SSD體重只有5g,拿在手裡恍如無物。建興的T11 Plus與去年的T11同為“睿速”系列,不同的是T11 Plus將T11的15nm TLC 2D快閃記憶體換成了更快的東芝原廠3D NAND顆粒,即BiCS 3 64層堆疊3D TLC快閃記憶體顆粒,儲存密度得到明顯提升,雖然與T11均為2242規格,但原來的雙面快閃記憶體顆粒如今只需單面佈局,而且快閃記憶體晶片只用一顆就搞定了,散熱能力也大大增強,日後加貼散熱片也更省事兒。

    揭掉SSD正面的引數貼紙,建興T11 Plus 256GB的主控、快取與快閃記憶體三顆晶片便暴露出來,晶片周圍的PCB表面被各種供電元件佔領,佈局十分緊湊,與空曠的背面形成鮮明對比。靠近金手指小一點的是三星的K4B2G1646F-BYMA快取晶片,DDR3L 256MB,有了DRAM快取,能夠有效提升隨機傳輸效率。

    靠近金手指較大一點的晶片就是主控晶片,型號為PHISON(群聯)PS5008-E8,雙核四通道,PCI-E Gen3.0x2,支援NVMe 1.2規範,可支援最大8Gb的DDR3/DDR3L快取,使用TLC快閃記憶體時最大連續讀寫速度可以達到1600MB/s和1300 MB/s,隨機讀寫可達240,000/220,000 IOPS。最大的晶片便是東芝的BiCS 3 64層堆疊3D TLC快閃記憶體晶片,單顆容量為256GB。

    拿出筆點君手裡的2款M.2 NVMe SSD對比一下,下圖左是浦科特M9PeG 256G,規格為M.2 2280,右側則是東芝RC100,規格與建興T11 Plus相同都是小巧的M2.2242,不同的是東芝這款自帶散熱片。

    一開始我打算用備機的華碩PRIME B350-Plus主機板做測試,這款主機板自帶1個M.2 gen3.0x4的介面,彼時這塊主機板上用RC100做系統盤,但考慮跟主力機效能做對比,我還是改主意用主力桌上型電腦的微星X470 Gaming Pro(自帶雙M.2介面)做測試。

    事實上,我手裡還有一款專為M.2 NVMe SSD設計的硬碟盒,考慮到測試的便利性,在用建興T11 Plus裝機前,我先行測試了作為讓它與硬碟盒組裝成外接SSD行動硬碟的傳輸速度。

    這款硬碟盒為USB3.1 Gen2 Type-C介面,最大支援10Gbps傳輸速率,SSD讀寫能力相應縮水,向SSD內複製5.1GB大檔案和1000個共3GB小檔案分別用了55秒和58秒,寫入速度在110MB/s和90BM/s以上。當然了,這個速度只能做個參考。

    真正的測試開始,主機板--微星X470 Gaming Pro、處理器--AMD Ryzen 7 2700x、記憶體--芝奇Ripjaws 4 DDR4 2400 8Gx2,顯示卡-微星GTX1060 GAMING X 6G, 系統用Windows 10 64bit專業版。事實上我做了2次測試,第一次用原浦科特M9PeG 256G系統插第一個M.2 NVMe介面、建興T11 Plus 256GB插第二個M.2介面作從盤測試;第二次只用1個M.2介面插入建興T11 Plus 256GB裝系統,再測試。由於二者測試結果幾乎沒有多少差異,下面僅以第二次測試結果作為示例。

    之前給建興T11 Plus做行動硬碟,新裝系統時需要重新4K對齊格式化。另外切記:給新M.2 SSD裝系統時要將作為從盤的機械硬碟移除(如下圖BIOS介面所示,我這裡掛著一塊3TB的機械硬碟),不然會出麻煩,別的主機板不知道,微星這塊主機板會藍色畫面。

    用微軟官方方法制作Windows 10 64bit USB安裝盤(1803版本)期間還利用大白菜隨身碟裝機工具進入Win10PE給建興T11 Plus 256GB分割槽,其實許多大咖早已改掉為SSD分割槽的習慣了,一般直接一個大盤裝系統更省事兒,我是考慮經常要換SSD系統盤做裝機測速等工作,分成兩個區利大於弊。不過這樣一來裝機就要多花一些時間。

    不過在SSD上裝系統那叫一個快(使用了USB3.1 Gen1的隨身碟裝機盤)安裝加設定過程滿打滿算幾乎只用了10分鐘,魯大師硬體一覽如下。

    AIDA64 Extreme查到建興T11 Plus 256GB固態硬碟的相關資訊。

    在主力機上測試跑分(綜合性能得分37.2萬)純粹為了試試與原256GB M.2 NVMe SSD系統跑分(36.7萬)對比。不過魯大師跑分僅供參考,磁碟效能相比浦科特SSD+東芝HDD多了1000多分,基本上可以視為持平。

    連裝機跑分加上檔案複製實測後的CrystalDiskInfo x64資訊表,傳輸模式為PCIE Gen3.0x2,支援NVMe Express1.2標準;這次測試截圖時主機讀取寫入量已有57/84GB,通電19次5小時,先測了SSD行動硬碟呢。

    用新舊兩個版本的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檔案讀寫效能,得出如下結果:512KB-64MB檔案大小的傳輸達到讀取1.5GB/s,寫入850MB/s以上,與官方標稱資料接近。

    更多的測試結果如下圖所示。由於官方資料是由CrystalDiskMark得出,下圖右下角就是我的實際測試解鎖:持續讀取速度1571MB/s,持續寫入速度921.1MB/s;TxBENCH的測試結果為1591MB/s和900MB/s,AS SSD Benchmark的結果1300MB/s和742MB/s有些偏差,不過整體上官方標稱的持續讀取/寫入速度1550/900MB/s是靠譜的。由於跑分時沒有將硬體裝入機箱,SSD溫度提一度提高到61度。

    AS SSD Benchmark測得的隨機讀取IOPS、隨機寫入IOPS為165916和187537,也與官方資料基本符合。值得一提的是,建興T11 Plus在AS SSD Benchmark上的總得分查過2100分,比統一平臺下的浦科特M9PeG 256G測試分還要高几十分,有點意外。

    測試兩輪,第二次才裝入機箱,在現有風道下,建興T11 Plus 256GB的散熱情況良好,魯大師壓力測試下硬碟溫度保持在45°以下,可見單面但晶片散熱效果確實要更好一些。

    下面是實測向建興T11 Plus 256GB的D分割槽內複製一個57GB大小的藍光電影檔案,寫入速度在150MB/s左右,8-9分鐘就複製完了。

    給SSD分兩個區也方便我隨時格掉C盤重灌系統,或者向D盤騰挪檔案、安裝刪除軟體。一般情況下我會在D盤安裝常用的幾款大型軟體和遊戲,啟動和執行速度相比機械硬碟有大幅的提升,跟之前的SSD相比速度一樣流暢。平時經常使用Adobe全家桶,批處理檔案硬碟不拖後腿,用Pr剪輯影片渲染快,建興T11 Plus 256GB SSD的功勞也不小。我也不能免俗的測試了《絕地求生:大逃殺》,雖然吃雞不容易,可這遊戲載入速度特爽,執行也非常流暢。

    建興T11 Plus 256GB SSD最明顯的優勢是M2.2242規格的小巧輕薄,可以廣泛相容筆記本和桌上型電腦,尤其可以為預留了2242/2260規格M2 SSD位置的筆記本輕鬆升級,並可因其低功耗的屬性延長筆記本電池使用時間。採用東芝原廠BiCS3 3 64層堆疊3D TLC快閃記憶體顆粒,搭載256MB DRAM快取,比2D顆粒提升了效能,且壽命更長;256GB單面單快閃記憶體設計,散熱更好;經實測持續讀寫速度超過1550MB/s和900MB/s,與官標資料相符,效能表現優異,比手頭另一款M.2 NVMe SSD跑分略高,值得作為電腦提速、尤其是商務超級本/輕薄筆記本等產品升級提速的優選SSD產品。

    綜上,如果你現在有更新電腦硬體,升級硬碟為SSD的需求,可以考慮購買M.2介面 支援NVMe協議的SSD,但具體型號挑選還是另有一番科普的,限於篇幅,可以另行交流。

  • 15 # 濤哥識評

    m.2介面ssd效能優越,缺點是沒有散熱片(散熱差),長時間滿載執行影響使用壽命,sata介面ssd讀寫速度稍慢,自帶金屬外殼可以輔助散熱,適合長時間穩定執行。

  • 16 # 航空之家

    當然是M.2好。主機板M.2介面透過PCI-E通道傳輸頻寬為10Gb/s,這遠超過SATA3.0的極限速度。SATA3.0通道的理論頻寬上限是6Gb/s,換算稱極限速度為600MB/s。從速度上限來看兩者相差甚大。傳統的SATA SSD透過傳統的SATA聯結器分出AHCI驅動程式和SATA 3.0埠。

    SATA3的外形和普通2.5寸硬碟一致。而mSATA的介面和電腦內建無線網絡卡相同。我們知道M.2是英特爾帶頭制定的新一代介面標準,也就是提到的NGFF,是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的簡稱。其具有體積小,速度快的特點。其採用了全新的聯結器和物理佈局,它的使命就是為了取代PCI Express Mini及與PCI Express Mini 相容的mSATA標準。

    而M.2固態硬碟也分為SATA和PCI-E兩種,其中M.2 2242和M.2 2280表示它的長短,2242的規格為22*42(毫米),2280的規格是22*80(毫米)。M.2有兩種通道,分別是Socket 2和Socket 3。其中Socket相容SATA、PCI-Ex2介面的SSD、WWAN和其他裝置。而Socket3則為高速而生,其支援PCI-Ex4介面。而不同主機板的M.2介面所支援的通道也不同。

    而我們從中關村線上的評測可以看到,跑分高的M.2在實際應用中卻沒有展現出對STAT碾壓般的表現。例如測試中的三星960 PRO 1TB的順序讀寫分別可以達到3514、2180MB/s,隨機讀寫分別是49、234MB/s,東芝TR200 240GB的順序讀寫分別可以達到561、500MB/s,隨機讀寫分別是30、99MB/s,960 PRO的順序讀寫基本是TR200的5倍,隨機讀寫是2倍。在PCMark8的測試中,960 PRO並沒有表現出成倍於TR200的速度差距,載入遊戲和處理文件僅僅快了一兩秒。所以在購買時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應用入手,通常情況下M.2 SSD價格會稍高。選擇也以大品牌為主,畢竟一分價錢一分貨。

  • 17 # 嘟嘟聊數碼

    現在市面上的SSD固態硬碟主要有兩種介面型別,一種是sata3.0介面,另一種則是M2介面,相對來說sata3介面的固態硬碟流行已久,最高讀寫速度也被限制在大約600mb/s,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固態硬碟的速度升級,於是後來固態硬碟為了突破瓶頸才出現了採用走pcie通道的m2介面版本,這類硬碟的特點是讀寫速度比sate3介面的快很多。

    所以論效能表現的話,自然還是走pcie通道的M2介面固態硬碟更好,動輒數千mb/s的讀寫速度遠遠不是普通固態能比的,而且m2固態硬碟的體積更小巧,一般為長條形,只需要安裝在相應主機板上的介面處即可,相比傳統的sata介面固態硬碟不需要任何連線線連線,所以還可以大大減少機箱內的線纜,節約空間。

    傳統sata介面固態的效能雖說不如m2固態,但是勝在價格便宜量又足,現在的不少低價固態硬碟的價格都已經跌入1元/Gb以內,價效比很高,另外sata固態硬碟本身因為帶有金屬外殼所以散熱方面不用擔心,不像很多M2固態硬碟那樣不另外附帶散熱片的話溫度過高會產生不穩定的隱患。

    最後要說明的是,m2固態硬碟儘管跑分和引數上要強很多,但是指望使用m2固態能達到從機械硬碟升級到sata固態硬碟的體驗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是M2固態硬碟,其4K小檔案讀寫速度和延遲方面提升並不是很大,只要不經常進行大檔案讀寫,實際用起來和sata固態硬碟並沒有太明顯的差距,我認為m2固態硬碟更加適合用來裝系統並節省機箱空間和硬碟位,短時間內仍然不會成為主流。

  • 18 # 智慧新視界

    一般M.2介面固態硬碟分為sata協議和NVME協議,基於sata協議的m.2固態硬碟和sata介面固態硬碟儲存速度差別不大,價格差距也不大。基於NVME協議的m.2固態硬碟,儲存速度較快,延遲較低,儲存效能較強,價格相對較高。下面介紹幾款品質較好的固態硬碟。

    東芝TR200固態硬碟

    東芝TR200固態硬碟採用了東芝原廠64層 3D Bics快閃記憶體顆粒和主控,最高讀寫速度高達555MB/s及540MB/s,基本達到了SATA3硬碟介面的極限速度,東芝TR200做工、用料都比較紮實,品質較高,如果對於固態硬碟的儲存效能要求不是很高可以考慮選擇東芝tr200,目前tr200 240G固態硬碟天貓報價239元,價效比還是不錯的。

    三星970EVO Plus 250G

    三星最新推出的970EVO Plus 固態硬碟採用了三星原廠V-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和Phoenix主控,基於最新的NVME協議,最高讀寫速度高達3500MB/s和3300MB/s,儲存效能非常強悍,速度遠超過基於sata協議的固態硬碟,延遲更低,特別適合於高階的遊戲等應用。目前三星970EVO Plus 250G京東自營價499元,更適合於搭建高階遊戲平臺使用。

    Intel 760P 256G固態硬碟

    Intel 760P固態硬碟採用了英特爾原廠快閃記憶體顆粒,採用了慧榮SM2262主控,最高讀寫速度達3210M/s和1315M/s,寫入速度方面比970EVO Plus低一些,但比sata介面硬碟儲存速度要高出很多。Intel 760P提供了5年質保,質量和儲存效能非常不錯,目前Intel 760P 256G天貓售價333元,應該是價效比較高的NVME固態硬碟了。

    基於sata協議的m.2固態硬碟儲存速度和sata介面固態接近,基本屬於同一種產品。如何選擇固態硬碟,更多的還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和預算來決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圈是發給自己看還是發給別人看的?